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二战着名部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联近卫军

    近卫军,军队中的精锐之师,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主要担负急难险重的任务。12世纪,意大利将专门护卫国旗的精锐部队冠以“近卫”称号,这也是“近卫”称号的最早由来。在俄国,彼得大帝于1690年创立了第一支近卫军。在卫国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士气,苏联红军开始授予那些战功卓着的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近卫”称号。

    苏联近卫军诞生于1941年9月18日。当日,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决定,为表彰全体人员的集体英雄主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能,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308号命令,将下列各兵团改名:步兵第100师改称近卫步兵第1师;步兵第l27师改称近卫步兵第2师;步兵第153师改称近卫步兵第3师;步兵第161师改称近卫步兵第4师。这些兵团在明克斯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参加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城下举行的反突击。

    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师所属部队在明斯克城下战斗中重创德军步兵第35师和第25装甲师,歼灭其一个步兵团和一个装甲团、一个半摩托车营,击毁坦克100余辆、装甲车13辆、反坦克炮23门。该师全体军人在叶利尼亚城下勇敢坚决地进行战斗。

    1941年9月初,该师在第24集团军突击集团编成中实施进攻,突破叶利尼亚以北德军防御阵地,切断叶利尼亚—斯摩棱斯克铁路线,从纵深中包围了该地的德军集团。该师坚决果敢的战斗行动,对粉碎德军和收复叶利尼亚具有重大意义。苏联近卫军的队伍是在伟大卫国战争多次交战中成长起来的。

    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9月26日,步兵第107师、第120师、第64师均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分别改名为近卫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近卫步兵第5师、第6师、第7师。

    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师因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表现无比英勇顽强,改为近卫步兵第8师。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师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对德军作战中连战皆捷,被改为近卫步兵第9师。坦克兵成为近卫部队的有坦克第4旅被改名为近卫坦克第1旅。该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功卓着。10月初,该旅在近卫步兵第1军编成中作战,向奥廖尔—图拉方向挺进,在姆岑斯克地域与德军突击的坦克集团遭遇。

    该旅所属部队广泛设伏,数日之内,遏制德军两个装甲师的多次突击,并在战斗中击毁坦克133辆。骑兵在苏联近卫军的战史上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骑兵第2军、第3军和骑兵第5军分别改名为近卫骑兵第1军、第2军和第3军。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炮兵第440、471、555、274团,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团,上述部队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组织纪律性,而于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反坦克炮兵第280团是近卫反坦克炮兵第一个团队。

    1941年10月,该团配属步兵第316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军坦克集团进攻方向,组织了坚不可摧的反坦克地域,并于1941年10月25日的战斗中,击毁德军坦克37辆。

    1942年1月8日,摩托车第36团和通信兵第12团被改为近卫团。

    1941年12月6日,红旗歼击航空兵第29团是近卫航空兵第一个团队。该团飞行员在战争爆发后仅两个半月时间就击落敌机47架。同一天,被改称为近卫航空兵团的还有:歼击航空兵第526团、第155团和第129团,俯冲轰炸航空兵第31团和强击航空兵第215团。水鱼雷航空兵第1团、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歼击航空兵第5团、第13团和红旗北方舰队混成航空兵第72团,因出色完成各项复杂的战斗任务,发扬了英雄主义精神,于1942年1月18日均改为近卫团。

    1942年4月,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舰艇有:“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刚毅”号驱逐舰,“马尔季”号布雷舰,“T-205”号扫雷舰,“Д-3”号潜艇,“M-171”号潜艇,“M-174”号潜艇,“K-22”号潜艇。1942年6月18日,“红色克里木”号巡洋舰改为近卫巡洋舰。

    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议,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和兵团,均授予近卫军军旗。近卫集团军军旗旗面由红色丝绸制成,边缘装饰以金色流苏,尺寸为145×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绣有直径60厘米的近卫军徽章图案,在其上方为俄文“消灭德国侵略者”口号,下方是部队的名称。在旗面的3个边缘处刺绣有金星、镰刀和斧头图案。军旗的背面,中央为列宁刺绣头像,其直径为48×46厘米,上方是“为了祖国”标语,下方则是苏联的俄文缩写。军旗旗杆为木质,长2.5米,直径4厘米,颜色为深棕色,顶端装有金属箍并系有两条金色饰带。其他级别近卫军部队的军旗与近卫集团军军旗基本一样,只是旗面中央的近卫徽章没有橡叶饰,尺寸也缩小为38×50厘米。

    遵照1942年5月2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为苏军陆军近卫部队和兵团的军人颁发“近卫军”胸章,而为海军近卫军人颁发系有黑竖条橙黄色波纹绶带的长方形金属薄板制成的胸章。同时设近卫军军人称号。

    根据1942年6月19日海军人民委员部命令,制定海军近卫军军旗。1942年7月31日颁布实行《苏联海军近卫条例》。近卫军胸章应佩戴于右胸。

    苏联近卫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卫集团军在会战中发扬了非凡的英雄主义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第16集团军由于在对德军战斗中为祖国屡建战功,并发扬了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与高超的军事技能,均改为近卫部队,分别命名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卫集团军。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和草原军区对所属军队中的近卫步兵兵团进行整编,目的在于将其作为最有经验、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加以有效的使用。还有许多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亦获得近卫军称号。

    1943年2~3月间,首批成为近卫航空兵师的有:歼击航空兵第220师;强击航空兵第226师、第228师和第243师;轰炸航空兵第263师和第272师,以及远程航空兵第3师、第17师、第24师和第222师。红旗防空航空兵第102师在多次空战中表现出高超的作战技能,亦改为近卫航空兵师。

    1943年,出现了第一批近卫坦克集团军:2月22日——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5月14日——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

    他们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中不愧是英勇作战的模范。1944年改为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还有坦克第l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坦克第6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这些坦克集团军直到卫国战争结束,还保持着自己的番号。

    1943~1945年多次进攻战役中,近卫军团和兵团通常都在决战方向作战。苏联最高统帅部所使用的近卫坦克集团军,对在敌防御纵深中迅速发展战役胜利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1943年4月18日给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训令中,要求在进攻中将近卫兵团和军团务必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突破敌防御阵地;在防御中用以实施坚决的反突击。

    1943年6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近卫军作了如下补充规定:近卫军部队必须是全军的表率……如果近卫部队在战争中出现被歼灭而丢失军旗、贪生怕死和在战斗中溃逃的情况,其指挥人员将被送交军事法庭,剥夺该部队的近卫称号并进行整编。

    近卫军各兵团和军团以辉煌胜利标志着自己在1944~1945年进攻战役的战斗历程。近卫军许多部队、兵团和军团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保卫战,在收复右岸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白俄罗斯以及进攻东普鲁士、维斯瓦—奥得河、柏林和歼灭日本关东军等重大战役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多次受到最高统帅部通令嘉奖,荣获政府奖赏,并因攻克军事重镇而获得荣誉称号。

