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百样苏东坡-坎坷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东坡身后受到的污垢与荣耀

    东坡一生中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元祐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知湖州时因“乌台诗案”被押送京城受审,逃过一劫后被贬谪黄州。第二次是在绍圣年间,朝廷新宠章惇视东坡为政敌,先贬他到岭南惠州,后将他流放到海南儋州,欲将其困死蛮荒。这两次打击使东坡一生在政治上郁郁而不能得志,“治天下”的政治抱负付之东流,这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东坡的头衔也因此少了一个政治家的称号。

    与东坡生前受到的两次政治迫害相比,东坡名誉彻底扫地是在他死后发生的。

    元祐党人的来历

    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九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东坡在这一时期,曾被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司马光恢复旧制,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由此,主张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

    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他起用章惇为相。章椁利用哲宗对“元祐党人”的不满,高压打击元祐诸臣,无论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还是程颐为代表的洛党,以及刘挚为首的朔党,凡是元祐旧臣,都在清洗之列。追夺已死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赠谥,将健在的如吕大防、刘挚、苏辙等贬谪出朝。此番打击的“元祐党人”共有70人。

    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即位后起用韩忠彦,追复司马光、苏轼等人官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北归,五月至真州时瘴毒发作,六月上表请告老,朝廷准以本官致仕。七月,东坡去世于常州。

    元祐党人碑的始末

    就在东坡逝世的这一年,蔡京得到徽宗的重用攫为翰林学士。蔡京掌权后以继承神宗遗志为名,先把反变法人物韩忠彦等人定为“元祐党人”。还借此机会,排挤政敌,把那些在哲宗亲政后曾上书反对新法、同情元祐旧臣的人列入“元祐奸党”,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还把所有反对过他的和他不喜欢的人,也一并列入“元祐奸党”以发泄私愤。崇宁元年(1102),发生了历史有名的“元祐党人碑”事件。

    宋徽宗用蔡京为相,蔡京勾结宦官独专朝政,崇奉熙宁新政。这些把持朝政的奸佞小人以百官所上章疏内容为准,分为正、邪两大类,每一类中,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邪”这一类中,还特加了一个“邪上尤甚”一等。将其中因上书获“附会奸惹,诬毁先帝”罪名的官员共计一百多人,也归入“元祐奸党”。罗列了一个共五百余人的邪类名单,统称为“奸党”,处以不同的降职和贬逐。蔡京怂恿徽宗亲笔书写奸党姓名,刻石立碑共有120人,于端礼门外。这是第一个“元祐党籍碑”。

    这120人的名单是:

    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等22人。

    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48人。

    余官秦观等38人。

    内臣张士良等8人。

    武臣王献可等4人。

    崇宁三年(1104),徽宗下诏重新核定元祐、元符党人和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共309人,刻石朝堂,其余的人不再入籍。徽宗手书刻石,竖立于德殿门外。又令蔡京书写大碑,并印发到各地,昭示全国。这是第二个“元祐党籍碑”。

    这309人名单是这样组成的:

    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文彦博、吕大防、苏辙等等27人。

    曾任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朱光庭、鲜于侁、刘安世等等49人。

    余官: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吴安诗、程颐等等177人。

    武臣:张巽、李备、王献可、胡田等等25人。

    内臣:梁惟简、陈衍、张士良、梁知新等等29人。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章敦、王珪2人。

    碑文是蔡京撰写的:“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别淑慝,明信赏刑,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人。皇帝书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又诏臣京书之,将以颁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谨书。”

    与此同样的石碑分别立在全国各县,这是将反对党一网打尽,斩尽杀绝。朝廷规定:凡是被列入“元祐党籍”的人都被取消了任职资格,子孙亦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也不得与此名单上诸臣之后代通婚姻,倘若已经订婚,也要奉旨取消。“元祐党人碑”的竖立,也是标志着朋党之争的一个总结。

    这两个“黑名单”上,苏轼是牢牢占据一个名额的。这上面不光有苏轼兄弟,有他的苏门四学士,也有司马光、吕大防等宰辅;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那些在苏轼生前一直暗算他,和他不共戴天想要他项上人头的小人章敦、王珪等竟然成了苏轼的“同党”。苏轼在天之灵若是有知,会做如何说法?就是章敦、王珪之徒又怎岂肯与苏轼“同流合污”?真是呜呼唉哉。这整个就是一场闹剧。自蔡京拜相以来,受到其排挤迫害的朝中大臣,几乎超过千人,其中主要是宋哲宗元祐年间的守旧派。“元佑党籍”成了蔡京排挤打击政敌的一把利剑。在蔡京的专权下,宋徽宗的前堂上充满了奸邪之臣,朝政日益腐败下去。

    实际上,这些碑上的一些人并不配享有此种荣耀,上至朝堂宰相下至七品芝麻官都在其中。这是因为那群宵小是“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还有官报私仇把自己个人的仇敌的名字也擅自列入了,所以此黑名单上的人是良莠不分,好坏兼有。但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碑上人的子孙,都以碑上有他们祖先的名字向人夸耀。这就是元佑党人碑在历史上出名的缘由。

    徽宗崇宁五年(1106)正月,在文德殿东墙上的元佑党人碑突被雷电击破成两块。徽宗十分害怕,叫人在深夜时把端门的党人碑毁坏,以免带来可怕的后果。蔡京见事已无法挽回便说:“此碑可毁,但碑上人名则当永记不忘!”

