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与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中医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它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属于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养生之道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地,力求“天人合一”。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中医学文化特色,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补充中逐步完善,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指导养生的基本原则。原文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是远古时期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的人教导贫民百姓:对外界环境中的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要适时地采取措施避免;对人体本身要调畅情志、心无杂念和妄想,人体的正气才会调和,正气守持于内。

    这段话概括了指导养生的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要随时注意避免外因,即外邪的侵袭。一年四季的春温、夏热、秋收、冬寒变化,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息息相应,阴阳的消长转化运动,不仅影响着自然界,而且还影响着人体。当气候异常,人体不能适应时,就可能发生疾病,所以就要从各方面进行养生来调节人体的功能,使之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即调畅情志,保持思想的安闲清静,排除私心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正常环境。情志的产生,是以人体内脏及内脏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为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所以情志异常,会影响五脏所产生的五气,使气机失和,甚至影响五脏的功能和活动,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这里用喜怒指代中医的七情,阴和阳分别指代肝和心,大怒可以使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迟缓而神逸,故伤阳。

    情志异常是引发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喜”,是心情愉悦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兴奋过度就会使心气迟缓而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过度的“喜”,会扰乱心神,使人精神失常,《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喜伤心神而引发疾病的例子。“怒”,指人遇到某些不合理的事情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怒为肝之志,正常情况下,肝气宜条达舒畅,肝郁则气逆。因此,人在生气或发怒时,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因为两胁是肝经循行所过之处;或不想吃饭、腹痛,严重时会出现吐血等危急症候,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伤脾气而影响食欲。俗话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忧愁过度所致。“思”,即集中精力思虑问题。如果思虑过度,人会出现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这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思虑过多会损伤脾气,脾伤则没有食欲,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情志致病属于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的范畴。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因此,《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的养生之道,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这是养生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了指导养生的基本方法,原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之人,指远古时期的人。远古时期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调节人体阴阳,恰当地运用养生的方法,饮食有一定的规律,不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达到形神健全、和谐。

    根据《黄帝内经》原文,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五点。一是要“法于阴阳”。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阴阳二气与自然界阴阳二气是相互通应的,二者要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这样人体才不会产生疾病。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调节人体自身阴阳,使之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自然界一年有四时的阴阳消长运动,一天有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人要想长寿,就应顺应自然界的这种阴阳消长运动,调节自身体内的阴阳消长变化。

    二是“和于术数”。术数,指各种养生方法,诸如导引、呼吸吐纳等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于术数就是正确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技术。养生术种类繁多,有以自我修炼为主,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也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等。《内经》中首次提出的“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就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方法的一类运动,这是一种既能养生锻炼,又能治病保健的方法。每天清晨或傍晚时候,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些人在公园内伸展双臂,紧紧抱住大树的树干,做头顶树身的运动或是用后背往树干上撞,这些都属于养生的方法。

    三是“食饮有节”。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不但药物有四气(寒、凉、温、热)、五味(酸、苦、干、辛、咸)之分,各种饮食物同样也有四气、五味之别。所以日常饮食的搭配很重要,究竟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呢?这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饮食不合理,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所以饮食要搭配合理,讲究酸、苦、干、辛、咸五味且不可偏嗜,过饱或过饥都可以损伤人体的肠胃,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饮食有节”,如《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把调节饮食作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要求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照顾好脾胃,调摄饮食。如果经常食饮过量,就会导致消化不良,而造成血流不通、筋脉淤滞,进而影响健康。

    四是“起居有常”。人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人不可以经常熬夜,最好在晚十一点之前入睡,如果经常熬夜,就会耗伤人体的心血,引发失眠等病症。五是“不妄作劳”。人不可以过度地劳作。劳作包括劳力、劳心和房劳三方面,强调人体的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神明协调共存,故而人体才会健康而无病痛之扰。

    人体要想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要以“适度”为原则。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运动方法的不合理,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运动上,要掌握恰当的原则,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五味”的原则,在劳逸方面遵守“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的原则,同时还要避免各种外邪的侵害,以此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内经》中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有效预防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

