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3:变革时代-指点江山,激扬人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神宗从熙宁元年四月召见王安石,到第二年的二月时,才有了变法的实际举动。任命富弼为首相,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组建自己的班底,变法开始。

    历代史书接着就开始介绍各项具体法令的内容、颁布的时间以及遇到的困难。如果我也这样写下去,根本就没法剖析出这段历史的真相。

    试问这样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只在神宗和王安石达成法家治国的理念后,就直接上了马,是不是太儿戏了呢?神宗真的成了毛头小子,王安石真成了不学无术的傻大胆?

    开玩笑,这期间有10个月的时间,宋神宗和王安石朝夕相处,从他们后来所做的事业有多大来看,他们的讨论肯定是多面的,涉及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后世人,我潜心静思,推算出他们至少有三个重点必须详细考虑:

    第一,那是个大秘密,是这次变法的大宗旨。所有的举措如果不建立在这个大前提之下,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可惜的是,查遍千年史书,不论是古人的,还是近现代的,对此都一字不提。

    或许是他们没看到,或许就是别有用心地删除了。

    第二,变法的速度。是急进还是缓变,这是一个大问题,比具体的变法措施更重要。我们清楚,一件事成功与否,不仅与它的立意有关,更与它的做法有关。怎么做更多地决定了它的成功。

    聪明博学如王安石,谨慎小心如宋神宗,这个最起码的前提,一定会考虑到。只是出于对第一点,那个大秘密大宗旨的遵从,才不得已选择了实际操作中的急躁。这是无可奈何的,可也是热血沸腾,不得不做的!

    第三,变法的涉及层面和具体法令。

    环环相扣,每一个条件都为上一个服务,这是一整条互动互补、一荣俱荣、一损百损的利益链条,哪一点出了错,都会让国家承受不可估量的打击。具体到第三条,它得服从前两个前提,国家必须迅速富强,极快地增加国库厚度。

    得有钱,才能去做那些事。至于说事后怎样,只要那个大秘密、大宗旨胜利了,一切都好说。

    实际操作让王安石全面躲在幕后,首相是富弼,以富弼的威望来镇抚局势,安定人心。王安石组建的变法班底更有讲究。

    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名叫“制置三司条例司”。顾名思义,它是以国家的财政总署三司省为根基,研究怎样生财的特殊部门。以现代的名词来叫,可以称作“财政税收设计委员会”或者“发改委”。

    这个部门的凭空出现,直接把改革变法的事务都揽了进去,什么东府西府两制内侍,都没你们的份儿,一边儿待着去。为了保险起见,同样让王安石当副手,名义上的负责人是副相陈升之。

    具体工作人员中有一个人叫吕惠卿。

    吕惠卿,字吉甫,生于1032年,泉州人,出身于官吏世家。《宋史》记载他考中了进士,分配到真州做推官,调进京城后和王安石偶然见了面,两个人谈论经文,非常投机,就此进入了变法集团。

    也就是说,王安石饥不择食,哪怕从不认识,只要稍微投缘,就会结成死党。至于吕惠卿进入王安石视线的历史真相,就被宋史选择性地失明了。

    只因为那个人是“君子”。

    可惜在欧阳修自己的文集里露了馅儿,他有一篇上报给朝廷的奏章,名叫《举惠卿充馆职札子》,把吕惠卿说成是“才识明敏,文艺优通,好古饬躬,可谓端雅之士”,私下里更在很早之前,就给王安石写过私人信件推荐。

    吕惠卿之后,王安石最初的几个主要助手分别是苏辙、程颢、章惇、薛向、吕嘉问等人,现在简单介绍一下。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前面说过苏轼在东京城的夜晚迷醉流连,可惜时光非常短暂。没多久,他们的母亲在老家去世了,父子三人只好回乡奔丧。守孝三年之后,举族进京。

