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有进有退必可再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孔子三十岁即开始引退,在家授徒。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凡事有进退,必可再进。2.凡事有进退,即使退无可退时,也多条退路。3.凡事有进退,我心自知,人不能测我。

    有进有退必可再进

    据《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又据钱穆《孔子传》:

    “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退隐。他十几岁开始做官,先后做过祭祀官、委吏、乘田等官吏,说不上得意,也说不上失意,反正在仕途里混是怎么回事他已知道,与当时的国君鲁昭公也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将来可以大用了,现在却不妨暂时引退一下。

    孔子在儿子九岁左右的时候,准备亲自教育儿子,同时自己也好好钻研学问。因此他辞职在家,开始收学生,并说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谓“立”不是抽象的立人、立业,而是指办立学校。

    孔子这一次退隐非常及时,避免了当时鲁国政界的三大冲突:一是国君与臣子关于如何治理鲁国的冲突;二是国君与当时的大势力季氏之间的冲突,孔子曾叹“祸起箫墙”,说的就是这个冲突;三是避免被季氏拉拢,那样势必对国君不忠。

    孔子做事有进有退,从官运正旺时退下来。

    孔子中庸之道

    1.凡事有进退,必可再进。

    2.凡事有进退,即使退无可退时,也多条退路。

    3.凡事有进退,我心自知,人不能测我。

    进——从井边走过,要绕行,不要直行。直行就会掉进井里。

    退——走到山里去。艮,音gen,八卦之一,表示山。人隐于山,山没有改变,人有改变。见山而知人,好。见人而知山,更好。

    孔于归隐

    据钱穆先生说:“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我们再联系孔子自己说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可知这人人皆知的“三十而立”的“立”不是指所谓的“立身”、“立命”甚至“立官”、“立言”,不是这些虚的“立”,而是实指“立学”,即办学。

    孔子辞官、归隐、办学,都是为了避免与当政者冲突。当时鲁定公与执政大臣季氏的矛盾日炽,《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尝为季氏史”,曾是季氏的人,同时孔子又忠于鲁昭公。因此必须引退。失败了一个政治家,成就了一个教育家。后世蔡元培与此时的孔子些相似。

    凡事有进退,必可再进

    孔子三十岁就懂得引退,这为他日后大用打下基础。不知进退即不知死活,知道进退全盘都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