    按规定,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将予以加薪,指挥员增加一半,而士兵则上涨一倍。

    到伟大卫国战争末期,苏联近卫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荣获近卫军称号的计有: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6个坦克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40个步兵军、7个骑兵军、12个坦克军、9个机械化军和14个航空兵军、217个步兵师、9个空降兵师、17个骑兵师、6个炮兵师、53个航空兵师、6个高射炮兵师、7个火箭炮兵师;13个摩托化步兵团、3个空降兵团、66个坦克团、28个机械化团、3个自行火炮团、64个炮兵团;1个迫击炮旅、11个歼击反坦克炮兵旅、40个火箭炮兵旅、6个工程兵旅和1个铁道兵旅;1个筑垒地域;18艘战斗舰只和许多军种部队。

    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

    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是美军组建最早的空降部队,该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立奇功。战后更是作为美国政府的拳头部队频频出征转战全球。

    该师前身是82步兵师,成立于1917年8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42年3月重新组建,布雷德利少将任师长。当年8月,82师以其出色的训练水准和高昂的士气,被改编为美军第一个空降师,首任师长为李奇微将军。当时,全师共拥有3个团。

    1943年7月9日晚,150架满载82师505团伞兵的C-47运输机从摩洛哥莱安加德机场起飞,朝着东北方向的西西里岛飞去。美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空降作战从此开始。它们的任务是切断杰拉东北两个方向的通道,阻击德军对杰拉登陆场的反击行动。

    当天夜里,地中海上空云厚风急。近2000名伞兵降落在20多个极其分散的地点,绝大部分不在预定位置,官兵们只得相机行事,各自为战。入夜,大批运输机再次飞临西西里海岸上空,先头分队顺利降落在预定目标法列罗机场。

    可就在这时,地面和海上突然向空中开火,运载伞兵的飞机连连中弹,拖着浓烟向海面栽去。未被击中的被迫散开,潜入低空,机上伞兵忙乱地跳出机舱。事后查明,这些火力并非来自德军,而是来自本方部队。

    这次历史上有名的误击给82师造成了惨痛的后果。144架运输机中有23架被击落,37架被严重击伤。而伞兵们则七零八落地降落到地面上,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初次参战,82师出师不利,元气大伤。到7月14日,满员5307人的部队只剩下3023人,上级不得不将其暂时撤离前线。

    1943年9月3日,盟军发起攻占意大利的进攻作战。9月9日,美军登陆部队在萨勒诺登陆场遭到德军极其猛烈的反击。美军上陆部队苦苦拼杀,仍不能摆脱困境。在此危急关头,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将军命令82师李奇微师长立即率部投入战斗。

    接受命令后,82师仅用了不到8小时就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13日凌晨,504团登机飞往炮声隆隆的战场,并顺利在指定位置空降着陆,立即投入了战斗。第2天晚上,该师又实施了第2次空降,505团顺利落地,也加入了战斗。巩固登陆场后,美军向北发展攻势,82师作为地面步兵协同行动。10月1日,82师巡逻队到达德军弃守的那不勒斯城,为美军在纳粹欧洲夺取了第一座大城市。萨勒诺一战,82师洗刷了西西里初战的耻辱,打出了军威,从此踏上了连战连捷的道路。

    在诺曼底战役中,82师与101空降师及英军第6伞兵师加入了首轮进攻部队的行列。6月5日晚11时,3个师的主力1万5千人搭乘1200架飞机升空出发,分头扑向自己的空降地点。

    82师3个团6500人乘坐400架飞机,于11时40分进入法国海岸上空。由于遭到德军防空炮火的密集拦截,部队落地时情况非常混乱。直到6日凌晨时分,随505团行动的李奇微师长终于收到了第一份报告,与800人取得了联系。各团、营也先后收拢了部队,开始根据各自受领的任务进攻预定目标。

    埃克罗上校率领505团负责攻占圣曼伊格里斯城。该团3营落地非常精确,营长克劳泽中校直接降落到地图上标出的营指挥所位置上。他们找到一名法国向导带路,悄悄潜入圣曼伊格里斯城内,对守军发起突然袭击。士兵们仅放了数枪,就结果了德军11人,俘虏30人,全面控制了城市。

    随后,2营在营长范迪沃特率领下赶到。天亮后,德军发起反攻,2、3营并肩作战,顽强阻击。经数小时激战,部队终于击退了德军的反攻,守住了圣曼伊格里斯城。

    由米利特上校指挥的507团降落在圣曼伊格里斯城以西,部队落地后分布散乱。最后以排为单位各自为战,夺取了几个重要高地,扰乱了德军的防御。由林奎斯特上校率领的508团落地后,迅速运动到梅特勒河,夺取了河上的重要渡口,随后击退了德军发起的数次反攻。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82师继续发动进攻,全面控制了科汤坦半岛。7月8日,全师退出战斗,返回英国基地休整。

    至此,82师持续作战33天,共歼灭德军3个师,击溃2个师,击毁坦克52辆,大炮44门,完成掩护步兵登陆的任务。而自己也从1.1万余人减员到5492人。

    1944年初秋,英军蒙哥马利集团军计划从比利时沿一条向东北方向穿越荷兰通往德国的公路推进。为配合此次行动,盟军司令部指派英美3个空降师沿公路一线空降。82师负责夺取公路中段各个咽喉要地。

    9月17日上午9时,504、505、508团随同由1545架运输机、478架滑翔机组成的庞大空降机群从英国起飞。中午,机群顺利着陆于奈梅根地区。各团队落地后,在新任师长加文将军的指挥下迅速对预定目标展开攻击。在日落前先后夺取了马斯河大桥、霍宁胡弟大桥等重要目标。

    在随后对最重要的瓦尔河大桥展开攻击时,508团遭到德军的炮火阻击,未能成功。当夜,该团又数次发动攻击,但均被击退。此后数天,加文将军又指挥508团猛攻瓦尔河大桥,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于是,他一面命部队加快攻桥速度,一面命令塔克上校的504团从进行包抄。23日下午3时,504团3营先头连乘坐33只冲锋舟强行渡过365米宽的瓦尔河,之后迅速运动到北桥头堡。下午7时,504团从北面,英军坦克从南面同时进攻大桥,德军的防守在南北夹击之下终于崩溃,瓦尔河大桥入美军手中。他们的成功,使盟军的战线向北推进了数公里。

    1983年10月29日,格林纳达发生军事政变,威胁到了美国利益。美国政府决定出兵格林纳达,82师325团奉命加入第二突击梯队。

    10月25日凌晨,325团两个营2000余人搭乘28架C-141大型运输机从本土的波普基地起飞,于上午10时到达已被美军别动队占领的格林纳达萨林斯机场。在着陆过程中,几辆装甲车突然出现在跑道旁,用机枪猛烈开火。美军认为这是古军部队。

