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经文是世尊对于“空性”的进一步开示。“空”中根本没有五蕴(色受想行识),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分别。就是说“空性”应当是超越有相的执着,超越于我们的眼界、意识之上的。通过它,我们达到“真无”。
的确,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可以说的、可以看到的、可以认识的这些有差别的东西,这些事物的表象,实在是太有限、太渺小了。
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呢,有没有超验的事物存在?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向你证明,因此很难回答。但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所能够知道的东西,毕竟不可能是完全的。我们应该相信认识所能涉及的范围以外的世界也同样是实存的。
每一种动物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体认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狗依靠嗅觉来体认世界,蝙蝠依靠声波来认识世界,尽管与我们同享一个外在世界,但是所体认到的内容则大相径庭。在蚊子的眼里,并没有人体的图像,有的只是一根一根血管。在从前,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竟然与人有着这样大的差别。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视角来评判这个世界的真伪,评断他人的对错,要对世界存有敬畏与谦逊。
林语堂写过一部《苏东坡传》,里面有这样一段史料。有一次一个已故的神婆附身在苏东坡儿媳妇身上。他儿媳妇突然声音沙哑,对他说了一段奇怪的话,她报了自己的出身,希望苏轼能够为她建一个祭坛来为她超度。苏轼说:“我是人,我不怕你。”神婆继续哀求说:“那请你帮我写一篇祈祷文纪念我总可以吧。”苏轼不肯。神婆发出很可怜的声音说:“那你给我一点水喝吧。”苏轼不仅不给她水喝,还举起手要打她。于是,神婆就离开了他儿媳的身体。
这些事情显得很神奇,纪晓岚的《因果录》中也记有类似的事。当然,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无法证是,也无法证否。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过一个案例:丹东那里有一个捕蛇人,长年累月都在捕蛇。抓到以后把它们杀死,出卖蛇肉、蛇皮、蛇胆。他一生不知道捕了多少蛇。后来得了一种怪病,全身上下都长了很多鳞片,浑身发痒,生不如死。别人用草药给他泡着,他坐在大药缸里,才能舒服几分钟。他们为他做了一个纪录片。后来,丹东有一个念佛团,知道了他因为捕蛇而得到报应的事,赶来为他诵《地藏经》,叫他去礼佛。念了三个月以后,他全身的鳞片竟然渐渐褪去。他非常感激,因此也开始虔诚地诵经礼佛。
有一次,我们在普陀山举行露天的南海观音开光仪式。我们到现场时天黑蒙蒙的,好像要下雨,大家感到非常担心。但是当住持的法师宣布开光仪式开始的时候,天上居然真的有一道阳光照射下来。我们从这个岛看向洛迦山的时候,那里竟然挂着一道彩虹。这件事是偶然呢还是必然?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我在这里不想宣说鬼神之事。但是我相信,当数千人聚合在一起发出一个信念的时候,真的可以改变天地。既然人是自然之子,那么我们的磁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
当我们能够从这些角度来观照世界的时候,就不会武断地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体认的样子,就不会将自己作为宇宙的中心了。
因此我们反复说,对于这个世界,一定要保持敬畏,一定要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人就不会行不义的事情,不会行违背世间正道的事情。这样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而言,对于我们的行业而言,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都是有所裨益的。
数千年来,佛教承天地自然的教化,教导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身心,不断推动自己走向光明、清净和圆满。
从自己的过失来思考问题,以他人的角度来化解危机,这才是因果真正要来教化我们的。所谓的“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正是这个意思。
断除万缘,一切放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经是释迦牟尼讲生死轮回之理,也是讲菩萨的修行过程之中需要断除的种种挂碍。是什么造成了生死轮回之苦呢?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断除了无明,也就断除了生死的烦恼,离开了三世轮回之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既没有无明这个源头,也没有无明的终点。因为执着于轮回的循环通过破除无明,就可以达到。
“无明缘行”,意思是过去的种种根本烦恼是由过去的种种行动(业)带来的。因此,从世俗最浅近的意义上,佛教总是劝导人们,不要造业。佛教虔信因果循环之理,认为今天所造之业,他日必遭报应。从这样的理念上,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子女一出生就很乖很听话,因为他是来还债的;而有的子女一出生就给父母带来种种麻烦,由于你前世欠了他的,今生他要来讨债。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是迷信,认为不可理喻。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佛教为什么要这样来解释世间的因果报应。
在生活中,但凡出现不好的事情,人们总是会出于自保的心理,将责任往别人身上一推,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越是认为自己对,就越是会去责备别人,结果就容易将事情激化,弄得一塌糊涂。难道这就是自诩先进的、文明的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如果你敬信因果,你就不会这样思考问题了。今天你的孩子、你的员工做了对不起你的事,让你蒙受了什么损失,如果你把它想作是前世欠他们的债,今天来还,理所当然的,你就不会生气了。不生气,则一方面能够长养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你时刻具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应该怎么理性地处理危机。这样难道不好吗,难道不文明吗?