    雷电击毁石碑一事,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个道士向徽宗奏称,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文曲星,掌诗文。徽宗心里越发害怕,急将苏东坡在世时最高官爵恢复,后来另封高位,名誉为苏东坡在世时所未有。徽宗还借雷电击毁石碑一事下令销毁京城及外地所有碑石,放宽党禁,恢复受滴者任籍,“自今言者勿复弹纠,除党人一切之禁”。

    东坡诗文遭禁毁

    两次刊石立碑,蔡京对他的“敌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但蔡京并未就此罢手,为了彻底在舆论上消除守旧派的影响,蔡京上奏宋徽宗说:“奸党之中,诗文流传民间者不在少数。这些诗人会对百姓产生坏影响,于绍述先圣不利。”宋徽宗觉得有理,下诏说:“为正天下视听,将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马涓等人的文集,以及范祖禹《唐鉴》、范镇《东斋记事》、刘攽《诗话》、文莹《湘山野录》等书籍的刻版,悉行焚毁。”

    这样,苏东坡被列入黑名单后,蔡京这些恶毒的魔爪伸向了死去的东坡,在东坡死后的前十年之间,在民间大张旗鼓地收缴他的诗文予以焚毁。他们对保存有苏东坡诗文的人也将给予惩罚,至使人们不敢公开提说苏东坡的名字及其诗文。“诸士庶习诗赋者杖一百。”到了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申禁东坡文字甚严”。凡石碑上刻有苏东坡的诗文或他的字的,都奉令销毁,他的著作严禁印行,他在世时一切官衔也全予剥夺。

    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东坡的海外诗很流行。这时候,朝廷禁止东坡的诗文传诵,赏赐的钱增加到八十万。但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没有诵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而有的人则说这种人低俗、没有品位。这段话记载在宋人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中。“……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徽宗禁毁苏东坡的诗文达十年之久,不仅他的文稿被收缴焚毁,而且凡有他笔迹的碑刻和屏壁都被坼毀,为了禁毀他的诗文,朝廷还不断提高收缴“苏文”的奖金,却没有几个人来领取这个高额奖金。不仅民间收藏“苏文”的人众多,而且皇室成员和许多官员都不顾禁令,悄悄收集和珍藏苏东坡的诗文手稿,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在交易上极为活跃。到徽宗政和七年(1117),收购珍藏苏东坡文稿的人愈加增多,其时苏东坡的一件真迹文稿,最高收购价达五万文。一位文人书斋挂有苏东坡题书的三字横扁,就有人出这个价求购。宦官梁师成为买到苏东坡写在英州石桥上的碑文,竟出三十万文天价。

    东坡身后的荣耀

    南宋高宗皇赵构帝迁都杭州后,由于民间对苏东坡的才华越来越敬仰,高宗也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钦佩赞赏东坡对朝廷的忠诚。为了追念苏东坡,高宗亲自出来为东坡“平反”,“追复端明殿学士”,又特赠“资政殿学士”、“朝奉大夫”。还给他在汝州郏城县的坟起名叫“旌贤”。高宗把苏东坡的孙子之一苏符赐封高官。

    到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孝宗皇帝喜爱东坡诗文,尤对他的策论奏章等文章大加赞赏,并称他为忠直之臣,孝宗皇帝追谥苏东坡为“文忠公”。乾道九年,又赐太师官阶。还特意为他的文集作了序。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声屹立如山,不可动摇。苏东坡身后的名声地位达到巅峰。这时收购他手稿的人到处可见,成为一件公开的事情。东坡的每件手稿价格也多成天价了。这是苏东坡逝世六十九年的事。封东坡太师的那道圣旨原文: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凤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佑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其时的书商们也大量印制他的诗、文集等,这不仅满足了众多不富裕的文人学子需求,更使苏东坡大量的诗词、论著和杂文等流传于世。因此苏东坡的诗文手稿虽遭徽宗严禁、收缴与焚毀,一些手稿和字画也被金人掠走,但他留存至今的文字作品却仍是古人中最多的一位。据初步统计,苏东坡存世的诗词达一千七百余首、书信八百余封、代拟的圣诏近八百道,以及他的碑铭、奏章、杂记和所编撰注译之《书经》《易传》《论语》《志林》等等作品的字数总计有百万余。

    到理宗赵昀端平二年(1235),苏东坡被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供桌,和孔夫子一道享受皇家祭祀。

