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才是硬道理-欲成就好业绩,先做好你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个欲成就良好业绩的员工,要有过硬的本领,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超强的知识技能,为业绩扬鞭加速

    业务能力是一门硬功夫,只有做得比其他人好,才能获得丰厚的奖赏。

    曼斯是德国一家工厂的普通技术人员。有一次工厂的电机突然坏掉了,全厂停电,一大帮技术人员围着电机团团转,就是找不出毛病,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仍未能解决问题。正当工厂主打算另请高明时,曼斯毛遂自荐。

    曼斯个子矮小,满脸胡子,穿着沾满油渍工作服。许多人都瞧不起他。厂长也带着一种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几天能修好?”

    曼斯说:“三天时间吧。”问他用什么工具,他说只用一把小铁锤、一支粉笔就行了。

    白天,他围着电机转悠,这儿看看,那儿敲敲,晚上,他就睡在电机房。到了第三天,人们见他还不拆电机,不禁怀疑起来,他的同事让他别打肿脸充胖子了。

    一位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对他说:“修不了就赶快撒手吧!”

    可是他笑着说:“别急,今晚就可见分晓。”

    当天晚上,曼斯让人们搬来梯子,他爬到电机顶上,用粉笔在一处地方画了一个圈,说:“此处烧坏线圈18圈。”

    技术人员半信半疑地拆开一看,果然如此,电机很快就修好了,恢复了正常运行。

    那位和曼斯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会做到如此神奇,曼斯认真地答道:除了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以外,没有别的好办法。

    曼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与他超强的专业能力是分不开的。在如今的职场竞争中,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你才能轻松地获胜。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过人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成为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一项真正过硬的本领是人生的一种财富,也是职场上追求卓越、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若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

    某大型企业的机修工杨翊年仅28岁,个子1.53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按常理说他应该很自卑,他却十分自信,薪水高于一般的员工。他从小酷爱思考、学习,尤其是关于机电方面的。刚进入公司时,他只是普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但他从不在休息时间闲着,经常跟在老师傅后面看人修机器。日积月累,他渐渐熟悉了机器的安装和检修过程,他还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零件检修的秘诀。

    一天下午,整个车间的机器突然停止了运转,热闹的车间顿时安静下来,这使老总慌了手脚,因为老师傅因病回老家了,要是停几天生产,跟外商签的合同可就泡汤了。情急之中,杨翊毛遂自荐,换上工作服,拿着工具,钻进地下两米深的放发动机的地方,细细地查看了机床链条,他发现整个机器停止都是因这个链条的一个小缺口的错位引起的,于是他很快地用钳子将缺口矫正,没过一分钟,整个车间的机器又轰隆隆地正常工作了!

    从这以后,他就成了该厂出色的专业维修人员。老板经常鼓励他,也特别器重他,杨翊成为老板身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技能好比一座矿产,如果我们的个人矿产只比别人丰富一点点,那么我们能不能够使它更加丰富一些呢?如果我们不比别人更富有,甚至更贫瘠的话,那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呢?要想不被人代替,你得有一手绝活。

    所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成为自己职业领域的专家。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在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的技术高手、才华横溢的人不胜枚举,可是真正成功的人有几个?职业人士懂得把自己熟悉的专长发挥到极致,然后成为这个行业里别人不可替代的顶尖人物。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且富有的,因为他们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且得心应手的事业。

    王洪军是一汽集团一汽-大众有限公司钣金整修车间的一名普通技工,他在钣金整修这一岗位上已经整整工作了17年。

    钣金整修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压模和装运过程中车身上出现的缺陷进行修复。为了能让车身修复达到理想效果,王洪军一刻也不肯停歇。他白天修复车身,晚上琢磨制作工具,不怕麻烦、不怕忙碌,反复进行现场调整。

