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鸦头:贞烈狐妓如魏征
3.侠女: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4.窦氏:《聊斋志异》无窦娥
5.嫦娥:异想天开的男人“双美”梦
《聊斋志异》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跟其他古典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诗意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踢天弄井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关注的是中下层老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更加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写过的禁区,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聊斋》,大体不错。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上,看看《聊斋》里的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
《聊斋》中美女如云,每出来一位都花容月貌,但你恐怕不会想到,《聊斋》中的丑女更美!
1.乔女:一次欲言又止的叛逆
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常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了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
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续弦要求很苛刻,但他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显然是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若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
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欣赏,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残疾丑陋的大女儿,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独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连到一起。
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他的家产攫取一空,仆人也趁火打劫。乔女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的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
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理所当然要问:“你是孟生的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亲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又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她任劳任怨地把孟生的孤儿乌头抚养成人,给他请老师,帮他积累数百石粮食,帮他和名门联姻。
乔女死后,乌头想把她和父亲合葬,乔女的儿子也同意了。但是抬棺材的时候却抬不动,原来乔女活着的时候恪守“不事二夫”的律条,死了还坚持跟自己的丈夫合葬。
但是,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又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其所作所为俨然是孟生遗孀,实际上已经背叛了“不事二夫”的律条。所以,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的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恩,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2.鸦头:贞烈狐妓如魏征
蒲松龄的生花妙笔,还描写坠落到社会最肮脏角落的女性怎么样维护自己人格的故事。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是狐妓,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的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觉得这个人可以托付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在王文眼里,鸦头美若天仙,又对自己脉脉含情。王文拿着借来的钱求见鸦头,鸨母嫌少,鸦头突然一反常态,表示她愿意接待王文。她伶牙俐齿地劝鸨母说,您整天嫌我不做摇钱树,现在我乐意做了。我第一次接待客人,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要因为王文给钱少,就放走财神。
鸨母信以为真,鸦头获得了跟王文见面的机会,马上就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问王文,你倾囊博此一夜之欢,明天怎么办?身为男子汉的王文只知道流泪,想不出什么办法。弱女子鸦头果断做出决策,告诉王文说,你不要伤心,落在非人的风尘生活里,很不合我的心愿,早就想找个像您这样忠诚可靠的人共度今生,咱们跑吧。
鸦头和王文逃出虎口后,王文担心家徒四壁,如何过日子。鸦头说,做小买卖也可以过日子。于是他们把驴子卖掉做本钱开了个小酒店,鸦头做披肩和刺绣小荷囊,过起自食其力、淡薄的清贫生活。