    于是,在舰载机的掩护下,325团发起攻击。最后花了5个小时才控制了机场。随后,该团又向腹地发展。在机场东面的福里岗,再次遇到古军的顽强抵抗。504团两个营2000人从国内火速赶来增援,与325团会合,终于在日落后将该支撑点攻克。

    第二天,325团与504团又向纵深的卡尔维内军营发起了进攻。这里是守军司令部所在地。在攻击机掩护下,82师士兵们乘UH-60直升机冲上阵地,消灭了守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和文件器工业。

    战斗结束后,美军班师回朝,82师被留下来守岛。在以后的5天中,他们组成小分队,深入丛林密布的中北部山区,清剿守军残部,于11月2日结束了全部战斗。

    1989年5月,美国感到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的行为威胁到美国利益,于是,美国决定出兵巴拿马,除掉诺列加。12月20日凌晨,美军2.7万人兵分5路,突然从空中和地面对巴军发起了闪电式进攻。

    美军75别动团的小分队首先在托里霍斯机场伞降着陆,随后82师一个半营1000人分乘10架C-141运输机飞临机场上空,准确降落到地面,随后迅速转入进攻。巴军士兵措手不及,美军顺利夺取了整个机场。5时15分,82师后续部队1000人乘飞机到达,与先头部队会合。

    在托里霍斯机场激战之际,504团3营由80名伞兵组成一支精悍的突击队,对巴拿马城附近的甘博亚监狱发起了突然攻击。目的是解救一名被关押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

    在直升机掩护下,50名伞兵乘C-130运输机在附近伞降着陆;另有20名伞兵乘UH-1直升机直接降落在监狱大院。各路人马密切配合,爆破小组用C-4可塑炸药炸毁了钢制大门;伞兵发射AT-4反坦克火箭弹把房屋炸得粉碎。

    整个战斗不到30分钟即告结束。82师的士兵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所有卫兵,救出了那名美国间谍。当日17时,巴军结束抵抗。

    虽然美国的军事行动获得成功,但武装干涉一个弱小国家也受到世界谴责。战役结束后,82师以新奇的伞降方式,威风凛凛地回到了布雷格堡基地。

    进入90年代,82师又参加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8月7日,该师一个旅的官兵2000人作为首批部队登机开赴海湾,在沙科边境一线设下了美军的第一道防线。在代号“沙漠军刀”的地面战役开始后,82师协同法军第六轻装甲师在整个进攻集团的左翼展开进攻。部队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实施深远穿插,途中攻占了萨勒曼机场,一直挺进到300公里纵深的幼发拉底河谷,构成了围歼南部伊军的最外围防线。

    冷战结束后,美军对部队规模和编制体制作了重大调整。第82师被编入美军应急司令部序列,继续充当美国政府实施海外军事干涉的急先锋。

    英第8集团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为了挽回意大利在北非的败局,派出了以隆美尔中将为军长的非洲军团增援北非,隆美尔赴非洲后,在短短的3个多月内就将英军赶到了利埃边界,并占领了图卜鲁格以外的昔兰尼加全境。非洲告急后,丘吉尔制定了代号为“十字军行动”的作战计划,决定将德国逐出非洲,而执行这一计划的则是丘吉尔刚刚从第1集团军调到北非第8集团军的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年11月1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牧师家庭。19岁时,考入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次年离开学校,加入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行列,任上尉排长,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1914年8月升中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末期任司令部上尉参谋。1920年1月,蒙哥马利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同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旅部少校参谋,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0年,他受陆军部指派重编步兵训练手册,在手册中他特别强调重视坦克的进攻威力。1938年10月,蒙哥马利奉调到巴勒斯坦,任新编第8师师长,升为少将。1938年8月,接任英国远征军第3师师长。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哥马利率第3师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大陆,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失利后随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蒙哥马利回国后,先后任第5军军长、第12军军长及东南守备区司令等职。

    1942年8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驻中东军第8集团军司令后,就着手建立一支具有完善装甲武器的后备军和一只装甲军。针对部队低落的士气,他向官兵发表讲话:“我们要在这里坚持战斗,不会有任何进一步的退却或撤退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抱定英勇杀敌的决心,即使是随军牧师也要杀敌。”他的讲话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他还果断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军官,调进一批年富力强的干将,充实了部队的人员和装备,使第8集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他以逸待劳,积极防御,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阵地战的办法对付隆美尔,迫使隆美尔与他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是缺少补给的隆美尔最不愿意进行的代价高昂的战争。他的这种战法,使他成了“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

    蒙哥马利善于根据战略形势和攻势的需要制定作战计划。认为:“根据第8集团军的训练水平,轻率地放任他们去与敌碰闯是不行的”。他坚拒丘吉尔要他提早发动进攻的要求,坚持等到部队的准备和训练工作就绪后再发动进攻,为此,他不惜以辞职想抗争。

    1942年10月,经过充分准备后,蒙哥马利在阿拉曼防线向隆美尔的德意部队发起代号为“轻步”的进攻,由于英军在人员和装备上都占压到优势,隆美尔的非洲军在遭受重创后不得不撤出埃及。但蒙哥马利没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又用兵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最有利的追击时机,使隆美尔的溃退之军摆脱了被全歼的厄运。由于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英军在北非的危机,蒙哥马利因功被提升为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

    非洲之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与美国的巴顿将军协同作战,在西西里岛登陆,后进军意大利。接着又率领盟军第21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此后转战西北欧,参与指挥了沙纳姆战役和阿登战役。1944年9月1日,蒙哥马利被英国王室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蒙哥马利率英美联军强渡莱茵河,之后便日夜兼程,向波罗的海进发。5月,驻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德国党卫队

    1943年初,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建立一个新的党卫军装甲军——第3SS装甲军,该军下辖由德国人和斯堪第那维亚人混编的SS第5“维京”装甲掷弹兵师,同时还计划组建另一个由外籍志愿者组成和指挥的SS师。虽然在“维京”师里面也有大量外籍志愿者,但是其高级指挥官都是由德国人担当,所以德国人希望这个师里的指挥层能由外国人组成。

    然而此时“维京”师由于正在东线激战,根本无法从前线撤回,所以组建第3SS装甲军的计划暂时没有实现。1943年2月,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希姆莱命名这支外国人部队为“瓦拉格”师——这是一位效忠于拜占庭帝国的挪威瓦兰吉卫士的名字。但是希特勒认为这个名字太晦涩,他认为经验丰富的“北欧”团应当永远保留下去,所以在1943年3月17日,该师也被正式命名为“北欧”。

    同年春天,“北欧”师开始在德国南部上法兰哥尼亚的格拉芬维训练营组建,其基干战斗部队由挪威军团和丹麦自由兵团的老兵组成,所有的成员都是非德国籍的日耳曼族人,5月1日,党卫队旅队长兼党卫军少将弗雷滋·冯·舒尔兹被任命为师长,他是前“维京”师“北欧”团的团长。

