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文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出版社1961年版。

    〔1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英]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郭大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7〕[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0〕[美]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2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8〕[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0〕[英]罗宾·科恩等:《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1〕[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吴洪英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4〕[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赵轶峰等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37〕[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郭方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38〕[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德]魏伯乐等:《私有化的局限》,王小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5〕[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49〕[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1〕[英]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4〕[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6〕[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8〕[法]亨利·列斐弗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美]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0〕[美]索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1〕[美]索贾:《后大都市》,李钧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3〕[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6〕[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力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7〕[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西方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68〕[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69〕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唐凯麟、陈科华等:《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宋希仁:《社会伦理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4〕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6〕赵敦华:《圣经历史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9〕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0〕卢风:《启蒙之后——近现代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樊和平:《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3〕孙春晨:《市场经济伦理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7〕陈志良:《思维的建构与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8〕庞元正:《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0〕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吴晓明:《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2〕陈学明:《走近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93〕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4〕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6〕张雄:《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97〕汪信砚:《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98〕马俊峰:《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9〕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0〕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1〕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2〕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3〕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4〕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5〕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外文著作

    〔1〕Goulet,Denis,Development ethics: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Zed Books Ltd,1995.

    〔2〕Goulet,Denis,Development Ethics at Work,Abingdon,Routledge,2006.

    〔3〕Gasper,Des,The ethics of development,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

    〔4〕Dower,Nigel,World Ethic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5〕Soja,Edward,W.Postmetropolis,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6〕Soja,Edward,W.Thirdspac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6.

    〔7〕Zidleniec,Andrzej,Space and Social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7.

    〔8〕Lefebvre,Henri,Rhythmanalysis,London,Continuum,2004.

    〔9〕Crocker,David,A.and Linden,Toby,Ethics of consumption,Lanham,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8.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