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
当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经典故事】
优柔寡断失国家
战国时间,韩国地处实力雄厚的秦国和楚国之间。韩宣王为人优柔寡断。秦王把楚国看做是称霸道路上的敌手,为此试图发兵攻打楚国。可韩国偏偏挡在道中,于是秦王就派丞相张仪前往韩国,企图说服韩与秦一起攻楚。面对两邻国之争,韩王采取了中立政策,这便激怒了秦王。他决定,先要迫使韩国屈服。公元前317年,也就是韩宣王十六年,秦国向韩国宣战。一路上,秦军未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就杀进了韩国。韩王忧心如焚,马上召见韩相公仲明。公仲明反对直接与秦对抗,他引用了民谣“李代桃僵”的话来说明道理,但韩王不理解其含义。公仲明就指着宫苑内的两棵树说:“假设小树为桃树,大树为李树,桃树上突然落下了害虫,如果想保桃树,则只有把害虫从桃树上引到李树上去才行。”
这时韩王才领悟到公仲明的意思。是要把祸水引向楚国,让楚国代替韩国承受灾难,以保全韩国。于是,韩王便派公仲明出使秦国。并割让韩国一座名城贿赂秦国,以便与秦国结成联盟,共同伐楚。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很害怕,急忙召见谋臣陈轸商议对策,陈轸听后笑道:“韩国是想利用‘李代桃僵’之计来对付我们,那我们就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
楚王听从了陈轸的建议,一方面在军事上做好了抵抗秦军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又派人到各国去散布流言,说是楚国接到了韩国的求援信。随后就委派楚军去救援韩国,与此同时还派了一名密使前往韩国,送给韩王很多贵重礼品,建议韩王与楚国联盟共同对付秦国。韩相回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意味着韩国将为楚国而牺牲自己。楚国秘使这坚定的语气使优柔寡断的韩王轻易上了当。他放弃了原先与秦国结盟一齐攻打楚国的计划,改为与楚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
秦王对韩楚结盟的消息将信将疑。他便派密探扮成商人模样混进韩、楚两国侦察。结果证实了这一消息。
韩王的反复无常激怒了秦王,他率领大军在楚军到达之前杀入韩国。韩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韩王面对这极其危机的局势,只好派使者前往楚国,请求楚军支援。楚王采纳了陈轸的策略:派军队向韩国方向进发,但这只是为了制造假象,目的是促使秦军在韩楚会合之前尽快攻占韩国。
楚王对韩国使者说,支援部队已在路上。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想支援韩国。
韩军苦苦等待楚军的到来,但楚军总也不出现。这样一来,韩军军心涣散,畏惧心理大增,很多士兵逃跑。这时,秦军发动了总攻,并大获全胜,韩国最后沦为秦国的附庸国。
在秦军大败韩军之后,楚王担心秦军会来攻打自己。谋臣陈轸则认为不必为此担忧。因为
李树已经僵死于地,借此就可以暂时保证桃树的生存。
秦王手下的谋臣要求攻打楚国,但遭到了秦王的拒绝。因为对韩之战已使秦军蒙受很大的损失。楚军现在士气饱满,正严阵以待地等着与疲惫的秦军作战。于是,秦王就率军班师回国了。到此,陈轸的计谋大功告成。韩国成了牺牲品,如此保证了楚国暂时的安全。
