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圆融通达,善说者为智——说话的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会说话的人能把话句句说到他人的心坎里,这样他才能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如鱼得水;会办事的人能把事件件做到点子上,能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办得天衣无缝,这样他才能生活顺心,事业有成。

    1.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

    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释义】

    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会说话的人可以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可见他对语言艺术的肯定。“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谁都会说话,但有许多人不懂得说话技巧,漏洞百出。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

    “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宴,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道:“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

    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说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恨。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

    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肥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

    春秋时期的优孟就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美丽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庄王从此便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不仅每日抚弄几次,而且还给它“衣以文绣,庇以华屋,席以露休,啖以枣脯”。不想此马没有福分消受,不久,便得病死了。庄王为之沮丧不已,好像死了贵妃似的。最后,庄王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棺椁埋之,以大夫礼葬之。

    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

    于是,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并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上好木料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负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

    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他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终于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于之奈何?”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兰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于是,庄王按优孟的主意办理,群臣与优孟一道,吃到了庄王爱马之肉。君主有失,为臣讽刺劝止,这是古之常理。优孟因侍从庄王多年,熟知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庄王,对他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不无赞同的言辞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

    优孟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了不起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如此强国,大王以大夫礼葬爱马有什么过分?甚至应该以国君之礼葬之。这些话在庄王听来自然适意,乃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后来优孟把自己的论调自然地推向极端,或者说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在它的反面却是“贱人”。

    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乃至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人们不得不佩服优孟“正话反说”的机智。

    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提忠告和进行劝慰,这两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语言技巧很容易伤人伤己。下面分别阐述各自需要注意的问题。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或抵抗。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丞相比干多次进谏,纣王非但不听,还下令将比干剖心处死。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忠言不逆耳呢?

    (1)忠告要体现出“忠”

    忠告首先应该是对对方诚心诚意的关怀。当你对某人提出批评时,如果对方发现你并不是为了关心他才批评他,而是出于你个人的某种意图,他马上会站到与你敌对的立场上。对人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抱着体谅的心情。他诚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但也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还要体谅他人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2)从实际出发

    忠告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了解真实情况,不要捕风捉影。只有了解了事实,你才能清楚地判断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么选择,忠告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职员,对公司的计划背景缺乏了解时就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不可能获得领导的信赖。相反,他会认为你思考问题不够周到。

    不了解朋友的意图,就对他的行为妄加非议,他会认为你对他没有尽一个朋友的责任。凭借听到的信息忠告别人,容易引起误解。这时补救的办法是与他沟通,听听他怎么说,等了解清楚事实之后再想办法消除误解。

    (3)选择措辞

    掌握了事实真相和对方的心理,就该拿出勇气来忠告,指出他应该改善的错处。当然要注意你的措辞,否则就容易得罪人。“你的想法完全错了”,“你就是笨”,“这样太可笑了……”诸如此类的措辞永远都是失败的,很可能伤害对方。以恳切的忠告作为帮助对方进步的动力,能够很快地获得愉快的人际关系。

    (4)注意场合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提出忠告的时候必然涉及他人的短处,触动他人的伤疤,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被当众揭短时,情面上很容易下不了台,从而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会认为你是在故意让他当众出洋相。

    (5)把握时机

    在当事人感情冲动的时候不适合提出忠告。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火上浇油。

    (6)简洁而突出重点

    提出忠告的时候,要注意简洁中肯,按照“一时一事”的原则。

    若是在这个过程中,再回溯起对方过去的缺失,再予以责备,当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点,不要随便提及其他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7)留有余地

    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要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要把他指责得一无是处,否则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生发出“既然我已经这样了,那就干脆一错到底”,这样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列举对方的一些优点,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平时工作努力,表现积极,唯一的缺点就是想问题的时候稍微草率了一点,如果你思考问题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

    用这种口气说话,他人会备受鼓舞,很容易就接受你的忠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得到别人的安慰,反过来,我们也要懂得怎样去安慰他人。安慰他人首先要有真切的同情心,因为同情是安慰他人的基础。所谓“同情”,就是要有共同的感情。所以,如果你要安慰别人,就先要了解他的整个思想、心理过程及具体困难,然后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适当地提出一些解决困难的具体办法。

