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读故事,解读培训与激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不打下烙印不算教训

    人的认识要想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就必须打下烙印。凡是那些没有烙印的认识最终必将被人遗忘或抛弃。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怎样才能让规矩给人打下烙印呢?

    有一家小制造厂老板,为了让那些随便丢弃小零件不注意节约的员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故意当大家的面,将许多硬币丢在车间里,工人们都一一捡了起来。过后,这位老板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会。会上他对大家说:“大家应该知道,丢零件就是丢钱!现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可零件却在增值。”从此,乱丢零件的现象就很少发生了。

    著名的玛斯糖果公司非常注意产品质量。有一次老板发现有一些棒棒糖包装有问题,于是就让人将这批货一个个地往会议室的玻璃窗上摔。消息马上传遍了整个公司,员工们立即紧张起来了,公司上下全都小心翼翼地注意质量问题。

    海尔公司为了让员工们记住质量问题的重要性,竟让工人们拿着铁锤狠砸出现质量问题的冰箱。

    故事解读

    要让人们记住教训,就要千方百计地给人打下烙印。这些都是以“烙印”与“警醒”为主导的思维决定结果。

    ◎ 荣誉激励

    美国一家纺织厂激励员工的方式很独特,这家工厂原来准备给女工买些价钱较贵的椅子放在工作台旁休息用。

    后来,老板想出了一个新花样:规定如果有人超过每小时的生产定额,则在一个月里她将赢得椅子。奖励椅子的方式也很别致:工厂老板将椅子拿到办公室,请赢得椅子的女工进来坐在椅子上,然后,在大家的掌声中,老板将她推回车间。

    美国的一些企业,就是这样以多种形式的表扬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故事解读

    荣誉激励,既可以使荣誉获得者经常鞭策自己,又可以为其他人树立学习榜样和奋斗目标。因而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能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

    ◎ 不拘一格育人才

    日本的一家百货公司因为扒手太多,损失很大,于是经理就发动大家都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人提出增设监视人员、多装电视摄像机等主意。但这些都是老套路,经理觉得都不满意,因为他知道,这些办法其他商场也在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经理就去找一位顾问商量。那位顾问一听就说:“这好办,把扒手们雇用进来就行了。”经理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经过那位顾问解释之后,他才高兴地说:“不错不错,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经理回到公司里,对此事只字不提。只是告诉下属说:“有情报说某盗窃集团正在打我们公司的主意,大家要特别注意。”

    没过几天,店员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昨天我们这柜台上抓住了两个扒手,已经送到经理那儿去了。”

    “哎呀!你们柜台上也有?我们这柜台上也抓了一个呢。”

    这话在公司里一传开,所有柜台上的营业员都百倍地警惕起来,结果许多柜台都抓住了扒手。

    这时那位受雇的盗窃集团的头头来找经理。“经理先生,不行了哟!店员们监视越来越严,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下手了。我请求把这场扒窃游戏结束吧。”

    原来,那位顾问出的主意是:雇请盗窃集团来店里偷东西,并同他们约定,扒了东西要交回,交换条件是抓住了不送警察局,而且还给予一定的报酬。

    “雇用扒手治扒手”,这种特别的训练方法使得全体店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个个成了抓贼高手,扒手也就给治住了。

    故事解读

    训练部属的能力,不能仅仅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培训,也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而是应不拘一格,提高实践的难度和意外“事件”出现的频率,以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

    ◎ 两个和尚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因此就没太在意。

    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否帮上什么忙。”

    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故事解读

    自己的公司无论现在赚多少钱,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技术核心。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独特坚实的实力。

    ◎ 人性激励法

    生产部经理耷拉着脑袋来找总经理,他唉声叹气地说:“我们的产量和别的厂家简直没法比,员工们连他们分内的任务都完不成,要不要采用开除手段或者加薪奖励?”

    总经理沉吟片刻说:“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领导,说好话和说狠话是同样不起什么作用的,我去看看。”

    总经理来到厂房,当时上白班的要下班了,夜班就要开始。总经理径直上前问出来的工人:“你们今天完成了几件产品?”

    “12件。”员工不安地回答。

    总经理没有说话,在门口用红色粉笔写下了一个“12”,描得粗粗的,赫然醒目,什么都没有说就走了。夜班工人们正好看到了,心里想:不就是12件吗?