狄青痛打铁罗汉
狄青从小失去双亲,一直与哥哥狄素相依为命。狄素是个贫穷、正直的庄稼汉。一天,狄青去给田里干活的哥哥送午饭。半路上,一个女子匆匆跑来告诉狄青:他哥哥同铁罗汉在河边动手打起来了。
铁罗汉是个游手好闲之徒。这天他喝醉了酒,就跑到田里找碴儿打架,他从一个老实农民手中抢过一个馍,这个农民想夺回自己的馍,于是两人便厮打起来,个头矮小的农民被铁罗汉摔倒在地。一直坐在一旁的狄素此时再也按捺不住,上去就给铁罗汉一拳,于是狄素和铁罗汉就打了起来。那个女子正去送饭,见此情景,便马上跑回来喊人。等狄青赶到出事地点,争斗早已结束,狄素正眉头紧锁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喘粗气,不识水性的铁罗汉正在河中挣扎。他是被狄素一脚踹进河里的。狄青心想:若是这家伙淹死了,哥哥就要大祸临头,按宋朝法律,杀人要偿命。于是狄青立即跳下河去救铁罗汉。这时,铁罗汉已经扑腾得筋疲力尽了。突然间,他发现来了救星,便使尽全力伸出手,一把死死抓住狄青破衣衫的领子。只听“嘶”地一声——铁罗汉把狄青的衣领拉了下来。狄青赶忙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向岸边。与此同时,他在铁罗汉耳边低声说道:“俺狄素救你一命。”
铁罗汉喝了很多水,神志已经不清。他无法搞清究意是谁救了自己。将近岸边时,他便失去了知觉,躺在那儿像个死人一般。
“俺打死他了,”狄素对弟弟说,“俺得偿命,你管这闲事干吗?”说着流下了眼泪。
“哥,你放心,他只是一时失去知觉,不会死的。”狄青安慰哥哥道。
“可我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人打伤,凭这一点,衙门就会罚我赔钱的。”
这时,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他们纷纷安慰狄素,别担心,我们会为你说情的。
村长此刻也赶到了出事地点。他喝道:“狄素!朝廷有法,不准斗殴,谁惹事打死人,谁就要偿命。”
狄素呆呆地站在那儿,等着被抓。
“等一等!”狄青挺身而出。
“小子,你敢反对?”村长沉着脸对他道。
狄青大声说道:“你全弄错了。事情明摆着,铁罗汉欺负一个弱小村民,我出于旁观者的责任感,一怒之下帮了弱者。这个流氓(指铁罗汉)自己不小心,差一点淹死,是我哥哥把他拉上岸救了他。”
村长看着他半信将疑,又看看众人。几个村民马上大声说道:“没错,我们可以作证。”
狄青附和着:“你瞧,他手里还抓着我的衣领呢!”
村长蹲下身去扳开铁罗汉的手,果然那破衣领被他紧紧捏着呢。村长想让人把狄青绑起来,可狄青又叫了起来:“还不知铁罗汉是死是活呢。”
“好吧,现在就搞清楚。”村长无可奈何。
狄青敏捷地跑到铁罗汉身边,骑在他身上,开始揉铁罗汉的肚子。很快,铁罗汉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地吐黄水。又过了一会儿,他醒了过来。狄青趁机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铁罗汉摇摇晃晃爬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向狄素。他双膝跪倒作揖,口中念叨:“多谢你的救
命之恩……”一连说了几遍。
狄素觉得非常意外,一场暴风雨本来已降临到自己头上,现在却一下云开雾散了。看热闹的人见没事了,也就各自散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狄素问弟弟:“铁罗汉为什么要感谢我救了他的命?”