    在完成了基本训练之后,“北欧”师和刚刚组建的第3SS装甲军于1943年8月28日派往克罗地亚和铁托的游击队交战。在克罗地亚的3个月中,“北欧”师和游击队进行了残酷而又血腥的激战。11月12日,其正式升格为装甲掷弹兵师。11月25日,第3SS装甲军开始调离克罗地亚开赴东部战场并于12月22日全部抵达前线。

    该军分派在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以西奥拉宁巴姆地区,隶属于林德曼上将的第18集团军。12月10日,挪威团和丹麦团的各营已经进入他们的指定阵地,13日,全军完成作战准备。

    截止至12月30日,“北欧”师共有兵员1.1万余人德军此时早以觉察到苏军即将发动一场进攻。暴风雨终于于1944年1月14日清晨来临!面对德军的是苏军第二波罗的海方面军,其共有6个满员的集团军,是德军兵力的4倍!在奥拉宁巴姆前线,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集中攻击了由残缺不全的德国第9空军野战师守卫的防线。这个师遭受了强烈的打击,防线很快就被突破。

    此时,该师的南翼部队奉命后撤。这形成了对“北欧”师和第3SS装甲军防线的严重威胁。挪威团第1营于1月15日晚发动了反击,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经过了接下来几天的残酷战斗之后,“北欧”师守住了防线。但在17日,该师在敌军的强大压力之下开始从被突破地域开始后撤。其原先防御的前线东西面防线也被迫转移至南北一线。

    在师长舒尔兹投入了2个预备的装甲掷弹兵营后,该师和由荷兰志愿者组成的“尼德兰”部队以及被重创的第9和第10空军野战师尝试守住东南方向的防线。经过几次苏军的猛攻之后,防线在1月25日被撕开了一个缺口,这个小裂缝很快便蔓延开来。在新一轮攻势之后,战线终于崩溃了!整条防线被水银般倾泻而入的苏军苏军分割成三部分。而处在敌军突破区域的丹麦团第1营几乎全军覆没。

    1月27日,第3SS装甲军开始全面向爱沙尼亚的纳瓦撤退,在经过几天的激战之后,部队到达了卢加河并在雅姆堡周围建立了防御阵地,这是一条临时的防线同时在此重编撤退的部队。1月30日,在苏军猛攻下,第3SS装甲军撤过了卢加河并炸毁了所有桥梁。

    此后,最高统帅部命令该军坚守包括雅姆堡桥头阵地在内的卢加河防线。然而苏军此时已经越过了卢加河的南面。这道命令导致德军损失惨重,1月31日,苏军又突破了北面,目标直指靠近芬兰湾的纳瓦·约苏地区与此同时,苏军对防守在雅姆堡到帕多加一线的“北欧”师部队发动猛烈攻势。

    残酷的战斗持续了整整2日,直到2月1日该师才被迫放弃了卢加河阵地。第3SS装甲军也在同日撤入纳瓦。在2月剩下的日子里,该军决定不论敌人的攻势如何猛烈也要守住纳瓦桥头阵地。

    1944年3月初,苏军在纳瓦的地面进攻受阻之后,改为对该市的炮击和空袭。同月月中,在经过几天无情的轰击之后,苏军开始在城市地面的防线发动攻击,守卫在这里的是第4SS“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下属的SS第48“谢法特将军”装甲掷弹兵团,尽管残酷的战斗超出了极限,但是该团的荷兰掷弹兵们还是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阵地。在进攻失败之后,苏军转而向该市的西北面的防线突袭,面对他们的是SS第49“德·鲁伊特”装甲掷弹兵团和SS第54工兵营,在经过几天的苦战之后,守军奉命从最初的战线上后撤,而“北欧”师的部队则协助稳定该地区的情势。

    这次战斗标志了自从苏军突破“奥拉宁巴姆口袋”以来持续激战的终结,它暂时中止了苏军的攻势。纳瓦战役也演变成了一场狙击手之战。在这段时期内,挪威团和丹麦团的第1营由船运回德国重建。后来这两个营再也没有回到“北欧”师的序列,而于1944年12月编入SS第5“维京”装甲师,参加了布达佩斯解围战。

    苏军自6月初逐渐开始对德军防线增压并很快就演变为一场总攻势。6月22日,“巴格拉提昂计划”开始,矛头直指德军在东部战场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这是苏军期待已久的夏季攻势,他们很快就在德军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裂口。这明显的表明德军部队在波罗地海国家和其他东部战场之间的联系将要有切断的危险!

    7月初,所有的德军部队开始考虑并计划从纳瓦桥头阵地向坦宁堡防线撤退,7月11日,在战线南翼的第18集团军首先遭到苏军第2波罗地海方面军的进攻,这导致了德军向马里恩堡防线的全面后撤。同时也标志着纳瓦攻防战的结束。

    7月19日,德军正式决定后撤至纳瓦河以西20公里的坦宁堡防线,撤退由23日开始。但在第二天苏军以南北两个方向发动了一个强大的钳型攻势,目标是切断第18集团军下辖的“纳瓦”军团7月25日,德军从纳瓦战线撤退完毕,苏军也同时穿越了爱沙尼亚边境,向北直扑坦宁堡防线。

    7月26日夜,苏军对坦宁堡发动了第一次进攻,最初他们突破了通向西面的主要公路,但是这个突破口很快就被堵住。27日晨,苏军再一次突袭,还是被党卫军掷弹兵们击退。战斗持续到28日,第3SS装甲军在强大敌人的坦克和步兵的猛攻之下拼命的死守着摇摇欲坠防线——也就在这悲惨的一天里,“北欧”师失去了他们敬爱的指挥官。

    当天,师长党卫队旅队长兼党卫军少将弗里滋·冯·舒尔兹在与其他参谋人员进行完战地会议之后,前往视察第24“丹麦”装甲掷弹兵团第13连的重武器阵地当他正在与连长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劳姆交谈时,不幸被一枚苏军重炮炮弹的弹片击中头部,虽然在拉库热的特别外科手术站进行了抢救,但是还是由于伤势过重而宣布不治。

    他于8月5日追授银质双宝剑橡叶骑士勋章。继任者为第3SS装甲军总参谋长党卫队旅队长兼党卫军少将约臣。齐格勒在7月剩下的日子和整个8月里,第3SS装甲军始终进行着最残酷的激战,但是这些欧洲志愿兵们凭着他们超人般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意志仍坚守住了阵地。9月14日,在爱沙尼亚的德军开始奉命向拉托维亚撤退。种种迹象表明苏军正准备发动一轮攻势。第3SS装甲军于18日至19日夜开始后撤,22日晨,“北欧”师占据了拉托维亚首都里加西北30公里的阵地,当晚全师在该市西南重新部署。

    在苏军攻入该地区后,为了凝聚一条新的战线,该师撤到了图库姆斯市附近的集结地域并于9月28日发起反击,夺回了原先西南方向的阵地。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里,党卫军掷弹兵们与数倍与己的敌人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很明显他们坚守的防线过长,而敌人又过于强大。