    第二天,白班工人看见门上有个大大的“14”,他们也不甘示弱,下班的时候,把他们的生产数量“16”写在门上。部门经理来了,看到门上的数字,欣慰地笑了。因为他明显地感受到了弥漫在厂房里的工作热情。不久,工厂的产量一再连创新高。

    故事解读

    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你还需要“迎合”人性的需求,为员工创造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工作的乐趣和活力。

    ◎ 求生的欲望

    古希腊有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家在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

    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来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挣脱开,爬到岸上。

    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只想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故事解读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教员工去如何做好他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的斗志,调动他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很好的激励,他才会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 动物园的骆驼

    在动物园里,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这么厉害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故事解读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好的管理者,就是能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这个合适的舞台的人。

    ◎ 我很重要

    二战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很不景气,失业人数陡增。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公司为了起死回生,决定裁员1/3。有三种人名列其中:一种是清洁工,一种是司机,一种是无任何技术的仓管人员,这三种人加起来有30多名。

    经理找他们谈话,说明了裁员意图。

    清洁工说:“我们很重要,如果没有我们打扫卫生,就没有清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你们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司机说:“我们很重要,这么多产品没有司机怎么能迅速销往市场?”

    仓管人员说:“我们很重要,战争刚刚过去,许多人挣扎在饥饿线上,如果没有我们,这些食品岂不要被流浪街头的乞丐偷光?”

    经理觉得他们说的话都很有道理,权衡再三决定不裁员,而是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最后经理在厂门口悬挂了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我很重要。”

    从此,每天当员工们来上班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这四个字。不管一线员工还是白领阶层,都认为领导很重视他们,工作起来非常卖力。这句话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一年后公司迅速崛起,成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故事解读

    在人力资源管理里,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了自己的员工。在企业里,当员工把“我很重要”变成一种习惯时,你的激励管理就成功了。

    ◎ 两熊赛蜜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的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

    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但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起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故事解读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更为重要。绩效评估是专注于活动,还是专注于最终成果,管理者须细细思量。

    ◎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寿命,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会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故事解读

    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力。

    ◎ 屋檐上的牛草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会不屑一顾,但是我若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故事解读

    太容易到手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很多时候,一个头衔、一点奖励,哪怕官职再小、奖品再轻,也不要轻易授人,最好能够激励部属们通过公平竞争的手段去获得。

    ◎ 一人独得

    “最后,”汤姆这样结束了简短的发言,“詹妮当选为部门的季度最佳员工,我知道大家都愿意和我一起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于是大家都鼓起了掌。

    但过了没多久,当汤姆正在与保罗谈话时,听到南希对埃默里说:“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知道她的工作做得很漂亮,但不见得就比你我强。你不认为她和头儿有一手吗?”

    简直是糟糕透了!可就在汤姆同保罗的谈话结束前,詹妮走了过来。看得出来,她有什么话要跟汤姆说。汤姆明智地结束了同保罗的讨论,然后转向詹妮。

    “我真的希望你能在宣布结果之前问一下我的意见,”她结结巴巴地说道,“现在组里的每个人都对我十分恼火,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什么也做不了!”

    故事解读

    只有一个人能得到某项奖励或认可,就意味着其他人都是失败者。经理如果非要从一批非常出色的员工中挑出一个人来,常常会挫伤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导致工作表现的恶化。

    ◎ 社会浪费

    法国的一位工程师曾经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试验:把被试验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

    试验前,人们普遍认为,几个人拉同一根绳的合力等于每个人各拉一根绳的拉力之和。其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合力的75%;八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拉绳试验”中出现“1+1<2”的情况,明摆着是有人没有竭尽全力。这说明人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单枪匹马地独立操作,就竭尽全力;到了一个集体,则把责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并概括为“社会浪费”。

    故事解读

    人的潜力极限需要刺激,而最长效、最管用的刺激手段,莫过于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力的激励机制。责任越具体,人的潜力发挥得越充分,耍滑头的人越少,用真劲的人发展的空间越大。

    ◎ 监狱的奇迹

    艾尔·史密斯曾任美国纽约州州长,他曾成功地使用好胜心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次,史密斯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铁腕人物去管理魔鬼岛以西最臭名昭著的辛辛监狱,那里缺一名看守长,这可是件棘手的事。

    经过几番斟酌,史密斯选定了新汉普顿的刘易斯·劳斯。

    “去管理辛辛监狱怎么样?”史密斯轻松地问被召见的劳斯,“那里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去做看守长。”

    劳斯大吃一惊,他知道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这是一项政治任命,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考虑这是否值得冒险。

    史密斯见他犹豫不决,便往椅背上一靠笑道:

    “害怕了,年轻人?我不怪你,这本就是个困难的岗位,它需要一个重要人物来挑起担子干下去!”

