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枪王之王-AK-47:正义之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AK-47坚固耐用,结构简单,易拆卸,可随身携带,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都能保持枪械得以良好的使用。相比美军使用的M16A2或者M4A1这类贵族枪械,它称得上是吃苦耐劳的大众形象的代表。

    第四次中东战争:AK-47尽显威力

    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地跨亚、非两洲,国土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仅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它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它的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极为重要。向来是世界强国的争夺重点。

    近代,埃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187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1882年,英国殖民军赶走法国人成为埃及的新主人。此后,埃及一直处在英国的掌控之下。

    "一战"后,由于埃及民族独立呼声高涨,英国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扶持法鲁克王朝。但是,英国却牢牢把控着重要部门,比如国防、外交、经济等。对此,埃及上下愤怒不已,他们开始组织政党建立秘密军事组织,用来反抗英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0世纪50年代,民族独立思潮传到埃及,埃及各阶层纷纷要求民族独立。埃及民众认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作为大国的埃及惨败而归,是因为法鲁克王朝腐败所致,因此,他们一致要求政府改革。然而,腐朽的法鲁克王朝在英国的支持下镇压了民族解放运动。

    1957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不过,政变后的埃及困难重重,内部经济低迷,政派林立,外部有列强干涉。1956年10月,英、法、以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陷入困境。

    然而,苦难没有摧毁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相反,它让埃及迅速成长。20世纪60年代,埃及政治稳定,国际地位提升,成为阿拉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不过,不幸的是,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埃及损兵折将,丢城丢地,颜面尽失。战后的埃及,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极为艰辛,反对派咄咄逼人,制造混乱,试图夺权。可以说,埃及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达成一致意见,在中东制造了"不战不和"的局势。于是,埃及和以色列就开始了消耗战,双方互派突击队和战机袭击对方,双方损失惨重。

    1970年9月2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去世,担任副总统的萨达特升任总统。上任之后,萨达特决定有所作为,洗刷民族耻辱。

    上台之后,他迅速整顿国内,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改善民众生活。经过几年的发展,埃及经济慢慢恢复,民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他还在外交上采取了开创性的政策,一方面积极提倡不结盟运动,另一方面则向以色列递出橄榄枝。萨达特倡导"和平协议"。他说,只要以色列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埃及的领土(主要是西奈半岛)归还,那么埃及将承认以色列国。

    他的这个举动震惊了全世界。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双方打了二十多年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从未承认过以色列,而萨达特却愿意承认以色列这个国家。不过,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却舍不得好不容易得到的领土,因此她拒绝了萨达特。

    和平无望后,萨达特决定通过军事行动来解决双方的问题。1971年,他开始到苏联访问,寻求苏联的帮助。然而,苏联却提出了以军政外交权由苏联人管理作为交换条件,萨达特无功而返。1972年,萨达特再度访问苏联,请求苏联提供武器,苏联人却再度提出附加性条件。这次,萨达特彻底愤怒了,他下令将苏联顾问全部赶出埃及,准备单干。他相信,没有苏联,埃及人照样可以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眼见萨达特主意已定,苏联只好答应提供大规模的武器援助,包括坦克、防空导弹、火箭弹、反坦克弹和AK-47系列步枪等武器。

    有了苏联的武器援助,萨达特便迅速征兵,训练部队。他整顿部队纪律,一改埃及部队以往的传统作战方式,转而采取苏联作战方式,将埃及军队现代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埃及军队实现了现代化转变,陆海空三军相互配合,整体作战实力大为提升。

    此外,萨达特还到各个阿拉伯国家访问,寻求盟友。在多次访问之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萨达特的军事行动,他们希望埃及能够教训以色列,洗刷阿拉伯世界的耻辱。其中,叙利亚答应与埃及一起进攻以色列;伊拉克等国家则答应派出部队支援埃及和叙利亚,而其他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则答应提供武器支援和财政支援。

    1973年年初,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会聚开罗商讨战争计划,并且组建了联合司令部。1973年8月,埃及、叙利亚决定从南北两线对以色列发动进攻。1973年8月23日,埃及军队准备就绪。埃及、叙利亚高级领导人在亚历山大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将此次军事行动取名为巴德尔行动(默罕默德曾在巴德尔发动奇袭,成功征服不信奉伊斯兰教的麦加人),商定在10月6日14时发动战争。

