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长长的飞船停在山上,远远望去,如同长长的蛇。这些“蛇”“爬”到怪木上,继而烈焰喷出,腾空而起。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怪木”就是飞船发射架!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g),食之善走。丽(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ā)疾。
南方的第一个山系叫鹊山。鹊山山系的第一座山是招摇山,此山位于西海附近。山上长着许多桂树,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这种草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会饿。山中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此树称迷谷,人佩带它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动物,形状像猿猴,但长着白色的耳朵,既能四足爬行,又可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这种动物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奔跑如飞。丽水发源于这座山,向西流入西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矿物,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狌狌不是猩猩,因为人吃了猩猩的肉只能解馋,不能使人奔跑如飞 □狌也罢,祝余、迷谷也罢,《山海经》中记载的动植物绝大多数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你不禁要问,这都是些什么玩意?
请先看地球生物进化年代表——
距今35亿年,地球产生生命;
距今22亿年,生命进化到无脊椎动物;
距今1亿年,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
距今4000万年,脊椎动物进化到两栖动物;
距今1500万年,两栖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猿猴类诞生;
距今300万年,猿猴类进化到猿人;
距今1.8万年,猿人进化到人。
从地球有生命之初到300万年前猿人出现,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考古学家从猿人的头骨上发现,300万年前的非洲露西人,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2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完全都是“尖嘴猴腮”。可是,到了1.8万年的山顶洞人,“喀嚓”一个三级跳,猿人的“尖嘴猴腮”没了,容貌基本接近现代人。
如果不是基因突变,这是绝对绝对不可能的!
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非陨石和火山莫属,那么,陨石能使猿人基因发生突变吗?火山能使猿人基因发生突变吗?都不能。什么能使猿人基因发生突变呢?是外星人。对了,就是外星人对地球上的猿人动了手脚——
高度发达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把自己的基因与猿人的基因组合在一起,打乱了地球上的进化进程,狌狌就是外星人“造人运动”中产生的残次品。类似的残次品《山海经》中还有一大批:一条腿的人,人面兽身的怪物,三个脑袋的人,等等,我们将逐一介绍。
外星人不但对地球动物的基因进行剪切、粘贴、复制,还对植物进行了实验,祝余草、迷谷树只是其中的两种,后面还有许许多多。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á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再往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白色的猿猴也很多,这里盛产水晶石,并蕴藏着丰富的黄色金属矿。
棪木、白猿、水玉、金属矿对外星人来说是有重要用途的,此处没有记载用在哪个方面,只把堂庭山的出产记录下来,我们会逐一分析。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yuán)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a(fùhuǐ),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是猨翼山。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兽类,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鱼,这里盛产白玉。其间有很多蝮虺,很多奇形怪状的蛇,很多奇形怪状的树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山海经》成书于4000年前,4000年前的语言非常贫乏,文字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外星人造出的动物,《山海经》作者无法描述,只能说“怪兽”、“怪鱼”,其中也包括外星人的飞行器。
外星人长长的飞船停在山上,远远望去,如同长长的蛇。这些“蛇”“爬”到怪木上,继而烈焰喷出,腾空而起。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怪木”就是飞船发射架!地球人对怪木非常好奇,他们想到近前看个究竟,外星人当然不同意。就像我们今天发射卫星,发射期间,任何人都不能靠近。“不可以上”说的就是这件事。