    经过长期实践,王洪军逐渐摸索出了手感检查车身的独特检查方法,并总结出了凹坑、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整修方法。十几年下来,王洪军制作了40多种、2000多件工具,满足了多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要求,使整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他自创的方法甚至让德国专家都感到惊讶。大众公司的德方经理迈特毫不夸张地说,王洪军是我见过的大众集团全球范围最优秀的工人。五年间,王洪军为企业创造了3700万元的价值,并于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王洪军在钣金整修上的技术,连德国专家都惊讶。他用他的专业技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业务能力是一门硬功夫,一个人精通一件事,只有他做得比所有人好,才能获得丰厚的奖赏。

    把专业变成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职业做大成一项事业。你只有把目前的工作做到精的地步,才能靠它吃饭。

    秉持结果心态,以结果为导向

    树立“一定要实现”的决心。在结果面前,必须要有“志在必得”的决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队美国士兵被派到德国去做间谍。领队的长官告诉士兵们,送他们去的飞机只能在德国和苏联的边境附近把他们空投下去,因为那时候欧洲第二战场还没有开辟,盟军部队还不能接近德国领土。

    但是这些士兵在出发前的一个月都还不会说德语,于是长官严肃地告诉他们:“这一个月里你们要学会德语,一个月之后出发,不论你们到时候学会没有,都得去。”结果士兵们在一个月里日夜苦学,一个月后人人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德语,甚至连口音和语调都非常像德国人。

    为什么他们能这么神速地学会德语?因为士兵们都知道,如果他们的德语学不像,一旦他们跳下飞机,德国人就会立刻把他们抓起来,他们就会没命了,那时候连说理由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有着强烈学会的结果心态,所以很快就学了。

    一定要赢的结果心态,也是企业获得重生的最强大的原始动力。

    日产公司近年来获得了新生,但在2000年,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萧条,日产尼桑公司也陷入了困境。在法国有“营救大师”之称的卡洛斯·戈恩被公司高层空降了到日产。

    在戈恩正式上台的就职演说中,他面对日产公司的所有股东和员工,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体,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公众承诺——“180”计划:“1-8-0”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日产将实现的三个目标:截至2004年,全球销售量增加100万台;运营利润率达到8%;汽车事业净债务为0。该计划旨在实现日产的持续性、赢利性增长!

    戈恩在演讲台上坚定地告诉所有人:“我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如果任何一点没有做到,我就出局!在这三个目标前,我没有说一个‘假如’:假如有了支持、假如经济环境良好、假如日元汇率降低……这表明我已经决定,并已经承担责任,这是我们的承诺!”

    戈恩说到做到,扭亏为盈,现在的日产就像变了一家公司!业界为之震惊,人们发现奇迹总是在这样的大师身上闪现,必然有其成功的方法和规律,于是很多人去请教戈恩。

    有记者问戈恩,为什么在一上台之初就要坚定地锁定目标,不给自己后路?戈恩回答说,人们喜欢结果,因为它简单,谁都能明白,谁都可以去衡量。当我们给了对方一个结果承诺,于是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积极起来。

    戈恩说:“我作为公司的总裁承诺,公司明年要实现赢利,运营利润率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债务要得以消减。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话,我就要辞职,你不能再做第二个计划,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你只有一次机会尝试,成功了就好,如果不成功你就要辞职,由其他人来接替。从一开情况就很明确,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完全参与到这个计划中,而且所有的经营委员会成员也要参与进来。因为我们不会有第二个计划。第二个计划只能由其他人来做,所以从一开始形势就很严峻。”

    当众宣布要实现三个宏伟目标,不说哪怕一个“假如”,不实现结果就辞职!这就是戈恩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定要赢的结果心态。

    我们应该戈恩学习,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结果,不实现就辞职!这就是戈恩执行的逻辑!所有员工都要树立结果观念,完全抛弃找借口的心态,树立“一定要实现”的决心。在结果面前,必须要有“志在必得”的决心!

