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千米,南北宽200~350千米。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色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横空出世的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喜马拉雅山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因为它的最高部分(主脊带)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汇集于此。
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00米),第五高峰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9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
所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50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10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
根据近十几年来的考察研究,作为古地中海一部分的喜马拉雅海(或称特提斯海)海水退出以后,这里还是一片逶迤起伏的年轻陆地。在距今一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在吉隆盆地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欧螺型恒河螺化石说明,当时西藏同南亚水系是相通的,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像三趾马一类的动物在森林、草原中奔驰。喜马拉雅地区是一片兴旺的自然景象;到200万年前,由于不断上升,喜马拉雅山开始出现了冰川。
1967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指出:在定日苏日开始出现了距今40至50万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它们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同属一个时代;1966年科学工作者在聂拉木县亚里发现的石器更精致,它们是距今7000~10000年前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类使用的,同时发现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化石表明,当时这里的环境温暖,杜鹃、柳树成林,适于人类生存。然而目前这里已经上升到4300米,周围一片高寒景象。从发现的化石证明,在3160年前,羊卓雍湖一带还生长着大量的松树、栎树和棹树,而不像现在这样高寒、荒凉。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一系列湖泊如泊古湖、戳错龙湖、多钦湖、羊卓雍湖等,过去并不是在现在的位置上,而在它的南边;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支流不太相同,南岸短北岸长。这是由于山脉主脊带上升速度快而北面上升速度慢造成的,因此地质学家们确定喜马拉雅山仍然在不断上升中。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也不会停歇。
喜马拉雅山系有多少自然气候带
“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住屋或家乡,原地热奇观意即为“雪的故乡”。它全长2400千米,宽200~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2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青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最奇特的景观就是垂直分布的自然带,其中包涵的问题非常复杂,正因为这样,这里才成为中外学者和探险家最为钟情的地方。
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洛子峰(8510.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和希夏邦马峰(8012米)。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惊叹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森林苍郁,有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以及杂色噪鹏、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动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做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飘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海拔5200~5500米)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平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5000~56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苹、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蚤缀等组成的座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的喜马拉雅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
在高原范围内共有1000余处地热区。以西藏南部的地热带为最强盛。雄伟的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山脚下,常常见到山峰白雪皑皑,山脚热气腾腾,蓝天雪峰的背景与冉冉升起的白色汽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之丰富,类型之复杂,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全球罕见。
