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人生哲学-生命,应该被热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久坐无益】

    不要老是坐着不动,不要相信任何不是产生于户外空旷之地的思想,不要相信任何不是随着身体自由活动而来的思想,也不要相信任何不能鼓舞你筋肉的思想活动。常常坐着不动,是真正违反圣灵的一种罪恶。

    ——尼采

    “坐着”俨然成了都市人最常见的一种“姿态”。从早晨起床开始算起,吃早点要坐着;上班乘车要坐着;如果你是办公室一族,工作期间要连续坐8个小时左右;忙碌了一天回家时在公车上或地铁上找寻到一个座位坐着,想必在你看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到家的第一刻应该是到柔软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吃过晚饭后,不管是上网还是看电视,都还是坐着……

    我们坐着工作,坐着享受各种文化生活,甚至连一些游乐活动也是坐着进行的。我们每天都是在这样的久坐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很悲催地被称为“坐着的一代”、“久坐一族”。

    欧洲的医学专家曾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久坐对健康非常有害,倘若你是办公室一族、司机或者学生等需要长久保持坐姿的人,那么一定要警惕久坐带来的危险。”

    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长期把兔子、夜莺和乌鸦关在笼子里,不让它们出来活动,但给予充足的食物和水,使其睡觉。等到把它们放出来时,兔子刚奔跑几步就栽倒在地上死去,夜莺没有飞多高就坠地而亡,乌鸦还没飞到树枝上就摔下来一命呜呼了。经尸体解剖后发现:它们有的心脏破裂,有的动脉撕开,原因是长期缺乏运动,内脏器官发育不良,不能适应运动时血压升高的需要。

    人和动物一样,其寿命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心脏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肺活量的高低。爱运动的人心脏功能就强,肺活量就高,就能把身体的老化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反之心跳快的人由于心脏功能弱,排血量相对减少,老化程度也就越快。人如果久坐而不注意活动就可能引起许多疾病。

    肥胖病专家詹姆斯指出:“肥胖的人天生更容易被椅子吸引过去,即使在他们成功减肥之后,他们还是比别人更喜欢坐着。”詹姆斯说:“人类在过去150万年的进化中,大部分时间依靠走路和行动的能力,就在150年前,90%的人还在从事农耕。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变成了椅子的奴隶。”

    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椅子,而长久地依赖于“椅子”,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机体代谢减缓、容易患高血压、体重直线上升等,因此一些偏激的人给椅子起了一个称号,“健康的第一杀手”。

    可是把椅子等同于健康的杀手是不妥的,因为椅子不会有意损伤我们的健康,事实上我们应该改变的是“久坐”的坏习惯。

    有数据显示,喜欢活动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比爱坐着的老年人的死亡率低一半。而那些喜欢看电视或者上网的人,无论胖瘦,患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的几率也高于别人。此外,瘦人平均比胖人每天多站两个小时。

    然而,办公室的白领们工作性质不可能和椅子完全断绝关系,也不可能和“坐”说再见。想要避免一天都坐着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你不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还要经常像猫咪一般伸伸懒腰,或者起身走动走动,以舒展四肢,消除疲劳。

    绕桌边走动几圈或者时常去接点水喝,或者干脆撤掉椅子坐在运动球上,都是好办法。后者能让你时刻保持重心稳固,可以矫正坐姿并且收腹挺胸。

    有条件的话,买一把好椅子非常必要。一把好椅子可以减轻久坐对于脊椎造成的负担,特殊的人体工学设计可以自然贴合每个使用者的身体。椅面和椅背最好选择网状设计,透气性好的,这样你久坐一整天后不会因为臀部和背部温度升高而觉得不舒服。

    生命在于运动,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也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体育活动专家阿姆斯特朗表示,那些花大量时间坐着的人,如果运动能够贯穿每一天,而不只是每天的一段时间,或许会对他们的健康更有益。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百练不如一走。”这两种说法足以说明散步在健身中的重要作用。饭后百步走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适合身体偏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要是能在饭后散步20分钟,动静结合,就能减少胃酸分泌和脂肪堆积,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法,运动量不大,但健身效果却很明显,而且不受年龄、体质、性别、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古今中外的一些长寿老人,他们都把散步作为延年益寿的手段。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年近九旬时,仍坚持日行500步;革命老前辈朱德同志,在暮年每天还散步3次,每次3里路。当然,散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收益、养成习惯。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不要太“宅”,应该尽量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经常出去逛逛街,见见朋友,爬爬山……把运动融于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对待疾病要有豁达的态度】

    对一个内在健全的人而言,疾病甚至可以作为生命的有力刺激品,作为生命旺盛的刺激品。我就是以这种态度来看我长时期的疾病的:我好像重新发现了生命,包括我的“自我”在内。

    ——《尼采的生命哲学》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疾病乃是人生之大苦。但有人却以豁达的心态,从病痛里滤出快活的滋味来。苏东坡一向乐观,因偶然得病,悟出了连生病都不是糟糕透顶的事情:“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说得何等洒脱!