从自己的过失来思考问题,以他人的角度来化解危机,这才是因果真正要来教化我们的。所谓的“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正是这个意思。
有时候我们以为把对手打垮了,自己理所当然就成功了,能够享有一切胜利的果实。从《心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你把对手置之死地,对你来说,可能正是进入三世轮回之苦的入口。就好像草原上原来有一群狼和一群羚羊,因为狼长期捕食羚羊,导致羚羊的数量有所减少。当地有关部门出于保护羚羊的目的,把狼给杀死了。结果怎么样呢?的确,在一段时间内,羚羊由于没有了天敌,数量增加了。可是过了更长的一段时间,那里的羚羊反而灭绝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对于反向力量的过分削弱破坏了平衡,于是越是追求什么,就越是缘木求鱼。
老子反复劝我们“为无为”,也就是让我们要保持好“有”和“无”之中的内在平衡,对于有的过度追求,反而会导致“有”更快地走向“无”。
《心经》还要求修行者参破“苦集灭道”四谛,超越所观之智和所证之理,超越生死轮回,修成正果。
这个过程比我们上面所说的积善业、除恶业当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今生一点恶业不造,前世与来世也是这样善良和光明。所以,《心经》提出要成佛果,其最为根本的方式,乃是要超越三世轮回之外。这样的修行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世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修为会随着外界起起伏伏,这就说明我们距离佛的境界实际上还有很远。
只有当我们断除万缘,最后认识到一切法相不可得,全部放下,连“放下”这个理念之本身也放下的时候,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达到菩萨的程度。
佛教说,“爱”引起挂碍,并不是教人要冷漠,不要有感情;而是要人们看清五蕴皆空、生住异灭的根本规律,不要执着于和规律相背反的表象之中追求不可得的永恒。
最终的清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说菩萨明心见性,断除恐怖和挂碍,超脱生死,达到最终的清净。这究竟是涅槃,原先是佛的正果所得,菩萨作为补处佛,虽不能完全证得,但可以分有。
在这里,《心经》为我们指出了证得终极涅槃的道路,它要求我们心无挂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人心中的挂碍,影响我们的清净根性,也影响了我们的修行。通常所说的“由爱故生怖”就是这个道理。挂碍和恐惧其实都是由于我们心中的“爱”才生起的。如果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色身,怎么会害怕死亡?如果不那么希望与自己的至亲、所爱在一起,怎么会害怕离别?
