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自爱而不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释义】
自爱自重但不自居高贵。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人虽然不能自居高贵,但应懂得自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自杀的消息,而其中来自高校学生的自杀,又使人格外震惊。导致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四大压力:情感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或因为失恋、或因为与同学闹矛盾,或因为考试问题,走上绝路。这个现状使人们不得不深思有关生命的问题。
有一个哲学教授清晨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槐树上。这位教授的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得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个故事引人深思:悲剧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研究哲学的高级知识分子。
一个成功的哲学研究者,是能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可是,这位知识渊博也有研究能力的教授,在并没有经历悲惨遭遇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放弃生命这种比一般人都不如的懦夫行为!为什么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容易走上人生的绝路呢?这说明:我们拥有生命,却未必拥有关于生命的智慧。
毫无疑问,意识到自己也必有一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足以震撼他心灵的。许多名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我的忏悔》中就提到过这一念头曾长久折磨着他。美国大作家海明威,他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并且多次死里逃生。然而到老年时,他却是平生真正严肃地正视死亡。一位作家在给他写的传记中,甚至这样描述:“他怕死怕得只想自杀!”由此可见,不管一个人何等有学问,何等能干,何等勇敢,当他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问题时,他所受的震撼都是强烈的。
怎样才能做到珍惜生命?
(1)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人死不能复生,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的基础;放弃生命,就放弃了存在的基础!真正珍惜生命、正视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放弃生命;也不会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人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惜别人的生命。
(2)自我做主
没有谁能代替你来活。你饿了,你爸爸妈妈吃得再饱,能够帮助你解饿吗?你困了,你兄弟姐妹连睡三天,能帮你解困吗?你病了,最亲的人再爱你,能替代你感受病痛的煎熬吗?你将死去,你的爱人能以他的死来代替你而长生不老吗?我们在吃喝拉撒睡这样的事上,都没有谁能来代替你,你怎么能够要求在一些更重要的方面,依靠别人呢?谁也不可能代替你自己活!因此,你必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盲从别人;你必须尽好人生的本分,不要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别人去承担。
(3)活在“现在”
假如明天不再来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日、当下。明天,从此就不再来。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把握、珍视此刻,踏踏实实地过好今天、当下,这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境界。据说有些著名的高僧,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因为他们不确定明天是否会醒过来,是否还用得着杯子。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现在”组成的。我们谁都无法将“现在”抽离出来而只空谈明天。其实,当我们一再地错过当下,我们实际上是在错过生命啊。
比尔·盖茨的生命理念是:“人生就是一场正在焚烧的大火,一个人能够做到,也必须去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从这场火灾中抢救出点什么来。”正因为有这种超乎寻常的生命智慧,当他考上了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后仍果断休学创业,成为信息时代最成功的创业典范。
(4)不要害怕死亡,学会把它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接触到生死问题,才是真正确定人生观的第一步。意识到人的局限,才可能获得局限中的“最大”。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恰恰是一个人自主人生的开始,死让我们意识到了生的短暂与宝贵,我们才能摆脱盲目,积极地筹划一生,学会当自己和生活的主宰。死亡使世界的一切平凡都显得不平凡!由于死亡将每个人的生命从头到尾都做了限定,所以正是它赋予了生命意义。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更多地考虑好好度过此生的问题。
要创造幸福和价值,这是此生的根本责任。你不是为了事业或者其他什么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首先,你是为了得到幸福和创造幸福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至于事业或其他什么东西,是否能够成为幸福的一部分,那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事业只能决定自己在生命价值中的比例,绝对决定不了生命价值的根本。爱情、生活及别的一切,也同样如此。
(5)拥有关于健康的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千万不要死于愚昧,千万不要死于无知”。所以我们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要想健康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拥有正确的观念非常关键。
如今不同的人群如知识分子、离退休人员、家庭妇女、农民等,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在这些人群中,离退休的老人更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每天早上起来走走路、练练拳,中午小睡一会儿,生活很有规律。这与他们压力小、时间富余都有关系。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往往心态比较豁达,得病率反而比年轻人低。
国外有报道说,人的健康状况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状况就越好。知识水平也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知识,一种是社会知识。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工程师,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强,专业知识丰富,可对健康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对胆固醇、高血脂等名词都没概念,连基本的健康常识都不了解,这样的人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他们的健康也很容易出问题。许多人的英年早逝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方面面。在美国,人们从小学就开始教孩子怎样讲卫生、怎样预防疾病等基础的健康知识,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这是值得提倡的。