    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退休时已经65岁了,虽然他身无分文,却下定决心要作出一番事业。

    老上校不怕年老,到处推销他的炸鸡秘方,希望有一家餐馆能接受他的方法。但是每次听完桑德斯上校的介绍,十家有九家餐厅老板都对他的秘方嗤之以鼻。

    然而,老上校对于自己锁定的结果,不是“想要”,而是抱定了“一定要”的决心。在两年时间里,他被人拒绝了1009次,桑德斯上校却仍然继续努力着,没有放弃。在1010次成功了——终于有餐厅同意用他的炸鸡秘方。

    老上校一心想要成功,正是这个结果的心态促使着他积极想办法获得成功。优秀的员工一定是对结果负责的员工。他们关注于结果,并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结果。他们只关心结果。

    这种“结果决定一切”的心态,是指对他人的承诺,在限定时间内给出一个结果。它不是交差,而是要完成任务;不是做事,而是要创造价值。一个企业有没有追求结果的精神,工作状态会截然不同。有结果意识的,会主动请缨、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没有结果意识的,那就是推卸责任、制造麻烦、扯皮任务、推给上司、拖延时间、不了了之。通过这个比较,可以看出以结果为取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执行文化,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价值观,它所传达的理念,能够使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发生巨大转变,从而使整个团队执行力高效提升。

    值得做的事情,就一定做到最好

    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有一天,一位罗丹的崇拜者去拜访罗丹,罗丹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绘画工作室。工作室很简朴,里面是大大小小的雕像。罗丹走到了一座女神像前,对崇拜者说:“这是我近期的作品。”

    “非常完美!”崇拜者赞叹道。罗丹却毫无反应,只见他正皱着眉头,根本没有听到的样子。“肩部的线条粗了一些。”罗丹自言自语地说,一边说一边拿起刮刀和木刀片轻轻地修改起来,动作非常谨慎,好像他手下是一个有生命的神女,稍不慎就可能让她受伤似的。好一阵后,罗丹又歪着头审视,“还有这儿……这儿……”一面自言自语,一面不停地修改,表情像个孩子,一会儿舒心地笑,一会儿又眉头紧锁。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崇拜者已经站得腰酸背痛了,可他没地方可坐,也不好意思坐下来。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罗丹终于舒了最后一口气,满意地把杰作欣赏一番,然后盖上湿布,愉快地向门口走去。这时,他发现了他的崇拜者,先是一愣,然后猛地想起是自己带他进来的,他脸上立即显得很抱歉,并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这件事对那位崇拜者触动很大,他只是站着,什么也没有做,尚且感到累得受不了,而罗丹站着工作了两个多小时,却丝毫没有疲态,虽然他的工作是那样辛苦。

    从罗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什么都力求完美。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他觉得值得做就不会轻率疏忽,满足现状。相反,他会在工作中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对于老板来说,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在工作中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许自己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只完成百分之九十九。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工匠,应该永远带着热情和信心去工作。

    工作只有最好才能让自己心安,结果只有最好才能让老板满意。

    有个刚进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很随便。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老板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地做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他拿着这个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谁知老板看都没有看一眼,只问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了回去。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回去后,年轻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对那间知名公司做了详尽的了解,然后又做了一个方案交给老板时,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修改。

    再一次从老板办公室拿回方案后,年轻人下定决心,他一定要作出最好的方案交给老板。于是去了那家知名企业,和他们的工人一起吃住,了解他们的产品,和公司的高级领导沟通,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公司,信心百倍地把新方案放在老板面前,并对老板说:“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着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了。”

    有了这次经历,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就做最好,这样才能达到标准。这以后,在工作中他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方案吗?”然后再不断学习,进行改善,不久他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现在他已经成了部门主管,他领导的团队业绩一直很优异。

    工作做完了,并不代表不需要改进。在“满意”的成绩中,仍抱着客观的态度找毛病,发掘未发挥的潜力,再通过学习创造出最佳业绩,这才是优秀员工的表现。

    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对于完美工作的定义,许多人很自然联想到薪水高、职位好、休假多等这些条件,但随着你的年纪愈长、工作经验愈多,你愈会发现,薪水高、职位好、休假多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表象,一个人若不认真思考工作对生命的意义,即使再多优厚的条件,并没有相对带来更多的快乐,人生依旧有很多遗憾与不满足。

    在《重整行囊》这本书中有一段很深刻的话:“完美的工作不是生活的标准,而是心灵的状态。完美的工作就是处在一个能配合你的个性及价值观的工作环境中,将你的才华运用到你最愿意付出热情的兴趣上。”在每一个阶段,做自己正在做的事,尽你所能,无怨无悔,做到极致,就是完美。

