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经典故事】
假修栈道迂回陈仓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秦军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他与各路起义军首领,主要是与沛公刘邦争夺天下,历时四年,史称“楚汉之争”。
古栈道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四万大军挺进关中,意欲攻下咸阳。这里土地肥沃,是秦王朝的核心地区,所以秦军把守得很牢。进到函谷关时,他才获悉,刘邦的十万大军早已攻占了咸阳城,并自立为关中王了,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楚怀王曾许诺:反秦的起义军中,谁第一个攻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
被刘邦的战绩激怒的项羽率兵逼进关中,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东面)扎下营寨,并宣称要消灭刘邦。这时,刘邦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不能与项羽发生对抗。所以他亲赴鸿门想稳住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示意项羽的堂弟项庄在刘邦座前舞剑,企图乘机刺杀他。因为在范增看来,今后刘邦必将是项羽的劲敌。但由于张良和樊哙的保护,刘邦在终席前以“如厕”为借口,逃离项羽的营寨。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鸿门宴”和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结果,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项羽则在公元前206年自封“西楚霸王”。他的势力范围在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地区,并定都彭城(今灌输徐州市)。中国其余地区被分为十八个封地。项羽希望刘邦离他愈远愈好,于是就把汉中封给刘邦,也就是今四川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的西南部地区,再加上湖北一小部。刘邦也就因此获得“汉中王”的称号。自此也就有了汉朝的国号和年号。为了防备刘邦今后有非分之想,项羽把与汉中相邻的关中分成三部分,分别封给三个秦朝降将。直接与刘邦相接的雍王就是原秦将章邯。
这样一来,刘邦不得不离开关中。在从关中迁往汉中途中,他命人将途中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烧毁。此举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特别是章邯军队的入侵,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似乎刘邦再也无意回关中了。
过了不久,还是在公元前206这一年,没有得到项羽分封的田荣在原先齐国地区起兵反对项羽。刘邦命韩信作好进攻关中的准备。为了蒙骗敌人,韩信派一些士兵前去修复栈道。章邯得知,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重新修好,简直像儿戏一般。”其实韩信并非真的打算从栈道进攻关中。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他已率领刘邦军队的主力从一条小路,即故道(今陕西凤翔西北)迂回到了陈仓。章邯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暗渡陈仓是刘邦与项羽一系列战役的开端。这些战役直到公元前202年方告结束,汉朝最终统一天下。
蜀国灭亡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当中,魏国地大人多,力量最强。公元263年,那时司马懿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司马昭执政。司马昭派出三路人马,准备一举灭亡蜀国。他派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三万军队,派钟会带领十万军队,分路出发。
这时候,邓艾领兵打过多年仗,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了。
魏军声势浩大,不久就占领了蜀国好多地方。邓艾一直打到阴平(现在甘肃文县西北)。蜀军统帅姜维,赶快带领人马,守住形势险要的剑阁,抵挡钟会的大军。
这时,钟会已经合并了诸葛绪的人马。三路军队变成了两路,钟会的兵力更加强大了。
钟会兵力虽强,但姜维把剑阁守得牢牢的,一时攻不进去。军粮供应越来越困难。钟会正想退兵,邓艾从阴平赶到了钟会的大营。
钟会的手下有十万人马,邓艾只有三万。钟会自恃兵多,骄傲自大,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对钟会说:
“蜀军连吃败仗,我们应该乘胜前进才是,怎么要退兵啊?”
“剑阁被姜维拦住,我们怎么前进得了呢?”
“我想了一个办法。”邓艾建议说,“阴平到蜀国的都城成都,有一条小路。我领兵从小路打进去。姜维要是把守卫剑阁的军队调过去抵挡,你率领大军,正好乘势前进。如果姜维不调兵救应,我就可以一直进逼成都,一举消灭蜀国。”
“那好”,钟会爱理不理地说,“那就请邓将军去完成这个任务吧!”
邓艾一走,钟会嘿嘿冷笑几声,对部下将领们说:
“邓艾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他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怎么行不通呢?”将领们问。
“阴平那一带,全是高山峻岭。当年汉武帝征服西南的时候,曾经在那里凿了一条小路,但三四百年来没人走了。邓艾要冒险经过那里,如果蜀军把他的归路一截断,他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非全军覆没不可。我们等着瞧吧!”
邓艾一回到阴平大营,就把将士们召集起来。他对大家说:
“现在姜维率领的蜀兵都集中在剑阁。我准备从小路偷袭蜀国的后方,一直打到成都去。
但这条路十分难走,没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是不行的。大家的意见怎样?”