南起喜马拉雅山,北抵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从西陲阿里向东经过藏南延伸至横断山脉折向南迄于云南西部的强大地热带的形成,和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我国科学工作者把它叫作喜马拉雅地热带。在这条地热带内有热水湖、热水沼泽、热泉、沸泉、汽泉和各种泉华等地热显示类型,还有世界上罕见的水热爆炸和间歇喷泉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呢?
水热爆炸是一种极其猛烈的水热活动现象,爆炸后地表留下一个漏斗状的爆炸穴,穴口周围组成的环形垣体堆积物逐渐流散,穴体内壁也被淀积的泉华衬砌起来,泉口涌水量慢慢减少,水质渐清,水温降低。水热爆炸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兆不明显,过程也很短促,约在10分钟以内,因此只有少数人碰巧亲睹过这种奇特的地热现象。
有人认为,水热爆炸属于火山活动的范畴,这是因为目前仅有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意大利等少数国家发现过水热爆炸,但几乎都出现在近代火山区内。然而,青藏高原上的水热爆炸活动和现代火山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它是在以岩浆热源为背景的浅层含热水层中,当高温热水的温度超过了与压力相适应的沸点而骤然汽化,体积膨胀数百倍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掀开了上面的盖层而发生的爆炸。高原上水热爆炸的规模较小,但同一地点发生水热爆炸的频率却较高。如苦玛每年四五次,有的年分则多达20余次。这种罕见的高频水热爆炸活动说明,下覆热源的热能传递速率大,爆炸点的热量积累快。从地热带内其他各种迹象判断,这个热源可能是十分年青的岩浆侵入体。19世纪末叶以来,涉足高原的任何外国探险考察家都没有报道过这里的水热爆炸活动,已经发现的水热爆炸活动大都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它们形成的垣体中也不见泉华碎块,这不仅说明这些水热区形成的年代新,而且还暗示这里作为热源的壳内岩浆体很年青,正处在初期阶段。
西藏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间歇喷泉的惟一地区,共有间歇喷泉区3处。高温间歇喷泉是自然界一种奇特而又罕见的汽水两相显示,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地下高温热水做周期性的水汽两相转化,因而泉口能够间断地喷出大量汽水混合物的一种水热活动。相邻的两次喷发之间,有着相对静止的间歇期。这种奇特的、交替变幻的喷发和休止,决定于它巧妙的地下结构和热活动过程。间歇喷泉通常位于坚固的泉华台地上,其一下有体积庞大的“水室”和四周的给水系统,底部有高温热水或天然蒸汽加热,还有细长喉管直达地面的抽送系统,酷似一个完整的天然“地下锅炉”。随着水室受热升温,汽化上下蔓延,至水室内具备全面沸腾的条件时,骤然汽化所产生的膨胀压力通过抽送系统把全部汽水混合物抛掷出去构成激喷。水室排空后重又蓄水、加热,孕育着再一次喷发。
西藏地热科研所现已修建了6座地热能温室,面积共达1600平方米。隆冬季节,温室内气温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喜温作物生长非常良好。看来,西藏的地热资源可利用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许多领域。
世界上最高的煤矿在哪里
在西藏阿里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巍峨的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直插云霄,就在这个素有“神山”之称的山脚下,坐落着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煤矿——著名的门土煤矿,它的第一个平巷洞口高度是海拔5150米。
门土煤矿是70年代初期发现的,经过有关部门的勘探、设计和施工,于1976年正式投产。它产有优质焦煤,是阿里地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力资源。在如此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的荒山峻岭之一卜建成这样初具规模的世界最高的煤矿,是西藏工人阶级在征服大自然战斗中的一项硕果,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发展史上的骄傲。
门土煤矿的煤产于新生代早第三系地层中,说起这些“乌金”的形成,特别是它被抬升到如今的高度,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呢。谁能想到就是这个高达5000多米以上、经常被皑皑的冰雪所覆盖的含煤岩系,早在五六千万年前竟是海拔不到一二千米的群湖密布、丛林繁茂、鸟虫云集、四季如春的温暖之乡。
据考察所采集的化石标本鉴定结果来看,那里不但有生长在炎热多雨,代表热带或亚热带的桉树、榕树、蒲桃、杨梅等等植物群;还有生殖在湿热的湖滨岸边的各种蚊虫、蛾子和鸟类等等。这些历史的见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里确实是四季如春的温暖之乡。无数树木气候湿度压力条件之下,年复日久就变成了煤层。
高寒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长在高寒草甸的植物,为了适应干冷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拥有生存的“秘密武器”。通过解读这些秘密武器,我们才可能发现高寒植物为什么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胎生繁殖是植物对生长期短,生态条件恶劣的高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常见的胎生植物有珠芽蓼、点头虎平掌、胎生早熟禾等。它们在高海拔地区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当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后落地生根,在雪被的保护下安全越冬。
在终年冰雪带以下,寒冻风化作用极为强烈,山麓、山坡以至山顶到处是裸岩、碎屑、石块,宛如一片石海。岩石或石块表面生长着五颜六色的地衣,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地衣不怕风吹、雪盖、日晒和雨淋,并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来溶解和腐蚀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养料,加速岩石表面的风化,使其转化为土壤,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农类通常分布在雪线附近几百米的地段,被称为高山区域的“先锋植物”。