    在工作中,无限接近完美;即使完美是无法企及的状态,但它如头顶星辰,永远指引你追求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发生了分歧,因为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

    事实上,通过努力,降落伞的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9.9%了,但军方要求达到100%,因为如果只达到99.9%,就意味着每1000个跳伞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送命。

    但是,降落伞商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99.9%已经够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根本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

    军方在交涉不成功时,改变了质量检查办法,他们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后,亲自从飞机上往下跳。

    这时,厂商才意识到100%合格率的重要性,奇迹很快就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世界有100%的合格标准,才能有100%合格的产品,只要按照完美和最好去做,就能生产出来。完美不仅是用户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比尔·盖茨深知:微软要么就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要么就会被人吞并或破产。同理,作为在岗位竞争激烈中工作的一名员工,要么你因为做得一流而出色,要么你离开。事实就是这么无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满足现状的员工在接受任务时,习惯说:“要求太高了!”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可能这么叫嚷,他们希望要求越低越好。

    即使你真的觉得做得不错了,也不要宣称做得够好了。与其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不如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完美只是一种境界,而不够完美就是接近完美。

    实际上,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每个人工作的前提。如果你总是偷工减料,偷懒耍滑,那还谈什么将工作做好?要做就做到最好,尽自己的力做到最好。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会使自己越来越能干,才可能追寻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

    美国前总统麦金莱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可以努力达到艺术家的水平,就不要甘心沦为一个平庸的工匠。

    树立优秀的标准,逾越一个个目标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有不断提高标准,才能促使人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在工作中取得进步。

    有一个叫李洋的人,他曾经在一家合资企业任首席财务官。在成为首席财务官之前,他工作非常卖命,并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老板非常赏识他,第一年提拔为财务部经理,第二年提拔为首席财务官。坐上首席财务官职位后,拿着丰厚的薪水,驾着公司配备的专车,住着公司购买的华宅,他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他的工作热情却一落千丈,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乐上面。

    当朋友问他还有什么追求时,他说:“我已经满足了,在这家公司里,我已经到达自己能够到达的顶点了。”李洋认为公司的CEO是董事长的侄子,自己做CEO已是不可能的,做到首席财务官就到达顶点了。

    他在首席财务官的位置上坐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却没有干出一点值得一提的业绩。朋友善意地提醒他:“应该上进一点了,没有业绩是危险的。”没想到,李洋竟然说:“我是公司的功臣,而且这家公司离不了我李洋,老板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他甚至在心里对自己说,丰厚的薪水永远属于我,车子永远属于我,房子永远属于我,没有人可以夺走,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的确,公司很多工作都离不开李洋。但他的糟糕表现还是让老板动了换人的念头。终于,在一个清晨,李洋驾着车,和往日一样来到公司,优越感十足地迈着方步踱进办公室里,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份辞退通知书。

    被辞退了,丰厚的薪水没了,车子不得不还给公司,他不得不从舒适的房子里搬了出来,租了一间小得可怜的、上厕所都不方便的小套间。

    人要有所成就,必须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发动机”,没有内在的动力,人们就会惰怠。李洋最初能够取得成功,因为他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成功地发动了自己,坐上了首席财务官的位置。可是,他很快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沦为了物质的奴隶,自然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其实,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异就在于是否能有一个优秀的标准。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如同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美国财务顾问协会前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了一位记者访问。他们在聊了一会儿以后,记者问他:“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让沃克进一步做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渺茫。”

    当然标准是一级级提高,目标是一个个变大。只有不断提高标准,才能促使人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在工作中积极取得进步;目标只有在你更难实现的时候才会成为你前进的压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他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但是最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他的经历是这样的:中专毕业后分到了山西内地一个小县城的县政府工作,工作两年以后,他觉得在县政府的工作平庸无奇,而且周围的人都不思上进,平平淡淡。他想要比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于是他来到了北京,在北大旁边租了个小平房,开始自学参加自考。