    于是在10月6日,整个“北方”集团军群开始向拉托维亚的西部省份——库兰撤退。其大部分的部队就在战争剩下的日子里被围困在“库兰口袋”中,最后只有少数幸存下来。

    10月12日,“北欧”和“尼德兰”的部队撤退至库兰前线以南地区,13日在多瑙河上最后的一座桥被德军炸毁,同日苏军完全攻占了里加市15日“北欧”师建立了几个星期以来第一条稳定的防线。第二天苏军开始发动猛攻,防线一度被突破但马上又被守军堵上——这样激烈的拉锯战一直持续了整个10月。

    10月27日,苏军在一轮强大的炮火准备以后打响了第二次库兰会战。步兵在坦克的伴随之下向第3SS装甲军的阵地压过来。很快防线就被撕裂,但是党卫军志愿兵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击退。

    在苏军进攻失败之后,一种不祥的安宁笼罩在战场上,而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德军有了休整的巩固防线的机会。

    1945年1月初,“北欧”师阵地前的敌人活动又开始频繁起来。1月20日,苏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当时一名该师的挪威士兵在后来回忆到:“我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敌人到来……坦克从地平线的那边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俄国人仿佛野兽一般从地底涌了出来,他们狂呼着‘乌拉’,我们感到脚下的土地在颤抖……他们不是要消灭我们而是要吃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了……”在敌人的狂攻之下,第24“丹麦”装甲掷弹兵团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德军不得不将第14装甲师调到该团的阵地上进行反击。

    1月底,损失惨重的第3SS装甲军计划从库兰撤回德国本土进行整编,撤退于31日开始。2月初,“北欧”师从拉托维亚的里堡港船运回德国。这是一次危险的行动,然而大部分人员最终都安全抵达德国,只有一艘运兵船“莫伊拉”号被苏军潜艇的鱼雷击沉,这艘船搭载着属于SS第2“尼德兰”志愿掷弹兵师的部队,全船无一人生还。

    在德国,第3SS装甲军和早先已经撤离回来的部队重新汇合,此时该军下辖:SS第27“兰格马克”志愿掷弹兵师的一个战斗集群、SS第28“华隆”志愿掷弹兵师、SS第10“福隆德斯伯格”装甲师的部分部队和SS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隶属新组建的第11装甲集团军,指挥官为党卫队副总指挥斯特内,而第3SS装甲军军长任命为一名国防军军官马丁·安林上将。

    2月16日,该军奉命发动攻势以铲除安斯瓦尔一带的敌军突出部,这次行动代号为“鹫日计划”,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大将开始计划发动一次全线的总攻,但是希特勒将其修改为一次局部的反击。在进攻一开始,“北欧”师取得一定战术上的成果,攻占了依那河河岸。

    然而随着苏军抵抗的增强,前进的势头开始放慢。在18日的激战之后,德军成功的掩护了难民们从安斯瓦尔德安全疏散。接下来的两天里,双方一直在该市进行着苦战。

    21日,德军认为与日益增强的苏军继续纠缠下去除了徒增伤亡之外以无任何意义,于是军长斯特内下令全师撤至依那河北岸。从23日至28日,第3SS装甲军开始缓慢后撤到斯塔加德一带和奥德河以北的斯特丁。3月1日,苏军在猛烈的预备炮火之后再次发动了进攻。

    战至中午,德军开始退却,失守。此时的第3SS装甲军几乎损失殆尽,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不顾一切的阻挡住敌人的前进。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北欧”师和其他部队被步步逼退。3月4日,全军撤至阿尔特丹。3月8日,大部分部队已成功的在阿尔特丹周围建立了防御阵地,如果这里失守,那么奥德河将是东德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所有的防御部队进行了亡命死守,双方的伤亡都十分惨重。最后在14~15日夜,桥头阵地被放弃,仍然在奥德河东岸的“北欧”师部队撤退至阿尔特丹城内。该城的激战在17日达到了白热化阶段,“挪威”和“丹麦”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失但仍旧死守阵地直到19日。

    当日夜,最后一名守军从该城撤离。从阿尔特丹撤出后,“北欧”师奉命前往施维特—巴特—弗瑞恩瓦尔德地区并且得到了一些复原伤兵和来自空军以及海军人员的补充,此外他们还得到了小部分车辆,战斗力得到了一定恢复。

    4月16日,“北欧”师接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最后一道命令:进入柏林的东部防线。从17日至20日,白热化的战斗一直在该师的阵地上持续。22日,该师被迫撤入柏林市区的蒂尔加腾,这里成为了“北欧”师的最后战场。

    在这段日子里,师长齐格勒开始变得沮丧,因为他不想看到他的在这座废墟般的城市里被毁灭。有些部队在“北欧”师撤入市区时由于混乱而被分割成一些独立的战斗集群各自为战,“挪威”和“丹麦”团以及部分SS第11工兵营的部队不久就发现他们正在守卫着斯普雷河上的桥梁。

    然而这些掷弹兵和工兵们很快就被乘着橡皮艇穿越斯普雷河的苏军突击队击退并被迫撤至已夷为废墟的政府区。

    与此同时,苏军主力在政府区南面的特雷普托公园开始对“北欧”师发起进攻——这里由SS第11工兵营和SS第11“赫尔曼·冯·萨尔扎”装甲团的残余守卫,装甲团团长考施指挥了该团在战争中最后一次装甲攻击,成功的阻止了敌人在此处的进攻。

    25日,在斯普河和泰尔托运河的最后一战打响,此时由于师长齐格勒已经丧失了全部斗志,不能够再正常指挥部队,所以党卫队旅队长兼党卫军少将古斯塔夫·库鲁肯贝格博士接替了他的位置。他还带来了300名SS第33“查里曼大帝”志愿掷弹兵师的法国志愿兵并且迅速了重整了“北欧”师的防御阵地。第二天大部分的残存兵力退入了政府区并于27日撤至国会大厦一带。从27日至30日守军们就在这最后的几公里范围内做垂死挣扎,有的士兵竟然将自己用铁链锁死在据点的机枪座上!