    其实,当时的国际形势对阿拉伯国家是有利的。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许多国家与以色列断交,以色列陷入了外交困境,而阿拉伯国家则备受同情。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命脉的中东地区地位更为突出,因此,许多阿拉伯国家民众要求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丢失的土地。

    不过,想要从"不可战胜"的以色列军队手中拿回失地也并非易事。因为以色列有两张王牌:巴列夫防线和空军。举世皆知,巴列夫防线素有"中东马其诺防线"之称。此防线以苏伊士运河为前沿屏障,以沙堤为主阵地,防御埃及军队进攻,此防线正面长达175公里,纵深达10公里,固若金汤。为此,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曾经骄傲地说道:"只要埃及敢进攻,那么以军将在24小时之内将他们消灭。"此外,以色列的空军在中东位居第一,实力强大。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为以军的胜利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

    对此,阿拉伯人心知肚明。不过,萨达特也有妙招。对于巴列夫防线,埃及想尽一切办法对每一道防线进行破解,并且反复演习,确保万无一失。对于以色列空军,萨达特则从苏联购买大批量地对空导弹。

    此外,为了迷惑美军和以军,萨达特制造了许多假象,麻痹敌人。比如,制造假情报、公开场合不提战争、秘密调动部队等。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萨达特便坐等作战日期的到来。

    1973年10月6日,萨达特命令部队作战,战争爆发。战争一开始,埃及空军猛烈轰炸巴列夫阵地,而埃及陆军士兵则拿着AK-47进行登陆作战。在AK-47强大的火力面前,驻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大部分被歼。"战无不胜"的以军在这次战争中尝尽了苦头。为此,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仿制了AK-47。

    不过,埃及并没有将胜利保持到底。由于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之埃及与盟友之间的配合、战术出现问题,致使以军反败为胜。虽然萨达特没有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他却在政治上胜利了。

    首先,他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虽然最终胜利了,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色列投入40万兵力,伤亡5000余人,其中阵亡人数高达2800人,比第三次中东战争高出了3.5倍,损失飞机200多架,损失坦克1000多辆,损失舰艇30多艘,消耗物资高达70亿美元。

    其次,他打破了美苏制造的"不战不和"的中东局势,开创了中东新局面。此战之后,埃及和以色列便走上谈判桌,相互承认对方并建交,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对抗。

    再次,他洗刷了民族耻辱。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地位一落千丈,但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再次成为国际大国。

    格林纳达岛战争:AK-47无处不在

    格林纳达地处东加勒比海东南部,与多巴哥隔海相望,东濒大西洋,东北部是巴巴多斯,南距委内瑞拉海岸约160公里。它是一个岛国,由主岛格林纳达及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等组成。

    当地居民是印第安人。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尔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首先来到该地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西班牙在这里建立了基地,并从非洲运来大批黑奴。1608年,英国往该地移民,企图将该地变成英国的殖民地,然而惨遭失败。

    1650年,法国从西班牙购买此地。英国人不甘心就此失败。1763年,英国依据《凡尔塞条约》从法国手里割占了该岛,此后一直统治该岛两百多年。1958年,格林纳达参与西印度联邦,然而不久后,联邦瓦解,格林纳达退出该联邦。1967年,它取得了内部自治权,成为英国的联邦国之一。1974年2月7日宣布独立,同年加入联合国。

    独立后,格林纳达由统一工党执政,该党领导人埃利克·盖里担任新政府总理,采取成立亲美和亲西政策。该举措引发了在野党"新宝石运动"的不满。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首的阵营在与苏联为首的阵营的对抗中处于守势。因此,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四处发展势力,格林纳达成为其目标之一。

    由于格林纳达地处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方,所以,苏联和古巴便想方设法渗透,支持格林纳达的亲苏政党"新宝石运动",向他们提供无数的武器支援、经济支援。

