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把锋利的小铁锹,会掘出阻隔他人的鸿沟我们要多用耳朵听,少用嘴巴抱怨。因为抱怨会掘出阻隔他人的鸿沟。
有一位白领Viky,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遇到麻烦就先抱怨,什么老板不公平啊,同僚耍无赖啊,自己是替罪羊啊,听者大多出于礼貌表示同情,热心者甚至摩拳擦掌要帮她出头。
但是有一次,她又在老板面前滔滔不绝地抱怨另一个同事的无能时,老板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说:“Viky在我这里,她对你的工作能力有一些看法,我不想变成中间人,而你一定乐于了解你们俩之间存在的问题。”
Viky顿时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老板接着对她说:“两种情况下你可以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话:一是你在恭维他人;二是那个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你也可以问心无愧、一字不差地重复自说的话。”
很多时候,你的抱怨在别人看来,只是一种近乎于哀鸣的无之词而已,除了你自己在乎之外,别人并不会真的感兴趣,甚还会觉得受到了听觉污染。这种听觉污染对于幸福与美满都是害无益的。
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欢的事情。所以在你想要将抱怨说出口前请再想一下,你希望的果是什么样子?把你的希望说出来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你不只抱怨,而是有一种正面的意见,通常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当我们的嘴巴停止表达负面的思想,我们的心灵就会产生其更快乐的念头。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座意念坊,随时都在运作,是负面的想法缺乏市场,意念坊就会重建改组,转而生产快乐思想。
所以,无论何时都请记得提醒自己:你的抱怨,只会造成自和周遭人之间的距离。
合理的沟通代替抱怨,最终会成就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接受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做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事。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试着去改变别人,与其非常愤怒地大声指责别人的过失或不良行为,不如对对方心怀一份理解,一份宽容,说不定最终成就的还会是自己呢!
春秋时期,楚王开设太平宴,大宴文武官员。宠姬妃嫔们也被要求统统出席,陪着君臣一起狂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转眼间就到了傍晚,但众人高兴劲还没过去。于是,楚王下令燃起蜡烛接着宴饮,还专门让他最宠爱的美人交替向官员们敬酒。
突然,一阵怪风刮来,将所有的蜡烛刮灭了。宴席顿时漆黑一片。这时,有位官员趁黑使劲儿摸了摸美人的玉手。美人察觉到后,立刻将手甩开,顺势将他的帽带扯断了。然后,急忙回到座位上,凑在楚王的耳边告状:“刚才有个官员趁黑调戏我,我把他的帽带扯断了,赶紧让人燃起蜡烛看看哪个官员没有帽带,就能判断是哪个人揩我的油了。”
楚王听了美人的一番话,不仅没有立即下令点燃蜡烛,反而扯开嗓门对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跟诸位一醉方休,来来来,大家把帽子摘了尽情痛饮!”就这样,各位官员都将帽子摘掉了,然后楚王才下令点燃蜡烛。诸官都不戴帽子了,自然就判断不出谁的帽带断了。
宴席结束后回宫,美人抱怨楚王不为她出气。楚王微微一笑,说:“这次宴会为的是让百官尽情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如果要过于计较追究的话,就是大煞风景啦!”于是,这件油之事就到此为止了。
照理说,楚王有一千个理由计较,只要他下令一查,犯了错“嫌疑人”便可水落石出。然而,他不仅不去计较,还下令熄摘帽喝酒,保护了“嫌疑人”。也正是如此,后来楚王伐郑,有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威大震,原来这位将军就是当年酒后摸过楚王美人之手的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松下幸之助的事例,或许也能让我们得到一启发。
松下幸之助何许人也?他是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始人,被人誉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企业管理制度均由他首创。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得知部下后藤犯下一个大错,于是,忍住怒发冲冠。松下幸之助一边用挑火棒击打着地板,一边板着大声斥责后藤。
一番怒骂之后,松下幸之助望着挑火棒,对后藤说:“你,我刚才情绪多么激烈,竟然将挑火棒都弄弯曲了!后藤先,你现在可否帮我将它弄直呢?”看吧!松下幸之助的这句请求是多么绝妙!后藤自然是答应,没过一会儿就将挑火棒恢复了本来的形状。松下幸之助感叹道:“呀,你的手可真是巧极啦!”随后,松下幸之助脸上马上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然后,真心赞美了后藤先生一番。
事情到了这一步,后藤先生原本满肚子的反抗情绪,竟然不由自主地消失了。
更令后藤惊讶的是,他回家推开门后,居然发现夫人已经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摆在餐桌上,耐心地等他归来。
“哦,亲爱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后藤先生纳闷地问道。“是这样的,你的领导松下幸之助打电话说:’你家先生今晚回家的时候,心情估计是十分糟糕的,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忧吧……‘”
后面的故事无须赘述。从此以后,后藤先生自然是卯足了劲地为松下幸之助工作。
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后藤采取的是刚柔并济的方法。松下幸之助一番暴怒之后,对于别人的失误给自己造成的伤害,选择了谅解和遗忘。这种不计较的心态,是一种远观的智慧。有一句说得好:“计较是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总是计较别人的过失,其实最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心灵。面对别人的过失,学会包容,将会对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怨之前先赞美对方,他更愿意接受
当你合理抱怨的时候,要先赞后怨。因为合理抱怨之前先赞,对方更愿意接受。赞美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俗话讲:“牵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地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耀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些服务员的态度差,常给顾客吃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理,了解他人的苦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了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充满自信,她的学习成绩、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