    30日晚上8点,“挪威”和“丹麦”战斗集群的指挥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特讷德被师长库鲁肯贝格召见并被告知希特勒已死的消息,同时命令他率领幸存者突围。结果只有少数人安全逃脱,而临时属于该师的SS第503重装甲营残余的最后两辆“虎王”坦克也在国会大厦附近的电车轨道上被击毁。其他大多数人都在国会大厦和其他政府建筑物的防御战中战死或被俘。

    1945年5月1日,苏军消灭了国会大厦里的最后一个抵抗者。5月2日,德军在柏林的卫戍部队宣布投降,大约有13万人被关入苏军战俘营,只有很少人后来活着回到了他们为之血战过的祖国。其他向英美盟军投降的“北欧”师幸存者最后被送回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经受了重建的本国政府严酷的审讯和漫长的监禁,许多人不堪折磨而死。而该师向盟军投降的德国人则要面对艾森豪威尔的“解除武装敌军死亡营”的饥饿,疾病和死亡。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柏林德军城防司令部下令所有守军尽最大努力突出柏林,该突围由戴尔所率领,于5月1日在弗雷德里克斯地铁站口集结,并向西面突围,试图突围至霍斯坦同时向当地的加拿大军投降。但突围行动到5月2日受到苏军的猛烈阻截,所有坦克全部被击毁,只有小部分部队能徒步越过苏军的防线到达夏洛滕伯格,但最后他们也全数被俘,而并未能到达目的地哈威尔。

    德军第7装甲师

    第7装甲师前身为第2轻装甲师。于1938年10月10日在图林根的格拉组建,隶属于第9军区。

    1939年9月1日,该师首次出现在波兰战场上。第2、3轻装甲师组成第15摩托化军,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10集团军。师指挥官斯图姆中将。此时该师的第66装甲营拥有可用坦克62辆,主要装备I型、Ⅱ型坦克,另外还有少量Ⅲ型和Ⅳ型坦克。

    进攻从西里西亚的霍耐科开始,目标凯尔斯和拉当。部队几乎未受损失就于9月9日占领了拉当。此后,第2轻装师继续向华沙以西地区和更远的莫德林推进,从南面包围了华沙,战斗于1939年9月27日结束。

    1939年10月1日,该师接到命令返回原驻地,并于10月中旬抵达图林根。根据波兰战役的经验,第1~4轻装师改编为正规装甲师,编号:6~9。1939年10月18日第2轻装甲师正式更名为第7装甲师。

    番号改变了,该师还按照装甲师的编制进行了彻底改编。第66装甲营被加强,组建了第25装甲团,下辖3个装甲营。第6、7步兵团也被改编为第6、7机械化步兵团,并归第7机械化步兵旅指挥。

    1940年2月12日,埃尔温·隆美尔少将从斯图姆手中接过了第7装甲师指挥权。这期间,38(t)坦克代替了大多数的老旧坦克,特别是Ⅰ型坦克。38(t)坦克性能远优于原来的Ⅰ型和Ⅱ型坦克,火力与Ⅲ型相当,但是火炮射程更远。入侵法国前夕,一个摩托化重炮连(装备150mm自行火炮)被加强到第7装甲师。这次改编使该师的坦克作战能力显着提高,编制的坦克数量达到180辆左右。

    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的“黄色方案”开始实施。第7装甲师再一次隶属于第15摩托化军,这次和第5装甲师一起受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指挥。第7装甲师作为攻击主力,将强行通过阿登地区,越过芒斯,出现在盟军主力后侧,切断敌军通往英吉利海峡的道路,并将其分割。

    1940年5月10日清晨,该师的坦克部队出发准备在第纳特通过芒斯,越过德—比边境向阿登前进。5月12日抵达芒斯,并花费了两天时间巩固桥头堡。

    随后,隆美尔开始了一场向英吉利海峡进军的赛跑。这场“赛跑”指挥的相当精彩。只发生过一个小小的意外:英军于5月21日在阿拉斯发起了反攻。这在德军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因为德军第42反坦克营的37mm反坦克炮无法击穿英军步兵坦克的厚重装甲。只得以88mm高炮来对付。这是88mm高炮第一次被用来对地射击,结果效果显着,英军坦克纷纷被摧毁。——在之后的北非战役中隆美尔也经常用起此法攻击英军坦克——隆美尔一直冲在他军队的最前面,在指挥官鼓舞下,第7师奋勇前进。在5月30日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盟军的合围。随后,该部撤出前线,短暂休整至1940年6月5日。这时,战役的第2阶段开始了。

    在法国战役的第二阶段,第7装甲师和第5装甲师一起隶属于第4集团军第15装甲军。目标是占领索姆,以避免更多的盟军通过海峡逃走。这个区域上横挡着魏刚防线,由法国第10军防守。第5、7两个装甲师在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并由此分割了法国第9和第10集团军。以第7装甲师为先导,第15装甲军快速推进。6月7日该师进抵佛戈斯—莱斯—奥克斯,于次日抵达柔恩,完成了合围。该城于6月10被占领。

    6月12日,第7装甲师占领圣—万勒瑞。法国第9集团军和英军第5山地师的一部分被合围,4.6万人投降。随后,该师继续推进,于6月19日进抵瑟堡。虽然部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但最后还是没能阻止少量英军从此撤走。经短暂休息,第7装甲师再次向南挺进,一路之上未遇有组织的抵抗。穿过科唐坦和布列塔尼,该部于安塞尼斯渡过卢瓦尔河。到6月25日停战时第7装甲师已经打到法国西南部。

    这场战役,该师仅有26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坦克42辆,获得“魔鬼师”的称号。停战后,第7装甲师驻扎波尔多,可是仅仅4天后,就被调往查特斯,在那儿待到7月24日,随后又驻扎该师巴黎以西,为海狮计划做准备。

    不过12月中旬,再次调回波尔多,在那里一直驻扎到1941年2月14日。随后,前往波恩—拜德哥德斯堡。在这期间,隆美尔少将被提升为非洲军团指挥官,冯·方克少将接任师长。

    从6月6日到10日,第7装甲师被火车运到了东普鲁士,积极为进攻苏联做准备。此时,该部齐装满员,全部装备38(t)的Ⅳ号坦克,机械化步兵第6团也部分装备了半履带车,机动能力显着提高。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第7装甲师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从东普鲁士发起攻击。

    23日,该师试图由奥利他渡过聂曼河时,爆发了一场与苏军第5坦克师的激战。苏军被全歼,但第7装甲师也损失了半数坦克。进攻继续,维尔纳于6月25日被占领,以此为基地,第39装甲军转向东南的明斯克。6月28日该城被第3装甲集群和第二装甲集群从东、南两面攻占,次日,3个俄国军被合围歼灭。

    于是第7装甲师横卧于明斯克以东通往莫斯科的大路。7月5日,合围圈中最后2.8万名苏军投降。第2、3装甲集群迅速开始下一个包围战,这次的目标:斯莫棱斯克。第7装甲师此时仍是一马当先,杀在第39装甲军的最前面,因为该部已于3天前就开始了作战行动。7月3日,该师通过贝瑞西娜,几天后抵达散诺,在此遇到顽强的抵抗。7月10日大多数的第39装甲军部队,占领了维帖布斯克,并在该城南部警戒,此时,苏军的防御已经暂时被打破了,德军再次把目标转到了斯莫棱斯克。