UFO主要有两种,一种呈碟形,人们称之为飞碟;一种呈棍形,也称雪茄形,人们称之为飞棍。可怜的地球人,当时尚处于蒙昧时期,他们认识蛇,却不知飞船为何物。要描述棍形UFO,只能说它是怪蛇。
再看外星人进行的动物基因组合实验。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ǔ)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a。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杻阳山,山南草蕴藏大量的红色金属矿,山北蕴藏大量的白色金属矿。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马,白色的脑袋,身上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尾巴呈红色,这种动物叫鹿蜀,它的叫声就像唱歌一样动听,养这种动物可多子多孙。怪水河发源于此,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很多黑色的龟,形状与普通乌龟差不多,只是这种龟鸟头蛇尾,人们称之为旋龟。旋龟的叫声像劈木头发出的响声,佩带它可使人的耳朵不聋,而且还可以治疗脚底上的鸡眼。
乍看起来,鹿蜀很像斑马,实则不然,因为斑马长的是黑白相间的纹理,包括头和尾巴,叫声也并不好听。鹿蜀却是老虎一样黄黑相间的斑纹,头是白色的,尾巴是红色的。旋鱼有三种动物的特点:形体如龟,头如鸟,尾如蛇。如果把龟、鸟、蛇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很可能就造出了这种旋龟。
在动植物实验中,外星人还重点研究了新生物种的药理作用,这也是《山海经》中主要记述的方面,鹿蜀有滋阴壮阳作用,吃了它能多子多孙;旋龟既能使人耳聪,又能治疗鸡眼。
又东三百里,曰柢(dǐ)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ū)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lù),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再往东三百里是柢山,其间多水,却没有草木。这里生长一种鱼,形状如牛,栖息在山坡上,尾巴像蛇,而且长着翅膀,翅膀在肋骨上,鸣叫的声音像耕牛,此物叫鯥。鯥冬天蛰伏,夏天复苏,食用它的肉能消肿。
人所共知,有水的地方必定有草木,除非其水是被极度污染的工业废水。可是,在那个远古洪荒的年代,哪来的工业废水?只有一种解释,高智慧生物他们在生产某种物件,他们排出了工业废水。那么,他们在生产什么呢?请你不要着急,《山海经》后面都有交代。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dǎnyuán)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pìn)牡,食者不妒。
再往东四百里是亶爰山,其间多水,没有草木,人是不能上去的。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发,此物叫类。类雌雄同体,自身有公母两套生殖系统,食用它的肉会使人平心静气,与世无争。
又一个多水而不长草的地方,地球人还前往。低等动物如蚯蚓、水蛭之类的才有两套生殖系统,而作为兽的“类”却自为公母。兽一般指有四条腿的、全身长毛的大型哺乳动物,绝不是小动物,天下间还没听说有雌雄同体的兽。在此,我向科学家建议,把公野猫和母野猫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重新排列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培育出自身带有两套生殖系统的动物。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shǐ),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chǎngfū),食之无卧。
再往东三百里是基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有很多奇怪的树。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羊,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这种动物叫猼訑,人披上它的皮毛就无所畏惧。山中一种鸟,形状像鸡却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个翅膀,这种鸟叫,食用它的肉就没有困倦的感觉。
“佩之不畏”,自古以来,都译为披上它的皮毛就无所畏惧。我认为,此处的“佩”应为“配”,是携带的意思。猼訑对于地球人来说,就像牧羊人带着猎犬放牧一样,狼来了也不怕。这种动物对人是忠诚的,而且凶猛。实际上,这种动物就是羊,只是外星人改变了它的基因结构,成了“九尾四耳,其目在背”的怪物,也是如此,这种鸟的肉还有提神作用。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rú),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再往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一种类似涂料的矿物叫青雘。山中有一种兽类,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九尾狐”的叫声像婴儿啼哭,而且这种动物吃人,不过人吃了它的肉,心性不乱,头脑清醒。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斑鸠,叫声如同长者训斥晚辈,这种鸟叫灌灌。把灌灌的羽毛插在人身上,便心清气爽。英水河发源于此,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赤鱬形状像鱼,却长着人的面孔,它的叫声如同鸳鸯啼鸣,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预防疥疮。