搬开垒叠在一起的石块,可以发现石块问积聚着许多细小的土粒,其间生长着一些高等植物。最惹人注目的是全身密布白色绒毛的雪莲。这是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雪莲又叫“雪兔子”。远远望去一株株雪莲犹如一只只白色的玉兔,用它那浓厚的绒毛抵挡着凛冽寒风的袭击,在皑皑冰雪中傲然屹立。它的根系长达一米以上,为地上部分的5~10倍。
座垫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广泛,它们是在高山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地上芽多年生草本植物。座垫植物比较矮小,植株分枝多,茎节间强烈短缩,枝条排列成流线型的垫状体,呈半球状倒覆贴于地面。它们的叶缩成鳞片状、针状或极小的叶片覆于表面,小枝问有枯叶,细土充填,具有保护生长点和越冬芽与增加热容量的作用。白天,它们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热,而散热则较慢,体内水分蒸腾也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环境”。座垫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证了地上部分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典型的垫状植物有枝叶密集的囊种草、盛开细小白花的苔状蚤缀和垫状点地梅等。在藏北高原,囊种草的根系集中分布在离地表10~50厘米内,其侧根发达,根系展布范围的直径相当于垫状体直径的7~12倍。
植株矮小是高山植物的又一生存武器。以柳属植物为例,在海拔较低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它是绿影婆娑、垂枝飘拂的大树,但在高山带,它却成为几十厘米高的植物,有的甚至仅2~3厘米高,蔓地而生。又如沙棘,在藏东南低海拔的谷地中它可高达川多米,但在羌塘高原上却成为只有几厘米高矮的小灌木了。在高原东南部的高山上,以3~5厘米高的小蒿草为主组成的高山草甸植被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宛如铺在高原上的绿色地毯。它的生物生产量低,但其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成为良好的暖季牧场。在比较湿润的高山,有圆穗蓼、香青、紫菀、委陵菜、黄花草等和蒿草一起生长。这些杂草高10—20厘米,盛开着粉红色、紫色、黄色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纷。高山上花色艳丽的植物不胜其数。蓝紫色的龙胆;黄色、红色、蓝色的绿绒蒿;白色的银莲花;金黄色的金莲花;深红色的角蒿,有的呈塔状矗立,有的连成一片,像色彩斑斓的锦缎,给高原增添了迷人的景色。
寒冷干旱的高原西北部占优势的代表植物是垫状驼绒藜。它植株矮小,为垫形的小半灌木,形成一个个小圆帽状的座垫。虽然高仅有10厘米,却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它既能在含盐的、有多年冻土层的古湖盆底部形成高寒荒漠植被,又能生长在干旱的高山碎石坡上,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钦佩赞叹。
高原麦类为什么特别高产
也许你不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小麦产量最高的地区。西藏格尔木香日德农场、江孜农业试验场、日喀则农科所先后创造了麦类亩产1000千克的全国高产纪录。消息传开,震惊中外。在气候温凉干燥的高原,人们怎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太阳辐射说起。阳光是绿色植物所需能量的惟一来源。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制成碳水化合物。没有阳光,便不可能有作物生产,这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青藏高原有充分的太阳辐射,为农作物高产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早在1963年就指出,德令哈农场虽是地处海拔二三千米,但是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却超过500千克,这是受惠于太阳辐射强之故。
青藏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值居全国之冠。拉萨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阳辐射19500千卡,相当于230~280千克标准煤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比纬度相近的成都、南京高一倍多。世界上接受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除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外,就要数青藏高原了。由于日照强烈,即使在严冬,只要太阳一出来,气温就很快上升,气温日较差可达18~20℃有时甚至达23℃。藏族同胞的穿衣习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原早晚很冷,藏民须紧裹藏袍御寒。而一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他们就得脱掉一只袖子,或脱掉两只袖子系在腰间。强烈的太阳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高天寒的不足,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原上的麦类高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穗大粒多。以近些年种植比较广泛的冬小麦品种“月巴麦”为例,每穗平均结实40至50粒,千粒重40至50克。每万穗籽粒重量约15至20千克。相比之下,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每万穗籽粒重量只有7至13千克。也就是说,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同的情况下,高原产量比东部低平地区高出0.5倍,甚至一倍以上。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均低于东部低平地区,从而使生育期延长。东部低平地区冬小麦250~280天成熟,可是高原却长达300~350天,而且随海拔升高,生育期还会延长,这样非常适合种植晚熟品种。晚熟品种成穗率高,穗大粒饱。