    徽宗与奸臣们虽然企图将死去的苏东坡的名声搞坏,却未想到适得其反,苏东坡的声望还越来越高,而自已却遗臭万年。这些碑上的名字,没后世记住的的不多,但那几个操纵这件事的诸如蔡京般的宵小,则更为人们所唾骂,永远被刻入了历史的耻辱碑上。

    东坡诗文的传播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亦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甚。有语曰:‘苏文热,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朝野杂记》则说:“孝宗雅敬苏文忠,居常只称子瞻,或称东坡。”

    朱弁《曲洧旧闻》记:“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渑水燕谈录》云:“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苏子瞻《老人行》于壁间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之《大苏集》。子瞻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芸叟题其后曰:‘谁传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儿问大苏。’”

    东坡诗影响所及,不单国内,以至域外。《苕溪渔隐丛话》:“子由奉使契丹,寄子瞻诗云:‘谁将家集过幽都,每被行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苏辙此诗见其集《栾城集》,题为《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后来金人攻下京师,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书画,作为战利品的一部分运到塞外。

    东坡《留别廉守》也尝自言:“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宋人李較的《师友谈记》记有一个故事:“相貌丑陋的章元弼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可他倒好,只顾阅读苏轼作品,让老婆夜夜独守空房。老婆以离婚相要挟时,他竟然不知悔改,一纸休书给老婆以自由。尤为可笑可叹的是,章元弼还以此为荣,见了朋友还洋洋自得地说自己因为读苏轼集入迷把妻子都休了。”

    邪恶终将被正义所战胜。“人们喜欢的总有鲜活的生命。”值得庆幸的是东坡的绝大多数诗文在民间保留了下来。否则,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些流传千古的句子,少了那一句都是不可想象的。

    东坡这个名字与他的那些精灵般的文字已经流传了千古,还将千古流传……

    东坡也是一代开山立派的宗师

    读武侠小说,看那些潜心创造出独家武功行走在江湖之上的开山立派宗师,衣珺飘飘,江湖之上,号令天下,煞是令人羡慕。东坡虽说不是武功高手,但他在文学天地上也是一个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

    何谓檃栝?也称檃括、隐括、檃桰。本意是这样的:“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枸木一定要等到将它用工具矫正然后才会变直,不锋利的兵器一定要等经过磨砺之后才会变得锋利。语出《荀子·性恶》。《古今汉语实用词典》中对“檃栝”有两条注解:一是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二是就原有文字的内容进行剪裁改写。这种再创作就是将原作的文体写成另一个文体,体裁可以自由转换,但不脱离原作的内容和词句。本文所说的就是对原有作品的再创作。

    首次使用“檃栝”这个术语进行这个文学题材创作的人是苏东坡。所以,东坡就是宋代檃栝词风的一代宗师开创者。

    东坡流芳千古的檃栝名篇

    苏轼檃栝创作的代表作是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檃栝为《哨遍》。陶渊明是东坡十分钦佩和向往的人。东坡的恩师欧阳修也欣赏十分陶渊明的传世宏篇《归去来辞》,曾评论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东坡谪居黄州时,建了十分简陋的“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朋友董毅夫却极为欣赏,想和东坡做邻居。于是,东坡取《归去来辞》进行隐括,使这篇文章符合声律,赠给毅夫,让家僮来演唱。东坡也放下手中的农具跟着高唱,把正在干活的老牛牛角当成乐器来打拍子。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东坡《哨遍·隐括归去来辞》全文如下:“公旧序云: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遑遑欲何之,委我心去留谁计?神仙知何处,富贵非吾愿。但知登山临水啸咏,自饮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东坡的《哨遍》突出既原文重点,又高屋建瓴兼顾各方,东坡意在效仿陶渊明的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南宋著名词论家张炎评价东坡的檃栝时说:“《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邦彦)、秦(少游)诸人所不能到。”

    但这篇《哨遍》并不是东坡创造檃栝这一文体的第一篇文章。东坡首试牛刀的第一篇作品是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隐括为《水调歌头》。

    欧阳修曾经问东坡:“历史上谁写琴诗写的最好?”东坡说韩愈《听颖师弹琴》是最好的。欧阳修认为韩愈的这首诗内容上似乎不是听琴,更象是描写听琵琶的。苏轼也认为是这样的。后来章质夫家里善弹琵琶的向东坡求歌词,东坡便将韩愈的这首诗《听颖师弹琴》隐括为《水调歌头》。

    词曰:“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东坡在这首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檃栝这一新颖方式,开创了檃栝的先河,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宗师。经过东坡檃栝之后的词情感和色彩比原诗更多了深情。苕溪渔隐曰:“东坡尝因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取退之《听贤师琴》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为《水调歌头》以遣之。其序云:‘欧公谓退之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耳。余深然之。’旧都野人乃谓‘此词自外取意,无一字染着’。彼盖不曾读退之诗,妄为此言也。又谓‘居士之文采窃处,取白乐天《琵琶行》意。此尤可绝倒也。’”