“九尾狐”是狼,虎一样凶猛的食肉动物,虽然它吃人,但有药用价值,《封神演义》中的“九尾狐”就是由此而来。赤鱬鱼也有药用价值。灌灌与无药理无关,不过,它能像老马一样“识途”。在那个原始的年代,迷路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灌灌的方向感特别好,有它在身边就不会迷失方向。此处的“佩”也是携带。
给你留个简单的作业,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把人与鱼的基因组合在一起,会不会造出赤鱬鱼呢?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jī)尾之山,其尾踆(cún)于东海,多沙石。汸(fāng)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yù),其中多白玉。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箕尾山,山的末端与东海相连,山间沙石遍布。汸水河发源于此,向南流入淯水,汸淯流域盛产白玉。
也许这里外星人涉足不多,或外星人在此做了什么地球人不清楚,因此,《山海经》记录得很简单。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a之礼:毛用一璋玉瘗b(yì),糈c(xǔ)用稌d(tú)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鹊山山系由招摇山开始,到箕尾山,总共十座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里。各山神仙的相貌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山神通常是把牲畜和玉器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是最好的糯米。把糯米盛入玉璧中,以白茅草编成坐垫为神的座席。
这段话有极其重要的三个字,即“其神状”。4000年来,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把此处的“神”理解为名词,即“各山神仙的相貌”。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把“神”视为形容词:神奇,神秘。那么“其神状”就是“山上那些神秘莫测物体的形状”。
“皆鸟身而龙首”怎么翻译呢?我们常常把飞机比为银鹰,把火车比为巨龙。原始的地球人不知飞机为何物,更不知道“飞棍”为何物,他们看到飞机就认为是大鸟,就认为是腾云驾雾的龙,这非常正常。龙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龙是不存在的,古代人常常把蛇视为龙,即便今天,在我们的属相中仍把蛇视为小龙。“龙首”就是“蛇首”。今天我们高铁的车头像不像“蛇首”?民航飞机前端像不像“蛇头”?飞艇前部像不像“蛇头”?那不就是放大的“蛇头”嘛!
如此一来,“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应译为:那些神奇的飞行器像鸟一样飞翔,首部形状类似于蛇。这不是活生生的UFO吗?
《山海经》已经把UFO记录得十分清楚了,只是那时“外星人”这个词没有诞生,UFO这个外来语没有出现。于是,没有见过飞机和高铁的古代人就把外星人和UFO统统译为神仙,以讹传讹,直到今天。
“其神状……”《山海经》非常多,后面经常遇到。
在地球人看来,外星人无所不能,所以,地球人把外星人连同他们交通工具UFO一起祭祀,就是表达地球人对外星人的崇拜。
4000年前的地球人处于蒙昧时期,他们对无法认识及看不懂的东西一律称之为“神”,这是很自然的事。《山海经》中的“神”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对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科学的最前沿,或以超出当代科学的思绪去仔细分析判断,去伪存真。
(第二节)南次二经
地球人让虎和狮交配,生出来的新物种叫狮虎兽。以地球人现在的科技水平“造”狮虎兽不成问题,那么,光临地球上的外星人就不能把猪、虎、牛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一个“虎牛猪”吗?
本节中,让我们看看外星人是怎么驯化动物的。
南次二经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pí),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其音如痹(bēi),其名曰鴸(zhū)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南方第二个山系的第一座山是柜山,其西与流黄一带的酆(fēng)氏国和辛氏国毗邻,其北是山,其东是长右山。英水发源于此,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蕴藏丰富的白色玉石及粟粒般大小的丹砂。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猪,脚如鸡爪,声如犬吠,这种动物叫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哪里就大兴土木。山中一种鸟,形状如鹞鹰,它的爪子像人手,叫声如同痹鸟,此鸟叫鴸,它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鴸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士绅被流放。
我们不禁要问,在4000年前,处于蛮荒时代的地球人在为谁修工程?