赞扬和鼓励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只要我们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卑微、胆怯的人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
日本曾有一位大臣叫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有着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当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前一天把要去的那块地里插上松蘑。第二天丰臣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禁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丰臣秀吉这个人对于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贷的。但这次丰臣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对于赞美的魔力,聪明的人从不忽视。
免无谓的争辩,谁认真谁就输了
宋朝时期,蔡州的知州张绅犯了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赵光义说:“张绅非常有钱,不至于会贪污,是吕蒙正贫穷之向张绅索取财物没得逞,现在施行报复罢了。”吕蒙正不申,结果张绅官复原职,而吕蒙正的宰相之职却被罢免了。后,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将张绅的官职免了,吕正重当宰相。宋太宗特意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贪污的行。”吕蒙正听了,一笑置之,既没有重提旧事让太宗脸上无,也没有追究那个打他小报告的人。这种做法绝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做到的,明明知道对方是不对,却不争不斗反倒认输。一个人如果不争表面形式的输赢,而看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那么他的生活必然过得很潇洒。
仔细想想,人生之中,何必事事都要去争论,以赢取那无谓胜利呢?就像有人所说,嘴巴痛快根本不算赢。在实际生活,我们不要为了逞口舌之快,与他人进行无谓的争辩。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由于性格争强好胜,总喜欢人争辩,所以时常跟同事们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为此还把位军官处分了,并对他说了这样几句颇有哲理的话:“成功之士肯定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和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犬咬,不如让路于犬。因为就算将犬杀掉,也弥补不了被咬的伤口。”
有一次,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小冯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小伙子在解说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他可能为了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还张口吟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随后,小伙子补充说,自己所吟的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殊不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或许,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致让这位小伙子误以为出自女子之手。
可能是小冯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于是,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给那位小伙子纠错。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人反而更加坚持己见了。
就在小冯和他争论不休时,小冯瞅见他的大学老师在隔桌坐着。话说这位老师在唐代文学领域可是颇有造诣。于是,他们跑过去让老师做仲裁员。孰料老师听完后,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小冯一下,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记错了,那位小伙子所说无误。”
回家途中,小冯越想越不服气,他不相信学识渊博的老师,居然会记不清这首诗。于是他一到家就从书柜中翻出一本权威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确定自己无误。第二天,他给公司请了事,因为他要拿着书去学校找老师,要老师还自己一个公道。见到老师后,小冯还未开口,老师就先说了:“你昨天说的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你并没有错。”小冯听完后,很是闷。老师接着说:“你是正确的,但我们没必要在那种场合让人下不了台。那个小伙子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只是表达自己想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干嘛跟他争辩呢?在社会上行走,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我们应将这话作为自己座右铭。因为在争辩结束之后,争论的双方十有八九比争辩之更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很难在辩论中赢得胜利,因为假如我们辩论输了,那便无话可说;即便是赢了,一样也是“输”。此话怎样呢?倘若们赢了对方,将他的说法抨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如何呢?倘我们获得一时的胜利,那种喜悦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相反,假如对方在争论中占了下风,肯定会觉得有损于自尊,他日或许会寻找机会加以报复。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心甘情地认输,内心依旧会执拗地守护着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当我们与人争执时,有时候争到面红耳赤仍旧毫无果。或许最终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但如果这种正确性是以人际系的受损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样做真的值得吗?当与人争时,不妨先思忖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是意义不大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它们就好比孟子口中所言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定要权衡清楚,尽量避免不应该有的遗憾。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倘若你经常跟他人抬杠、反驳他人,与他人争论,或许偶尔可以取得胜利,但那仅仅是空洞的胜利罢了。因为你永远赢得不了对方的好感。”所以,永远不要跟人做无谓的争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好感,才能在人海中不再孤立。
