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问题,常把自己局限于某一隅,实际上是心胸没有打开,观念和思维没有改变,把自己框住所致。般若空性的思想就是要我们把所有的局限打破,把覆盖在我们上面的屋顶掀开,完全让自己站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间,任意遨游、想象,展现无限的人生境界。如果我们有约束、有局限、有挂碍,那是因为有“对待”,只有无对待地面对人生,才能做到从容与自在。打破了自身的框框与限制,人生才尽可能地展现完美。
《功夫熊猫》里说,武功的最高秘诀是一张白纸。我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尽的虚空。打个比喻,你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像网络一样——你永远想象不到网络有多大、能容纳多少东西?人生就应该是这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你的生活就不会有痛苦,事业就能做到无限量。
做任何事都需要《心经》的般若空性智慧,不断地打开自己内心的藩篱。可能你今天内心的篱笆是一公里,下个月,就扩展到一千里了,再后来,是一万里。每一次自我突破就是一个质的飞跃。成佛的境界就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不断地面对每一个局限,不断地打破再打破。因为我们人不能一下做到无尽的虚空,或者说能证到般若空性的思想,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习气造成的。
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在海滩上,想把岸上每条鱼抓起来扔进大海里,使它们获得自在与欢乐,有人问他:沙滩上有千百万条鱼,你怎么能救得完呢?小孩抓起一条鱼,扔进大海里说:这只鱼是需要的。所以,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传播这种思想,能结缘一个就结缘一个,能改变一个就改变一个,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禅修讲的“观照”二字不是从字面上理解,而是要从见地上去理解。
何为见地?是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理解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人生中如果见地不正确,就容易走入迷途。那个迷途或者是名闻利养,或者是贪嗔痴慢,使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当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理解事物本质,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类理念,了解人生的变化无常后,对待事物就有一个明了、清晰、透彻的观照。就能从当前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持清醒,不管人家给我们多少掌声和砖头都能处之泰然,不会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困扰。
我在设计寺庙的愿景和方向时,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寺院建成后,也不觉得多么有成就感。每次做事,我的内心都在提醒自己:你现在是不是在追求名利?是不是有贡高我慢在心里升起?每次参加活动别人给我掌声时心里是不是很享受?在每一个过程里,我都做一个观照,使自己保持警觉。
禅修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也许今天理解了,甚至做到了,明天又退回去了。因此要时刻警策自己继续前进。别人痛骂你时,或者你撞车变残废了,左脚被锯掉时,你能不能保持一颗坦然的心?今天大家还在赞美你,明天又都骂你是狗屎,你能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学佛是一个自我修行、自我突破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超越,打破自己。不仅要超越自我,还要辐射给周围的人,因为《心经》里不只有空性的思想,还有慈悲和度化,要“自觉觉他”,人我两利,最后达到“自”“他”圆满的境界。“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我们学佛的宗旨,什么意思?——芸芸众生我们要度化他,无尽的烦恼要去断除它,无量的法门要去学习它,无上的道业要去完成它。
学佛,就要有这种愿力。有人认为我能力太差,等当了总统再做吧,或者当了大公司董事长才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今天你给别人一个微笑,是欢乐布施,让别人感觉美好、舒适;明天在路上,捡起一个垃圾袋,是为社会净化一份力量。努力地从生活中一点点做起,这就是学佛,是菩提大道的一个过程。你自己改变了,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再去辐射、影响别人,把这样的理念和行动传播给别人。这就是自度度他。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爱欲所左右,寻找真实的自己。
寻找内在的喜悦
回想自己走到今天,内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会不幸福?多问自己为什么。某人成为你的敌人,为什么你一想到他便怒火中烧,心生嗔恨。为什么?
寻找问题,发现它,面对它,放下它。用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人心中皆有如来藏识,皆有成佛的种子,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么无法成佛,为什么被心魔所困扰?镜子原来如此明净,是谁将它惹上尘埃的呢?是风吗,还是污浊的世事呢?请记好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镜上的尘埃是我们自己染上的,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让我们一一观照,把尘埃渐渐擦去吧!