    他在北京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自考,拿到了自考大专的文凭。他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北大的教师和同学,这些人鼓励他考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那时北大还接受大专生考硕士。于是他拿到自考大专文凭后就开始准备北大政治系研究生的考试。经过两年艰苦的努力,他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曾经做到北大研究生会主席。

    在北大上了三年研究生后,他想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并没有想到要去国外留学。但是在上学的时候,他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毕业后留学的打算,他意识到留学对于他的工作和事业的重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新东方的一个教师。新东方教师分析后,觉得他出国留学很有希望,唯一要准备的就是要通过TOEFL和GRE的考试。于是他决定考TOEFL和GRE。边工作边学习,准备了两年多,最后他TOEFL考到了60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有了TOEFL和GRE的分数,他就有了出国最基本的条件。

    他开始联系国外的大学。起初他只是联系美国很一般的大学,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他有了联系好大学的想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联系哈佛、耶鲁等学校。最后他被哈佛大学录取了,但是哈佛大学没有给他奖学金,于是他又到处借钱做自我担保。在申请签证时签证官一看他是去哈佛大学读书,只例行公事问了他几个简单的问题就给了他签证。因为他没有奖学金,所以到了哈佛以后过得很艰苦,第一年拼命地学习,成绩优异,第二年哈佛大学就给了他奖学金。1999年7月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服务于世界级大型金融机构。

    此人的奋斗过程很艰苦,也很令人佩服:从默默无闻的中专生奋斗到世界顶级学府院,他整整用了10年时间。但他这奋斗的10年,是踏实奋斗、目标明确的10年。10年,他一次次提高对自己的标准,一次次成功跨越目标。他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去哈佛读书,他只是想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研究生文凭。

    当第一个目标达到了,肯定会有更高的第二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实现了,肯定会有更高的下一个目标。只要为了目标奋斗不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一个个障碍的逾越,身价倍增。员工只有一个是标准,优秀是标准,优秀业绩是标准。优秀是与时俱进地,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你用2006年的标准可以衡量出2007年的问题,却未必能衡量出2008年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服,找到新的标准,新的标准才是解决企业销售组织问题的根本。

    人生要想成功,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确实达到之后,再迈向更高的目标。当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切不可把自己的人生目标降低,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

    做一个一流的卡车司机,比做一个不入流的经理更为光荣,更有满足感。

    詹森在洛勒菲勒石油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员工作,刚开始,他对手头上的工作兴趣不大,但他不断告诫自己,务必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不管以后怎么样,至少不要让自己在工作中感到无聊、烦闷,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在工作中等待更好的机会。但是,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在美国是有名的大公司,员工有好几万,要想出人头地,是有相当难度的。

    但是,詹森并不为现在的这份工作而无精打采,而是抓住一切机会,想尽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完美。詹森认为,要想在这个岗位上突出自己,就要让上司明白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要做公司和老板需要的事情,否则就不可能有机会被赏识、被重用。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詹森给自己制订了几个工作要点:

    第一,每天都列表呈报物料的变动情况,并用红线标示接近储存量最低点的产品,提醒上司注意。

    第二,单独列表呈报低于规定储存量的产品,以表示存货不足。

    第三,存货过多的产品,也单独呈报,让上司检讨、反思。

    第四,标示出几个月或长期没有进出口的滞销产品。

    这样,通过詹森的一番精心设计,原来静态的仓库管理工作变得动态起来,也引起了上司的注意。

    尽管仓库管理员这个岗位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表现,但几年来,詹森一直都在竭尽全力表现自己,以给上司留下好印象。最终,詹森以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嘉奖,成为公司的干部。

    詹森没有因为仅仅只是个保管员的工作而自暴自弃,相反他把一件工作通过精心设计,从静态变成动态,他作出了有目工睹的业绩,也最终为自己的晋升铺平了道路。

    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像米开朗琪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来清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儿干得真是无与伦比!’”