麦类的幼穗分化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而灌浆成熟期是决定每穗粒重的关键时期。高原气温偏低,麦类生育期延长主要是延长了这两个时期,分别比东部低平地区延长20至30天和30至50天。幼穗分化期长。幼穗发育充分,穗大粒多;灌浆期长,积累养分多,籽粒饱满。
高原麦类生长期内气温不高,但晴天多,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降温快,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少。根据科学家的测定,拉萨冬小麦呼吸消耗的养分仅仅是东部低平地区的1/2。
光照和温度配合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的强弱。高原上一天之中光照和温度变化是较理想的。早上气温不高,太阳辐射亦较弱,所以光合作用不强。中午前后,气温适宜,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也增加。东部低平地区中午前后气温过高,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科学家称为“午睡”现象。但在高原上却不存在这种情况,一天中有10至12小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高原上很少发生大风倒伏、雨害涝灾、高温逼热等天气灾害,温凉干燥的气候条件又限制了赤霉病、锈病、粘虫等病虫害的大面积流行。上述种种就是高原麦类能获得高产的原因。
独特树种——西藏长叶云杉
我国稀有珍贵树种——西藏长叶云杉,分布于万木峥嵘的喜马拉雅南侧吉隆以下沟谷地段的吉隆藏布流域的冲色至不村附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现已批准该处为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科研、引种、繁殖这两个珍贵树种的天然基地。
吉隆藏布穿过茂密的森林,沿着蜿蜒的山谷向南飞泻。河谷两侧山势巍峨,海拔1810米至6000多米。山顶皑皑冰雪,山腰茫茫林海,山麓潺潺流水,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特殊的自然条件,繁殖了千姿百态的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
珍贵的西藏长叶云杉针叶细长下垂,远看似孔雀开屏,展翅欲飞。据考察,西藏长叶云杉为喜马拉雅地区的特有种;长叶云杉产于吉隆,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也有少量分布。在吉隆,西藏长叶云杉垂直分布于海拔1810米至2550米之间,水平分布于吉隆藏布流域的羊母台一线,以江村附近为多,常呈块状纯林。它的生长量比同林区用材树种的乔松、喜马拉雅冷杉、糙皮桦、高山栎等均高,单株材积可达7立方米以上。西藏长叶云杉,因其分枝高、树皮厚,还具有抗御林火的特性。江村附近一片长叶云杉、乔松和其他树种的混交林,1950年曾遭火焚,惟存长叶云杉昂首云天,亭亭玉立。
长叶云杉垂直分布于海拔2150米至3100米之间。水平分布于吉隆藏布流域的沿河沟谷,以冲色、吉甫附近为多,有的单株材积高达十余立方米以上。长叶云杉干形通直、小枝柔细如垂柳可与雪松媲美,也是建筑良材。其生长量仅次于乔松,比喜马拉雅冷杉、糙皮桦、高山栎等生长迅速。为什么只有在吉隆藏布流域的沿河沟谷才保存着大量的长叶云杉呢?
据地质资料记载,在1000万年前,这里没有雪山、冰峰,到处是一派青山秀水的迷人景色。在现在海拔4000米左右沃马村的荒山秃岭上,那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的各种植物。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的分布面积远比现在多。随着喜马拉雅山体的不断上升,植物区系发生了变化,一些乔、灌木向南退缩。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吉隆沟谷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植物区系,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在这特殊的小气候环境里得以保存下来。
大自然的奇异功能,使这里山高林密、沟谷幽深,成了野生动物生长繁衍的良好场所。自然保护区内除了长尾灰叶猴、恒河猴、金钱豹、黑熊、雪豹、河麂、马鹿、猞猁、岩羊、豹猫等多种兽类以外,还有灰腹角雉、孔雀雉、藏马鸡、藏雪鸡、蓝马鸡等多种鸟类。使人讨厌的有毒或无毒蛇,在保护区内也不少见。由于林内温暖、潮湿,天麻、贝母、木灵芝、苦黄连等80多种药材在这里广为分布。
在自然保护区内,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不仅植物垂直带分布明显,植物区系组成复杂,在这苍茫的林海里,还有壮观的瀑布,奇妙的山景,鲜艳的花卉,悦耳的鸟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鸟的天堂——错鄂湖
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羌塘高原南部边缘湖盆区,有一个淡水湖叫错鄂湖,湖里有个鸟岛,海拔约4600米左右。四周天高水阔,僻静悠远,没有各种野兽的骚扰,湖内有无数的鱼类等水生动物,湖边花草繁盛。每年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时,成千上万只鸟汇集到这里,欢歌雀跃,生儿育女,栖息觅食。成群的鸟儿冲向天空遮天蔽口,似朵朵彩云,这里是鸟儿斑斓绚丽的世界。
对人来说,它们过着谜一般的生活。能够生活在那样高寒的地带,错鄂湖的众多鸟类必然有其特殊的生理特性,使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地生存下来,这些生理特征目前正是我们人类正在研究的课题。
这里的鸟儿们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十分辛苦,虽然高原气候恶劣,但它们还是坚韧地忍受着这里时风时雨的恶劣气候。它们为了生存在同种族内往往是群居,但各自组成小家庭。棕头鸥筑巢遍布全岛,几乎无插足之地,斑头雁巢混杂在东西两侧的棕头鸥巢群中,鸬鹚则建巢于较大的岩石下,秋沙鸭建巢于岸边浅水中。
黑颈鹤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惟一生存高原的鹤。由于它所要求的生活条件特殊,种群繁殖率低,防御敌害能力差,目前在世界上已被认为是十分稀少的珍禽。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都把它列为急需拯救的濒危物种。
为此,国家专门在申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黑颈鹤的繁殖地。在这里,黑颈鹤是怎么生存繁衍的?