    其次,安慰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他人自我解脱,所以安慰时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启发对方“想开一点”。人在遭受打击时,往往会有一种孤独、苦闷、消沉的感觉,想问题也容易钻“牛角尖”,片面地扩大其消极方面,难以体会到事物的积极意义。这时,迫切需要安慰和启发,使其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看到积极方面。说“忠言”要讲究技巧,安慰他人也要讲究艺术、讲究技巧,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选取恰当的时机

    安慰人是要讲究一定的时机的,时机恰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丧亲者的安慰,就是当你一听到消息,就应该立刻出现在丧亲者的面前。你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就表明了你对他的关心和思念。而这种关心和思念,正好填补了他心灵上的空缺,安抚了他感情上的伤痕。

    再如,当得知你的朋友失恋的消息时,你也应该立即赶到朋友面前。见面后,不要马上问他(她)是怎么回事,而是要任凭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在内心痛苦时,总愿意在亲友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或借酒浇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语。待他(她)宣泄完,内心稍平静后,你安慰的话才能发生作用。

    (2)从侧面去宽慰别人

    安慰的话有时要委婉含蓄,尤其面对丧亲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提及死者,以免又撩起对方的悲哀。从侧面去宽慰别人,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去安慰一个病人,就不要直接问病人详细的病状和调治的方法,这些他也许多次对人讲过了,如果你还唠叨个不停,就等于骚扰病人了。给他讲点有趣的新闻和他所关注的事情,效果会更好。

    (3)在安慰中给予鼓励

    有位文科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去闯荡,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工作仍无着落,于是整天在家唉声叹气。面对沮丧的儿子,父亲语重心长地安慰他说:“对你现在的心情,我们做父母的是非常理解的,我们也为你的前途担忧,但我们更相信你的能力。社会是个大课堂,尽管你一进入这个社会就碰了壁,但你并不是个失败者。你从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毅力的培养。我们相信你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职业的。”一席话鼓舞了儿子的斗志,他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感悟箴言】

    其实说话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不需要旁征博引、口吐莲花,只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能打动人心,让对方口服心也服,能把话说到心坎里就是真口才。

    2.漂亮话的作用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释义】

    美好的言语可取得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

    【慢读细品】

    我们从人际交往来看,美好的言语,确实可以让人敬重。有的人因为品德高尚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说出来的“美言”、“嘉言”也令人觉得可爱,也受人敬重。

    唐代名臣魏征是一个敢于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人,他的“美言”不仅博得了当时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后人的敬重。他写了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和等“十思”的建议;还向唐太宗进谏过一篇美文,叫《十渐不克终疏》。

    贞观十三年,魏征看到唐太宗奢侈放纵,恐怕他不能坚持清廉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个方面“渐不克终”,渐就是渐渐,克就是能够,意思是原来做得不错的,现在时间一长,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据说唐太宗看过以后感叹说:

    “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论思献纳。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贞观政要》)

    唐太宗不仅感动了,赏赐了,而且写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录下来存档,成为历史文献,教育后代。确实,“十渐不克终”和“十思”是吻合的,这两者虽然是针对唐太宗来说的,但是细细想来,一直到现在还是有阅读的价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就是这样吗?魏征的“美言”,当时就感动过好多人,得到好多人的尊敬。

    比如,唐朝的长乐公主将要下嫁,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女儿,因为她是皇后亲生的,于是就下令给有关官吏,她的嫁妆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魏征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直言进谏。他用东汉明帝刘庄,即光武帝刘秀封赏自己儿子的事来作比较。魏征说:“当年汉明帝要封赏自己的皇子,说‘我的皇子岂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提并论!’敕令只封给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封地的一半。如今您给公主的陪嫁,是给她姑姑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汉明帝的英明做法不一样吧!”

    唐太宗将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皇后忍不住赞叹地说:“臣妾多次见陛下称赞、看重魏征,不知是什么缘故。现在看他援引礼义来抑制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与陛下结为夫妇,多承陛下的恩礼,但每次提什么建议,还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他是处在人臣的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诤谏,陛下不能不听从。”

    皇后将自己和魏征进行比较,认识到魏征美言之所以美,一是说话有道理,二是敢于冒犯皇帝的威严,三是没有私心,全为了社稷之大业。再说唐太宗能有这样的气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过有时候魏征当面强谏,还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也很受不了。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生气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人。”长孙皇后很少见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问要杀了谁。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征,总是在朝堂上当众羞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皇后听了,也不表态,马上退回内室,穿戴好一套朝见的礼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惊地问:“这是干什么?”皇后说:“臣妾听说,如果君主贤明,那么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征很正直,正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臣妾怎能不庆贺呢!”

