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小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我近年演讲及著述的重点,也是媒体采访时最为关注的。这样也好,作为《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本书终于有了正式的书名。除学术经历及时事话题外,书中大部分问答都是围绕这三点以及我已刊相关书籍展开的——有评介,有补充,有修正,也有若干很不错的发挥。但总的来说,本书仍属学术普及与文化传播。

    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京西答客问》的“小引”中,我谈及同是采访稿,因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是“问答”,也可以是“答问”——前者属于新闻学,后者则与文章学接壤。作为中文系教授,你可以有自己的文章趣味;但答问毕竟不同于书斋写作,明显受话题选择、现场氛围、提问水平以及整理者趣味的影响。只是在正式发表或成书时,我有权加以增删与润色——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个意义上,不说那些书面答问,即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也都不是“原生态”。在我看来,既然落在纸上,且作为“文章”传播,本身就有经营的意味。

    本书所收51篇答问,北京媒体占了将近四成,上海、广州媒体并列第二,这既是我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也代表了当下中国传媒文化地图。并非时尚人物,我联系较多的是纸媒,偶尔接受电子媒体采访,惊叹其效率与容量,但不太适应其不落地的传播方式。

    为了吸引眼球,不管纸媒还是电子媒体,都喜欢在标题上大做文章,或出奇制胜,或惊世骇俗。可怜我那些正儿八经的答问,原本不太好玩,被冠上了精彩的标题后,总感觉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对不起读者。此次入集,大都改回了原样,但在文后注明刊出时的标题,以便检索。所收各文,略有修饰,若改动较大的,我会在文后注明。至于答问前面的“采访小记”或“编者按”等,或保留,或删去,或裁剪,取决于其提供的信息量多少。

    以下几篇答问,体例或生产过程有点特别,需略加注解。第一篇近乎口述史,那是歌手兼作家吴虹飞刚从清华毕业,在《新京报》上做的尝试。当初编《京西答客问》时曾犹豫过,这回决定收录,看中的主要不是内容,而是文体。2012年夏,听说我辞去了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约做专访。这次访谈,整理成四则短文,连载于《语言文字报》;后又剪裁成《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2013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这里用的是完整版。至于初刊《文艺报》的《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以及初刊《同舟共进》的《在追摹时回味,在鉴赏处反省》,是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余三定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浴洋,分别接受相关报刊的邀约,根据我以往的文章及著作,精心剪辑而成的。张双庆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书时的同事,身兼《百家》杂志社社长,为我编的这期专辑,某种意义上是送行之作。唯一没列提问者姓名的《媒体、大学与政治》,是我在凤凰网读书会演讲后的答问,根据北大出版社提供的录音整理稿修订而成。

    有机会将颇为芜杂的答问编辑成书,除了感谢当初的采访者、发表访谈的各家媒体,更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女士以及责任编辑。

    2016年2月13日

    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