    著名诗人臧克家,晚年对于病痛的折磨也不屈服:“老来病院半为家,苦药天天代绿茶。榻上谁云销浩气,飞腾意马列无涯。”依然是满腔的豪气。臧老的夫人郑曼更是佩服地说:“他是个心量很宽的人,否则也活不到这样的高寿。”

    十八世纪德国作家诺瓦德斯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钱钟书认为“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变成快乐的资料。”毛泽东对待病痛是“既来之,则安之。”他们在病魔面前都表现出一种坦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而获得一种清闲与休息。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病,是一个人生活中乃至生命历程中的一种非常状态。生病自然是痛苦的,可有的人一看自己有病便惶惶不可终日,甚至疑神疑鬼把自己的病看成不治之症。

    有一位老人曾被医院诊断为某严重疾病,回到家后,他自暴自弃,不肯吃饭,也不肯与亲人好好交流,没过几天就奄奄一息。家人见他如此,只好又将他抬到另一家有名的医院。医生听过家人的叙述后,轻描淡写地告诉老人,他的病情并不严重,只需吃些中药略加调整,再配合一些日常运动便可。没想到,听完医生的建议,这位老人立即喜笑颜开,早晚配合治疗,数月之后居然红光满面,压根看不出有大病过的迹象。

    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疾病,疾病也不会纠缠我们太久。一个人患病后,思想上自然会产生许多顾虑和苦恼,以致不思饮食,夜不能寐,甚至出现破罐破摔的绝望情绪,那么这种绝望情绪对人的打击,有时会远远多于疾病本身。古代医家称:“忧愁悲喜怒,今不得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又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说明精神作用对疾病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

    “谁要是能够对悲哀一笑置之,悲哀也会减弱它的咬人的力量。”历尽人世沧桑的莎翁,在尝试了种种对抗哀伤的方法之后,最终选择了微笑这一武器。人生有些灾难病痛是人力所难以左右的,此时与其呼天抢地、悲痛欲绝,让灾难进一步逞威肆虐,摧残我们的心灵,毋宁乐观坚强地面对不幸,笑对病痛,不让愁云惨雾压倒我们心中那片生机和盎然春意。

    2000年,一本癌症患者在生命中最后日子书写的《生命的留言》震撼了所有的人们。

    书的作者陆幼青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从事广告业,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没有长着一张出类拔萃的漂亮面孔,个性平和……”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凡普通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书写了心灵深处的真实告白——“死亡日记”,向身边每一个活着的人,讲述自己对生的感受。

    “我希望能把我的文字带给另一些人,那些在我们身边,还在苦苦地跟癌症作战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行程中,陆幼青不愿意“默默地、全然静止地”等待着死神的召唤。“我要将死亡的过程袒露出来。但这不是袒露死亡降临的恐惧,更多的是探讨活着的价值,让所有癌症病人关注生的意义。”

    此刻,癌症已完全改变了陆幼青的肉体,但面对这一切近乎残酷的现实,微笑依旧挂在陆幼青的嘴边,“生命的开始无法控制,生命的消失依然无法掌握,人应该比较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到来。”

    面对病痛,恐惧和担心都没有用,也逃避不了。既然不能逃避,我们不如乐观地迎上去,勇敢地接受它的挑战,用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自我修复,做到一息尚存,就不言放弃。健康不仅是一种生命的体征,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人难免患病,有病并不可怕,正确的态度是,一不讳疾忌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小病小治,大病大治。二要情绪乐观,“既来之,则安之”。消极的情绪,可以致病;而乐观的情绪,却可以治病。目前,对许多病采用心理疗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性格顽强、情绪乐观,就可减轻病痛,有利于治疗。

    冰心说:“在快乐时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面对病痛,我们可以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支撑着生命。

    病痛有时是一种财富,一种精神财富。当你在痛苦的缝隙里找到阳光和快乐,你就会长成挺立在天地间的一株参天大树。病痛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让人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的毅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有经历了病痛的磨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快乐生活的真谛。