    这世上绝没有卑微的工作。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要你诚实地劳动和创造,没有人能够贬低你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认为现在从事的是一种卑微的工作,短时间里也没有改变它的能力,那么,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抱着一种化腐朽为神奇、化卑微为高尚的精神去做,会比自暴自弃去做要好无数倍。于人于己,前一种心态都会得出一种好的结果,会引起别人的尊重,后者则不能。

    王建文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技术很过硬,就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诸如此类的话很多。王建文几乎每天都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王建文每时每刻都窥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只要一有机会,师傅不在身边,他便偷奸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王建文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在工作中磨炼出的精湛手艺,或加薪晋职,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是独当一面,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唯有王建文,仍然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王建文的教训让人反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浪费的只是自己的时间,影响的也只是自己的前程。

    工作不分贵贱,任何工作都值得好好去做。很多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谈不上做到好,更谈不上做到最好,反而经常将心思放在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薪水高、轻松又体面的工作上。以他们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想找一个好工作,那不是痴心妄想吗?

    源太郎原本是在化学工厂工作,因为公司倒闭而失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的技巧,而且还迷上了这项工作。

    每当他听说哪里有好的擦鞋匠,他都会跑去请教,并虚心学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源太郎的技术也越来越精湛,他的擦鞋技巧独树一帜,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擦拭,鞋油也是他自行调制的。

    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用心擦拭之后,无不焕然一新,而且光泽持久,每双鞋至少都能保持一周以上。

    观察入微的源太郎,也训练出特殊的功力,每当他与人们擦肩而过时,就能知道对方穿的鞋种;又从鞋子的磨损部位和程度,便能说出这个人的健康与生活习惯。

    如此精湛的技艺,源太郎让东京的一家四星级饭店相中,他们请源太郎到饭店,专职为饭店里的顾客擦鞋。

    自从源太郎来到饭店之后,许多名人来到东京,全都指定要住这间饭店,而他们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为了让他们的好鞋能有“五星级的服务”。

    当他们脚下踩着修整后焕然一新的皮鞋时,心目中也记下了“源太郎”的名字与他服务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前进,源太郎的“擦鞋”工作也累积出了名声,甚至还有国外的顾客,来到日本指定要找源太郎擦鞋。

    即使是补鞋这么低微的工作,也有人把它当做艺术来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管是打一个补丁还是换一个鞋底,他们都会一针一线地精心缝补。另外一些人截然相反,随便打一个补丁,根本不管它的外观,好像自己只是在谋生,根本没有热情来关心工作的质量。前一种人热爱这项工作,不是总想着从修鞋中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自己手艺更精,成为当地最好的补鞋匠。

    看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那些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往往是一些被动适应生活的人,他们不愿意奋力崛起,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们实际上是人生的懦夫。

    无论你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卑贱的,鄙视、厌恶自己的工作,对它投注“冷淡”的目光,那么,即使你正从事最不平凡的工作,你也不会有所成就。

    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看不起自己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点,《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福布斯说:“做一个一流的卡车司机,比做一个不入流的经理更为光荣,更有满足感。”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不爱用那些所谓“顶尖”人才当干部。因为这种人往往自视甚高,容易抱怨环境,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热忱,干起工作来不会出色,他的才能也发挥不出来。而能力仅仅有这类人70%的人,能力虽然不够强,但往往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工作踏实、肯干,反而能够为公司尽心尽力。因此,松下对公司雇用到能力只能打70分的中等人才,不仅不生气,反而说这是“公司的福气”。松下本人就认为自己也不是“一流”人才,给自己打的分数也只是70分,但是他的态度分,肯定比那些“一流”人才要高得多。

    突破心中的枷锁,不要自我设限

    生活中处处有墙有门,处处有锁,但为了安全而设的有形之锁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里的那把无形锁,它能锁住一个人智慧,将我们的想象力扼杀掉,从而形成心灵的桎梏。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逃脱大师,他被邀请到一个小镇去表演,演出非常成功。台下所有的观众都被他精彩的表演吸住引了。等演出全部结束以后,小镇的居民意犹未尽,于是给他出了一个节目,大师欣然答应。

    小镇里的居民拿来了一个铁皮制成的大箱子,只有一扇门,里面锁了一把锁。箱子顶上有个洞,刚好够一个人进出。居民要大师从上面的洞钻进去,然后打开锁,从那个铁箱子里走出来。