    "新宝石运动"又称"争取福利、教育和解放的联合进军"运动。它成立于1972年,其多数成员亲苏和亲古巴,主张恢复民主自由,举行公正选举,推行"经济革命化",建立人民参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1979年3月,"新宝石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西政权,建立了亲苏的莫里斯·毕晓普政府。新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亲苏政策,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建立了"人民革命军"和民兵队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苏联和古巴的这一举动惹怒了美国。美国人历来认为"加勒比海是美国内海",格林纳达具有特殊的战略位置。虽然格林纳达仅仅是一个小岛,陆地面积仅仅344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1万,但是其首都圣乔治是一个天然良港,而且它扼守加勒比海进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所以,美国非常看重这个地方。

    如今格林纳达发动政变,美国做出反应。里根总统表示格林纳达已经成为苏联和古巴的殖民地,用来作为输出恐怖行动和颠覆民主的基地,一旦格林纳达彻底被苏联和古巴控制,那么苏联和古巴将构建由格林纳达、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组成的"铁三角",威胁美国后院,美国的后方补给线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他认为,格林纳达随时可能成为拉丁美洲的第二个古巴。所以,美国从政治、经济上对毕晓普政府施加压力,企图推翻亲苏政府,建立亲美民主国家。

    不久之后,饱受"制裁"的毕晓普政府只好采取缓和政策,与美国和西欧大国恢复缓和关系。1983年夏天,他还访问美国,与美国政府达成了谅解。

    毕晓普的妥协,引起了政府内部强硬派的强烈不满,副总理科尔德和政府军司令奥斯汀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与此同时,毕晓普的妥协也引起了苏联和古巴的怀疑。于是,1983年10月13日,强硬派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软禁了毕晓普。

    不过,民众却支持毕晓普。几千市民在首都圣乔治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毕晓普,要求政府释放毕晓普。为了息事宁人,政府便放了毕晓普。然而,不久之后,游行示威者与政府军发生冲突。得知消息后,格林纳达政府强硬派一方面采取了强硬措施,派警察镇压游行示威群众,另外一方面则将毕晓普抢过来,并于当天晚上将毕晓普秘密枪决。

    10月20日,军方接管政权,建立了以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权落入亲苏强硬派手中。政变之后,强硬派采用苏联模式进行统治。

    可是,这一政变给美国总统里根找到了入侵的借口,由于格林纳达发生政变,居住于该岛的美国人遇到了危险,这刚好给美国以口实。与此同时,东加勒比组织担心苏、古、格会"输出革命"影响到自己的国家,因此,该组织请求美国出兵格林纳达。

    有了这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国副总统布什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小组会议,初步决定出兵格林纳达。24日,美国总统里根则再次召开会议,决定出兵。

    随后美军做了战略部署。此次出兵的目的是以保护格林纳达的美国人为借口,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推翻亲苏政权,建立亲美政权,防止苏联和古巴"输出革命"。

    美国具体作战方案是:海军陆战队在格林纳达珍珠机场附近的港口登陆,而突击队则从格林纳达西南部萨林斯机场降落,尔后两队会合直接北上,与此同时,特种部队直奔监狱,救出政治犯。

    此次作战总指挥是威廉·麦克唐纳,战场指挥是约瑟夫·麦特卡夫。参与的作战兵力有:15艘各型舰船,包括1艘航空母舰,1艘导弹巡洋舰、1艘导弹驱逐舰,2艘驱逐舰及其5艘两栖舰船;飞机230架,陆军作战部队约8000人,其中多数是特种部队。

    相比于美军的强大武力,格林纳达则要逊色得多。格林纳达没有海军和空军,仅有陆军2000多人,民兵2000人,武器主要有轻武器,包括AK-47、冲锋枪、火箭炮等,没有坦克和大口径火炮。不过,他们并不屈服。格林纳达政府将主力部署在圣乔治和珍珠机场,民兵则分散部署,积极备战。

    24日晚18时,里根签署代号为"暴怒"的作战命令。第二天上午,美军突击部队降落在珍珠机场,战争爆发。事实上,美军在25日凌晨4点半便开始进攻。美军舰载航空兵对珍珠机场进行轰炸。5时左右,4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珍珠机场垂直登陆,其后,又有800人相继登陆。双方展开了战斗。两个小时候后,美军占领了珍珠机场。