【感悟箴言】
生命看似漫长却又短暂,最脆弱而又最坚强,最值得珍惜而又最易被忽视。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轻视,不容忽略。亘古的时空里生命只有短短一季,只不过是岁月的瞬息、时光的一次呼吸而已。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每个人就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且让每个人都好好走过有意义的一趟。学会珍惜生命吧,因为珍惜,你的生命之色才会是最亮、最美的。
2.养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心态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释义】
没有过多的欲念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慢读细品】
健康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真正含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不检查出点毛病绝不罢休,就好像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这种人应该称为“健康的病人”;还有一种人,虽然身体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什么都不耽误,治疗疾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平常事,这样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带病的健康人”。
“健康的病人”可能会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那个“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在快乐的生活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我们当前提到的健康教育,多数讲的是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有营养,这个水果抗癌,那个水果抗衰老,那个水果美容。实际上就是能抗癌的水果,有人天天吃也抗不了癌。如果心态不好,天天生气,吃多少抗癌水果也无济于事。我们往往对心灵、文化、思想关心得很少,只关心表面的东西,忽略了深层次的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在健康问题上存在误区,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是多少,脂肪有多少等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心灵,我们现在把最重要的给忽略了。养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力量。如果自己豁达乐观,情绪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力量,那么你的力量将强大到你想象不到、不可估量的程度。人可以战胜细菌、病毒、癌症……但是战胜疾病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健康的心态。人体的抵抗力分各种不同层次,由各个系统组成,它需要一个总指挥——心理,如果这个“总指挥”乐观向上,积极稳定,那么就可以调动全身所有抵抗力协同作战,形成对疾病强大的攻击力。
如果心里没有信心,感到恐惧,那整个“指挥部”就崩溃了。这就和打仗一样,指挥部如果很坚定,那就能赢。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甚至老觉得没有胜利的希望,指挥部先乱了,一定会全军覆没的。很多人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但心理很脆弱,这样的人不是真的健康。我们必须明白,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以调动一个人全身各个系统的力量来对抗病魔。有人说癌症病人有1/3是吓死的,那是因为他的精神先垮了。这话说得倒也有些道理。
有了疾病,首先应该保持好精神,在战略上藐视它,不害怕;战术上则该治的治,积极配合治疗。阿姆斯特朗是美国的自行车运动员,他患了睾丸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转移到脑部。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医生说他死亡的几率是99%,活的可能性不到1%。
一般人听到医生下这样的结论会被彻底打垮的,可阿姆斯特朗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几率有1%吗?我就是那1%!”
阿姆斯特朗的睾丸在被切除后仍不断进行放疗,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治疗期间,他还努力练车,他的自行车越练越好,他从全省冠军成为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获奖无数,曾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
还有一位26岁的法国姑娘患了子宫癌,切除子宫两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卵巢,又赶紧把卵巢切除了,可几个月后竟又转移到结肠。
她接连做了八次手术,全身都是刀疤。几个化疗疗程下来,她的头发全掉光了。她吃不下东西,吃了也会全吐出来。她骨瘦如柴,最后彻底绝望了。她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绝症,还不如死了算了!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来看她,惊讶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她说自己已经绝望了,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死得更快一些吗?朋友劝慰她说,你千万别死,生命非常珍贵,人生很有意义,你想一想你这一辈子让你最高兴的事吧。
姑娘想起了三年前她在海滨滑水、游泳的情形。蓝天白云,微风徐徐,海鸥在海上飞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时候感觉最快乐。于是姑娘决定和她的朋友再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感觉。可这时候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站起来就摔倒,这是因为她卧床太久的缘故。
为了体会三年前的幸福感受,她重新练习走路,又接着练滑水。
其间,她遇到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们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她的滑水技巧日益精湛,她的身体也越练越好。很长一段时间后,医院让她去复查。化验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她的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了。
人如果有了精神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
“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者总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希望,愿意努力;而悲观者,总是从负面、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希望,前途也是灰暗的。
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健康的病人”。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心态的变化,整个世界就会在你心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
【感悟箴言】
