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答》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
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动,成为独立的器乐曲。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对话引出千古绝唱
蔚蓝的天空之下,有一片宁静的湖泊。湖中有一叶扁舟在随波逐流。扁舟之上,是一位正在小憩的渔夫。微风吹拂,带来了清凉的水气。渔夫懒洋洋地睁开眼,打了个哈欠。
在渔夫的不远处的岸边,有一位樵夫。他腰间别着斧子,粗糙的手掌上有几道划痕,身着宽松的素衣,脚穿草鞋,憨厚而威武。
渔夫和樵夫两个人都怡然自得,尽情享受着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丝毫不为世俗名利所烦恼,开始谈天说地: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他们之间的问答,后来被人记录下来,成了名曲《渔樵问答》的歌词。《渔樵问答》的曲谱最早见于古代琴谱《杏庄太音续谱》: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渔樵问答》采用了渔夫和樵夫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另一本古代琴谱《琴学初津》中所述:
《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乐曲刚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画出隐士豪放不羁、潇洒自得的情状。
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一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渔樵问答》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夫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后世有人为《渔樵问答》另外填了一段歌词:
第一段 清隐高谈
问今古几经蕉鹿,嗟浮生许多劳碌。烟波钓叟,常自无拘无束,一叶扁舟,芦花岸曲。更那丹崖野叟,陟险探奇,仿佛身如在白云深谷。两般不俗,一个欸乃声中,吸清波燃那楚竹,和着一个邪许歌中,听春莺唱那伐木。心同也,志合也,坡下滩头,啸傲倘佯唔宿,共话人间清闲福。
第二段 垂纶秋渚
渭川也,严滩也,千秋二老,却同我生涯。月白也,水树暮栖鸦。手中牵动纶丝,每向水乡云际,引却鱼虾。恰似天河银汉,泛却仙槎。只见白苹红蓼,满目秋容交加。天空海阔,遥见白鹭平沙。睹景伤情,中流也,中流也,却望那汉江水,石头城,尽几繁华浮沉得失,过眼堪嗟。羡渔翁,摇曳也咿哑,出没烟霞。羡渔翁,洒脱也飘扬,天地为家。
第三段 山居避俗
赤脚陟岷峨,历山阿,鹤唳与猿和,白云深处乐婆娑。山翁呵,野客呵,牧唱和樵歌。娱心处,东山月色,与那松萝。
第四段 得鱼纵乐
钓得的松江细鳞,沽来美酒,对明盈倾,酩酊后,歌一曲,响并云英,把洞萧频横。名不管也,利无关也,隐吾志也,独乐吾天也,浑宠辱无惊。纵志在沧滨,朝游彭蠡,暮听浙潮声。时看夹岸桃花片,似过武陵津。
第五段 松枝煮茗
登山日未曛,昆仑绝顶,拗珊瑚宝树,带月连云,归来煮茗也氤氲。薜萝深处绝尘纷,问出君,北山移文,请俗客漫相闻。
第六段 遨游江湖
水天无际远相连,有时把却丝纶,星斗动寒涟。宅江湖也,幕天地也,吞日月也,更傲风霜也,江干任尽眠。扁舟不系也,一任风吹芦花浅水边。醒时万里湍流处,濯足漫衣褰。却笑范蠡当年,不早归旋。
第七段 啸傲山林
科头箕距长松下,日影移,烟霞为侣。无尘也,无尘也,千忉冈当振衣。彩药时呵,却被烟阻云迷,逢着仙人,倚斧看碁。羡樵夫,偃仰也,人间甲子谁知,羡樵夫,忘机也,山中猿鹤相依。
第八段 渔樵真乐
青山绿水也,足盘桓,人情几变翻,好似梦里那邯郸。樵山呵,鱼水呵,乐事更多般。醒眼看,将相王侯,哪里肯换。
拓展阅读
《琴学初津》的后记曾对《渔樵问答》赏析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巍巍高山的样子,淙淙流水的轻灵,樵夫砍柴时斧子的声音,渔夫在泛舟时船橹的声音,都能从乐曲之中隐约表现出来,令人联想到幽深的森林,潺潺的溪水。
而弹奏这个乐曲的人,也一定要有隐逸之心,还要戒骄除躁,静心体会乐曲中传达出的美好感情,才能将这首《渔樵问答》弹奏得犹如仙乐,令人难忘。
古曲背后的隐逸文化
《渔樵问答》的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而古代琴谱《琴学初津》说此曲“令人有山林之想”。
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夫、樵夫的一席对话结果于无形中。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
《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答》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夫问、渔夫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夫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夫,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夫之口。在书中,渔夫已成“道”的化身。渔夫作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
《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夫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夫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夫为“圣者”。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
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而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旧相识,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也曾画《题秋江独钓图》,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地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拓展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
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