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中国古代军队的“三军”称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代部队分前军、中军、后军,或者是左、中、右军,简称“三军”。

    按照周朝规定,各诸侯国依照分封时的定例,可以拥有1个军或2个军,那个时候1个军大概是2.3万余人(不包括战车兵),每军辖3师,每师7500人,师下辖3旅,每旅500人,旅下辖10队,每队50人。

    后来晋文公,也就是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归国当上国君后,为了对外用兵,首先打破祖制,将军队扩充到3个军,从那以后,在提到军队时,就会说“三军将士”。

    另外,在当时三军司令也并不叫三军总司令,而是称为先前的太尉、司空或兵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但是其并没有军队的指挥和调动权(只是行政管理),但他们却能调动军队。

    在魏晋以前三军司令叫做大将军;南北朝时改称大元帅;明清时又改叫做大将军;现在称为国防部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