    这句话挑起了劳斯的好胜心,他终于接受了挑战,并在辛辛监狱待了下去。后来,他对监狱进行了改革,帮助罪犯重新做人,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看守长,他创造了奇迹。当然,史密斯也创造了奇迹。

    故事解读

    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下属的好胜心,对于目标的达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奇迹本身,可以说是史密斯善用好胜心创造的。

    ◎ 不可或缺

    医院病房,住着两位相同的绝症患者,不同的是一个来自乡下,一个就生活在医院所在的城市。

    生活在城市的病人,每天都有亲朋好友和同事前来探望。家人、朋友探望时劝慰说:“老宋,现在你什么也别想,一门心思养病就行。”单位来人时开导说:“你放心,单位上的事,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了。”……

    来自乡下的患者,只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守护着。他的妻子十天半月才能来一次,或送钱,或送些衣物。妻子每次来,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要丈夫为家里的事情拿主意……

    几个月后,生活在城市里的患者在亲人悲天怆地的哭声中永远地去了;而来自乡下的患者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活在城市的那位病人,在亲人、朋友、同事的宽慰声里,感觉他们已不需要自己,渐渐地失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在孤独寂寞与病魔的吞噬中慢慢死去。

    而来自乡下的患者,在妻子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定夺、拿主意中,感觉自己对家人的不可缺少,意识到自己必须活着,于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解读

    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如果主管想要鼓起身边员工的斗志,就不要忘了告诉他:“你对我,对我们都很重要!”

    ◎ 最大的激励

    公关部主管陈小姐,由于近日在与日商谈判中,大杀了日本人的威风,压低了日商所开出的价格,使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可谓立下汗马功劳,也为本公司扬眉吐气,大长志气。因此总经理决定为陈小姐加薪一级,同时将给她提成10%。

    陈小姐获得加薪,自然没忘记和自己一起奋战几昼夜商讨谈判方案的弟兄们,于是陈小姐慷慨解囊,宴请诸部下,随后又请他们周末一起去度假。

    这样一来,陈小姐不仅得到上司欣赏,又备得属下爱戴。

    故事解读

    谁都喜欢晋级,谁都喜欢加薪。当主管晋级加薪之时,别忘了底下为你打下江山的弟兄们,设法让他们有所晋升,或得到些许奖励,保荐他们更好的职位,这才是对部下的最大激励。

    ◎ 自尊无价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蹲在路边,身旁放着一个铅笔筒,一个商人从乞丐身边走过,随手把1元钱丢到乞丐身边的笔筒里走开了。一会儿,那个衣着入时的商人又回来了,他从铅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并对那个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取笔了,因为你是一个商人啊!”

    几年以后,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一位意气风发的先生端着酒向他走来,并且说道:“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都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乞丐,直到你跑来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故事解读

    每个人都有自尊,尊重别人并且相信对方,他就会按照你的期许去做,这是对别人最大的激励。

    ◎ 另一种激励

    在一次补考中,一名男生的数学考了59分,他懊恼不已。于是他找到了数学老师,对老师说:“老师,我考了59分,只差1分就及格了,求求你给我加1分吧!”

    老师语气很温和地说:“59分就是59分,1分也不加了,如果让我给你加分,那得有个条件。”

    学生立刻答道:“这个好说!”

    老师一本正经地说:“我可以帮你把59分改成60分,不过你可想好,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借1还10,下次考试,我可要扣掉10分,怎么样?”

    学生咬紧牙关说:“行!”

    结果在下次考试中,他数学扣掉10分后,还有87分。

    故事解读

    激励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用心考虑更好的方法,去影响周围的人。

    ◎ 慷慨晋商

    清代晋商杨继美为人豪爽义气,乐善好施,好救人之急。有一个人曾经向杨继美借了许多银两,但还债期限一拖再拖,仍不能归还,此人很是羞愧。有时在路途上遇到杨继美,便急忙藏起来。后来,此人觉得这样躲躲藏藏并非办法,决心去见杨继美,向其表示愿将自己的养家之业交给杨继美抵债。杨继美却没有应允,而是说:“你以此业养家糊口,如果将此业给我还了债,难道你们一家喝西北风生活吗?”

    故事解读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时代,为了提高生产力,你必须善于激励员工,必须慷慨大方,而不能让员工时时感觉到你在拼命地克扣压榨他们。

    ◎ 神奇的庆功会

    美国有一家发展迅速、生意兴隆的大公司。这家公司办有一份深受员工欢迎的刊物《喝彩·喝彩》。这份刊物每月都要通过提名和刊登照片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表扬。

    这个公司每年的庆功会更是新颖别致:受表彰的员工于每年8月来到科罗拉多州的维尔,在热烈的气氛中,100名受表彰的员工坐着架空滑车来到山顶,颁奖仪式在山顶举行,庆功会简直是一次狂欢庆典。然后,在整个公司播放摄影师从头到尾摄下的庆功会全过程。工作出色的员工是这样欢快、开心和热闹的场面中的中心人物,他们受到大家的喝彩,从而也激励和鼓舞全体员工奋发向上。

    故事解读

    在你的团队中,时时刻刻养成一种喝“正”彩的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更有利于创造相互欣赏的学习氛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