“我们愿意听从邓将军的命令,万死不辞!”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邓艾看到将士们很齐心,心里十分兴奋。他先叫自己的儿子邓忠,带领五千精兵,每人拿了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自己则统率大军,准备了干粮、绳索,紧跟在后面。
为了保证跟后方取得联系,军队每走一百里路,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
军队在毫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艰难地前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但是大家还是顽强地向前走着。
走呀,走呀,花了二十多天,走了七百多里,扎下了七座营寨,路上没有碰到一个人。每座营寨都留人把守,邓艾身边只有两千多人了。
蜀军根本没有料想到,魏军会越过这一带没有道路的山地,因此魏军一点也没有受到阻挡。
一天,邓忠急匆匆地跑来,对邓艾说:
“前面碰到一座悬崖。很难越过去,怎么办?”
邓艾带将领们过去一看,崖下深不见底。大家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气。有的说:
“哎呀!这地方怎么过得去?看来我们白费力气,只好掉头回去了!”
“不行!”邓艾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已经走了七百里。一过这个地方,前面就是江油城,那里都是平地了,成功不成功,就靠在这个紧要关头,能不能坚持!就是刀山也要上,火海也要跳!”
说完,邓艾眉头一皱,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令大家先把武器和身边的东西从悬崖上扔下去。
他自己拿了一条毡毯,把身子一裹,高叫:
“大家准备好,跟着我滚下去!”
邓艾咬紧牙根,带头滚下了悬崖。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都鼓足了勇气。有的学邓艾的样子,也用毡毯裹住身体,滚下了悬崖;有的用绳子缚住崖边小树,小心翼翼地往下滑……
两千多人总算都从悬崖上下来了,找到了丢在悬崖下面的武器。
将士们的衣服被剐破了,有的满身是鲜血;有的跌伤了筋骨,走路一瘸一拐的。大家的样子虽然狼狈,但心里却都热乎乎的。因为将士们已经胜利地克服了面前的困难。
邓艾带领两千多将士,直扑江油城。
蜀国驻守江油城的将军,名叫马邈。他一直提防着在大路方向的魏军,压根儿没料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地降下来。
战鼓声把马邈从睡梦中惊醒,魏军已在身边,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邓艾领兵进入了江油城,将士们换了衣服,吃饱了肚子,就朝绵竹方向前进。
驻守绵竹的蜀国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命令邓忠和另一个将领师纂,去进攻绵竹。
魏军人数太少,两下一接触,就吃了个败仗。邓忠和师纂带领败兵回到大营,邓艾厉声说:
“我们现在深入敌后,一后退,便没有活路。你们给我再去攻打,打不赢,先砍了你们的脑袋!”
邓忠和师纂这回下了决心,前去拼死命地猛打猛冲。从中午一直战斗到天黑,打死打伤蜀兵一大半。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在战场上战死了。魏军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蜀国的皇帝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一听说诸葛瞻战死,邓艾率领魏军已经迫近成都,要调回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慌得他六神无主,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得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找不出好的对策来,只好投降。
刘禅通知蜀军不要继续抵抗,亲自带了亲属和文武大臣,出来迎接邓艾。他自己反绑着两只手,还叫人扛着一口棺材,来到了邓艾的大营。
邓艾给刘禅松了绑,叫人把棺材烧了,接受了刘禅的投降。
蜀国灭亡了。这时候,钟会率领的十三万大军,还远在剑阁前线哩!
灭亡了蜀国,这就为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邓艾英勇善战,不畏艰险,为统一全国做出贡献,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
道路不通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北征乌桓。进兵之前,先派人来迎田畴。田畴随使者来到曹军中。正值盛夏,雨水不断、道路泥泞。曹操十分担心,问田畴怎么办。
田畴熟悉家乡的地理情况,他说:“现在这条路,夏、秋两季都泥泞不堪,没法行车,也没法驶船。除此外,还有一条路可走。从北平郡原来的都城平冈出发经过庐龙到聊城。这条道路已有二百年荒废不通了,只有小路可走。敌军认为我方大军没法通过,只能撤退,他们的防备也就懈怠了,我方伪装退兵,然后走庐龙,越过白檀之险,就是敌军防守虚弱的地区,路近而方便。致敌
出其不意,可战胜乌桓军。”
曹操听取了田畴的意见,引兵撤退,并在道口设木牌。名义上向敌人叫阵,其实是麻痹敌人的警戒。木牌上写道:“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冬秋,乃复进军。”
曹军在一些路口大批地立木牌的时候,田畴早已领兵出庐龙,过平冈,直奔聊城了。曹军距离聊城只有二百多里时,敌人才知道。乌桓国单于匆忙应战,被曹操杀得大败而散。
田畴之计,即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曹操避开乌桓的主力,走捷径,抄小道,摧毁了乌桓的实力。
登陆诺曼底