    随后,美军开始进攻机场附近据点,经过一番战斗,美军控制了格伦维尔。可以说,这一路美军进展顺利。不过,西南方向的美军则尝尽了苦头。在陆战队进攻珍珠机场之际,美特种部队700人在战机的掩护下,准备在萨林斯机场实施伞降。然而,在飞机到达目的地之前,陆战队指挥官得知机场附近有防空武器。他只好下令将跳伞高度调整为500英尺。尽管如此,格军的猛烈火力迫使伞降行动一度中断。最后,美军调来了战机实施火力压制,伞降行动才得以继续。降落后,美特种部队立即展开战斗。经过激战,他们才控制了机场。下午2时,美特种部队与前来支援的1500人的队伍进攻附近据点。几个小时后,此路美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圣乔治,一路进攻卡尔维尼格兵营。

    与此同时,美"海豹"部队11名成员空降圣乔治的总督府,营救被捕的斯库恩总督。可惜,当他们准备撤离时被格军发现,古巴部队随即开着3辆装甲车前来围堵。在格军和古巴军队猛烈的火力之下,美"海豹"部队几次突袭均以失败告终,只得一边退守总督官邸,一边请求美军总部救援。

    收到求救信号后,美军便做出营救活动。美军调集了数百名精锐组成的特种部队,搭乘两栖登陆舰,前往营救。一到海岸,他们便开着18辆坦克和装甲车驰援总督府。随后,双方展开激战,经过12小时的激战,格军和古巴军队被歼灭,美军救出了总督及"海豹"小组成员。

    为了速战速决,美军调来大量物资和部队,26日,美军在格林纳达的地面部队高达6000人,其兵力3倍于格林纳达。经过两天的激战,美军南北两路会师圣乔治。不过,格军残余力量依靠熟悉地形搞游击战,抵抗美军入侵行动。

    对此,美军则化整为零,将部队分成小分队,四处围剿。同时着力抓捕政变领导人。29日,美军抓到了副总理科尔德,30日,美军抓到国防部长奥斯汀。紧接着,美军展开清剿行动。11月2日,美军完成任务,战争结束。

    此次战役,虽然格林纳达战败了,但是格林纳达民众英勇抵抗美国侵略军,给美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美军18人阵亡,90人受伤,损失直升机10余架,耗费1300万美元。

    索马里维和:AK-47对阵M16

    美军特种兵举世闻名,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美军特种兵在索马里却吃了大亏,输给了一群拿AK-47的索马里民兵。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地处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它北向亚丁湾,东临印度洋,西靠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西北邻吉布提。它资源丰富,盛产铁、锡、锰、石油等。近代以前,它是非洲著名的香料生产国。近代以来,它则被一分为二,北部沿海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英属索马里,南部地区则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称意属索马里。"二战"中,意属索马里被英军接管。至此,英军控制了整个索马里。

    "二战"后,联合国决议将原意大利侵占区交意大利管理。不过,民族独立是大势所趋,1960年6月26日,索马里北部独立,当年7月1日,索马里南部独立。当天,南北索马里合并,宣布成立索马里共和国。

    8年之后,国民军司令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76年7月,索马里政府成立了"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接管最高委员会全部权力,西亚德担任总统。

    1991年,西亚德政权被推翻,全国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各地军官割地自立,军阀混战,索马里陷入了内战。经过角逐,索马里形成了四大派系:马里兰、邦特兰、拉汉文兰和艾迪德。然而,这四大派系互不相让,相互拆台,致使索马里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崩溃,加上天灾,索马里出现大饥荒,民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两年之内,因为天灾饿死的就有30万人。

    1992年,国际社会决定援助索马里。于是,成千上万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索马里。可是,军阀们却不顾民众的死活,他们四处袭击救援人员,抢夺救援物资。军阀的这种反人道主义做法使得救援者不得不撤出索马里。随后,以美军陆战队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索马里。

    1993年,经过联合国的外交努力,索马里多数军阀愿意和谈。不过,艾迪德却不愿意和谈。他认为正是联合国的"捣乱"才使得自己的地盘被削减。所以,美军陆战队一撤,他便向部队下令袭击联合国部队。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一支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打死士兵24人。随后,他们将阵亡的维和士兵的尸体剁碎。此事一经报道,震惊世界。