老子认为,一个人心态好,通达乐观,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比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遗传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接下去就是医生占8%;自己占60%。遗传的15%和环境的17%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而其中的60%是个人因素,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所以说,健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3.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第八十章》
【释义】
人民吃的香甜,穿的舒适,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慢读细品】
老子希望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享受生活。
实际上,做好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让大家都来享受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在21世纪,我们需要把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想、道德、心灵这些精神因素注入到健康的范畴内,而不要以为健康只是营养好、肌肉发达。那只是最低层次的健康,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那就是心灵的健康。心灵的健康能促进我们机体的健康,更能帮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乐观地享受生活。
下面这个故事说明了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五官科的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的时候,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首先去敦煌,然后去拉萨,乙也表示赞同。结果出来了,甲得了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甲列出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阿炳的原版《二泉映月》;成为一名大学生;要写一本书……凡此种种,一共有27条。在这份生命的清单后面他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这剩下的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去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而且还在一家牧民家里和他们住了一个星期。现在,甲正在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有一天,乙在报纸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里他所讲过的一切,早就已经因为患的不是癌症而被抛到脑后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多少带有伤感色彩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不是吗?那就是死亡,谁也不可能抗拒。但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像患鼻癌的甲那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享受生活,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平日的劳碌折磨了我们的一切感官,而死亡却带给了甲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真正体会。
【感悟箴言】
现代社会工作的节奏是快四步,不仅肉体疲劳,精神也会疲惫不堪。适当地休息,就好比军队刚刚打了一场恶仗,休整一下,以利再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享受生活,需要休息,需要一个完整香甜的睡眠,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或者一份精致可口的饭菜……
4.与自然规律相协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
能辅助万物的自然生成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慢读细品】
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们在这样一种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生活,为了更好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尽量少生病,或不生病,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老子为我们总结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养生为首要。
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可谓“顺者昌,逆者亡”。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莫过于春夏秋冬的更替,以至于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血脉等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人们顺应自然界养生就能健康,就能少病长寿,反之则可能患病夭亡。前人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常以“节气”来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农事劳作。至今,中医看病还时刻不忘节气,在养生保健方面认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护体内阳气,以免阳虚致病;秋冬阴气当旺之季,要注意体内真阴的保护,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内经》称之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养生固本的一大原则,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损伤正气,导致病害。
以秋季为例,古人说“春华秋实,仓积容满”,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秋三月还须分孟、仲、季三个不同阶段,立秋、处暑为第一阶段,此时暑气未消,秋阳余炎;白露、秋分为第二阶段,此时金风送爽,玉露初凝;寒露、霜降为第三阶段,此时碧空如洗,大雁南飞,是“阳消阴长”逐步转凉的过程。人们在秋季的起居也应随着阳光的收敛,燥气的影响调整睡眠时间,《内经》中说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有研究发现,脑血栓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秋天坚持晨练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可改善脑功能和智力,这可能与秋季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有关。
【感悟箴言】
顺应自然规律首先应该顺应四时,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的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道家的无为养生法
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释义】
不妄为就能自然成功。
【慢读细品】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养好生命,人才能长寿。然而,危及人类生命的杀手比比皆是:饮水、空气、食物等生存条件被破坏和污染,人们普遍运动失衡,各种灾难性疾病残害着人们。
如何养生才好呢?让我们听听老子揭示的真谛:“弗为不成。”