这里有一点需要弄清。佛教说,爱引起挂碍,并不是教人要冷漠,不要有感情;而是要人们看清五蕴皆空、生住异灭的根本规律,不要执着于和规律相背反的表象之中追求不可得的永恒。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应当具有怎样的态度呢?我认为应当像一句偈语所说的:“随流去”。我们看见鲜花开放,流水溅溅,当然会感到欣悦,但是同时也应当明白,正是因为水不断流去,鲜花不断凋零重放,才有眼前所现的美丽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永生而没有死亡,那么世界就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更新,也无法前进了。认清这个规律的人,应该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死问题。毕竟,没有死亡,也就无所谓生存了。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教大家不要畏惧死亡:“只有那些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才能够以‘害怕’来形容它;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经历过死亡,那么我们根本就无法去害怕。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你,死亡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是的,在谈论死亡的人还没有死,已经死了的人无法谈论死亡。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另一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你又在害怕些什么呢?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从一家做丧事的人家门前走过。小和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追问师父:“死是什么呢?死了以后人会去哪里?那边的世界怎样呢?有灵魂吗?有鬼神吗?”师父什么也没说,只用手在棺材板上敲了三下。小和尚感到很困惑。又过了几十年,原来的老和尚已经不在了,小和尚也变成了老和尚。这时,他对于生死已经有了一些领悟。一天,他又带着一个小和尚路过一家正在办丧事的人家门口。那个新的小和尚就像当年的他一样,跟在他屁股后面问各种问题。而他在那个瞬间明白了他师父在几十年以前的开示。于是也用手去敲击了三下棺材。他是在通过叩问已死者的方式,来暗示自己的徒弟,原来死亡这件事情是有生者永远不会明白的。而对于已经经历过死亡的人而言,死亡除了沉默,又有什么别的答案呢?
这个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追问的。既然无法追问,又害怕些什么呢?
所有的东西,只有当你不求的时候,才是真正能够得到的时候。
予乐拔苦,真实不虚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段经文总结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伟大功能,对其神奇不虚的力量进行了赞颂。关于《心经》所产生过的神迹,在许多典籍中有过记载,坊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
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法师(今版《心经》的译者)在去往印度的途中遇到过种种困难,几度历经生死。当然,在现实中,他的困难不可能由孙行者之类的帮助解决。有次他途经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有一个习俗,每年要找到一个相貌庄严、身体康健的成年男子,剖其心来祭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外族的人,就不用以本族人祭天了。正好,那一年他们抓住了玄奘法师,他相貌庄严,可以用来祭天。于是他们为他焚香沐浴,准备用他的心来祭天。玄奘此时,仍称念观音名号及《心经》。就在要行刑的那一刻,风云突变,雷电交加,人们感到,似乎用他来祭天触怒了天庭。于是把他请下了祭天台,并对他顶礼膜拜。
这就是念《心经》所产生的感应。
还有一次,玄奘法师途径沙漠,他和马在沙漠中已经好几天没水喝了,几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但是他宁死不退回东部找水,仍然一边念着《心经》,一边极力坚持西行。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奇迹发生了,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洲,芳草连天,水草丰美。他的马立即狂奔过去,他也就此得救。
建议大家在念诵《心经》的过程中,把心调到清净的状态,不起杂念,也不要一边念一边想着经文的意思,或者一边念一边怀疑其真假。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说经文所显示的神迹,不是为了让大家求得神迹而来持诵经文,而是为了让大家在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了解经文所言说之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心虔诚、宁静下来。记住,所有的东西,只有当你不求的时候,才是真正能够得到的时候。
对我们所不知的东西,应该保持沉默。沉默不是不加思考,而是用清心修证,不加妄语。毕竟,我们可以言说的东西,实在还十分有限。
渡过彼岸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心经》的最后一句话,是一段梵文密说的咒语,按照译经学中“五不译”原则,因此只做音译而不做意译。这样以表示对密说咒语的敬重,因为密说本来就是深密的言辞,其中有言不尽意的意味在,不是我们可以勉力去做翻译的。因此,玄奘法师在翻译时,就保持了它的原貌。
有人说,这段话的大意是呼唤修行者渡过彼岸,速速去证菩提。但是它深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要是做简单的理解,容易望文生义,自乱其心。
我们在诵读此咒时,只要保持内心的清净,虔诚地去诵读就自然能够有所领悟。密法修行的奇妙之处也正在于此。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对我们所不知的东西,应该保持沉默。沉默不是不加思考,而是用清心修证,不加妄语。毕竟,我们可以言说的东西,实在还十分有限。
最后,希望今天对于《心经》的这点粗浅讲解,能够使大家调动起学习《心经》、实证《心经》的一点兴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