    (二)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养生

    “天人相应”既是《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又是中医养生的精髓。自然环境的异常可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高度概括,而中医养生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心理、生理和病理变化,所以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法于四时”,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精神内守,形体强壮,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四时养生即人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自我调控,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界四个季节气候的变化特点,通过“天人合一”,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的记载,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四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而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故春夏季节属阳,秋冬季节属阴。根据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养生防病要考虑到四季气候阴阳的变化和人体气血阴阳状况的关系来调节人体阴阳。所以人要在春夏季节调养自己的阳气,在秋冬季节调养自己的阴气,达到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养生目的。如李挺在《医学人门》中所说:“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定序,配四时之常度。”同样也概括了人与大自然一年四季同步相应的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阴阳盛衰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夏两季阳气渐盛,自然界的气候从温到热,万物从生到长,温与热、生与长都属阳,人体顺应自然之势阳气也应渐生。所以有“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秋冬两季阴气渐盛,自然界的气候从凉到寒,万物从收到藏,凉与寒、收与藏都属阴,人体顺应自然之势阴气也应渐生,所以又有“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其目的就是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人体的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四时不同的具体养生方法。原文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些具体养生方法,正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体现。

    以“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遵循四时养生原则和方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做如下具体论述。

    春季是万物萌发和推陈出新的季节,天气渐暖,自然万物阳气升发。因此,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皮肤腠理逐渐舒展,气血充盛向外分布于体表,体表血液供应增多,人体津液代谢主要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人在起居运动方面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散开头发、宽松衣带舒缓形体,不让身体受到束缚,到庭院中散步,或者是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日子,出去踏青登山、赏花问柳,让自己完全融入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使心情愉悦、舒畅,这样可以使人体的生阳之气生发,人的精神情志也随着生发。对人的情志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顺应“肝木喜条达”的特性,来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就是在精神修养方面,要保证心态平和,对新的事物或想法,要有给予而不夺取的心态,做人处事要有赏赐而不处罚的心理,时刻保持开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为春季肝木当令,保持情志的舒畅,能促进肝气疏泄条达之性,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与春季阳气升发相统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摄生消息论》说:“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在饮食方面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不可过多食用酸味之品。春季肝木当令,肝旺于春,在五味之中,酸主收敛,酸味入肝,不利于少阳之气升发和肝气疏泄。五行之中,木克土,过食酸味可使肝木过旺而克制脾土,出现脾胃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摄生消息论》中也提出“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的饮食养生方法。所以根据春季的季节特点,在春季饮食中不宜食用过多酸性食物,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辛可以发散,属阳;甘味可以补脾,而“土为中央,灌溉四旁”,从中央到四旁,也属于布散,所以也属阳,辛干发散为阳,可助人体少阳之气升发,温食有助于维护人体阳气。但不宜食大辛大热之品,防止肝阳升发太过而克伐脾土。总之,从“天人相应”角度出发进行春季养生,要求人应该在生活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方面注意适应自然,顾护生发自身阳气,使阳气充盛与春生之气相一致,这样就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季是草木发展茂盛,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自然界阳气也很旺盛,处处呈现繁茂秀美的景象。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所以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气温很高,阳光充足,而人体阳气顺应自然,也很旺盛,此时人体的气血非常充盛,新陈代谢也非常快。顺应自然之性,人在起居运动方面要晚睡早起,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使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旺盛相一致,对增强体质有益。人在睡眠的时候,卫阳之气要入于阴,如果早睡晚起,那么人体的阳气就不能与自然界旺盛的阳气相一致,所以要保持人体阳气充盛,就要晚睡早起,在白天不要懒惰,以顺应自然界阳气旺盛的规律。夏季运动量要适度,应以动静结合为主,不可过于疲劳,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如游泳、钓鱼、慢跑等,通过这些运动可以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生之气。对人的情志要“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以顺应夏长之势。即要调畅情绪,不要发怒,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因为自然界阳气上升,人体阳气也上升,发怒容易使人体阳气过盛,气血上冲,所以心情要保持平静,还要保持精力充沛,身体强健,夏天阳热之气很盛,人体的阳热之气也得外散,该出汗就要出汗,人的情志也要舒展,不要抑郁,这样人体的阳气才能长,才能旺盛,达到健康的目的。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说的:“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夏季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悦。夏季养生还应注意饮食调养。因为在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人主要是通过水盐代谢调节体温的变化,天热大量汗出,导致人体盐分从汗液流失,所以食咸味食物可以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失去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另外,在饮食上应少食苦寒、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节冷饮,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助脾健胃的食物,如鱼、蛋、奶、西瓜、黄瓜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之类。夏季在五行之中属火,为心所主,五味之中苦能入心,夏季适当食味苦之品有清心除热,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长心气而损伤肺气,因为在五行之中,火克金,心火过盛则克制肺金。所以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等食物。酸味收敛,既可生津,又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如此在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方面注意适应自然,才能顺应自然界夏季阳气盛长的变化,达到夏季阳长的养生目的。