    苏东坡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檃栝为《哨遍》(为米折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檃栝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之外,还将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的檃栝为《木兰花令》;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词隐括为《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张志和的《渔歌子》隐括为《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等等。东坡也曾将自己的诗进行隐括,《定风波咏红梅》词隐括为《红梅》诗。东坡多次隐括他人的诗、赋入词,在文学浩瀚星空中潇洒走了一回。

    东坡檃栝派弟子如云

    东坡在前边披荆斩棘,他的弟子黄山谷后面紧随。这位黄山谷将欧阳修流传千古的名篇《醉翁亭记》檃栝为歌词《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太守为谁?醉翁是也。”《醉翁亭记》原文共四百余字,经山谷檃栝后不到一百字。而将主题原意全部概括了进去。原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字,而《瑞鹤仙》则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适应了词的格律要求。后人十分赞赏黄山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檃栝本领,不辱“苏黄”之称。

    东坡振臂一呼,不只仅黄庭坚跟着摇旗呐喊,应者如云。宋代词人如秦观、晁补之、周邦彦、赵令畤、贺铸、米友仁、程大昌、曹冠、姚述尧、朱熹、辛弃疾、林正大、方岳等等,都采用此法创作檃栝词一时形成风气。北代的词坛在东坡之后姹紫嫣红热闹一时。

    继东坡檃栝《归去来辞》后,米友仁、杨万里、林正大也先后跟着东坡的足迹摇旗呐喊。东坡本人著名的《赤壁赋》也不断被人拿来“开刀”。在他身后曾有五位词人创造了七篇櫽括词,有朱敦儒(南宋初期)、曹冠(南宋中期)、刘学箕(南宋后期)、林正大(南宋晩期)、刘将孙(宋末元初),又被元代孙季昌隐括入曲《点绛唇》。

    晁补之的《洞仙歌》檃栝的是卢照邻的诗《有所思》,贺铸的《替人愁》词隐括杜牧的《南陵道中》诗,胡仔的《水龙吟》来自李长吉《美人梳头歌》;辛弃疾的《声声慢》檃栝渊明《停云》诗,《八声甘州》词隐括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周邦彦的《烛影摇红》词檃栝王诜的词《忆故人》而成。

    檃栝派中的佼佼者

    林正大完全可说是檃栝派中最痴迷的专业户。他人大多只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只有这位林正大“经营”的可称是“专业作坊”,檃栝的范围包括诗、歌、赋、序、记、辞等各类题材,檃栝的不光数量多也有不少高质量作品。《全宋词》收录他的词作四十一首,隐括魏晋至唐宋名家诗文而成之词就有三十九首。这个林正大勇气吞云,他缩龙成寸檃栝的作品不是一些平庸之辈的,而是《归去来辞》、《醉翁亭记》、《兰亭集序》以及李白的《襄阳歌》、杜甫的《醉时歌》这样的千古名篇。

    檃栝《归去来辞》的《酹江月》,欲与东坡的《哨遍》较高低。

    问陶彭泽,有田园活计,归来何晚。昨梦皆非今觉是,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壶觞自酌,寄傲南窗畔。闲云出岫,更看飞鸟投倦。归去请息交游,驾言焉往,独把琴书玩。孤棹巾车邱壑趣,物与吾生何恨。宇内寓形,帝乡安所,富贵非吾愿。乐夫天命,聊乘化以归尽。

    黄山谷也别想跑,你能檃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也来一篇咱俩过过招。檃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贺新郎》。

    环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邪也。泉水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寓酒也。四时之景无穷也。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交错觥筹酣宴处,肴蔌杂然陈也。知太守、游而乐也。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颜白发颓然也。太守谁,醉翁也。

    还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檃栝为《贺新郎》。

    兰亭当日事。有崇山、茂林修竹,群贤毕至。湍急清流相映带,旁引流觞曲水。但畅叙、幽情而已。一咏一觞真足乐,厌管弦丝竹纷尘耳。春正暮,共修禊。惠风和畅新天气。骋高怀、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俯仰之间因所寄,放浪形骸之外。曾不知、老之将至。感慨旧游成陈迹,念人生、行乐都能几。后视今,犹昔尔。

    对后人来说,能读到这样别有韵味的精妙文字,自然也是一桩惬意之事。

    后世对檃栝的看法

    刘克庄《跋听蛙方氏贴东坡颖师听琴水调及山谷帖》云:“隐括他人之作,当如汉王晨入信、耳军,夺其旗鼓,盖其作略气魄,固已陵暴之矣。坡公此词是也。”

    张炎《词源》卷下指出:“《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冯金伯《词苑粹编》卷四引《本事纪》说:“东坡隐括《归去来辞》,山谷隐括《醉翁亭记》,两人固是词家好手。”