有人绝望地站在海边,对大海说:“我将永远不爱海了。”荷花对他微笑道:“善男子,花将常在你的海里。”荷花在对你微笑,清风在向你致意,小鸟在对你歌唱,你的心感受到了吗?只有当我们的心海如明镜一般平静时,我们才有清澈的灵台去感受这一切,幸福、智慧、旷达等正面的能量才会幸临你的生命。
只有敢于面对和自我超越,才能达到至善。生命的喜悦无从借鉴,真正的自在唯在我心。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潜在的问题。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净空法师说过,“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大的感应果报。一个世界,一个社会,是一个小型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一个家庭,是最小的因果报应。一个妄念就是一个业因。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因循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自己所造的宿业,自己要去担当,自己要去面对,自己要去化解。
观想回到原初的澄明状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爱欲所左右,寻找真实的自己。
深深地吸一口气,寻找自己内在的喜悦。仔细感受,用心观想,会心处不必在远:我就像春雨一样泽被万物,润物无声;像夏月一样清凉皎洁,明旷高远;像秋日的落英一样盘旋起舞,深吻遒会;像冬日的冰雪一样洁净莹透,无色无香;像山间的泉水一样欢欣地与一切人把臂同游、尽情歌唱;像松林的晚风一样吹拂过迷途者流泪的面庞;像边塞的夕阳一样气势磅礴,映照落霞孤鹜;像大漠中的狂沙一样卷起万物,流转了万年的光华。
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原本相磨相荡的态势之中,回到如婴儿之未孩的无穷可能性中,我是如此的清净、自在、圆满。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时刻记得这样的状态。“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在外不分别,在内守静寂。关闭纷驰的妄心,启用真心与本心。
像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仁爱,像文殊师利菩萨一样的清净、精进,像普贤菩萨一样知行合一,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具有大愿、大力,救苦救难。我们要以一切佛菩萨为榜样,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现无限的可能。
在生活中,敢于承当与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负面的评价,接受无常的定则。真正地接受自己,展现自己,立足于天地之间而无有忧惧,一片冰心,一片坦荡,完具智慧,完具慈悲。
一切都是过程:你的辉煌,你的失败,你的青春,你的老迈,你的顺畅,你的纠结,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经过,一切都会过去。
照见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请各位同修将手中所有东西都放下。一切放下,万缘休息,面对墙壁坐下。身体放松,意念放松,心灵放松。
六祖惠能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刻,请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安宁,为什么不能接纳敌人,为什么不能面对自己,为什么处处碰壁、无法超越瓶颈?
观照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我们的内心都是清亮的、喜乐的、柔和的,为何现在附着了如许烦恼?面对自己,觉察自己,超越自己。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多了我而平添光彩,也不会因为少了我而有所损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世间的一切,都由于因缘和合而存在,由于因缘离散而消失。世间的诸法,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一切都是过程:你的辉煌,你的失败,你的青春,你的老迈,你的顺畅,你的纠结,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经过,一切都会过去。
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用“本来无一物”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回想你与父母的相处,与伴侣的相处,与孩子的相处,与员工的相处,与同事的相处……我本来很清明,本来很自在,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的烦恼?
花在路边盛开,如此明艳娇娆,为什么你欣赏不到?水在河中流淌,如此清澈铮琮,为什么你听闻不到?夕阳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悲怆高古景色,寻常巷陌风光,为什么你感受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你心体会不到?
把你的眼睛闭起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在计较攀援中活着?别人说我不好,为什么我久久无法释怀;别人肯定我、赞叹我,为什么我要以此为乐?深入地挖掘自己的问题,寻找苦痛挣扎的原因。庄子说:“举世皆誉而不加劝,举世皆谤而不加沮。”外界的评价等同于你自身吗?外界的赞扬会令你变美,毁谤会让你变丑吗?为什么如此介怀呢?