是为自己还是为外星人?那时的地球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哪有什么工程?显然是外星人的工程。外星人有什么工程?我可以明确地说,外星人在修防空洞,防核武器。请不要惊讶,地球上的外星人可能来自不同星球,也可能来自同一星球的不同国家,为了争夺地球的主导权,他们之间发生了极为惨烈的战争。这不是我信口雌黄,《山海经》后面会讲到。
工程上马,士绅流放,二者有关系吗?有。这么大的工程,必定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士绅不干活,那就把你流放。所谓的士绅,不过是氏族里的小头头。
一兽一鸟,都用来传递信息。外星人不但在实验动物、植物及矿物的药理,还对一些动物进行驯化实验,就像我们驯养警犬和信鸽一样,来为他们服务。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柜山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山上没有草木,但水系丰富。山中有一种兽类,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它的名字叫长右,长右的叫声如人在呻吟,这种动物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发大水。
长右猿也是一种被外星人驯化的动物,用来传递水文信息。核战争过后,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实验重新启动,在进行新物种实验的同时,还对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进行抵御灾害实验,发大水就是其中一种。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zhìliè),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huái),其音如斫(zhuó)木,见则县有大繇a(yáo)。
再往东三百四十里是尧光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富有金属矿。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人却长着猪一样的鬃毛,这种动物穴居、冬眠,名叫猾褢。猾褢的叫声像砍木头时发出的声音,猾褢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外星人为了挖防空洞,把骡马驴牛以及他们制造出的能劳动的人都动员起来。那时没有广播电视,外星人就派驯化过的猾褢通知各地的地球人。
形状像人却长着猪一样的鬃毛,这是什么?有人曾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野人,俗称大脚怪。虽然至今仍没有抓到一个活体,但根据目击者的描述,野人就是这般模样。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huǐ)。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qú)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水系遍布,山上经常下雨却没有草木,蝮虺蛇很多。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瞿父山,山上没有草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
再往东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上没有草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
羽山、瞿父山和句余山记录得很简单,三座山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没有草木。瞿父山和句余山没有草木似乎可以理解,因为文中没有提到水,没有水就难长草木,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羽山则不然,“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雨水如此充沛,为什么没有草木?没有草木也就罢了,其间却有大量的蛇在此栖息。我们都知道“打草惊蛇”这条成语,蛇喜欢在草丛或低矮的树丛中藏身,没有草木,蛇不但没有食物来源,生存条件也不具备。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此处的蛇就是UFO。
可蝮虺是毒蛇呀!难道UFO有毒吗?首先肯定,UFO无毒,但其上的毒气弹还是可能有的。其次,“毒”还有“凶猛”意思,如果说这里的UFO火力十分强劲、凶猛,这就可以理解了吧?
相传,羽山是祝融与鲧(gǔn)在发生战争的地方,祝融奉黄帝之命,将大禹的父亲鲧杀死在羽山,羽山因此闻名遐迩。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火神的武器当然是火。我们联想一下就明白了,祝融把山化为焦土,以致雨水那么充沛,仍寸草不生。
那么,什么火能把一座山,甚至三座山化为焦土呢?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只有核武器具备这样的威力。
原来如此!
《南次二经》有17座山,其中10座草木皆无,可见外星人之间战争是何等残酷。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p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zhì),是食人。苕(tiáo)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a。其中多鮆(cǐ)鱼。
再往东五百里是浮玉山,此山向北可以俯视太湖,向东可以远眺(pí)山诸峰。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老虎却长着牛一样的尾巴,声音如同狗叫,这种动物叫彘,吃人。苕水发源于这座山的北麓,向北流入太湖,湖中有很多鮆鱼。
彘本意是猪,可浮玉山上的猪却是虎身牛尾,叫声如狗,这是什么玩意?
地球人让虎和狮交配,生出来的新物种叫狮虎兽。以地球人现在的科技水平“造”狮虎兽不成问题,那么,光临地球上的外星人就不能把猪、虎、牛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一个“虎牛猪”吗?
苕就是凌霄花,也叫“紫葳”,是落叶藤本植物,可供药用。既然称“苕水”必然有“苕”花,可这里不说苕花的药性,只说苕水发源于浮玉山,水中盛产鮆鱼。看来,外星人在浮玉山并不进行药理实验,而主要是进行动物基因组合实验。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b(huò)。(zhuō)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hūshuò)。其中多黄金。
再往东五百里是成山,成山是四方形的,像个三层塔,山上金属和玉石的矿藏很丰富,山下多产青雘。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虖勺河,水中有丰富的黄色金属。
成山不但呈四方形,而且还像三层塔一般,天下间有这样的山吗?有!金字塔就是这样。远眺金字塔,那不是就是一座山嘛!显然,成山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人工的“假山”,是外星人的“楼房”。此处应该是外星人的工厂,工业排出的废水就像暗红色的染料一般。看看,外星人在地球上造成的污染是何等严重!