    大师先认真地观察了那把锁,那是极其普通的锁,比他以往任何时候对付过的锁都要简单得多。他自信地笑了笑,钻进了箱子,准备开始他精彩的表演。

    大师先用了一些平常他最常用的方法试图把那把锁打开,但没有奏效。接着他又试了另一种方法,但锁似乎有意跟他作对,依然纹丝不动。大师只好定下心来,换了一个又一个方法试着把那把锁打开。

    过了好大一会儿,箱子还是没有动静,大师的方法已经差不多用尽了,绝招也试过了,还是不行,急得他额头上都出汗了,手也开始发抖了:“见鬼,怎么还是没打开!”大师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望着那把锁。

    他的脚在这个时候刚好碰到了铁箱子的门,“吱”的一声,那门竟然开了,一束亮光射了进来。原来这门根本就没有上锁!这件事情是小镇居民和他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里何尝不是一把锁?有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就如同那扇门,只要轻轻地用脚一碰,门就会开了。

    门没有上锁,自然也就无法开锁,大师的失败就在于他太专注这把具有象征意义的锁了。究其原因,是他的思维定式和先入为主的概念害了他。他以为,只要是锁,就一定是锁上的,因此,他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中从“逃生”转换成了“开锁”,其实不是门上了锁,而是他的心上了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锁都是自己跟自己安上去的,有时你明明知道那是把会捆住自己的锁,可还是会选择把它安上去。生活中处处有墙有门,处处有锁,为了安全而设的有形之锁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里的那把无形锁,它能锁住一个人智慧,将我们的想象力给扼杀掉,使之形成心灵的桎梏。正因为这把锁,才使得我们因循守旧,不敢创新,难以挑战自我,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你打算什么时候实现梦想呢?你在等什么,还有什么没准备好?你在等待别人的帮助还是等待时机成熟?取得成功的障碍大多是由我们自己在心理上设置的,只有战胜内在的自我,才能取得外在的成功。

    亚洲首富孙正义是韩国人,在日本出生,在美国留学长大。孙正义年轻时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但苦于难以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长足发展行业。在23岁时,他得了肝病,在医院住了整整两年。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年读2000本书,平均一天读5本书。孙正义在读完了4000本书之后,写了40种行业计划,他发现要成为世界首富,应该从事电脑行业。

    他的公司在创立初期,员工只有两个,他站在公司装苹果的水果箱上面,跟两个员工说:“我叫孙正义,在25年之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公司营业额将超过一百兆日币!”那两个员工听了之后,立刻辞职不干了,说老板疯了——这个年轻人夸下海口,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是在读了4000本书,在经过了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作出了这个决定的。如今,孙正义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并在继续向前推进。

    事实上,胆大包天是众多长足发展企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要你不是胆大妄为的莽撞者就行。相信这句话: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正是因为孙正义敢想、敢于“思来年”,所以他能够成为“狼”,成为世界级富豪。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树雄心、立壮志,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前提是千万别自我设限。

    曾经有一个笑话:

    一个渔翁在河边钓鱼,一条接着一条,收获颇丰。奇怪的是,他钓到大鱼就把它放回河里,小鱼才装进鱼篓里。路人很好奇,便走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钓鱼翁答道:“老兄,你以为我喜欢这么做吗?我也是没办法呀!我只有一个少煎锅,煎不了大鱼啊!”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像这位渔翁一样,虽有一番雄心壮志,却习惯性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只有一个小锅,可煮不了大鱼。”我们甚至会进一步找借口来劝慰自己:“如果这是个好主意,别人一定早就想过了。我的胃口没有那么大,还是挑容易一点的事情做好,别把自己累坏了。”

    多数人遭受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自己的价值。只有不平凡的个性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正如一个企业要想复活自己的“心志”,就应当去除枷锁,树立“狼子”的野心,立志做企业界的最强者。个人也是如此,必须有“狼子野心”,这样才能更快、更大的取得成功。韦尔奇说:“要么做行业第一,要么做行业第二,达不到就不要去做。”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在这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