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是一种美德
平日里,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争取能够“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有助于我们赢得好人缘。
从前,有一位求道的年轻人,为了掌握人生的道理,不辞劳苦,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到各地拜访有道之士,求知解惑。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拜访了不少人,但感觉自己的收获并不大,所以他失望至极。他前思后想,也想不通为什么。
后来,有一位私塾先生告诉年轻人,在他家乡附近的南山中,有一名得道高僧,可以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年轻人听后大喜,连夜起程,边走边打听这位高僧的栖身之地。
这天,他终于来到南山脚下,碰到一个樵夫挑了一担柴从山走下来,就走上前询问:“樵夫大哥,你可知晓这南山上住着位得道高僧?如果住着的话,他的房舍具体在哪里?他又长什模样呢?”
樵夫稍微想了想,说道:“这山上的确住着一位高僧,但我不清楚他究竟住在哪里。因为他总是四处游历,随缘度化世人。于他的长相吧,有人说他佛光普照,相貌清奇;也有人说他蓬头面,胡子拉碴。没有人能说得确切。”年轻人谢过樵夫后下定决,找不到高僧誓不罢休。接下来,他步履坚定地朝着深山走去。后来,年轻人又遇见了很多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农夫,有是猎户,有的是牧童,还有的是采药人,就是始终没有遇见他目中的那位可以指点人生迷津的高僧。
年轻人备感绝望,打算转身下山。在半路上,他碰见一位拿破碗的乞丐,跟他讨水喝。年轻人就从身上把水袋取下来,给丐倒了一些水。还没等乞丐喝进嘴巴里,碗里的水就漏光了。办法,年轻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并催促乞丐抓紧时间喝。但刚端到乞丐的嘴边,水又漏光了。
“你拿个破碗怎么可以盛住水呢?盛不住水怎么喝水解渴?”年轻人不理解地说。“我说年轻人啊,你四处请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谦虚,可在你的内心里,判断别人的话是否合你的心意,不能接纳不合你意的观点,这些成见在你的心中导致了很大的漏洞,让你永远得不到答案。”
年轻人听后,如醍醐灌顶,赶紧作揖说:“请问大师是否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得道高僧?”连问数声无人回答,他只好抬起头来,原来那位乞丐已消失不见了。
参考别人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方法,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尊重他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对双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粗鲁指出别人错了是在自找麻烦
身为著名人物,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富兰克林传》中记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好与人争论的人,转变成一位极具亲和力的人。
年纪轻轻的富兰克林由于非常聪明,各方面的见解又十分独到,所以总是能洞察到别人的错误,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他甚至还会用嘲笑的语气,评判对方的无知。
一天,一位老教友对富兰克林说:“你再也不应该如此行事了。你总是打击那些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甚至会因为你不在场,而感更加的轻松快乐。”年轻气盛的富兰克林计较说:“可是,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指那些错误。”老教友对他说:“你的确知道得颇多,以至以后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一件事了。然后,你会发现,除了现存那些知识外,你不会再知道得更多了。”
富兰克林听取了教友的指点,在任何情况下,发现他人的错,决不再用颐指气使的口吻粗鲁地指出来。富兰克林后来在提自己的转变时这样说:
“我制定出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任何人的观点,也不容自己过于武断。我甚至不容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过于肯定措辞。‘当然’‘无疑’这类词是我不会用的,我尽量改用我觉得‘’我推测‘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觉得是这样’。当别人讲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情时,也不马上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之处。
“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对方的观是无误的,但在眼下看来,似乎稍有不妥,等等。当我改变与相处的态度后,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所带来的收获--凡是我与的交流沟通,气氛都变得很融洽。我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的观点,不仅容易被接受,还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来,我发觉自己犯错误后,也没有遇到多少难堪的场面,而我巧是正确的时候,更能让对方抛弃自己的错误意见转而认同我的观点。”
富兰克林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自己肯定正确作为计较的理由,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肆意地指责他人或高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不仅让对方难以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讨厌的人,甚至招致厄运。