    然而,也有不少人提出相反看法。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记载:“檃栝体不可作也,不独醉翁如嚼蜡,即子瞻改琴诗,琵琶字不见,毕竟是全首说梦。”说这种檃栝体是不能做的,东坡改作的《听颖师弹琴》就像是说梦一样。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东坡隐括《归去来辞》,山谷隐括《醉翁亭》,皆堕恶趣。天下事为名人所坏者,正自不少。”则是公然对隐括词一口否定,“天下事被名人给带坏了的,实在是太多了。”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句:“东坡酷爱《归去来辞》,既次其韵,又衍为长短句,又裂为集字诗,破碎甚矣。陶文信美,亦何必尔。是亦未免近俗也。”这位学者对东坡的檃栝等做法颇不以为然,说东坡拿着人家陶渊明的文章煎炒烹炸蒸,长褂改马甲,太“恶搞了”,未免太俗了。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说:“词中佳语,多从诗出。若苏东坡之‘与客携壶上翠微’,贺东山之‘秋尽江南草未凋’,皆文人偶然游戏,非向《樊川集》中作贼。”王士祯倒是个和事老,态度比较随和,说这是文人的“偶然游戏”。

    檃栝绝不是随意信手而为的。这种看似容易的再创作,要求必須有高度概括、凝練的能力,而且還要傳達出原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語言風格,是有相当难度的。檃栝一个主要特点是增损后微改其辞而不改其意;檃栝的主要目的是使原作由此而就声律。被隐括的原著本身往往就是名篇,这不是“点石成金”而是“金上镶玉”,稍有差错弄成“点金成铁”则会贻笑大方了。

    东坡开创檃栝体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于前人作品的欣赏之情,借隐括形式以寄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二是通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等形式,赋予其他文体与音乐结缘,便于这些优秀作品在民间更广为流传;三是这种形式反映了宋代词人的艺术才华,展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四是反映出作者的苦心孤诣及手段的高明以及浪漫的情怀。

    其实,阳春白雪,萝卜白菜,各有各的好,这才是真实的生活。面对不喜欢的,“后退一步天地宽”,又何必一棒子打死,何必强求呢?

    苏东坡长得什么样?

    大凡对一个名人,人们不仅要闻其声知其事,潜意识里还要知其人,这样才能解开那些不是谜团的谜团。东坡先生是一位名震寰宇的伟人,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人们了解他的许多轶闻,都有自己的印象,各在自己的心中勾画出一幅东坡的肖像。那么,东坡究竟长得什么样呢?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你的想象能靠得住吗?

    汉初张良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建立汉朝立下千秋功业。司马迁于是想象张良应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伟丈夫,这是司马迁的想当然。事实上司马迁错了,张良竟长了一张女人似的脸。“状貌如妇人好女”。纪晓岚是个大才子一表人材,相貌自应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但实际的纪大烟袋相貌实在是对不住看家,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特点”。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人们想想这位名臣面庞丰满,严峻儒雅,不知真实之张之洞长得却是“身材短小,面瘦如猴”。想象总是幸福美好的,事实又是残酷无情的。不仅古人有这样的尴尬,现在的人们更是谬误百出。

    近千年来,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东坡画像,这些画像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宽阔的长方脸型,有一缕络腮大胡须;头戴的是“子瞻帽”;身材魁梧高大。在人们的想象里,东坡老先生仙风道骨,长髯飘拂,英俊潇洒,就应该是这副模样。

    然而实际的苏东坡长得是这样子吗?古人中好多诗作、笔记中都有东坡的相貌方面的描写,让我们从历史典籍中来寻找东坡的影子。

    东坡在《传神记》中有语句谈及自己的面部特征,他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这个苏东坡很爱开玩笑,他在灯下看见自己的脸部影子,就让人在墙壁上把这个影子轮廓画出来,但不画眉目。看见这幅画的人都不禁笑了起来,一看便知这是东坡。东坡的颧骨和脸颊很有特点,很少有和他相似的。

    东坡在给表弟生日写的诗中说:“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这也是说他的颧骨特点。

    东坡《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诗:“君来扣门如有求,頎然鹤骨清而修。”苏辙在恭贺兄长生日的《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中也说:“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苏辙这是说了东坡和他的身材都是“风姿挺秀貌”。

    东坡在《宝山昼睡》一诗中说自己的身材: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孔武仲在《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则这样描写苏轼的身材:“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

    孔武仲在《谒苏子瞻因寄》一诗中则说他:“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诗中说了东坡的另一处特征,他的《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七专为东坡而作:

    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黄山谷称东坡为秃鬓翁,就是说东坡两鬓是秃发的。

    宋释善珍《题东坡儋耳书西江月》有诗:

    儋州秃鬓翁,老气凌汗漫。

    金銮岭海等游戏,尽倒银河洗忧患。

    山村荷瓢感慨欹,买酒独赏春梦婆。

    酒酣忽转商声急,龙君悲咤波臣泣,

    锦瑟无端弦五十。

    释善珍的诗也说东坡是秃鬓的。东坡秃鬓发这点看来无疑虑。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有一则故事:

    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罕》。有人称赞孔子多才多艺,孔子回答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多乎哉?”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他自问自答:“不多也。”不需要。秦观巧妙借用原话的谐音,成了“君子多‘胡’哉!”

