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3)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郡望:

    (1)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2)宣城郡:晋太康二年(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亲跟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迁徙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等,且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还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64.唐

    姓氏:唐

    祖宗:唐叔虞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四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郡望:

    (1)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2)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堂号:

    (1)晋阳堂:因郡立堂。

    (2)晋昌堂:因郡立堂。

    (3)鲁国堂:因郡立堂。

    (4)北海堂:因郡立堂。

    (5)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历史名人:

    唐寅:明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65.费

    姓氏:费

    祖宗:季友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被封为费邑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费。

    郡望:

    (1)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2)琅玡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

    (1)江夏堂:以望立堂。

    (2)琅琊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费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尤以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七省市费姓约占全国汉族费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历史名人:

    费震:明朝鄱阳人。洪武初以贤良征为吉水知州。宽惠得民,升为汉中知府。岁遇灾荒,盗贼四起。费震发仓粟十余万斗贷民,到秋收时还仓,盗贼闻知,皆来归正。

    费茂公:字谨与。清朝长白山东巴海人。崇顺治间从攻山东、江南,取劳山,拔苏州。自入关以来,大小百余战,身受创伤无完肤,而锐气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66.廉

    姓氏:廉

    祖宗:大廉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便形成了廉姓。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就是大廉。还有,元朝时,维吾尔族中有一人叫布鲁海牙,他与元朝政府友善,元朝廷封他为肃政廉访使的时候,正好他儿子降生,人们恭贺他官拜廉使,他就给儿子取名叫廉希元。廉希元的后人与汉人一起生活,友好相处,形成的一支廉姓。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天津市的宁河县、河西区,山东省的费县、滕州市、平邑县、临沂市费县、文登县、青岛市即墨县、济南市平阴县、菏泽市单县、济宁市邹城市、利津县,河北省的承德市围场区、安平县、涞水县、武安县、唐山市迁安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通河区、尚志市延寿县、哈尔滨市、绥化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卢氏县、沁阳县、商丘市睢阳区、南阳市新野县、洛宁县、鹤壁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沈阳市、海城市、大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本溪市桓仁县,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海拉尔市、兴安盟,山西省的长子县、永济市、和顺县、镶汾县、朔州市,江苏省的盐城市,陕西省的西安市,云南省的宣威市,湖北省的恩施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江西省的上饶市波阳县、余干县,安徽省的明光市,浙江省的长兴县,广东省的珠海市,湖南省的沅陵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韩国等地,皆有廉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廉洁:字子庸,一字子操(或字子曹),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率军大破齐兵,拜为上卿。后曾多次带兵打败齐、魏等国的军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北)大战,他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赵军四十万人被俘,遭活埋。公元前251年,廉颇又率军大破燕兵,任相邦,受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他年事已高,悒郁不得志,愤而投奔魏国,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后来又离魏赴楚,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67.岑

    姓氏:岑

    祖宗:姬渠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贵族,其中有他的堂弟叫姬渠,被封在“岑”这个地方,就在现今陕西韩城那一带。岑国的公族子孙,世代就以国名为姓,形成岑姓。

    郡望:

    南阳郡: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岑氏主要分布地河南省一带。

    历史名人:

    岑参:唐朝江陵人。官拜刺史。工于诗歌,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360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岑春值:原名春泽,字云階。广西西林人,先后任广西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福建宣抚使粤汉铁路督办。二次革命后,被推为护国军都司令,旋又被推为军务院抚军副长,摄行抚军长职权。民国6年广东军政府改组,被举为七总裁之一,并任主席总裁。民国9年10月,通电辞职,后隐居上海,不再过问政治。著有《乐斋漫笔》。

    68.薛

    姓氏:薛

    祖宗:禺阳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郡望:

    (1)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

    (2)沛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国。

    (3)高平郡:因泰始元年(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隋开皇初废。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迁往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于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历史名人:

    薛仁贵:唐朝名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屡立战功,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的赞歌。

    薛道衡:隋代名臣、著名诗人。其诗词藻华艳,多数边塞诗比较雄壮。《昔昔盐》中的“空梁落燕泥”句,为后人所传诵。

    69.雷

    姓氏:雷

    祖宗:方雷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相传方雷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