    在白俄罗斯尘土飞扬的大道上前进了5天后,第7装甲师抵达了加泽沃附近的斯莫棱斯克—莫斯科大道。第2、3装甲集群抵达斯莫棱斯克,包围了3个俄国军。

    但是,此时只有装甲部队在维持着包围圈,步兵部队还在150公里以外。苏军组织了好几个新的军试图解围。激烈的战斗从7月18日一直打到8月7日,包围圈中的最后一支部队才投降。这是德国人的又一次战术胜利,但是第7装甲师也受到了很大的消耗。

    虽然胜利了,可是德国人对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却停止了,而转向列宁格勒和基辅。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第7装甲师损失了40%的坦克,最后只能由一个步兵师接防,而该部撤到前线后面休整。

    在8月的休整期间,第7装甲师像“消防队”一样,经常帮助前线的步兵师对付苏军的反攻。总算,在9月的头两周,还算清静。9月19日一个新的任务到来了,准备参加对莫斯科的最后攻击:“台风”行动。这次行动中,第7装甲师和第6装甲师、第14摩托化步兵师被编入了第3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军。10月2日进攻开始,24小时内,两个装甲师就渡过了第聂伯河,第4天,抵达维加斯马,与从南面而来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10装甲师取得联系,4个俄国军被合围,第7装甲师第3次切断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13天后,苏军投降,但是10月7日,一个新的,更危险的敌人出现了——淤泥。所有的行动立刻慢了下来,所有的人和装备也陷入了泥水中,几乎到处如此。

    10月22日至11月8日第7师被调离前线,前维亚济马以北地区。

    到了11月中旬,开始冰冻道路才又重新畅通,对莫斯科的进攻也开始加速。第7装甲师开始攻击两支苏军的接合部,并击败第30高加索骑兵师。于11月23日占领克林。4天后,捷克洛马附近控制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桥头堡被建立起来。

    不过气温此时已渐渐降到零下30摄氏度。12月5日,德军彻底疲惫了,进攻停止。第7装甲师此时距莫斯科大约70公里,德军进攻失败了,苏军补充后,开始了反击。

    第3装甲集团军遭到苏军打击,但第7装甲师未受攻击。由于疲惫和损失,第7师于12月6日后撤。最后沿利马建立了第1道防线,可是,此时的第7装甲师像大多数师一样,不过是一个战斗群规模:仅有千余步兵和少量坦克。为挡住苏军,该师苦战至1942年3月。援兵终于到达,包括40辆坦克。

    这个月底,该师和第1装甲师在瑞参夫周边作战,之后在4月初,调往维亚济马,接替第246步兵师围困杰洛伊,5月2日胜利之后部队脱离第9集团军,调回法国休整补充。在俄国的第一年中该师损失9200人,其中2100战死。

    在法国诺埃特—帕瑟内地区休整期间。第7师的每个装甲团减少到2个营,但是全部装备Ⅲ号、Ⅳ号坦克。第6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也全部装备半履带车。8月,该师抵达安格斯—乔勒特,9月1日,做好战斗准备。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希特勒立即命令占领维西法国。第7装甲师在费尔博装甲军指挥下于11月27日开始向地中海进军,攻至土伦,试图俘获法国舰队,但法舰抢先自沉。12月中旬,该部进抵地中海沿岸。这时,东线的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第7装甲师于1942年12月22日运往俄国。

    经过漫长的路途,1月1日至5日第7装甲师抵达俄国南部顿河流域地区,6日前往佛彻斯太特东北,与苏军第3近卫军的一支部队遭遇。

    第7装甲师取得了胜利,但是该师还是于1月20日后撤了,并坚守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和斯拉万斯克附近,连日激战。至2月15日,该师离开防线重组,并转隶于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

    此时苏军开始了冬季攻势的最后部分,目标是全歼南方集团军群。

    2月18日,第7装甲师向北面的埃斯琼进攻,以打通和第5装甲掷弹兵师和第11装甲师的联系。部队虽遭重大损失,但仍于2月28日占领埃斯琼,经激战,该师于4月6日从前线后撤,接受补充,最大的补充是第78炮兵团得到了Wespe和Hummel自行火炮。此时,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准备夏季攻势。该师也于5月初抵达哈尔科夫以南。

    1943年夏,德军夏季攻势发起,准备于1943年7月5日发起“堡垒”行动。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力量是下辖两个装甲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肯夫集群由两个集团军和第三装甲军组成,该军下辖第6、7、19装甲师和168步兵师。第7装甲师集结在顿河东岸。贝尔戈罗德以北地区,计划渡过顿河攻占多罗格波士诺,苏军近卫第7军正顽强坚守于此地区。

    战斗开始后,第7装甲师是第3装甲军内唯一取得进展的部队。当步兵首先发起进攻时,25装甲团也在一次坦克大战中突破了T-34的防守,现在第6装甲师11装甲团,随第7装甲师共同前进,这两支部队不断获得胜利。但是,到第3天。即使第7师取得了这些胜利,但第3装甲军仍不能突破苏军防线,随后该军转向北面进攻,第7师担任侧翼支持。6天后,进攻继续,在第6装甲师与敌激战后,第7师再次冲到了前面,占据多纳茨。不过这已经太迟了,苏军已经获得了全面胜利,此时,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堡垒行动终止。

    现在苏军已经准备好对哈尔科夫的进攻了,第7装甲师作为第48装甲军的一部分,8月5日进攻了坡洛斯,6日在格瑞沃若防守。8月7~8日退到斯拉夫格洛达—坡尔勤诺叶娃,随后8月10日与第11装甲师在贝尔卡以北发起了一次成功的反击。在之后的14天内,该师防守在阿奇特卡以北,但是8月25日,城市陷落。师长冯·方克调走,天才指挥官冯·曼托福尔少将接任。

    然而,退却仍是不可避免,在波尔塔瓦防御战后,第7装甲师在克瑞曼彻撤过了第聂伯河,在切尔卡瑟东南集结,但是缺编一个装甲营,因为该营被运至法国,装备豹式坦克,此时苏军暂时被挡在了第聂伯河东岸。9月27日,苏军于基辅以西的皮尔雅斯拉夫附近建立桥头堡,第7装甲师试图击退苏军的渡河行动,但是到10月初,攻击停止为止,桥头堡虽然被大大缩小了,但是仍然没有被拔除,不过毕竟阻止住了苏军的突破。

    不久之后,该师又被调到了基辅以北的奥琼泰施桥头堡守卫,并打破了敌军包围斯克琼纳比尔的企图。在接下来的10月4号到24号这些日子,第7师就一直防守于此,直到转为集团军预备队,才撤到基辅以西小憩。

    不过11月3日,苏军再次以压倒性优势兵力向奥琼泰施桥头堡发起了进攻,突击目标指向基辅、夏特迈尔、阔洛斯特,第7装甲师立即发起反击,但是却无能为力,仅仅能阻止苏军在基辅以西的埃尔彭河附近获得立足点。1943年11月6日苏军第38军攻占基辅,次日,法斯特夫失守。