    对此,美国认为必须发动战争才能给索马里带来和平。1993年6月11日至17日,以美国为首的维和部队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对艾迪德发动进攻,杀死30多人,杀伤数百人,攻陷艾迪德总部。然而,艾迪德侥幸逃脱。随后美军悬赏2.5万美元抓捕艾迪德。对此,艾迪德痛恨美军,随即报复美军。8月7日,艾迪德伏击维和部队车队,打死美军4人。

    当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抓捕艾迪德。得到授权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立刻派出"三角洲"部队前往索马里。

    稍微了解美军的人都知道,"三角洲"部队是美军中的精英。该特遣队来自于美军各个特种部队,如陆军的特种部队第七十五步兵团,海豹第六队。

    抵达索马里后,"三角洲"部队展开搜捕行动。1993年10月2日,他们从卧底那里得知,艾迪德的两位心腹,财务总管欧马·沙朗和对外发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将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开会。

    10月3日,他们便展开行动。当天下午3时32分,美军开始实施抓捕行动。"小鸟"和"黑鹰"直升机从机场起飞,地面部队也随即飞速开往目的地-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先到达的两架"小鸟"直升机在饭店南侧着陆,机上"三角洲"成员则直奔大楼,他们边跑边扔烟雾弹,随即撞开铁门冲进院子。还没有等艾迪德的两位心腹反应过来,"三角洲"队员就从大楼后侧冲进房间控制了局面。随后,他们将抓获的24名俘虏铐起来,赶到一楼,准备撤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迪德得知了消息。他用扩音器向人民广播说,"三角洲"部队是侵略者,跟西方殖民侵略军一样,号召索马里民众起来反抗。当时,索马里民众根本不明白殖民侵略军与维和部队的差别,所以,在他们听到了艾迪德的广播后,纷纷赶来抗击"侵略者"。无数子弹从美国大兵耳边穿过,美国特种兵陷入了索马里的"人民战争"之中。

    幸运的是,丹尼·麦克尼特中校带着护送车队赶来了。到达现场后,麦克尼特下令史楚克军士率领3辆悍马车将重伤的布莱克伯恩送回基地,然后再用其余9辆悍马车和卡车将俘虏和特遣队运送出去。

    当时,史楚克只有24岁,不过他不仅参加过海湾战争和巴拿马战争,还多次作为维和部队成员负责运输补给任务,作战经验丰富。此次,他奉命用悍马车运送布莱克伯恩回基地,也算是一大挑战。因为,一路上,他遭到了艾迪德武装分子的围追堵截。面对AK-47猛烈的枪弹,他使出浑身解数才最终完成任务。回到基地后,他发现他的机枪手中弹身亡。

    史楚克安全回营,然而后续车队则没有那么幸运。无数的索马里民众扑向了美军。他们有的手拿AK-47猛烈地扫射美军,有的发射火箭弹袭击车队,有的在各个路口架设障碍物,阻挡美军车队。

    担任掩护作战的4名狙击手,坐在"黑鹰"直升机上,与索马里民众对战。出乎"三角洲"特遣队员意料的是,索马里民众不怕死,一个索马里人阵亡了,旁边的人立即捡起武器继续战斗。在激战中,"黑鹰"被火箭弹射中,当场坠毁。

    美军司令官随即命令离坠机地点最近的"三角洲"部队前往救援。不一会儿,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在坠机地点。随后,机上的队员拿着枪冲向坠机地点,将伤员运送到直升机。过了一会儿,美军"超级68"直升飞机飞往该地,继续搜救。不幸的是,这架直升机被火箭弹击中,只得降落到摩加迪沙机场。

    地面上作战依旧激烈。索马里士兵用火箭弹摧毁了一辆辆前往支援护送车队的汽车。索马里民兵的这一举动打乱了美军的部署。为了营救"三角洲"队员,美军命令"超级64"直升机驾驶员麦克·杜兰特利用火力压制索马里士兵,掩护车队。

    然而,刚到指定地点的"超级64"还没发挥超强火力就被火箭弹射中尾翼。杜兰特只好将飞机降落到地面。刚到地面,杜兰特便用冲锋枪自卫。见此情景,美军下令"超级62"用火力压制索马里民兵救援杜兰特。然而,没过多久,该飞机也被火箭弹击中,两个狙击手全部阵亡,最终,杜兰特被索马里民众狠狠揍了一顿,成为索马里的俘虏。