    秋天万物容态已经平定,气候不像春天那么柔和、也不像夏天那么炎热和湿润,而开始转凉,千树落英、万花凋谢,天气疾劲,地气清肃。秋季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上升,所以万物停止生长,呈现出一片秋收的景象。人在起居运动方面要早睡早起,“与鸡俱兴”,鸡在天一黑的时候就休息,天不亮就起来打鸣,所以人的作息时间要和鸡一样。要早起锻炼,做到“闻鸡起舞”。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中国自古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对人的情志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即秋天要使情志安宁,因为秋气肃杀,是一种刑罚之气,用情志安宁、收敛神气来缓解由于秋气肃杀而使人产生悲观情绪。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开始收敛了,人体的阳气也要收敛,使气血容平、神气内敛,同时人的情绪意志也不可过分地活跃。古代养生家常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以调畅情志。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提出秋季可“西泠桥畔醉红树”“宝石山下看塔灯”“满家巷观桂花”“三塔基听落雁”,以缓解秋季肃杀之气对人心情的负面影响。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为肺所主,所以饮食上要以滋阴润肺为主,可选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竹笋、荸荠、菱角等;或选生在向北、背阴处的食物,如越冬的冬小麦、长在地里的地瓜、山药等。大自然为人们准备的润燥之品是大量的水果,如柚、苹果、梨等润燥之物。所以通过起居、运动、调畅情志、饮食等使肺气清肃而不上逆,达到养生的目的。

    冬天是生机潜伏与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万物都潜藏,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水结冰,地也冻裂了。在养生防病方面,也须顺应冬季的季节特点,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人在起居运动方面要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入夜阴盛阳衰,提倡夜晚早睡静卧养阳,白天与太阳一起行动。又因冬季是阳气潜藏的季节,早晚的寒气尤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所以要避之。即使坚持晨练,也应比春夏季节晚起为宜。如果冬季不注意“养藏之道”而损伤了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阳气的升发能力,从而导致四肢枯萎不用的“痿厥”等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明冬季感寒,伏藏于体内,到了春季就会发生春温。所以人在起居运动方面一定要保护自身的阳气。在冬天用热水泡脚对人体非常有益,双脚分布着许多重要的穴位,用热水泡脚能够刺激这些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调整阴阳;背部宜暖,冬季要注意背部保暖。对人的情志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即在冬天,人的情志要潜伏、藏匿,好像有私事不愿泄漏一样,又觉得自己的情绪很好,时刻保持收敛、安宁与平静的情绪。古代养生家往往在冬季进行一些幽雅的养生活动。明代养生家高濂提出一系列在冬季怡情养神的方法:“雪霁策蹇寻梅”“扫雪烹茶玩画”“山窗听雪敲竹”、“雪夜煨芋谈禅”等。冬天人的精神活动也要随着昼夜的变化加以调节。如白天要精神饱满,傍晚要安神定志,这样调摄精神,才会使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在饮食方面,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冬季气温下降、外界阴分占主导地位,人体受外界影响,阴也要相对增加,因此,顺应这样的特点,人体要注重养阴。冬季为肾所主,肾有贮藏阴精的功能,因而要适宜温补,膳食也要以热性食物为主,如炖肉、煎鱼、火锅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医归纳了一些御寒食品,例如肉类中的羊肉、牛肉、狗肉,龟肉、蛤蜊肉、鹿肉、虾肉、鹌鹑;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姜、蘑菇、香葱、韭菜;果品中的胡桃、龙眼、栗子、大枣、桔子、柚子、松子等,既为人体补充了足够的营养,又保护了人体的阳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