    【既然会死】

    人总免不了一死,所以在面对死亡时,我宁愿选择慷慨赴死。

    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终结,所以我选择全力以赴向前冲。

    时间总是只有那么一点,所以我选择把握此时此刻的瞬间。

    至于唉声叹气,就留给那些歌剧演员们去做吧。

    ——《权利意志》

    就如同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一样,人的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无奇。“人生自古谁无死”,死是万物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人们又都有希望生存、不愿死亡的愿望。因此,不论古今中外帝王将相,还是现代科学家,几千年来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这是无济于事的,现在科学家只能找到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方法,而永远不会找到不死的“灵丹妙药”。所以,有人说:“人从生下来就注定要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因为人世间有情在,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为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陶渊明是豁达的、乐观的,所以他能以一语道破生死的问题:“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会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地生活。只有真正的修炼者,因为洞悉了永恒的真理与生命的真相,才会逐步看淡生死,所以对死亡不会心存恐惧。

    许多长寿名人,对死亡都有着大度的乐观心态。著名佛学家赵朴初,他对生死看得很透,在病床上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展现了他纯情超然的心灵境界。著名作家孙犁晚年自作无题诗:“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超然大度。

    有句古话说,视死如归。一个人如果能看淡生死,敢于视死如归,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有两种人达到了这种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历尽劫难沧桑,参透生死,对人生已经大彻大悟;另一种是胸怀高远大志,心有精神大义而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周恩来对死亡的态度非常理性,也非常超脱。他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一个人应当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进取,拼命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5年9月,在一次外交活动中,话题自然地转到主人的健康上来,周恩来开着玩笑却言辞令人辛酸地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他还欣慰地说:“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你们可以充分相信,邓小平同志将会继续执行我党的内外方针。”

    周恩来不害怕死亡,不企求生命的重复,他唯愿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最大的光和热。如果把周恩来的人生观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尽心尽力”的原则,有义务有能力去做的,就一定去做,争分抢秒地去做。尽心尽力了,就不枉为一生,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周恩来给世人的印象是,他像负重的“牛”,像一架不断运转的“机器”,将身体和精神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他所崇拜的偶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历史留下的是一个尽职尽责、辛勤劳作的形象。

    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事业。

    莎士比亚一段名言,足以令人回味:“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所听到过的一切怪事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是一个人免不了的结局,它要来的时候谁也不能叫它不来。”

    总之,有生必有死,死亡永远伴随着生,相依为命,寸步不离。人的生命同世间一切的生物一样,一旦死亡就不可能再次复生。如果因此而轻视或浪费生命,那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在死神召唤之前,我们还应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都要顺其自然,正确对待死亡,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无须惊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既然死亡不可避免,就应该在有限的岁月里,让生活充满阳光。看淡生死才能更好的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珍惜并热爱生命】

    是的,活着是有价值的!是的,我应该活下去。

    ——《快乐的智慧》

    古人所谓:“人生如朝露”,“人生如白驹过隙”,都是说明人生的短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然而,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不应当成为我们厌弃人生的理由,相反它可以激发我们用这样一种态度去生活,那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那篇著名的《热爱生命》的小说里,淘金人历尽苦难和艰辛,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使人们觉得人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人的生存欲望是多么强烈,人在死亡的边沿才会深切感受到生的可贵。

    只有失去过才知道拥有的可贵,然而生命不能做这样的游戏,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既然“人身难得”,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这永不复再的生命。我们应当用虔敬的、感激的、清醒的态度和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勇气,去过好生命的每时每刻。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金币,把一枚金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很多人很想热爱生命,却不得不向生命告别。所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当你可以活着、笑着、哭着、吃着、睡着,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命的流动易逝,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幸福。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幸运的是你可以看到那和煦的阳光,幸运的是你可以呼吸着新鲜空气,幸运的是你可以自由地行走于天地间。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末尾写道,人类的全部幸福就在于希望和等待之中。希望是幸福,等待是幸福,活着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失去生命,伟大的理想,幸福的生活,快乐的人生,只能是我们脑海中的宏伟蓝图而已,只有活着,珍惜生命,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里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问台下众人:“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甚至粉身碎骨,正如钞票被揉被碾一样,我们会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相信,我们的生命正如这20美元一样,永远不会流失价值,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

    生命是美好的,不在于每时每刻的美好,而是因为丰富多彩而美好。热爱生命,不仅要爱美好的结果,也要热爱艰辛曲折的过程。你应该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在闪耀中出现绚丽,在平凡中出现真实。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视自己,不要因为一些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放弃生命。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再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但我们要认真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这样我们的年华才没有虚度。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样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璨,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生命因为有意义才值得珍惜,生命因为美好才值得珍惜。生命因为有限才值得珍惜。

    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