    直升飞机遭到打击,美军地面部队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十几个索马里士兵冲向"黑鹰"的坠机地点,而一些没有武器的索马里民众则冲向美军,躲在民众背后的索马里士兵趁机向美军开枪。面对敌军这种人群战术,美军特种部队是有苦难言,无能为力。

    此外,特遣队队员对索马里地形不熟悉,他们只能依靠飞机指引。然而,飞机常常指引错误,将美军引入错误街道,使得美军遭受来自街道两旁索马里民兵的猛烈攻击。

    从作战开始到夕阳西下,首批160名"三角洲"队员遭遇困境,他们不是躲在车里遭到索马里人的攻击,便是被分割包围,昔日不可一世的美国特种兵此时却只能被动挨打。

    当天晚上,美军派出"超级66"直升机给被困的美军特遣队运送弹药、饮用水、血浆等必需品。然而,直升飞机一降落,立刻遭到了索马里军队AK-47步枪和火箭筒的攻击,幸运的是,虽然机身多处被击穿,但是它还是逃回了营地。

    美军陷入了索马里民兵的包围之中,形势岌岌可危。对此,美军派出第十山地师一个满编连,前往营救。比尔·大卫中校率领150名士兵乘坐9辆卡车和12辆"悍马"车奔向特遣部队的地点。当晚11时30分,救援队冲向城里。由于有空中直升机的支援,这个连成功与特遣队会合。

    安置好伤员后,救援部队炸毁了两架坏掉的直升机,带着特遣队撤退。经过一晚上的激战,特遣队返回了基地。此次战役,美军特遣队阵亡19人,伤70余人,2架直升机被击毁,3架被击伤,数辆悍马车和运输车被毁,美军遭到了重创。

    10月4日,美军士兵的尸体被当街游行示众。消息传出后,世界震惊。美国舆论界批评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而英国前首相希恩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德国则说,美国在索马里进行了"一场肮脏的战争"。

    10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两天后,克林顿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从索马里撤军。他说,美国给索马里送去上万吨的粮食和药品,可索马里却送给美国十几具棺材。

    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维和部队撤出索马里,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束,这场历经27个月,耗费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失败了。它造成了100多名维和士兵阵亡及近万名索马里人死亡。

    科索沃战争:AK-47上演善与恶

    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发生了数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科索沃战争"最为引人瞩目。说它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这场战争属于现代化高科技战争,还因为科索沃民众争取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相继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因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利益问题、领土问题发生战争。其中,科索沃危机备受世人关注。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面积将近1.1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200万,其中九成以上都是阿尔巴尼亚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自治省。然而,随着民族独立思潮席卷东欧,当地民众要求民族独立。尤其在铁托去世后,当地发动了以独立为目标的民族独立运动。

    然而,科索沃民族独立运动没有得到塞尔维亚政府的同意,双方发生了冲突。1989年,时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下令宣布取消科索沃自治省的地位。消息一出,科索沃民众发起更大规模的民族运动,然而却遭到政府的镇压。

    1992年5月,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他们自立议会和行政机构,并进行民主大选,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对抗塞尔维亚中央政府。

    塞尔维亚政府随即调动部队进行镇压。然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简称"阿族")随即组织部队进行反抗,双方展开了激战。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组建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从各地购买大量的AK-47等武器,抵抗塞尔维亚政府军。其中大部分枪械来源于阿尔巴尼亚政府。

    1997年阿尔巴尼亚政府倒台,库存中100万轻武器流入黑市,每支AK-47售价仅200美元。科索沃利用民众捐助的资金购买其中大部分武器武装部队。"科索沃解放军"几乎人手一把AK-47。

    随后"科索沃解放军"袭击政府的保安部队,杀害塞族官员以及他们认为与塞族有合作的其他民族。米洛舍维奇下令调集大批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发动一系列进攻计划,征剿"科索沃解放军"。由于"科索沃解放军"缺乏有效的战术,不懂AK-47适合游击战的特点,只懂得固守山谷、公路等要地,结果损失惨重,局势危急。

    在这个时候,北约来了。科索沃局势的发展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为不安。他们担心南联盟的行动干扰他们建立世界新格局的计划。此外,他们认为米洛舍维奇政权是反西政权,是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所以,他们在科索沃解放军即将灭亡的时候,开始干涉塞尔维亚。