只有向内观照自己,才能找到烦恼、染污的根由。这不是老师可以教给你的,也不是朋友可以提示你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帮助自己。
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真正发愿想要解决问题,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直观心中升起的每一个念头,面对它,看住它。观者,看也,看住自己的念头;照者,见也,如明镜一样照见自己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做事情喜欢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有的人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精进,就懈怠了。这样,目的反而成为停止前进的借口。
回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次观想这句话时,我的心都充满能量,如同电击。
有位同修看了我们的《香海禅心》,问了我一个问题:“师父,您说如果把心清空,能量就能成几何倍数地增长。请问如何增长,增长多少呢?”我对他说:“当起了这个成几何倍数的念头,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结果,修行就如缘木求鱼。离清净、自在越来越远而已。”
我们做事情喜欢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有的人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精进,就懈怠了。这样,目的反而成为停止前进的借口。就像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以后,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考取了名校,于是就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年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须知,才性、灵气是需要日日护养,静心护惜的,如果以一个个狭隘的目的来损折自己的智慧,那这样的追求就不值得效仿。
人应有愿景,发大愿,行正道,而不要执着于每一个短期的目的之上。什么样的愿景此生会受益?比如儒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愿,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说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此庄严誓愿并依此修证的人,此生自然能够有一番大成就,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将自己身上的习气,如傲慢、嗔怨、躁厉、急迫等一一克服,将名闻利养的追求一一放下时,身上的能量才能彻彻底底地展现出来。否则,就像一个倒满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纳不下任何新鲜的思想,任何异质的声音,有如一潭死水,终归发臭腐烂。死水是令人绝望的,不流动、不振拔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希望。正因此,朱熹在读书时发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感叹。读书要活,做人亦要活。
立足于天地也好,与他人相处也好,自处独居也罢,只有将原本清净的自我展现出来,方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之一。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回归到本来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无量无边的能量。
以万物为上师,以一切人为导师,把心量打开到无所不包的虚空之境,能够吸收、运用一切力量来帮助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智者的省觉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最应参省的人生至理。当因缘还不具足时,停住比勉强行进更为睿智。达摩在传法之前曾经面壁九年,这既是自我修证的过程,也是机缘时至的静待。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通过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来省觉自己,超越自己。以万物为上师,以一切人为导师,把心量打开到无所不包的虚空之境,能够吸收、运用一切力量来帮助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禅修所需要的是“心超三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状态。这并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两者最佳的结合。
我们主张修行生活禅,亦即将禅修静定的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语默动静之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禅者的作风。要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烦忧,扫平心上的诸多尘垢,最佳方法就是通过身心的内观、内调,回归到原本空灵的状态之中去,如此一来,原本的慈悲与智慧将次第展现,进入非常优裕、喜乐的人生状态。在这样的天地境界中,一切问题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问题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不再被视为问题与障碍了,所有人事都将成为加持修行的上师,促进正向能量的产生,在人生中展现出不凡的气象来。
修行,应从小事着手,从凡人度起,从行住坐卧中体会禅的真谛。最后,送大家一句智慧言语:“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优钵(优钵:梵语,亦即莲花)影。”破烦恼处,不在高古,如鱼精进不息,则闻木鱼声便可照彻烦忧;见性灵出,不必在远,三两荷花素净,当忆其出自淤泥。可见,清净、性灵都是从烦恼、污浊中步步参悟而被勘破的。禅修,实际上是师父带领看看修证的道路,认认回归佛性的家门。至于之后的修行,就要靠个人的坚持与精进了。
无量佛经,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即心即佛,也可说即心即魔,关键在于起心动念,关键在于如何护惜,关键在于如何安住,关键在于如何坚持。禅修的功课,一时都松散不得:“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君子慎独,即使独处时,即使困厄中,也不能忘记修行。
读十年书不算本事,读一辈子才见长进;修一时禅不算精进,修百世禅方见菩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