《山海经》中的四方山有5座,四方台有两个,外星人的建筑还不少嘛!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guìjì)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ū)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ué)。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会稽山,此山呈四方形,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山下盛产晶莹剔透的砆石。勺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湨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上没有草木,遍布着砂石,湨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列涂河。
再往东五百里是仆勾山,山上有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草木繁茂,没有飞禽走兽,也没有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咸阴山,没有草木,也没有水。
《山海经》中的前五卷,除了关注山就是关注水。切记!作者费九牛二虎之力可不是在写游记。有山才能有矿,而水是选矿必不可少的原料。外星人在地球上探矿的原因很多,就像地球人的到月球和火星上带几块矿石回来一样,有科研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炼制他们急需的金属,以修复他们在战争中损毁的UFO,返回他们的“天国”。
又东四百里,曰洵(xún)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huān)。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é)之泽,其中多芘蠃a(zǐluó)。
再往东四百里是洵山,山南有丰富的金属矿,山北有丰富的玉石矿。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羊却没有嘴,而且杀不死。这种动物叫。洵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阏泽湖,水中有很多紫螺。
天下间有不长嘴的动物吗?不长嘴的动物如何进食?就算喝西北风也需要嘴呀!天下间有杀不死的动物吗?只要是动物,就没有杀不死的。不错,肉体动物必须长嘴,也能杀死,但钢铁结构的动物是不长嘴也杀不死的。比如,铁牛——拖拉机,屁驴子——摩托车,银鹰——飞机,等等。
无需多言,你已经知道是什么了。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hūshuò)之山,其上多梓枏(nán),其下多荆杞b(qǐ)。滂(pāng)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再往东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到处是梓树和楠木,山下遍布牡荆树和枸杞树。滂水发源于此,东流入海。
此处避而不谈牡荆和枸杞的药性,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虖勺山下遍布梓树和楠木树。看来,梓树和楠木要比牡荆和枸杞重要得多,后面还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两种树,这两种树到底有什么用途?地不知道,天知道;原始人不知道,我知道!外星人是用这两种树提炼UFO所必需的一种润滑油之类的东西,用以修复他们的飞船。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再往东五百里是区吴山,山上没有草木,多见砂石。鹿水发源于此,南入滂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鹿吴山,山上没有草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泽更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动物,名叫蛊雕,外形如同老鹰,只是头上长角,叫声如婴儿,蛊雕是吃人的。
在区吴山,外星人什么也没开发出来。在鹿吴山,外星人把鹰和犀牛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了蛊雕,蛊雕只能生活在水中,除了吃人外,对外星人毫无帮助。外星人对蛊雕的驯化没有成功,这是外星人造人运动无数次失败中的一次。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再往东五百里是漆吴山,山中没有草木,却盛产可以用作棋子的博石,没有玉石。此山坐落于东海之滨,在此遥望大海,发现有光在礁石上起起落落,这些礁石是太阳休息的地方。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降落,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此处的太阳,原地升起,原地降落。天上有这个的太阳吗?有!这种太阳就是飞碟喷出的火光。飞碟升空,这不是光的“载出”吗?飞碟落地,火光随飞碟的着落而消失,这不是光的“载入”吗?
“是惟日次”说得就更透彻了,是:这里;惟:仅仅,唯有;日:太阳,日光;次:停歇,休息。这里只有太阳停歇。
前线打得天昏地暗,岛上,外星人的飞碟频繁起落。地球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为外星人挖防空洞的间隙,几个人啧啧称奇——
“看,又一个太阳升起了。”
“看,又一个太阳落山了。”
“今天太阳怎么没有升起呀?”