    长孙皇后的一番美言,把唐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灭了,他转而高兴起来了。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很伤心,亲自为他写了墓碑的碑文,还说了一番美言,流传于世:“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来检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

    【感悟箴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迅速而有效地去改变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但直言相劝,通常都会持相反的态度或观点,如果出言不慎还会伤及彼此的感情,这时最好换一种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愿。

    3.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

    曲则全,枉则直。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释义】

    委曲反而能成全,弯曲反而能正直。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某些时候只有拐个弯才能达到目的,并且达到得更快更好。说话艺术也是如此,直着不行不妨就绕个弯,要知“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不对的。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

    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汉武帝很喜欢这个人,因为东方朔经常给他说笑话,把他弄得哭笑不得。汉武帝很喜欢他,还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于是奶妈想到了东方朔,她要东方朔向皇帝求情。东方朔听了奶妈的话后,东方朔意识道: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上!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不久,汉武帝叫来奶妈质问:“你借我的名在外面做了许多坏事,太可恶了!”于是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怀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免了她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能再犯错了。

    东方朔运用了“曲则全”的说话艺术,救了汉武帝的奶妈,也不至于让汉武帝在事后产生内疚。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上!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罪吧!”那汉武帝就更会火大了。也许说:“奶妈又怎么样,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替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你也脱不了干系。”那就吃不消了。

    他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你老太婆神经病”,如此一骂,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后悔了。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

    三国时代,碰上天旱——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刘备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因为酿酒会浪费米粮和水。命令下达后,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时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来,也要处罚。老百姓虽然没有酿酒,但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会,便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诈、勒索。还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加以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酿出乱子来。

    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器具的人放了吧。”这又是“曲则全”的一幕闹剧。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曲则全”——转个弯,化掉就好了。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宰相晏子。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抓起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胴体,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的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子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蹭刀,做出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齐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在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得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这又是“曲则全”的另一幕。

    晏子当时为什么不跪下来求情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国家大计没有影响,只是犯了一点小罪,使您生气,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就好了,何必杀他呢!”如果晏子这样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浇油,此人非死不可。

    他身为大臣,抢先一步,把刀拿着,头发揪着,表演了半天,然后回头问皇上,从前那些圣明君主要杀人,先从哪一个部位下手?

    意思就是说,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君主,会下这样的命令呢?但他当时不能那么直谏,直话直说,反而使齐景公下不了台,弄得更糟。老子“曲则全”的谏劝艺术就是如此高妙!

    【感悟箴言】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曲则全,直道不通就转个弯,委曲求全,做大事必须能够委曲,能够随时变通,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4.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音希声。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释义】

    最高的乐声听不到。

    【慢读细品】

    老子哲学的最高原则是“道”。老子不止一次说,“道”是寂静无声的,听不见的,并由此肯定了沉默的价值。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会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就必须沉默。”沉默丰富了我们的言说——既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又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红楼梦》里林黛主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是沉默。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辞穷;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付自如;三就是“不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点。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之所以“无言”看起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全都在作明确的言说。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多言数穷”,就是说话多了会让自己智穷辞穷。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话特别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

    这种人只要你一开口他就来劲,说天说地,不知所云,让人头晕。这时我们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直接说“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吧嗒”闭上嘴。

    你看,多言的人多讨厌,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做这种让人讨厌的人。有个饶舌者在亚里士多德面前喋喋不休地谈论,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当然,话多的前提是话要精辟。当我们自己感觉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时,就应该打住,或把语言弄简洁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当了别人的靶子,让人肆意攻击。

    有人老是在心中愤愤不平:“他们为什么老是攻击我?”这总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场合说过什么足以让人攻击的话。你把别人说赢了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做出什么暴力行为。

    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自地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自己不好收场。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

    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并不是让人不说话,而是要人在不该说时可以不说或少说,这样才能在该说的时候尽兴地说。“少言数中”,就是少说话可以从容应对。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意思是画一幅画无论好坏,都不如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代价。”

    安提丰作为古希腊最著名、最成功的演说家之一,平时却非常寡言,用别人喋喋不休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他与喋喋不休的人辩论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击中要害,从而获胜。而“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