    这是三苏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们选择了终生为官,浪迹神州的命运。进京后,三苏分别考试,老苏成为一个小小的京官,负责为国家编史。大苏和小苏分别考中了制科的三等、四等,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商州推官。

    特别说明一下,制科不同于每三年一试的进士科。它不常设,考的内容通常是对策,这需要真才实学,说出自己对国家时政的见解和主张。有宋一代,制科取得三等是最高得分,在苏轼之前,只有一个人得到过,那就是被前宰相张士逊讥笑为失心疯的吴育。

    熙宁二年,变法开始起步时,老苏已经去世了,二苏再次守孝服丧,回到了京城。这时,苏轼在史馆上班,有自己的变法主张。注意,他是主张变法的,只是怎样变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王安石截然不同。这时,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它与北宋的历史进程无关,但对中华诗词史有一定的影响。

    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故去了,他娶了王弗的妹妹王闰之为妻。王闰之很贤惠,无才之女天性仁厚,对他很好。只是王弗的影子陪伴了苏轼的一生,是他哪怕天天谈笑度日,也没法在夜深时抹去的隐痛。10年之后,终于凝聚成了一首传唱千古、痛入心扉的《江城子》。

    小苏是个奇特的人,说实话,他的文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有说“三苏”中只有东坡才名副其实,其余两位都只是因东坡而显。但要是论到政治才能,小苏才是最强的一位。他清宁安静,不浮不躁,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养,尤其心性极其坚忍,平静到能让人忽视他。

    这一点让小苏的官场成就远远高于老苏、大苏。熙宁二年,苏辙的官场生涯就从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成为王安石的亲信手下开始。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说来是吕惠卿的福建同乡,是一个让人提起来就掩卷长叹的人。他太有争议了。

    章惇,生于1035年,比苏轼大两岁。熙宁变法之前,是官场中一个默默无闻、缓缓上升的小人物,留下的印迹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他曾和自己的侄子一起赶考,考中了,却宁愿放弃。为什么呢?只因为他的侄子是当年的进士第一名。

    身为叔叔,居于侄儿名下,他无法忍受。但要注意的是,他的侄子比他大10岁。

    后两件事都与苏轼有关。他们一生纠缠在一起,说来章惇的恶名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有关,嘿嘿,谁让对方是人见人爱的苏东坡呢,有宋300多年间第一大才子怎么会有错?这都是后话了,在他们初相遇时,都是才气纵横、俊爽一时的青年。

    章、苏曾结伴游玩,地点在凤翔府仙游潭。仙游潭下有万仞绝壁,只有一根小横木连接对岸。章惇用手推了推苏轼,请子瞻先行。苏轼摇头,珍爱生命,这事儿算了。却见章惇从容举步,走上横木,踏虚临空,逍遥自在。到对岸之后,他攀山藤上绝壁,在石面上写下了一行大字——章惇、苏轼来游。

    回到岸边,面不改色,神采依然。这时苏轼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日后一定会杀人的。”章惇不解:“何以见得?”苏轼说:“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别人的命怎么会放在心上?”

    章惇哈哈大笑。

    第三件事也发生在山林里。两人游玩,偶然在一座小庙里喝酒,突然间有人说山里来了老虎,就在不远处。两人借着酒劲儿上马就迎了过去。

    真遇到虎了,数十步远,马吓得再也不敢往前走。这时苏轼勒马就回,章惇却叫从人拿来一面铜锣往山石上砸,发出声响,最后跑的是老虎。

    这两件事出自宋人的笔记。现在看来,我们会欣赏章惇的勇气,攀绝壁退猛虎,意气激越,这是一位胆气豪壮的爷们儿!

    可是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他们认可的是苏轼的“理智”,那叫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苏子瞻生来的雍容华贵之气,怎能是章惇那样的亡命徒可比的?