    此时,德军将所有可以集中的装甲师包括第7师统统编入第48装甲军,计划在11月15日到12月23日之间发起一系列反突击。在这个行动中,第7师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11月15日,反突击按计划执行,第7装甲师与第一装甲师从法斯特夫以东发起进攻,分别于17、18日夜进入夏托迈尔,两天后,攻击部队向西直扑伯拉斯洛夫,大批苏军被合围,强大的部队从西向东从夏特迈尔到拉德米歇尔碾过苏军防线,第7师担负着掩护北翼的任务。

    在快速的进攻中,该部进攻、追击、消灭一气呵成,在马林附近大败苏军,使第1装甲师和党卫队元首旗队师顺利到达拉德米歇尔,到12月15日,该师已经在马林附近的阿尔斯卡和北岸筑起了坚固的桥头堡阵地。到12月23日,战斗结束的短短一个月中,第7装甲师,特别是第25装甲团因战果辉煌,受到了统帅部的嘉奖。24日,苏军发起圣诞节攻势,第7师再次被命令防守夏托迈尔,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严重的交通堵塞,使该部根本无法部署,被迫后撤。

    到1月中旬,该部退到了伯第斯彻夫和夏普托夫卡之间,奥斯特若普尔之间的地方,这一段的防线直到月底才好不容易匆匆建立起来。1月26日,冯·曼托福尔少将离任,舒尔茨少将继任,但是仅仅两天后这位第7装甲师之魂、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就在他的第178次战斗行动中阵亡了,继任者是卡尔茂斯将军。2月2日,该师接到命令,火速奔赴洛夫诺以西地区,阻击苏军,两周后再次转移至卢兹克以北执行阻击任务。

    苏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塔努伯尔,3月初第7师调至兹伯拉兹(塔努伯尔西北15公里),位于第4装甲集团军右翼。3月7日至21日,该部成功的协同第68步兵师、元首旗队师塔努伯尔以东战线上的缺口,但是21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几乎全歼了第68步兵师,第7师被向东南压缩,于是被配属给了第1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此时已有许多部队被分割包围在着名的卡曼兹—波多利斯克和赫尔伯两大包围圈中。第7装甲师作为突围前锋,向塔努伯尔发起了进攻,战斗从3月28日一直持续到4月15日。

    最后,总算与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16装甲师会师。一系列的恶战之后,第7师疲惫不堪的撤了下来,作为预备队驻扎在伯扎克斯以北休整,并于4月21日撤至斯坦尼斯拉夫。4天后,该部向南越过克尔巴阡山脉,转归匈牙利第7集团军指挥,在此平静的休整至7月1日援兵的到来。

    1944年6月21日,苏联红军发起了它的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团军群遭受重创,一周之内,3个军几乎被全歼,损失了24个德国师,并在防线上留下了一个几百公里宽的缺口,苏军正由这个口子飞速涌入,于是从其他前线和部队调来的德军扑向白俄罗斯,试图堵上这个豁口,第7装甲师也被火车从伦堡(现乌克兰利沃夫)运至战线后方30公里的里达,当7月5日,该部的第一个单位到达后,就立即被派往霍尔斯扎尼归属第4集团军第39装甲军,实际上此时的第4集团军以被包围并歼灭在明斯克以东,所以该装甲军两翼都未与友邻取得联系,因此第7和第5装甲师竭力抵抗,但为了避免被包围仍然随装甲军步步后撤,到7月9日,总算与其他部队取得了联系,并渡过聂曼河抵达1941年6月战斗过的奥利塔附近,7月12日到24日部队在东岸建起桥头堡,并隶属于第3装甲集团军。该军的北翼此时已与北方集团军群16集团军彻底失去了联系,因此在这些部队间有着一个巨大的口子,第7师派驻于此,就是为了以备不测,并被寄望能够封闭缺口。

    第7师受命攻击庞哲维奇,但是部队却无法按规定集结,因为计划中的进攻出发地域已被苏军占领,要发起进攻就的重新夺取这些地方,而夺回这些地方后,估计部队已无继续进攻的能力,因此命令只得被撤销。从7月28日到8月1日,第7师继续步步后退,退过了渡比萨河,并在拉赛恩与苏军展开激战直至8月15日。

    这些最后的战斗中25装甲团2营都没有参加,因为它被留在奥利塔后面,直到8月18日才归队。幸运的是第1营已于7月18日归队,并换装了“豹”式坦克,而此时第2营仍使用四号坦克。

    7月30日,苏军机械化旅抵达里加湾,切断了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陆军司令部立即制订计划准备重建两军的联系,几个装甲师开始在库兰集结,准备攻击米陶,第16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军39和40装甲军也被派执行这个拯救计划,第7装甲师作为第40装甲军的南翼参战,向斯阔伦方向进攻,8月15日向科勒穆发起进攻,以夺取总攻集结地域,次日开始总攻。整个行动持续到8月27日,并且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两个集团军群恢复了联系,苏军则从海上撤走了,不过在此战中,第7师仅仅前进了10~15公里,因为他们遇到了苏军近卫第2和近卫第5坦克军的顽强阻击。

    此战过后,两支德军再次转入防御,苏军也继续寻找割裂北方集团军群的机会,德军于是抢先发起进攻,这次第7装甲师和另两个装甲师与其他两支部队担任突击的主力,此次从9月16日持续到21日的行动,改善了16集团军的防御状况,并打乱了苏军的战役企图,不过两星期后,10月5日苏军还是发起了进攻,这次是向西攻,并且于5天后进抵波罗的海,最终切断了北方集团军群。第7装甲师也于1944年10月10日和第3装甲集团军残部一起被分割在美梅尔周围地区。并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58步兵师并肩战斗。

    战至10月22日第7装甲师仅剩团级规模,被迫后撤海运至皮洛,后开往东普鲁士埃瑞斯训练场休整。

    在红军开始新的进攻前,第7装甲师被作为第2集团军预备队,驻扎于琴查诺夫。在苏军进攻的第一天,第7师试图发起一次反突击,但是苏军太强大了,反突击几乎未产生任何影响,之后又与大德意志师和18装甲掷弹兵师发起多次反攻,虽然挡不住苏军,但是还是掩护一部分部队撤至埃尔并。

    尽管第7装甲师曾发起救援行动,但是这最后的一座城市还是于2月9日失守,这部分战线也随之安静了将近一个月,不过此时的第2集团军业已被彻底切断。整个第2集团军包括第7装甲师,被慢慢的向但泽附近的海滨地区压缩。

    第7装甲军包括第7装甲师被逼向戈滕哈芬,并最后撤往奥古斯霍夫特半岛,并在这儿丢弃剩余坦克后于1945年4月5~6日海运至海拉半岛。10天后,该师(实际上只剩下个名字了)。10天后又被撤至斯维穆德,并呆到4月18号~19号左右,又被用火车运至瓦润—潘兹林,隶属于第3装甲集团军,实际上已无任何战斗力,1945年5月3日第7装甲师向美英军队投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