某企业新招聘了一批新员工,总经理抽空开了个见面会。总经理点名:“刘烨(huá)!”这时候,会场寂静无声,无人回应。总经理又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个员工起身,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只见他指着另一位员工说:“他的名字是刘烨(yè),不是刘烨(huá)!嘿嘿嘿……”随后,人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
总经理的神情有点窘迫。“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那个字打错了。”一个机灵的小姑娘起身,大声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要多注意。”总经理挥挥手,神情恢复正常,继续大声地点名。
没过多长时间,这名当众承认错误的打字员被破格提拔为公关部经理,而见面会上那位当众指责经理读错音的员工则被开除了。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总经理,你会提拔“不诚实”的打字员,还是会提拔那个当众指责自己错误而害自己颜面扫地的“有学问”的员工?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诚实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及时改,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遇到特殊的情况,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处。如果我们的言行举止的确有悖于诚实,但是为了照顾别人的理感受,为了挽回别人的颜面,也未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有些人或许会为这位“有学问”的耿直员工而叫屈,认为不诚实“的打字员很虚伪,理应受到批判。他们忘了,在与人处的时候,过于耿直或不管不顾很容易将别人弄得伤痕累累。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巧妙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让别逃离犯错误的尴尬处境呢?具体地说,指出别人错误以其方式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六种:
1.触动式。触动式指错,措辞尖刻,用语激烈,适合一些依性较重、惰性较强的人。
2.渐进式。渐进式指错是逐步接近主题,适合一些自尊心与誉感较强的人。
3.商讨式。商讨式指错的态度比较平缓,不强加于人,而以量讨论的口吻交流,易于被反应迅速或暴脾气的人所接受。
4.提醒式。提醒式指错,重在暗示、启发与提醒,适合一些格敏感、疑心较重的人。
5.参照式。具体地说,即借他人的事例来对比,引导出指的内容,适合一些知识不丰富却又自以为懂很多,悟性不高的人。
6.提问式。提问式指错,以问答的形式展示,适合一些性格内秀、思想较有深度的人。
总之,当我们有理的时候,不要让自己沦为粗鲁的指责者,正确的态度是彬彬有礼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观点被人接纳,同时还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说话要有分寸,做到慎言、忌口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这固然令不善言辞者心向神往,但假如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是很难挽救的。因此,在人多的场合,聪明的人会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他们明白,如果由于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将事情弄得一塌糊涂,是很不明智的。
古往今来,”言多必失“的教训不计其数,让很多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纵观那些成功人士,说起话来往往很会把握分寸,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该说的时候,说得充分;不该说的时候,惜字如金。
现实中,我们要想在别人心目中有个好形象,那么有一个原必须谨记于心: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到说话有分寸。
1.避免谈论他人的隐私和不当之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论他人的隐私和不当之处。殊不知,这样做容易让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一次宴会上,张先生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谈论起某校校长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还说了一大抨击的话。
后来,有一位太太问他:“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还没有请教贵姓。”他说。“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太太。”张先生当场窘住了,脸色通红,场面十分尴尬。不过,这位太太显得非常有教养,并未当众指责他,但张先口无遮拦,给众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2.要尽量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很容易对方伤害于无形之中,进而招致对方的反感和厌恶。试问,如一来,又怎么能让别人接纳你呢?
总之,注意说话的场合,亲朋好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父母之间,都不能忽视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跟场合相符合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湖南某市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她上台后,只见她手持话筒,高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这番话假如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乃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她这样偏重于“情感”而忽视“理智”的言词,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作为一个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评委的身份不符。”
一言以蔽之,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兼顾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气,也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只字不说;没有考虑周到的话,也应该尽量少说为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