“太阳还在睡觉呢……”
起飞的是参战的飞碟,睡觉的是被摧毁的飞碟。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yì),糈(xǔ)用稌(tú)。
南方第二个山系从柜山到漆吴山,共十七座山,绵延七千二百里。各山的山神都是龙身鸟头。祭祀山神通常是把畜禽等祭品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仍是优质的糯米。
“龙身而鸟首”,我们常把飞机比为苍鹰,那飞机的头部不就是“鸟首”吗?“鸟首”与“蛇首”是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山海经》是按方位记载的“断代史”,不是按时间记载的“编年史”,书中没有按“植物实验——动物实验——驯化动物——人类实验——教化人类”的顺序编写;也没有按“外星人来到地球——外星人分歧——外星人战争——外星人修复飞行器——外星人返回‘天国’”的顺序编写,所以,读起来层次上有点乱。在《南次二经》中,外星人对动物驯化不很顺利,除了个别动物可以为外星人传递信息外,其他的没有什么用途,至多像马戏团里的老虎和狮子,仅能博人一笑。
(第三节)南次三经
十几个光秃秃的火箭立在山上,远远望去,那不就是木桩子嘛!古代学者不知火箭为何物,近代人也不晓得,只有当代人才知道。所以,以往的学者翻译时,都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把“木”译成树木。。
《南次三经》是《南山经》和《南次二经》的综合。在这个山系中,我们看到,外星人既进行了动植物药理实验,又进行了动物驯化实验,成功地造出了凤凰这种被地球人视为吉祥的动物。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南方第三个山系的第一座山是天虞山,山下水系丰富,人是不能上去的。
人为什么不能上这座山?是外星人不准他们上,还是他们上不去?书中没有多说一个字。为什么作者不说得具体一些?为什么不阐明原因?这只能让我们去猜,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sì),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jiāo)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yí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天虞山往东五百里是祷过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山下多见公母犀牛和大象。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野鸭子,白脑袋,三只脚,一副人脸,这种鸟叫瞿如,它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泿水发源于此,向南注入大海。水中有一种虎蛟,形状像鱼,尾巴像蛇,叫声如同鸳鸯。食用瞿如的肉,人不生痈肿疾病,还可以治愈痔疮。
遥想当年,提起美人鱼,专家学者无不异口同声否认这种动物的存在,都认为美人鱼是神话传说。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
对于美人鱼,《山海经》在《中次六经》中有明确记载,只不过被记为“人鱼”。其实,美人鱼不就是雌性的人鱼吗?既然有雌性的,当然会有雄性的。如果把人鱼说成是美人鱼,那文中的瞿如不就是“美人鸟”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鱼的化石发现了,瞿如化石还会远吗?虎蛟化石还会远吗?《山海经》中其他怪异动物的化石还会远吗?
人是哺乳动物,鱼是卵生动物,把哺乳动物的基因和卵生动物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新物种,这在当今时代并不难。美国、英国的科学都有这方面尝试的欲望,但当局担心造出对人类有害的物种,而没有得到批准。地球对于外星人来说只是他们的一个超级实验室,他们注重的是实验结果,不会顾及地球的生态和地球人的安危,一旦发生问题,他们拍屁股走人,所以,他们在地球上什么实验都做,什么实验都敢做。这不奇怪,我们到另一个星球上也是这样。
外星人不但实验出了瞿如,还实验出了虎蛟。蛟是能发水的龙,从字面上看,虎蛟就是像虎一样的龙。地球上的龙有两种:一种是动物龙,一种是机械龙。无论动物龙还是机械龙,它们都是“天国牌”的“外星造”,原始人看不懂,他们往往混为一谈,令今人无法分辨。此处的虎蛟是动物龙。外星人造出这种龙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痈肿,还可治疗痔疮。看来,生痔疮不是地球人的专利,外星人的“后门”也经常发生故障。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ī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再往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丹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渤海。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鸡,全身上下都是五彩羽毛,这就是凤凰。凤凰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前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这种鸟生活悠闲,饮食从容,它经常是一边鸣叫一边跳舞。凤凰出现时,天下太平。
对凤凰写得如此之细,《山海经》绝无仅有,不但如此,对凤凰着笔还不止一处,后面还有。外星人之间的战争结束,受吓的地球人生活恢复了安宁,被驯化的凤凰飞到各地传递这种平安信息,因此,地球人对凤凰情有独钟,还按照凤凰身上的花纹创造出了文字。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fà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再往东五百里是发爽山,山上没有草木,却有丰富的水系,其中还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泛水发源于此,向南注入渤海。