    北约要求南联盟给科索沃自由、人权,不得对科索沃发动攻击,否则北约将对其实施制裁。南联盟被迫做出让步,而这让步使得"科索沃解放军"获得了喘息机会。"科索沃解放军"利用喘息之机购买了大量的AK-47、AK-74、M16、60毫米迫击炮、地空导弹等武器,并且将人数补充到2.4万人,实力基本恢复到了开战前水平。

    1999年2月,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只好与科索沃代表进行和平会谈。在会谈上,美国提出了以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为谈判基础。该方案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主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南联盟将军队撤出科索沃,改由北约部队驻守。

    然而,南联盟难以接受这个方案,因为,南联盟既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又不想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而科索沃也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不想解除武装,他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自治,而是独立。

    不过,北约却不容他们拒绝。北约代表声称,方案内容不得改变,双方必须全部接受,否则将遭到惩罚,谈判陷入僵局,经过商量,双方决定休会,改时间再继续谈判。2月15日,双方重新谈判,然而依旧没有谈拢,不欢而散。3月18日,科索沃代表改变态度,签订了协议,但是南联盟却拒绝签字。第二天,北约随即对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南联盟不签字,那么北约将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不过,南联盟依旧拒绝签署分裂国家的文件。

    3月24日,北约便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科索沃战争爆发。战争一开始,北约便出动战机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为期78天的连续性轰炸,南联盟损失惨重,不仅大量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城镇也遭受到炮火袭击,伤亡惨重,近500名平民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跟海湾战争不同,此次科索沃战争,北约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它是北约为建立新格局而发动的一场非法战争。此外,在这次战争中,科索沃成了西欧国家高科技成果的实验场。

    首先,高科技武器粉墨登场。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研制的高科技武器尽显威力,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许多武器公司大获其利。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在10%左右,然而,这一次,北约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则达到了100%,如新型航空母舰、新型隐形战机等。

    其次,信息战登场。此次战争,北约部队使用了50多颗卫星,侦察南联盟的军事、情报动态。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出动2颗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等。此外,北约还调来了EA-6B电子干扰战机,干扰袭击南联盟军队。在南联盟上空,北约的卫星已经织成了一只大网。

    除了投入高科技武器之外,北约的干涉目的并不是"教训"南联盟,而是要摧毁南联盟。他们发动空袭的密度强烈。空袭一开始,北约就集中了460架先进飞机轰炸南联盟空军基地,其中有B-2隐形战略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而南联盟仅有苏制米格战斗机。后来,北约参与作战飞机猛增到1200架。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北约的飞机都要远远超过南联盟。

    面对北约的压倒性优势,南联盟并不屈服。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差,虽然他们的国家弱小,远不如北约13个国家那般强大,但是,他们还是奋起反抗。他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四处打击北约军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击落了当时最为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打破了高科技不可战胜的神话,还击毁其他飞机近100架,击毁巡航导弹238枚。

    然而,最终南斯拉夫没能取得胜利。在北约绝对优势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调解,南联盟最终同意和平谈判。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美、芬三国制定的和平协议。

    该协议在坚持原来朗布依埃方案的主体内容外,还特别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也由联合国监督实施,此外,多国部队将进驻科索沃,维持当地和平。

    6月3日,南联盟同意该协议。6月9日,双方在马其顿签署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协议。6月10日,北约则宣布停止空袭。科索沃战争暂告一段落。

    此次战争,南联盟损失巨大。空袭炸毁了南联盟12条铁路、50多座桥梁,摧毁民用机场5个,破坏无数基础设施,炸毁了300多所学校,造成了1800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80万难民流离失所,而军队则伤亡上千人。这场战争给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超过了南联盟在"二战"中所遭受的损失,战争让南联盟千疮百孔。

    2008年2月27日,科索沃正式宣布独立。虽然科索沃独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它的独立却让人惊爆眼球。因为科索沃独立并没有遵照联合国1999年相应的协议来做,相反,它打破了联合国和北约联合托管的局面,使得巴尔干半岛再次成为欧、美、俄角逐的据点,一个既分裂又危险的欧洲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