    东坡回答说:“小人樊须也!”这句话见《论语·子路》,原话是“小人哉,樊须也!”樊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认为樊须只关心如何种田这一类具体的小事,不关心仁爱治国的大事,所以是小人,是没有智慧的人。苏轼也巧妙地借用谐音,转换成“小人‘繁’须也”。

    上述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有一定的可信度,证明了东坡只有少许胡须,不是什么“美髯公”、大胡子。

    可是,还有一则与《邵氏闻见后录》一说相左的说法。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写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多髯”可看出苏轼是络腮胡须,就是胡子多那种。看来这个说法可信度不够了,倒是为民间的传说提供了佐证。

    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中,清晰的描述过苏轼的脸型:“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苏轼在《宝山昼睡》一诗中说:

    七尺顽躯走世尘,

    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全无物,

    何止容君数百人。

    东坡说自己身高七尺,腹部十围。苏东坡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但能吃能睡,中年以后肚子发福,让人有了东坡也有“将军肚”的印象。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了东坡大肚子的事。有一次,苏东坡饭后抚摸肚腩,笑问侍婢,“这里都装了什么?”一婢女说是学问,一婢女说是文章,朝云却说:“那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见《梁溪漫志》及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说东坡“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嘴唇很有个性“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林语堂还推测东坡身高大概是五尺七八寸(宋代的一尺约为30.7厘米),换算一下,苏轼应该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之间。这个身高已经够高的了。

    从上面这些资料中,可以依稀勾勒出东坡的相貌:

    东坡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五左右,花白的头发,红润的面颊。脸型中高颅巨颧,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眉毛挺秀清淡,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胡须稀疏。形貌给人以清癯的感觉。

    这是中晚年的东坡的相貌。

    这样的画像和人们心目中民间流传的东坡像有着很大差距。不说别的,就说这把大胡子被“还原”没了,这就难以被人接受。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大都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身材魁梧、一把彰显东坡仙风道骨潇洒飘逸的大胡子在胸前飘洒。这个东坡像与那些被人们供奉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颇有相似之处。

    那么,流传在民间的东坡这些画像哪一幅最形神兼具呢?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是东坡的朋友,他曾画过一幅苏轼的画像。东坡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了这幅画,于是在画上题诗云:

    目若新生之犊,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把自己被贬谪三州自嘲为平生功业,无奈之中显露更多的是旷达和洒脱。东坡对这幅画像很满意。《金山志》。

    宋人杨万里著《诚斋诗话》写有一件与此有关的事。杨万里过金山时,曾看见妙高台上挂着一幅东坡像,上面有东坡亲笔自赞题诗:

    目若新生之犊,

    身如不系之舟。

    试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崖州。

    李公麟还作有一副《扶杖醉坐图》,东坡拄着手杖,戴着帽子坐在一块石头上,略有醉意。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黄庭坚说,庐州李公麟所画的东坡拄着藤拐杖坐在石头上,十分向东坡喝醉了的样子。这幅画是最好的。我也想请李公麟画一幅东坡的画像,我们这些人聚会时,把他置放在席子上,就好像看到了东坡一样,这也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清代学者翁方纲考证过,说这个画和东坡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

    其实,喜爱苏东坡自是喜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如何美化自己心中的偶像,都是每个人自个的事。有的人就喜欢苏东坡峨冠缚带长髯飘拂,这不关他人风和月。没必要强求,也没必要统一标准。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子,都有自己臧否的历史人物,其好与坏,实难统而言之。这是无法统一的,也无需统一。

    林语堂说:“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每个人的喜爱、兴趣、志向,那是人家自己的事。

    这样说来,东坡长得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喜爱苏轼苏东坡,觉得他是我们人群当中一个很普通的人,就如我们的邻居,他就是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头。他给我们的印象是达观自我、关注民生、又无时不体现一种高空流明清澈见底的气质;面对挫折、打击、艰难,又无无时不表现出所畏惧超然物外的襟怀。这些在他身上水乳交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人见人爱。就让那些喜欢东坡的人,每个人的信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幻像好了。

    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苏东坡这样,能在各个领域里边,都展示出一种特别卓越的才华。东坡那无以复制的人格魅力,如同孔子、庄子和孟子,已俨然成为后世的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家园,是滋润我们精神世界最不可或缺的食粮。东坡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已成为渊源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千秋苏子瞻,万代苏东坡。