狄青答道:“铁罗汉抢人馍馍,又和你打架。他是喝醉了,对这些事根本记不清。后来我救他时,位置是在他身后,我对他说:‘俺狄素救你。’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我又轻声告诉他:‘你应该去感谢狄素。’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狄素深为赞赏狄青的机智,感谢他帮自己躲过了一场大难。此时的狄青只有15岁。
舍身保国的完子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了大权,当时齐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内部的百姓怨气很大,外部诸侯不服。田成子因上台“名分不正”,所以,对此一直苦无良策。
祸不单行,越国借口说他篡权诸侯,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一看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有的说:“越国来犯,实属欺人太甚,我国虽兵力不如越国强大,但可以动员全国军民,共同迎敌。”有的说:“时下国内人心浮动,许多臣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大王的恩惠。如果倾城出动,恐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有的建议:“大王何不效仿他国,割让几个城池给越国,或可免动干戈。”争来争去,田成子都觉得不是破敌良策。他心里捉摸: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国力太大,而且仅靠一批善战勇士带领老百姓去打仗,不一定能获胜,现在自己地位又不太稳定,闹不好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丢池,将来难以建立威望,后患无穷。
正当他苦思冥想时,他的哥哥完子向他献计说:“我请求大王准许我率领一批贤良之臣出城迎敌,迎敌一定要真打,打一定要战败,不仅战败而且一定要全部战死。如此,可退越兵,保全国家。”此言一出,满坐皆惊,田成子不解地问:“出城交战似可准许,只是交战一定要败,败还一定要死,这我就不明白了,请问何故如此呢?”完子从容回答:“王弟现在占据齐国,老百姓不了解你的治国本领,没有看到你的政绩,有的私下里议论纷纷,说你是窃国之盗,不一定愿意为你打仗。
现在越国来犯,而贤良之中又有不少骁勇善战之臣,认为我们蒙受了耻辱,急于出兵迎战。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齐国已经很令人忧虑了。”“王兄所言极是,可为什么非得你去主动战死才能保全国家呢?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田成子面对仁爱而又勇敢的哥哥仍苦思不得其解。完子说:“越国出兵无非是要在诸侯面前抖抖威风,捞个正义的名声,况且,以它现在的实力完全吞并我们还不可能。我带领一批贤良之士,出兵迎敌,战而败,败而死,这叫以身殉道,越国一看杀死了大王的兄长,‘教训’我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随我战死的那些人也为国尽了孝心,没有战死的也不敢再回到齐国来,这样一来,国内的人心也就稳定了,所以,据我看来,这是惟一的救国之道了。”
田成子边听边流泪,只好听从兄长的建议,哭着为他送别。果然,完子以身殉道,救了齐国。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正是在权衡各方面利弊后,果断做出以己之死,而保国安的决心,李代桃僵,使齐国得以安定。
包公巧断案
宋朝的包公,铁面无私,清正廉明,屡断大案、奇案,至今脍炙人口。这里说的是包公用李代桃僵,智断合同案的事。
汴梁关外住着刘家兄弟二人,老大刘天祥和妻子杨氏,还有一个杨氏嫁来时带的一个女儿叫定奴。老二刘天瑞和妻子张氏,还有一个自己生的儿子叫安住。由于两个孩子同岁,又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在他们两岁时,两家父母就给他们定了娃娃亲。
时逢大灾之年,官府不开仓放粮,反而让百姓出外逃荒。老二念其哥哥年纪大,就让他们家留下守家,自己带着一家大小外出谋生。当时两家尚未分家,但老二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于是老大建议:“兄弟,咱们兄弟俩再见,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万一我们再见不着面,孩子们将来也好回来给咱们刘家继续香火,趁大家都在,还是立个分家文书吧。”老二同意,找来了和刘家交情很深的邻居李社长做证人,当下就立好了合同文书,哥俩人手一份,证人存了一份,然后,兄弟俩泪别。
十八年后,老二夫妇病死,儿子安住做了一家财主的过继儿子,生活很能过得去,他想起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向财主说明情况后,带着父母的骨骸回原籍安葬,并带着分家的文书作为身份证明去见大伯、伯母。谁知老大的妻子杨氏一见他就起了坏心,这杨氏本是刁钻之人,知道安住不认识大伯、伯母,便假装要看文书,拿到手后,反而不认安住,安住要合同文书,她还赖账说没有拿,安住上前讲理,反而遭到杨氏一顿棍棒毒打,直打得鲜血直流。老大知道后,因为不认识侄子,又听杨氏一番恶人先告状,真以为安住是骗子,也没有相认。
情急之中,安住想到父母说的证人李社长。李一看安住头部直流鲜血,急忙用布给裹上。
为了证实安住的身份,李社长让他背一遍合同,安住一字不漏全部背下。确认安住的身份后,李社长十分气愤,他写好状子,第二天,带着头部受伤的安住来到开封府向包青天告状。
“升——堂!”一声高叫。开封府大门打开,李社长带着安住直奔大堂而去。
“包青天,包大人,小民有冤屈,请大人做主。”李、刘二人一边下跪一边大声喊冤。
“堂下何人,递上状词,起来说话。”包公接过衙役递上来的状子,仔细看完说:“状上所说,可否属实,待我验过。”说着下堂来亲自验看安住的伤,又仔细询问了李、刘二人。“状告有理,待本官为你审断,左右,传刘天祥夫妇。”
不大工夫,老大夫妇被带上堂来。包公喝道:“刘安住告你夫妇,骗走合同,不认亲侄,毒打其身,可有此事?”