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晤,决定于1944年上半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即从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国作战。当时,在法国西北部有三处比较合适的登陆地区,即康坦丁半岛、诺曼底地区和加来地区。为了选择最佳方案,丘吉尔同艾森豪威尔将军召集三军参谋长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从而制定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
为了减少牺牲,盟军指挥部决定运用暗渡陈仓的办法,制造假象,以确保在诺曼底登陆成功。为此,盟军实施了一系列疑兵之计……
第一,为了显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盟军在东海岸的肯特设置了一个假司令部,发出了大量电讯,其空中无线电报务量多于其它真司令部的报务量,使希特勒判断盟军的总司令部设在肯特。
第二,巴顿是美国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的英勇善战使德军上下一听到巴顿的名字,便如同听到瘟神到来一样的可怕。因此,德军统帅部分析,巴顿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盟军要在欧洲西部登陆,担任主攻任务的司令官非巴顿莫属。艾森豪威尔将军根据敌统帅部这一心理,故意让巴顿在肯特街头散步、亮相,以让德国间谍向其统帅部报告这一重要“情报”。
第三,英军参谋部用木料、篷布、油漆等等材料,制造了成千上万门假大炮、假坦克和假登陆舰船,并把这些东西“部署”在英国东南部距法国的加来海峡最近处。
第四,盟军在肯特郡堆放了许多假的滑翔机,故意派出一些卡车在森林边缘、田野上驶来驶去,以使德国人认为在肯特郡的森林中贮备大量的军用物资供应加来的登陆部队。
第五,盟军经常派出一批批轰炸机同时对加来和诺曼底两个地区的德军军事目标实行战略轰炸,而有意识地使两地的投弹比例为二比一,以让德国人相信加来是登陆地区,而轰炸诺曼底不过是掩人耳目。
第六,进攻前夕,英军派出一大批飞机,在空中撒下了不计其数的锡箔片,使德军从海岸雷达上看来,好像是一支大舰队正从第厄普向东驶出,开往加来。
事实证明,上述疑兵之计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
德军统帅部根据形势的发展,判断盟军可能在1944年进攻西欧,并认为倘若能一举击溃盟军在西欧的登陆部队,就会使盟军与苏军两面夹击德军的企图破产。这样,德军就可能抽出50个师的兵力来加强东线,即阻止住苏军的进攻,从根本上扭转德军的败局。
为此,德军研究制定了集中大部兵力、兵器于敌人可能登陆的主要方向上的抗登陆方针,然而盟军的登陆方向成了问题的关键。德国统帅部既派出了大量间谍,也多次派遣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进行空中侦察,但英国政府为了保住“霸王”行动的秘密,防止其间谍搜集并传递情报,明令规定“1944年4月1日以后,自活信起至康活尔半岛一带的海域及由海岸向内陆延伸16公里的地区为军事禁区;暂时取消外交邮袋特权,用密语通信不予投递,外国驻伦敦外交人员及其家
属6月底一律不得离开英国”等。致使德国的间谍一直没有搞到有关“霸王”行动的确切情报。德国的侦察飞机在上空拍了许多照片,只见加来地面的英国多佛尔港附近结集着无数坦克、大炮和军用卡军,犹如百万雄师整装待发。
上述种种,希特勒及德国统帅部判定,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加来,并根据这一判断在加来部署了23个师,沿海岸修筑了一道纵深6公里的坚固的防御地带。希特勒及德国统帅部上当了。
1944年6月5日凌晨,是盟军预定进攻的时刻。然而此时的英吉利海峡狂风大作、恶浪滔天,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不利于部队进攻。“霸王”行动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许多高级军官们聚集在索斯威克公寓。艾森豪威尔默默地沉思着。是按计划实施进攻还是延期?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炯炯有神的目光环顾了一下之后,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命令:“出发!”
于是,盟军的千军万马从空中、海上争先恐后地向诺曼底挺进,并克服了恶劣的气候,顺利在诺曼底登陆。
此时,设在巴黎的德军司令部接到了盟军在诺曼底大举进攻的报告,而德国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却认为这不过是盟军声东击西,为了掩护在加来的登陆而已。西线德国海军部队从海岸雷达上看到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诺曼底开进,当他们将这一情况报告总司令时,总司令的参谋长回答说:“是不是你们的技术员弄错了,也许是一群海鸥吧?”当前线将盟军进攻诺曼底的消息报告希特勒时,这位法西斯头子仍然对自己的错误判断深信不疑,气呼呼地训斥说:“盟军进攻诺曼底,不过是牵制性的佯攻。”
就这样,盟军顺利地突破了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并不断扩大对德军的攻势,向纵深发展,向德国的本地进军,从而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后记】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计谋有很多。暗渡陈仓是常用的一种。
诱使敌人按照正常的用兵原则来判断我方行动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所以暗渡陈仓必须用明修栈道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出奇制胜,往往产生奇特的功效。因此,用来迷惑敌人的“明修栈道”显得很重要,这“栈道”一定要修得让敌人信以为真,这样才能很好地掩护暗地的行动,计谋才能成功,反之,被敌人识破了真正意图,那可就要“弄巧成拙”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