    东坡爱茶有多深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

    宋哲宗元佑五年春,时在福建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他的老朋友苏东坡寄了些壑源山上的新茶,并附了一首自己的七律。东坡品尝佳茗后诗兴顿生,作了上面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予以答谢。曹辅是名谏臣,他多次上书切谏宋徽宗不理国政的事,并因此被徽宗下诏遣送郴州。因为这首和诗,曹辅而为天下茶人所共知。但在东坡诗句如日当空的照耀下,曹辅那首律诗内容是什么早被东坡的光芒掩盖了。

    古往今来,自有了茶这个不可或缺的生活品后,关于茶的比喻可以说五花八门: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龙团、清友、花朵、扇子、雏鸟、琼蕊浆、忘忧草等等,也有抽象的说茶像人生,像命运、像爱情。笔者以为,其中最具创意和形象思维的,当数“佳人”莫属。

    到了东坡这里他以浪漫诙谐的笔调锦心绣口喻茶为“佳人”,将茶的喻说换了天地,“从来佳茗似佳人”。自东坡这句诗一出,古今所有关于茶的比喻,都立刻相形见绌,黯淡无光,都成了一堆俗脂庸粉。这一诗句被誉为是“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东坡之前,谁能谁又有胆量把茶比作美女来品赏呢?这千八百年过去了,还有哪一句能出其右呢?谁又能吟诵出比这更好的诗句呢?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这句诗不仅指代佳人,还喻指君子贤良。从此,历代与茶沾边的人,无论是种茶的、制茶的还是喝茶的,也无论是真风流还是假风雅,莫不争相传诵。即便大字不识的山野村夫,也一定会会意“佳茗”与“佳人”的妙意。

    东坡俨然是位茶艺高手,煮茶、饮茶,在苏轼看来,能吃到上好的茶,就如邂逅一位佳人一样赏心悦目。把佳茗比作佳人,文字之美,尽在于此了。

    东坡黄州当茶农

    东坡不只是烹茶、品茶是个行家里手,他是个实践家还亲自栽种过茶。

    东坡贬谪黄州期间,他的经济来源被掐断,干吃老本,生活困顿。老友马正卿替他向官府申请来一块荒地,东坡带领家人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以解“因匮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

    周时记苦荼,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错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牛羊烦呵叱,筐莒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

    东坡在这首《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里,要展示他种茶的本事。

    在另一首《种茶》诗中他这样写道: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

    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

    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

    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我囿。

    东坡说,在松树间种茶,不易衰老但生长瘦弱;移植于白鹤岭,那里土壤肥沃再加上连日春雨滋润,很快便恢复生长,叶茂枝繁长势良好。

    东坡还创作一首《水调歌头》,这首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时的全过程,生动传神,十分令人向往。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豪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以东坡为名的“东坡翠竹”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刚移居常州宜兴(秦置阳羡县),途中见一山坡满是葱葱郁然的茶树,唐朝时“阳羡贡茶”即产于此处。苏东坡见之大喜,采摘一大包鲜叶,回去之后,经过一番精心的煎、揉、焙、凉、晒等工序,将鲜叶制作成上品之茶,他请来自己的学生邵民瞻一同品尝。

    邵民瞻细啜慢品之间,顿觉味美甘甜,茗香直透脾胃,连呼“好茶!好茶!大有先生所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之妙意也!”邵民瞻再端起茶碗仔细观察汤色,只见茶汤不仅色鲜如新,且茶叶不沉不浮,竖立于汤中,叶也不散,其形状如节节翠竹状。邵民瞻大悟,惊喜道:“先生所制之茶,形、色、味皆远胜于唐时‘阳羡贡茶’。可取名为‘东坡翠竹’以享后人,岂不是一件功德之事啊!”

    “东坡翠竹”外形扁平直滑,两端尖细,形似竹叶,叶绿均匀。内蕴馥郁,汤色碧绿,味甘醇鲜,入口香馥如兰,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美誉。

    东坡的茶诗提及了许多名茶

    东坡写了许多茶诗,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

    双井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是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个茶好的东坡都不敢让书童仆人过手,要他自己亲自沏泡,他要好好欣赏如雪茶汤仿佛生出玑珠美玉。

    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环非环,决非决,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凤团茶像环又不是环,像决又不是决。环状的团茶,烹煮由环变成决就缺了,这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团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再也圆不了。所以爱茶人“不忍斗小团”。

    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宋时葛岭宝严院出产“垂云茶”,是形如“雀舌”的散茶,垂云茶当不是普通山茶,而是佛门上品茶。怡然送与东坡,东坡回礼以贡茶“大龙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云:“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东坡生活离不开茶

    苏轼视茶为仙境妙地而沉醉于斯,茶充实了东坡的精神生活,寄身心于斯。

    他睡前睡起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写作之时要喝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皓白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晚间工作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出自《次韵僧潜见赠》)。

    就连做梦也梦见自己在品茶:“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这两首诗奇特的是可以倒着诵读,给读者又是一番意境在心头。