河湖边沼泽地带是黑颈鹤做巢和避敌的好地方。沼泽内的水生植物如红线草、黄花水毛茛也是黑颈鹤的食物之一。黑颈鹤体形非常高大,一般体重5至7千克。颈、尾、初级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体羽灰白色,头顶少有点绒毛,呈朱红色。它体态优美,性情温雅,举止庄重,抬头昂立时几乎与人齐高,舞姿潇洒飘逸,惹人喜爱。它们一般数十只成一群,活动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区,每年冬季在藏南拉萨河年楚河一带,常栖于宽阔的河滩、河湾、卵石滩浅水处,有时沿江河上下飞行,常听到它们“果、果”的鸣声。
一切表面的平静之下都蕴涵着不安。产卵后,面对高原多变的气候,为了让心爱的幼儿顺利出世,它们夫妻轮流孵卵。如发现敌害时,另一只黑颈鹤总是设法把敌害引开到离巢较远的地方。30天左右,幼鹤破壳而出,刚出世的幼鹤浑身绒毛,茸茸可爱。一般一窝能孵出2个幼雏,但由于幼雏问的争斗和天敌的危害,幼鹤夭折率较高。据观察平均二至三对成鸟才能保存一只幼鸟。它们繁殖期间食物主要是沼泽里的蛙类、鱼类、藻类的根茎、湖边的人参果和山坡上的西藏沙蜥等。黑颈鹤对这里的气候非常敏感,每到8月,成鸟带着幼鹤练习飞翔,尽快学好本领,高原9月大雪降临,成鸟领着已长成大鸟的幼鹤,离开申扎保护区,踏上征途,返回藏南。
“西藏的江南”——察隅
“察隅好,入冬天不寒。山头雪积银世界,山谷樟叶泛青光,郁郁似江南。”这诗句是人们对察隅的赞美,也是人们对察隅的向往。这里山高林密,层峦叠嶂,岭上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山坡上森林郁郁苍苍,山谷间清泉流水潺潺,加百鸟争鸣,蜂环蝶舞,异兽出没,真是一派江南风光。
察隅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和长沙、南昌等地在同一纬度上。呵是这里山体高低相差悬殊,在水平距离几十千米的范围内,相对高差三四千米,最能反映这种自然特点的莫过于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垂直带谱了。如2300到2500米以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和云南松林带,3200米以下是山地阔叶混交林带,4200米以下是亚高山暗针叶林与灌丛带,4500米以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在此以上为冰雪带。每个森林带上分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常绿栎树林,高山疏林,高山灌丛等八个森林植被型。其中又可分为几十个类型即:冷杉林,云杉林,铁杉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高山栎林,水青树林,樟树林,芭蕉林,旱冬爪林,槭树林,桦、杜鹃灌丛等。
在众多的森林植被类型中,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达60多科,140多属,300多种。现已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星叶草、长蕊木兰、云南黄连、红椿、澜沧黄杉、木青树、长苞冷杉、黄蓍、黄牡丹、天麻、锡金海棠、红花木莲、楠木、南方铁杉的同属云南铁杉、八角莲的同属西藏八角莲、假人参、桃儿七、延龄草、厚朴等19种;古老的种类有:水青树科、樟科、木兰科、五味子科、金缕梅科、松科、柏科;经济树木有山龙眼、胡桃、蔷薇科、漆科等。总之,从南方的芭蕉、桔子、樟、桂,栲、楠到北方的杨、柳、槭、桦,在这里聚亲会友,共茂一林。
察隅河大致呈南北方向,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食源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所以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动物种群。据有关资料表明,它们属于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界动物区系。慈巴沟保护区近年来珍禽异兽迅速增多,羚牛已达了700多头,老虎已有5至7只,棕熊也来此地安家。进入这飞禽走兽和多种昆虫的乐园里,经常看到黑熊到树上摘果,猴子们摇荡着秋千,老虎悄悄地待食,羚牛老少静静地晒着太阳,神态自若的獐子来溪边喝水,山雀在树上为它们歌唱,山鹰翱翔在天空,龟儿们欢快地游戏在碧清的水底,还有那蜜蜂忙于采蜜,蝴蝶飞来舞去……
察隅地区之所以呈现出迷人的亚热带风光,根源于它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角,喜马拉雅山脉呈“T”字形交汇处,东靠云南省,西接墨脱县,南邻缅甸、印度,北部是左贡、八宿、波密、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近似“簸箕”形迎向印度洋,东面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层层山岳阻挡了东来的太平洋季风,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念青唐占拉山。阻挡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干冷气流,南面印度洋上孟加拉湾暖流所形成的高温高湿气流可以穿越喜马拉雅山各断口进入,因不能逾越东面和北面的高山而在本地回旋,因此形成这里温暖、多雨的自然气候。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恐怕连江南也要甘拜下风了。
“世界屋脊之屋脊”——阿里
阿里地区东起唐古拉山脉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南连冈底斯山中段,临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
天高地阔的阿里地区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群山竞高,湖泊星罗棋布,水力资源丰富,全地区有大小河流80多条,湖泊60多个,境内总流程9500千米,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