又一个有水无草木的地方。奇怪的是没有草木却有猿猴,这可能吗?猿也好,猴也罢,它们的食物是植物,可山上没有草木,难道它们吃石头不成?非也,有人给它们投食,这就是外星人,外星人要观察动物在这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况。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máo)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再往东四百里,便到了旄山的末端。此处的南面有一个峡谷,叫育遗谷,谷中有很多怪鸟,柔和的南风从这里吹出。
刮凉风的峡谷十分常见,吹热风的峡谷谁见过?但没见过不等于没有,长征火箭发射卫星升空时,火箭尾气喷出的热浪沿着山谷袭来,那不就是热风吗?外星人不是在养宠物,他们不会让原始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冬天,原始人聚在山谷中抱团取暖,外星人的火箭升空,尾气从山谷吹来,原始人觉得很舒适。“怪鸟”就是外星人的飞行器。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再往东四百里就到了非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这里没有水,山下的蝮蛇很多。
再往东五百里是阳夹山,山中没有草木,可水系很多。
再往东五百里是灌湘山,山上有很多树,却没有草。这里有许多奇怪的鸟,但没有兽类。
灌湘山的“上多木”,通常被译为“有很多树木”,我却把它译成“有很多木桩子”。十几个光秃秃的火箭立在山上,远远望去,那不就是木桩子嘛!古代学者不知火箭为何物,近代人也不晓得,只有当代人才知道。所以,以往的学者翻译时,都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把“木”译成树木。
“怪鸟”就是飞行器,小型的UFO。外星人用这些“怪鸟”做交通工具,运送火箭部件和燃料。然而,UFO经常起落,轰轰的马达声把动物惊跑了,造成了“多怪鸟,无兽”。
既然发射火箭,当然要有外星人操作,外星人在哪里操作呢?在一排排“工棚”之中,长长的蝮蛇就是“工棚”,即“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山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tuán)鱼,其状如鲋(fù)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再往东五百里是鸡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山下盛产丹雘颜料。黑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tuán)鱼,这种鱼外形像鲫鱼,却长着猪毛。这种鱼居然还能叫,叫出的声音也同猪差不多,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大旱。
考你一个问题,天下有多大?是整个地球吗?在古人的意识中,天下就是中国。那么,清朝人的天下多大?清朝人的天下当然是清朝全境。大清的江山要比今天大得多,东北以外兴安岭为界,也就是俄罗斯的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以内都是清朝的,含俄罗斯的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北面不但包括蒙古国全境,还包括俄罗斯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及整个葱岭。明朝人的天下比清朝小多了,明与北元蒙古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才是明朝,西面只包括新疆的东部,西南的藏区原则上是明朝的,但朝廷并不驻军。元朝初期的天下就更大的,南至南海,北抵北冰洋,东临日本海,西逾葱岭,如果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算在内,西部到意大利,南部到印度、也门!
我们再往前说,宋朝的天下呢?宋人说的天下通常指的是黄河以南;西夏人的天下呢?当然只有今天的河套和宁夏一带;大理国的天下就是云南和老挝、缅甸交界一带;唐朝的天下又变大了……不必细说,总之,广义的天下是整个地球,狭义的天下是我们的国家,一般来讲,我们说的天下,就是狭义上的天下,因此,天下是随国家大小而变化的。
原始人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甚至不会骑马,他们日常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几十公里,他们的天下概念当然就很小了,所以,“见则天下大旱”的范围也不会很大。
鱼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鱼来传递信息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用信号弹,那就变不可能为可能了。鱼就是一种信号弹,这种信号弹由水中发射,当信号弹升空时,“天下”的旱灾实验就开始了。“彘毛”就是水貂、水獭的毛,原始人把信号弹的“尾巴”比为水貂和水獭的毛,以致后人把二者混为一谈。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yú),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再往东四百里是令丘山,这里没有草木,却总能看到火。山南有个峡谷,人称中谷,温暖的东北风从这里吹出。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猫头鹰,却长着一副人脸,脸上有四只眼睛,还有耳朵,这种鸟叫颙,它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每当颙出现时,“天下”就要大旱。