    其一

    酡颜玉盏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东坡茶诗数不清

    不断的贬谪生活使东坡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为东坡提供了品尝天下名茶的机会。因此苏轼一生写下了近百首咏茶的诗词。东坡所作的这些茶诗融茶艺茶趣于笔端,意境幽美,引人入胜。后世人读了仿佛与东坡一道曾神游于山水之间,品茗于松竹之下,何其惬意淋漓痛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试院监考后,东坡和二三个监考官打水煎茶。东坡作《试院煎茶》一首,诗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南山如荠评这首诗说:《试院煎茶》是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作的,这首诗将茶事、人事融为一体,读来感人至深。“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描写煎水,蟹目、鱼眼为形辨;松风为声辨,是第二沸时情景。“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描写碾茶、投茶过程。以细珠落盘描写茶末,妙;以飞雪绕瓯描写茶粉,更妙。“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引用唐李约、宋文彦博煎茶典故,以资说明,并启下文。“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情思婉转,吟哦蕴藉,正是苏诗灵活处,感人处。

    《诚斋诗话》还有一则东坡《煎茶》诗云: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杨万里解析这首诗第二句“自临钓石取深清”七字时,说它具有五方面的意思:一是水是清澈的;二是水是深处的清水;三是水是石头下面的水,没有泥土;四是石是钓石,不是一般寻常之石;五是水是东坡自己打上来的,不是让仆人做的这件事。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句是形容水的状态是清澈甜美之极。“分江”二字,用的十分绝妙。“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这句是倒语,是诗人的独家行文妙法,尤为诗家妙法。如杜甫对香稻的赞美“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反而意全。“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这句又把卢仝吃茶的公案打翻。仝吃茶吃到七椀,东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送南屏禅师》:“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罗酒。”

    《水调歌头·桃花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

    《壑源试焙新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送刘寺丞赴余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水调歌头》:“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

    《次韵周種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诗,正是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东坡还作有一篇散文《叶嘉传》。这篇散文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闽茶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是一篇研究中国古代茶史的重要文献。“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不必盛于中士,当饮其惠矣……”

    东坡对茶的妙用

    古人认为喝茶能治病,东坡对此也是认同的。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次身体不适之极一口气喝了七杯浓茶,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将茶的药用价值写入了诗中,其诗曰:“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东坡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用中下茶漱口就行了,这是因为上等好茶不易得。

    东坡对茶的养生作用也有研究,他在《物类相感志》一文中说:“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

    东坡还发现饮用后的残茶有驱蚊虫的功用。每当夏季,他都会用陈茶残茶点燃以烟驱蚊虫。

    东坡是品茗行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有“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

    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东坡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铭壶上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皇帝曾赏赐极品御茶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曾有记载:“……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

    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咏茶》: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宜仁太皇太后也夸奖他精于茶道,还专门派人送去两饼龙团贡茶,供他平日品尝。

    东坡茶事传千古

    东坡在黄州时,他的朋友参寥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畅聊。别后,东坡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七年之后,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寒食过后,东坡与朋友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汲泉水烹黄蘖茶。在饮茶时,东坡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七年前梦中的诗,竟然在今天碰巧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了蜀人李珪说的一件事:东坡特喜欢开玩笑,他过润州的时候,太守高会摆宴席招待了他。喝完了酒,他们听歌姬将黄鲁直的《茶》词唱歌:“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东坡一本正经地说道:“我要留下来吃草。”歌姬就都站在了东坡身后,当时东坡坐在一把交椅上,他倒在交椅上大笑不止,东坡剧烈动作把交椅弄折断了,东坡掉在地上。参加聚会的宾客哄堂一笑而散。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日他到一寺,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改口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赶紧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字留念。苏轼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上茶上好茶。”方丈尴尬羞愧,还能说什么呢。

    东坡爱茶有多深

    历史无法复制,东坡和他茶的诗句自是千古绝唱。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茶,看东坡流离颠沛坎坷磨砺的人生,他不执著也不固执,不拘泥也不计较,一切苦难并没有使东坡变得萎靡狭隘,而是越来越澄明豁达。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沏泡出诗意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芬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依然故我,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只有明白人如是说,只有明白人做得到。东坡是个明白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据说,这是杭州一茶馆的对联。很遗憾,我去过杭州的“天外天”、“楼外楼”,但没去过悬挂这幅对联的茶馆,留下“山外山”和传说中的这家茶社日后再去拜访吧。

    在杭州我欣赏过一次颇有品味的茶艺表演。几位娴静温润的翠袖美女,一位边讲茶边泡茶,然后款款献茶;还有两位或抚琴、或弄筝,在茶香氛氲里,在美女倩影中,浑然间,不知是美女似茶,还是茶似美女;不知这是天上宫阙,还是红尘人间……

    那一刻,使我这个凡夫俗子对“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理解似乎更真切了。

    要问东坡爱茶有多深?我是说不明白的。除了东坡自己,谁又能说明白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