阿里地区地形独特,湖泊众多,人烟稀少,具有独特的风光。这里耸立着众多美丽绝伦的雪山,险峻多姿,气势磅礴;这里有着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和天空般辽阔的草原,生存着各种高原珍奇动物和名贵的植物。被佛教信徒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岗仁波其和圣湖玛旁雍错都位于阿里地区,此外还有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班公湖自然风景区、鸟岛、科加寺、独特的地貌札达土林、东嘎皮映洞窟壁画、古象雄文化以及具有500年历史的普兰国际市场等著名景点。
这里有4条著名的河流,即狮泉河、孔雀河、象泉河和马泉河,分别是印度河、恒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古格王国是在10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位于阿里札达县札布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整个建筑分上、中、下3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在阿里札达县境内,还可以看到象泉河两岸有众多土林环绕,密密绵绵,巧夺天工,蜿蜒曲折数十里。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这些土林有的形似勇士驻守山头,有的形似万马奔腾,有的形似虔诚教徒静坐修行……姿态万千,神采各异,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宛若神话世界。
神山岗仁波其是西藏众多的神山之中地位最尊贵的一座,旁边还有圣湖玛旁雍错相伴。每年来此朝拜转山的信徒络绎不绝,据说转山108圈即可成佛。
阿里地区地处高寒之地,气候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但那“世界屋脊之屋脊”的诱惑力却让人们无法抗拒,吸引着勇敢的人们来征服它。
高原古城拉萨
“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上,“天河”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拉萨河畔,坐落着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拉萨所处的海拔高度3600余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世界上高于拉萨的有名地点还有,如它西面的日喀则(海拔3800米)就超过了它,可是作为一个城市,拉萨仍不失为世界高城冠军。
拉萨这座著名的高原古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公元7世纪以前,拉萨一带为苏毗王国的属地。公元633年(唐太宗贞观七年),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当时这里还不过是“以毡帐而居,无城廓屋舍”的荒凉之地。到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才开始建筑宫殿。现在拉萨著名的古代建筑,如大、小昭寺,布达拉宫等都是在文成公主进藏后修建的。自从吐蕃迁都拉萨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西藏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拉萨,古称逻些或逻婆,藏语是圣地或福地之意。拉萨之所以能建成世界最高城市,自然与多方面原因有关,但离不开有利的特殊自然条件。虽然地势高,但由于西藏高原面积大,起到“热源”作用,加上空气稀薄、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又位于较阔的河谷地带,所以气温并不很低。年平均温度7℃左右,与东北区的沈阳接近,7月平均温度15℃C,而1月平均温度零下2.4℃,比北京还高出2℃多。气候受西南季风的控制,年平均降水量443毫米,雨季集中在5~9月。总之,气候颇为宜人,河谷中土地平展,灌溉方便,适于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些都为拉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基础。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拉萨是全国闻名的“日光城”,也是由地势和特殊的地方气候成全了这个美名。拉萨的白天经常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即使是雨季也总是夜间多雨,白天仍然晴朗。拉萨的夜雨率达80%以上。因此全年的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多达3005小时,大大超过了它同纬度的重庆、九江、宁波等城市。同时由于这里纬度偏南,太阳高度角大,所以辐射强度大,年总辐射量高达202千卡/平方厘米,为世界上所罕见。拉萨的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大大弥补了因地势高所导致的气温低的缺陷,又为农牧业生产、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
拉萨的名胜古迹很多。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龙王潭、小昭寺都是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
迷人的稻城风光
稻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稻城县位于四川甘孜州南部,东南与凉山州木里县接壤,西界乡城县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毗邻,北连甘孜州理塘县。稻城高原是由横断山系的贡嘎雪山和海子山组成。两大山脉坐落南北,约占全县面积的1/3。这里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群山起伏,重峦叠嶂,逶迤莽苍。