    一个骗子骗人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骗子的话录下来在十年后听一遍,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兰花默默开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对视,所以很传神。沉默是金,无言是水。老子说“多言数穷”,同时也在说“无言数丰”。人在不说话时最丰富。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荀子也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知也。”即由发言而论及核心,可谓“知”;保持静默同样能达到核心的,也可以称得上“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雄辩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时候无须开口说话,利用表情、眼神、举止、态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达意念而接触到核心。现在社会复杂多变,有时候不开口比开口更有效,所谓知者不尽言,即“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朋友因为缺乏“适时沉默”而尝到了自食其言的苦果。朋友的朋友邀请吃午饭,主人做了土豆肉冻,朋友很讨厌这种东西,但是出于礼貌他说:“你做的土豆肉冻真好吃!”主人听后自然很高兴,并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以后的十五年里,每次到那个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总要用土豆肉冻来招待他。“适时沉默”还是一种办事的策略。有时,有意的沉默,即使是一小会儿,所取得的效果都令人惊讶。

    朋友回忆起有一次他到一家商店退一件圣诞节前买的礼物。当时商店里的客人很多,朋友要求退货时,一位忙于应付的店员说他买的东西不能退,并离开他到别的顾客那儿去了。于是朋友把礼物放在收款机旁等着。十分钟后,那位店员回来了,朋友冲店员笑了笑,但没有开口。那位店员在收款机前忙了几分钟后,没说一句话就拿起了朋友的礼物到柜台后面去了,回来时把钱退给了朋友。朋友有礼貌的沉默使他办成了他想办的事。如果同店员吵闹,结果会适得其反。

    总之,“适时沉默”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能力,很好地掌握并利用它,就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结果。

    【感悟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能产生诸多方面的良好效果。有时,“适时沉默”可使你避免自食其言,以及由此引起的不愉快。

    5.谨防祸从口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释义】

    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聪明。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聪明人,因为夸夸其谈往往显示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更重要的还会招惹祸端。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

    人不论辈分,也不论大小,都是离不开与别人沟通的,而与别人沟通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说话。如果在说话之前,未经考虑便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则误国误民,小则误人误事。一旦事实既成,再欲图补救,只怕也是悔之晚矣!无论你是吃硬饭还是吃软饭,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

    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结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特别是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爱说敢说,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话惹祸。这时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长期下去,最终害了你自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口不择言者屡见不鲜,自然与“嘴痒”好事不无关系。

    这种类型的人口无遮拦、撒泼耍赖不要太多,一次两次就足以说明问题:你的生活观是消极的,你的精神是颓废的,你的意志是薄弱的。如果你不管好自己的那张嘴,誓与“快嘴”结下不解之缘,那你将注定永远只能和不满二字以及令人讨厌为伴!不负责任地背后瞎说,毫无根据地怀疑猜测,不经调查地轻信乱传,东拉西扯地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

    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不幸。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能管住自己的舌头就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之一。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曹操吃饭时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向别人说明“鸡肋”之含义,还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在此之前,曹操曾下令造花园一所,造好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心中顿生妒意。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何这样?杨修答曰,您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一跃而起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人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无意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毫无顾忌地向他人一语道破。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那张无遮拦的嘴。

    口不择言还有一个要命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因“嘴”而得罪人。

    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发生在私人之间,那还可能用时间去弥补,如果是代表一个国家发表言论时出现语失,那惹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欧美国家首脑们出头露面公开即兴演说比较多,难免会出现一些“语失”的笑话,但“话失”到“语灾”,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语失”只会让人一笑了之罢了,而“语灾”大抵因为关系到敏感性的东西,听者自然就不会轻饶。像小布什那样“语失”、“语灾”皆俱者,因频率之高可居历届美国总统之首,以至听的人都听麻木了,也就没有找他愆尤的必要。但其他首脑或官员要是出现“语灾”,就没有小布什那么幸运了。

    比如一向以伶牙俐齿为荣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3年1月24日的公开演讲中,把法德两国说成“旧欧洲”,结果不仅惹恼了欧洲众多国家的官员,更激怒了法德的各大媒体。当日,法、德媒体不论属于哪个政党、什么立场,都纷纷在头版刊登文章,一致以激烈的措辞谴责、嘲笑拉氏的言论。

    【感悟箴言】

    古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经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谨防祸从口出。“讲错话”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有许多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周围的人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的关系变得友善,但是有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所以,当你发生危机或别人发生危机时,最好不要到处诉苦或讨论是非,以免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