老大说:“我从来没见过我侄子,全凭合同为证,如今这小孩硬说是我侄子,咬定说我妻子骗走了合同,我妻子也咬定说没见过,我实在没办法定夺。”
包公又问杨氏,杨氏一口咬定,不曾见过什么合同。盘问再三仍不松口。包公对刘安住说:
“你伯父、伯母如此无情,现在我准你使劲打他们一顿,以出你无辜被打这口怨气。”
安住一听不禁怆然泪下,说:“大人,万万使不得,哪有侄儿打伯父、伯母的道理?我本是认亲葬父,行孝而来,并非争家产,叫我干这种逆伦之事,至死难从。”
包公一听此言心里明白了几分。但是,只有人证,没有物证,如何判定杨氏骗了合同?思来想去,包公心生一计,他决定采取李代桃僵之法,让杨氏自己招认。
包公假意对老大夫妇说:“看来是这小厮拐骗于你们,情理难容,你们先回去安歇,我把这厮押在牢里,改日严刑审问。”杨氏心中暗喜,乐不颠地拉着老大回家去了。只有李社长和安住心里嘀咕,不知包公葫芦里卖什么药。
包公一面悄悄吩咐牢子不要为难安住,要好生待他,一面派得力手下从山西把认安住为过继儿子的财主请来,详细询问了情况,还让他看了安住。
次日,包公再审此案。他先让财主和杨氏对辩。暗中吩咐牢子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堂上二人争持不下,杨氏仍然咬定没有见过合同。包公大喊:“将刘安住带上堂来!”只听一个牢子回许:“刘安住病重将死,动弹不得。”不一会又有人报:“刘安住已经死了。”这时,只听杨氏长出一口气说:“索性死了,真是谢天谢地!省得连累我一家。”财主一听号啕大哭。包公说道:“立即查
出死因,速速回话。”片刻,验尸人说:“看尸体,约18岁,太阳穴有它物所击之伤,死者因此伤而死,伤口周围有青紫伤痕。”包公一听说:“杨氏,你把人打伤,如今弄出人命大事来了。你和他可是亲友?”杨氏仍矢口否认。包公大声说道:“那好,若是亲友,你为大,他为小,纵然打伤致死,也不过是误杀子女,不致偿命。若非亲友,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左右,把杨氏拿下,押到大牢,秋后闻斩!”只见包公一声大喝,两名衙役暴雷似的应了一声,抬过一个枷具,就要往杨氏脖子上套。
杨氏吓得面如土色,声嘶力竭地喊道:“包青天,包爷爷!他是小妇人的侄儿。”包公喝住左右,问:“说他是你侄儿,有何凭证?”杨氏急忙答到:“有合同文书为证。”说着从内衣掏出了合同。包公看过合同说:“既是你侄子,我让人抬出尸首,你要回去埋葬。”“小妇人明白。”
“带刘安住上堂。”只听包公话落,一个好端端的刘安住走上堂来。包公说:“刘安住,你的合同已经拿回,赶快回去安葬你的父母去吧!”刘安住叩头道谢。杨氏却羞得恨不能钻到地底下。
包公利用杨氏害怕偿命的心理,假造刘安住死情,设了一个让杨氏李代桃僵的计谋,让杨氏在“是亲友,不偿命。不是亲友,偿命”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杨氏终于说出实情。
【后记】
李代桃僵,出自《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公元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古今中外,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每当局势出现不能求得全部胜利时,当事者往往要采取李代桃僵的办法,主动放弃一些局部的小利益,以求得全局或大部分的胜利。损失一部分,保全大部分,以小的付出,换取大的胜利,既是谋略问题也是运筹问题。
李代桃僵,不一定作为既定之策,往往作为应变之计,至于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看当事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能力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