令丘山是外星人的一个大型飞行基地,飞行器升空时,其尾气的热浪从山谷中喷出,使山外的原始人感到很温暖。颙也应该是一种信号弹,不过,这种信号弹上画着四只眼睛的人脸。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地球上进行实验的外星人可能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来自不同的星球,由于语言不同,他们就用不同的画面来传递信息。颙是画面的一种,或表示生产的国家,或表示生产的星球,或表示外星人的命令。
地球人不知颙为何物,听到它的“叫声”像什么,就把它叫什么。我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那里有一种鸟,春天时总是“臭咕臭咕”地叫,当地农民不知鸟的名称,就把这种鸟叫“臭咕”,实际就是布谷鸟。
从字面上看,令丘山就是外星人发“令”的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gāo),可以血玉。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仑者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遍布青雘颜料。山中有一种树木,外形像构树,纹理却显红色,枝干流出的汁液像漆,味道如糖浆一般,人吃不但不饿,还能解除疲劳,这种树叫白(gāo),用它可以把玉石染成鲜红色。
青雘、朱雘都是外星人在地球上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他们要进行重大的造物工程,就不可避免产生副产品。通常我们的先人把“有木焉”译成有树木,这是惯性思维,难道我们不可以译成“有木头”或“有木桩”吗?此处的白(gāo)只介绍了它的浆汁和纹理,只字没说这种树的枝叶。如果这个山中摆着几台饮料机,外面有类似于构木的树纹,其中的饮料呈乳状红色,既像咖啡,又像奶油,还像巧克力液,这岂不又解饿,又提神吗?当外星人无意中把这种饮料洒在玉石上,那玉石不就是成了饮料的颜色了吗?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gǎo)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是禺槀山,山中有很多奇怪的动物,还有很多大蛇。
大蛇有多大?是在十米外观看,还是在百米外,抑或千米之外?外星人不会让地球人接近他们的设备,他们肯定担心好奇的地球人会损坏他们的设备或威胁他们实验出的物种。“大蛇”就是大型的UFO,也就是飞船母舰。“怪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星人实验出新物种,一种是形状各异的UFO。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yuàn)雏。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是南禺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水系遍布。山中有一个奇怪的洞穴,水流出来又流回去,不过,这个怪穴只在夏季水才流动,冬天就不流了。佐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大海,佐水一带有凤凰和鹓雏之类的鸟栖息。
地球上一片荒凉,外星人分布地球各地,他们要开会商量大事,只能用飞行器做交通工具。地球上的资源没有开发出来,为节省燃料,外星人的UFO采用水中滑行起飞——河流成了他们的水上机场。南禺山的山洞与山前的水源相连,飞行器起飞时,强大的尾气把水吹出山洞;飞行器升空后,水又从洞口流了回去。这不是“水出辄入”吗?冬天是枯水期,水量较小,虽然飞行器升空,但尾气吹出的水流不到山洞口,这就是“冬则闭”。
凤凰和鹓雏之类的鸟是外星人传递信息的信鸽,它们在各山之间飞来飞去。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总计南方第三列山系,从天虞山起到南禺山止,共十四座山,绵延六千五百三十里。诸山山神都是龙的身子人的脸。祭祀山神时,人们用的是一条白色的狗作祭品,供奉神的米仍是精制的糯米。
《山海经》中大量地出现祭祀,为什么呢?既然其中的神是外星人,外星人为什么要让地球人顶礼膜拜呢?其实就是一个“怕”字。外星人怕地球人造他们的反,一旦有人振臂高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们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稳”,他们在地球上的科研将大受影响。外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们在地球上的时间也不是无限的。他们利用地球人的蒙昧,对地球人进行愚化教育,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他们的宏大计划。
低级错误又出现了,《南次三经》实际只有13座山,绵延5730里,而此处却说14座山,绵延6530里,多出1座山,多出800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应译为:这些山上神秘的飞行器,都是龙一样的形状,透过UFO的窗口,甚至可以看到外星人的脸。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以上所记载的南山三列山系,大小山头总共四十座,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右”就是右侧。古书都是竖版从右往左排版,所以,这里的“右”相当于我们今天横版书的“以上”。
再说明一点:三个山系的山神分别是“鸟身而龙首”、“龙身而鸟首”、“龙身而人面”。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换一种说法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