    章惇先介绍到这里,他的事会随着变法的深入逐渐浮出水面,真假善恶,大家有目共睹。现在只想说一句话,他是个好朋友,一个实干家,什么都好,只是不能惹他。

    他是一个情绪激动、好走极端的人,他会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生死之难时都敢为你出头。可当他愤怒之后,他会赶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动用一切手段,去干掉他所认定的敌人。

    接下来说程颢。这可真是一位太了不得的空前绝后型的大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神像被越造越高,直到后来变成反对王安石,否定熙宁新法的根基。要说他,得从另一个人,一个理论的奠基者说起。

    周敦颐。

    这个人名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在学生时代读过的一篇清丽高雅的小文章《爱莲说》,就是他写的。俗话说文如其人,想来他也是一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

    不,他不仅仅是君子,那不足以涵盖他,他是教主,甚至在当时就流传着一些说法,他的名望学识比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加起来都高,高到无以名状,没法形容,神乎其神的地步。

    比如说,王安石少年的时候,曾经带着自己的名片到周敦颐的家去拜访。可是拜访三次,被拒绝了三次,连面都不让见。王安石愤怒了,说难道我不能自学成才吗?

    于是后来才有了王安石“荒诞不经”的一系列变法,这都是由于当年没受过高人的教育啊!其实哪儿跟哪儿,无论是少年时,还是后来大家都老了,直到周敦颐死去,王安石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甚至当时的学术界也没把周、程两人当盘菜。

    周敦颐,生于1017年,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因为宋英宗曾经叫赵宗实,所以才改名“敦颐”。

    他幼年丧父,5岁时随母亲投奔舅舅郑向。郑向是龙图阁直学士,有一定的影响。在舅舅的推荐下,他走上了官场。

    这种开端决定了他一生的官职走向,永远都只是小官,甚至被派到广东那种半开化的地区去管犯人。同时也反映出周敦颐本人学识的“高”度。前面所说的王安石三次求见而不得的事,一眼就瞧出真假了,与王安石一样,他也是个自学成才的人,甚至还没有经过科场,自学到彻底……凭什么在王相公面前那样骄傲?

    更何况两人只相差四五岁,王安石是少年,他也是少年,求学期间就摆出了大宗师的架子,简直是不知所谓。

    那么,他为什么会变得那样了不起呢?这要看人家学的是什么。他所研究的学问从南宋时起,到元、明、清、民国甚至现在,一直都有市场,可以说他奠定了根基,而根基就要从他对道学的不凡理解说起。

    理学又叫道学,虽然道可道,非常道,与老子所创的黄老之说不一样,但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周敦颐教主吸取营养时从来不挑食。他的理论根基《太极图》,就源自于宋初时华山著名的睡神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他从那里确立了天人感应、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主张的源头。

    话说几十年的钻研之路是枯燥寂寞的,周敦颐的旷世才华并不为人所知。在当时,人们只是知道合州府有一位小官,政事精绝,决断出众,大事小情的不经他之手,其余的官吏们不敢决断。别的嘛,就泯然众人矣。就这样,伟大的生命在一天天地老去,直到一位有心人悄悄地发现了他的秘密。

    南安通判程太中。

    一位通判,也就是副市长,级别上算是周敦颐的上司,可对他非常客气,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他面前郑重拜托,请他教育。这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孟子,变成儒教第三、四位圣人的开端。

    其实上面这句话不大精确,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这种不可思议的教育事业从他们年轻时,比如弟弟程颐24岁时起就开始了。

    兄弟两人先后在京城、嵩阳等地讲学,效果怎样不大好说,因为当时的圣人出产量还是不大的。但是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终于有了一些成果,他们被上层的领导们知道了,比如文彦博。领导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住处、资金、环境都大大地改善了。

    他们当官了,以程颐为例。当年他曾自豪地说:“自从当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钻研大道,科场名利之心再也没有了。不过科场还是要下的,不然怎样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

    每个人都有当圣人的权利,我要帮助他们!

    程氏兄弟就此进入官场。

    在变法开始时,哥哥程颢还站在风口浪尖上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