稻城地区丘状、冰蚀岩盆和断陷盆地遍布于高原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海子山草原辽阔,冰蚀地形十分发育,冰蚀岩盆随处可见,共有1145个海子,规模与数量在中国都堪称独一无二,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
稻城风光海子山怪石林立,大小海子星罗棋布,自然景色绚丽磅礴,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留给人类的古冰体遗迹。海子山海拔3600米~5020米,方圆3287平方千米。站在海子山,极目远眺,天地无止无境,撼人心魄。海子山又是个天然的石雕公园,山内的天然石雕随处可见,千姿百态而又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海子山还曾是恐龙生息繁衍的地方。1982年,科学家们在海子山中部发现恐龙牙齿化石和桉树化石,说明几千万年前,恐龙曾生存在这个地方。
稻城南部耸立着巍峨的高山——俄初山。它海拔5140米,藏语中意为“闪光的山”。俄初山高峻而巍峨,挺拔却不失俊俏,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云霓。俄初山山形平缓、森林广袤,山上风云变幻莫测。秋季,俄初山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正如它美丽的名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俄初山顶远眺贡嘎日松贡布雪峰,景色十分壮观。俄初山东南是驰名藏区的佛教圣地——亚丁自然保护区。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景区核心为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11位的三怙主雪山,“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
在近千年的宗教文化影响下,稻城的大寺院建筑遍及全县,体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纷呈各异的民俗风情,节日、婚丧嫁娶、喜庆仪式、服饰、音乐歌舞等无不受到宗教文化影响,散发出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使雪域之外的人们也纷纷走进这片圣地,领略它那古朴独特的文化气息。
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按地形差别又分成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2000米。在黄土高原6.4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范围内,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除了少数山地是石质的外,高原其他部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厚度大约50米~8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达到180米。黄土的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十分有利于耕作,因此黄土高原的盆地和河谷地区农垦历史悠久,养育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同时,高原的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黄河的“黄”便主要是来源于这里流失的黄土。黄河90%以上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
在这片黄土地上,居住着十几个民族,一亿多人口。人们依地就势,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窑洞,除了少数土房、砖房和楼房外,人们大多住在窑洞内。窑洞是从古代的穴居发展而来的,其工程省工省料,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居住。窑洞类型以在黄土坡上开挖的靠崖式窑洞最常见。人们在向阳的山腰或山脚的坡面上动工开凿窑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内有隧道式的小门连通。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窑洞深7米~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则有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和3平方米~4平方米的圆窗两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也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窑洞内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高的地方,会贴满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由各种烟盒纸拼贴的画,当地人称之为炕围子。炕围子的产生源自实用: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土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起到装饰性的效果,人们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有了黄土高原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窑洞的窗户更是人们装扮的重点,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窑洞的主人们还用各式各样的剪纸装饰窑洞,给单调的黄土高原添上几分亮色。
黄土高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这片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默默地提供着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