意思是:人学地,不妄为,不违背规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也就是说,做事做到自然状态,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悟出:无为养生,是养护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何自然养生呢?就是顺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养护我们唯有一次的生命,也就是“顺其自然”地追求人生健康。对于养生,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但“英雄所见略同”,许多长寿者都认为养生不必有过多的禁忌,以顺乎自然为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老人说:“有人说老年人不能吃肉,不能吃动物油,连吃鸡蛋也只能吃蛋清。对此我却不大赞成,我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东西吃着香就吃什么,饮食首先要吃下去,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不想吃的东西看着就叫人烦,那怎么行?有想吃的东西却不让吃、吃不着,这在精神上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对健康同样是不利的。”
有人曾向季羡林咨询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季老不以为然。他凡是觉得好吃的东西都吃,不好吃的东西就少吃或不吃,其理论是:“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地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说起养生之道、长寿秘诀,那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仅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甚至有的互相对立。
有这么一个笑话:某记者听说某地有位长寿老人,便赶去采访。
老人向其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一辈子不吃肉,不喝酒。记者如获至宝,于是专心记录。恰在此时,忽然从屋子里传出叫骂声,记者忙问是怎么回事?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接受您的采访,耽误了给我父亲买肉打酒,老人家发脾气了……”
这虽说是个笑话,但也说明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自然是千奇百怪,所以在养生的时候不要搞各种条条框框,顺乎自然就好。
当然,这里所说的“顺乎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如果因为有病或其他原因,医生嘱咐忌吃某些食品、减少某些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感悟箴言】
人体的差异性很大,没有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在养生问题上,不要有那么多禁忌,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不要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问题则设法解决,有困难则努力克服,干什么就专心干,心平气和,从容处之。
6.养生过度有损健康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道德经·第五十章》
【释义】
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养生过度的缘故。
【慢读细品】
老子提倡一种寡欲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这样才不会伤残人的本性,可以活得长久。他认为欲望太盛、供奉太多,反而使生命受到损害。
我一位朋友的母亲曾经就是个养生过度的人。她订了许多卫生保健方面的报刊,经常剪贴、复印下来,分别送给朋友和老同学。她也关心电视上的健康节目。一次她特地打电话通知她的老同学,第二天有治疗高血脂的节目。她的老同学说:“我的血脂挺正常。”她劝道:“以后说不定会高呢!”她常怀疑自己有这病那病。身体某一部位稍有疼痛,就害怕“长东西”了,弄得惶惶不可终日,精神负担很大。最近她在别人的劝说下上了老年大学绘画班,还每日与老伴出去锻炼,才感觉精神和身体都好多了。
中医理论非常奇妙。中医治病的本质是和谐,它不讲究杀菌杀病毒,而是给你调理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气虚补气,血亏补血。比如,现在很多人每天吃一大堆补品,说这个好,吃一点可以补充那么多营养。其实未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不用吃饭,只吃补品就行了。
任何东西少了不行,可并不是说多了就好。比如维生素C,成人每天的需求是100毫克,如果你摄取了200毫克,多余的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不会有什么其他问题。可如果你长期摄取过量,它会通过肝脏先储存起来,然后再一点点释放,如果你摄取的量过多,肝脏储存过多,就会导致中毒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肝细胞坏死。所以养生要适度,适度包括营养的适度、运动的适度、心理的适度。
过去营养不良的人很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吃得太多,于是出现了肥胖、超重等问题。也有一些人粗粮吃得很少,这样特别不好,人类就是从吃粗粮过来的,玉米、小米、高粱、南瓜、土豆、红薯都是很好的食物,含有非常丰富的天然营养。所以东西要搭配着吃。另外要注意的是,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适可而止。俗话说:“七八分饱,百岁不老。”
人为什么要吃七八分饱而不是全饱呢?老虎生活的环境里,吃的东西不是每天都有,抓到猎物就要吃个够,接下来的两三天不吃都没事。而我们人类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天天都有吃的,如果吃得过饱过量,就容易吃出病来。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吃完东西后,要等血糖上升才有饱腹感,如果吃得过饱,等血糖上升的时候,一定又会觉得吃撑了。所以吃得快的人一定容易发胖。
这就像一个汽车制造厂,每辆汽车需要4个轮胎即可,生产1万辆汽车即需要4万个轮胎,如果你做了40万个轮胎,当然会把整个车间都占满,反而无法生产出汽车了。所以任何东西如果违背了适度均衡的原则,好东西都会变成坏东西。当然,有特殊需要的人适当多补充一些复合营养对健康还是有益的。“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句格言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且历久弥新,到今天仍然适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若不动,也就不能生存,更不能成为有思维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但运动必须合乎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去运动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一个人如果不按科学规律去运动,盲目地做一些不适合自己身心的运动,那就不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损害健康。
心理的适度也就是心态平衡。有人说,心理平衡哪里能做得到?有时候碰到某件事情我就会特别着急,平衡不了。
心理平衡,不是讲心如止水,更不是说麻木不仁。心理平衡的人一样可以拥有喜怒哀乐,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过度。比如说今天你中了个大奖,请朋友吃饭,本来是挺高兴的一件事,可你大喜过望、酗酒过度,回家反倒难受,变成乐极生悲。再比如说你不小心丢了钱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吸取教训就得了,可要是你为此而捶胸顿足,寝食不安,就可能会得植物神经性功能紊乱。所以我们遇事尽量不要大喜大悲。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伤害内脏,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等许多病,要尽可能保持理性、适度的情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然而养生过度对健康反而有害。人不要把养生作为生活的唯一追求,过分执著于养生,甚至定出种种规章、禁忌,活得并不自在。稍有不适便忧心忡忡,这样的心态对健康极为不利。
【感悟箴言】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医学常识,让身心处于轻松状态,做些令精神愉悦的事,潇洒并快乐地活着,这才是最好的养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