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探源-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本套七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正本清源”(批准号为14@ZH048)、“扶正祛邪”(批准号为14@ZH049)的研究成果。

    [2]霍小光、隋笑飞、曹志恒:《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美好新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稳疆兴疆重大决策部署纪实》,新华网,2014年5月27日。

    [3]《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30日。

    [4]《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30日。

    [5]霍小光、隋笑飞、曹志恒:《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美好新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稳疆兴疆重大决策部署纪实》,新华网,2014年5月27日。

    [6]陆忠伟:《代序:汲来江水烹新茗》,王灵桂《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第4页。

    [7]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51页。

    [8]秦惠彬:《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6页。

    [9]王灵桂:《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第1页。

    [1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273页。

    [11]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7页。

    [12]《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第2-3页。

    [13]《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第4-5页。

    [14]引自圣城麦地那版中文译解《古兰经》,马坚译,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制厂印制出版。本书所引用的《古兰经》有关章节,均出自这个版本。为节约篇幅,所涉内容只标所在章节,不再标注出处。

    [15]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5-8页。

    [16]林明峪:《台湾民间禁忌》,台北联亚出版社,1981,第35页。

    [17]〔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第4页。

    [18]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3-4页。

    [19]这是真主安拉的启示。这种启示称为“经外传述”,指的是虽为真主启示,但没有见诸《古兰经》,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口头表述,所以仍被列为圣训。

    [20]英语中的“塔布”(taboo)一词来源于波利尼西亚语的tabu,意思是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标志或显示的神圣或被禁止的事物。在波利尼西亚语中,tabu是一种海螺的名称,当部落酋长发布某种禁令时,往往吹海螺作为仪式的开始,故衍生出了禁忌的含义。

    [21]“缺耳驼”,阿拉伯语音译为“白厚尔”,是指被割掉耳朵的母骆驼。母驼如果生产了五胎,而最后一胎是母驼的话,阿拉伯人就将母驼的耳朵割掉后,放到有水草的地方,从此不再骑乘、载货,也不允许宰杀。“逍遥驼”,阿拉伯语音译为“撒耶白”,是指放生的骆驼。阿拉伯人如果长途旅行归来,或生病痊愈,或转危为安,通常会放走一头骆驼,使它和缺耳驼一样不受约束。“孪生羊”,阿拉伯语音译为“瓦希勒”,是指孪生羊中的公羊。母羊如果产下一公一母两只羊,阿拉伯人就认为这与神灵有关,为此就不再宰杀这只公羊。

    [2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136-137页。

    [23]〔英〕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史引论》,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91页。

    [2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4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4页。

    [26]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190页。

    [2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138页。

    [2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138页。

    [29]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200页。

    [30]李绪鉴:《民间禁忌与惰性心理》,科学出版社,1989,第138页。

    [3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31页。

    [32]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第136-137页。

    [33]〔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12页。

    [34]左勒·赫莱赛神庙位于麦加的南部,距离麦加有步行7日的路程,庙里供奉的是一块白石头。

    [35]“哈尼夫”,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正统的”“正确的”。在伊斯兰教中,专指蒙昧时期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笃信真主独一的人。伊斯兰教认为,先知易卜拉欣是哈尼夫的主要代表人物。

    [36]秦惠彬:《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5页。

    [37]〔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近午时期》,向培科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8-9页。

    [38]元朝时期,我国文献就有关于天房的记载,刘郁《西使记》“布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元史·郭侃传》“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

    [39]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1页。

    [40]《古兰经》2:125-2:126。

    [41]又称为“禁寺”“圣寺”。因据《古兰经》经文,在其周围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故名“禁寺”。麦加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寺中心偏南处为克尔白石殿。

    [42]〔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343页。

    [43]〔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近午时期》,商务印书馆,2001,第7-8页。

    [44]〔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近午时期》,商务印书馆,2001,第43页。

    [45]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36-37页。

    [46]〔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26-127页。

    [47]〔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996页。

    [48]〔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21页。

    [49]〔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21页。

    [50]〔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1,第178页。

    [51]〔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1008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28页。

    [53]〔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册),商务印书馆,2001,第210页。

    [54]Neal Robinson:Islam:A Concise Introduction, Curzon Press, 1999, p.60.

    [55]Quoted Mijatovich, p.17。

    [56]圣马可·尤金尼克斯,即以弗所的马可(公元1392-1444),希腊以弗所的大主教。他认为西方天主教会是异端,坚决反对东正教与天主教会联合。他是在著名的“弗洛伦萨会议”上唯一一个拒绝签字的东正教代表。东正教会尊崇他为圣徒。

    [57]Quoted in an article on the Daily Telegraph website, 4 may 2001。

    [58]Quoted Clark, p.27。

    [59]〔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4页。

    [60]〔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4页。

    [6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5页。

    [62]〔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6页。

    [63]〔埃及〕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拉伯人的日子》,埃及金字塔出版社,1953,第142-168页。

    [64]〔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30页。

    [65]〔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6页。

    [66]〔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第328页。

    [6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28页。

    [68]〔埃及〕哈桑·易卜拉欣·哈桑:《伊斯兰教史》第1卷,开罗出版社,1957,第303页。

    [69]《马克思1853年6月2日写给恩格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55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63页。

    [71]郭应德:《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32页。

    [72]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44-45页。

    [73]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45页。

    [74]“经外传述”是指虽由真主降示,但是并没有见诸天经的记载,而是通过先知穆罕默德的口头表述流传。因此,这被列为圣训而记录。

    [75]即《摩西律法》,包括在《旧约》中。

    [76]即《福音书》,包括在《新约》中。

    [77]伊本·盖伊穆:《援助忧伤者》(也可翻译为《援助无助者》)第1卷,第308页。这段圣训是经过铁尔密则考证过而传述的。

    [78]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是胡扎尔人的首领阿穆尔·本·鲁罕义在麦加首开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的先河。胡扎尔人占据麦加后,阿穆尔·本·鲁罕义曾到阿拉伯半岛北部的沙姆地区旅行,看到那里的人崇拜偶像,非常欣赏并认定其为真理,遂在返回时带回了一尊名为胡白勒的偶像,并把它安放在克尔白内,并号召人们在崇拜真主的时候,也崇拜胡白勒。人们纷纷响应。同时,阿穆尔·本·鲁罕义也是第一位规定逍遥驼的人。

    [79]John L. Esposito:The Islamic World:Past and Present, Volume 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96.

    [80]Carl W. Ernst:Following Muhammad:Rethinking Islam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hapel Hill&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3, p.146.

    [81]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全名为阿依莎·宾提·艾比·伯克尔,她6岁时,同先知穆罕默德缔结了婚约。其父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友和坚定支持者,后成为哈里发。

    [82]王新生:《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第386页。

    [83]〔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第395-396页。

    [84]〔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12页。

    [85]〔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995页。

    [86]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第31页。

    [87]“阿萨辛”为暗杀的意思,至今欧洲各国文字中依然沿用这个词。

    [88]王灵桂:《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第78页。

    [89]蒙昧时期麦加人崇拜的三个偶像女神的名字。

    [90]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喜欢用一种树木的树枝清洁牙齿和口腔,故说是“牙刷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