后来,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派另一个妓女妮子抓她回去。妮子骂鸦头跟人私奔,鸦头理直气壮地说:“从一者得何罪?”鸦头被抓回妓院后,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还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但她仍然坚决不接客。若干年后,她终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
鸦头出身低贱,为人却清高,蒲松龄认为鸦头像魏征一样有气节。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因为直言敢谏,唐太宗赞赏他的正直。蒲松龄别出心裁地把微贱的妓女鸦头,提升到与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等的地位。
3.侠女: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贫穷的顾生跟母亲一起生活,邻家搬来一对母女,也是非常贫穷,穷到什么程度呢?靠女儿做针线维持生活,而且连尺子都没有。顾生发现少女十分美丽,但举止生硬。
一天,少女来顾家借刀尺,顾生母亲就打起如意算盘,跟儿子商量说,这家母女无依无靠,何不两家合一家,你代养其母?顾生母亲登门跟女方母亲吹风,母亲想同意,女儿却不肯。顾生母亲很奇怪,难道这个姑娘嫌我们穷?可少女对顾生母亲非常好,顾生母亲生病时,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顾她。顾生也尽心照顾这对母女。
奇怪的是,这个不肯嫁给顾生的少女竟然主动跟顾生幽会。而她在男女关系上绝不随便,有个少年对她图谋不轨,她望空手抛匕首,少年便身首异处,变成一只白狐。一个文弱少女有如此高的武艺,让顾生猜叹不已。后来,少女还为顾生生了个儿子!顾生母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说:“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一个未婚少女不接受明媒正娶,却心甘情愿地跟穷小子私通并养儿子,太奇怪了。
小说结束,少女提着仇人的人头来跟顾生告别,说她是大司马之女,父亲被陷害而死,她为报父仇隐藏民间。看到顾生家贫无力娶妻,她决定给顾家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以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这样一来,少女的身世和她不可思议的行为之谜都解开了。
侠女的行为不合社会习俗,所以始终在他人的“猜叹”之下。“猜”,是琢磨、想不通;“叹”,则是因不合常规而叹息、感叹。第一个对她猜叹的是顾生,她在陌生男子前没有少女常有的羞涩,却凛然不可侵犯,“见生不甚避,而意凛如也”。
第二个猜叹的是顾母。“此女不似贫家产”,在顾母看来,此女孤苦无依,有人提出代养其母,她必定乐意才是。然而当顾母提出联姻建议时,女郎却“意殊不乐”。顾母猜疑:“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第三个对少女进行猜叹的是意图不轨的少年:“艳丽如此,神情一何可畏?”
三个对侠女猜叹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顾生爱慕少女;顾母担心绝后,急欲娶儿媳;姿容甚美而行为轻佻的少年怀不轨之心。少女身世之谜与行为乖张之谜一一解开后,一个可歌可泣、有胆有识的古代侠女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如果说为父报仇,算不了多神奇,唐传奇甚至六朝小说中早就有;那么,在侠女身上表现出的婚姻观,在那个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就再出格不过了。
侠女不肯接受顾生的求婚,却跟顾生幽会,替他生儿子,而且对顾生说:“提汲焉,枕席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侠女说自己给顾生料理家务,同床共枕并生育后代,已经是实际的夫妇,何必再要求表面的夫妇形式?
像这样只要求婚姻实质,不讲表面礼法和名分,是一种极其开放的思想,在其他古代小说里几乎找不到。
4.窦氏:《聊斋志异》无窦娥
女性遇到负心汉是常有的事,《聊斋》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女性,她们怎么对待自己的不幸呢?窦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恶霸南三复外出时遇雨,到一户农家避雨。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恶霸,窦老头小心翼翼地给他倒茶,招待他吃饭。南三复看到窦家有个漂亮的少女,就有事没事总往窦家跑。
有一天,他趁着窦老头不在家,拉住窦氏动手动脚,窦氏坚决拒绝,说:“我虽然穷,是要正正经经嫁人的,你凭什么仗势欺人?”南三复花言巧语,说:“你跟我相好,我肯定不娶别人。”窦氏让南三复发誓,南三复就对天发誓。
窦氏被骗失身后,恳求南三复快来迎娶,可是蛇蝎心肠的南三复想的却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女,玩玩可以,哪是结婚的对象?恰好此时有人来给他说媒,南三复听说对方是个大户人家小姐,长得又很漂亮,就订了婚,再也不到窦家去了。
不久,窦氏生下个儿子,窦老头拷问她,她把南三复的事告诉父亲。窦老头去问南三复,他坚决不承认。窦女抱着孩子找到南三复门上,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她进。窦氏让看门的替她求南三复:“你就是不管我,难道也不管你的亲生儿子吗?”毫无人性的南三复仍然不让她进门,窦氏哭了半夜,抱着儿子冻死在南家门口。
窦老头到官府告南三复,南三复用一千两银子行贿,官府于是不管不问。眼看要冤沉海底,窦氏的鬼魂出现了。她抱着儿子托梦给那个富家小姐的父亲:“你不要把女儿嫁给那个负心汉,你如果那样做,我就杀了你的女儿。”那家贪图南三复有钱,还是把女儿嫁了过去。新人很漂亮,但总是泪汪汪的。
婚后几天,那大户来到女婿家,一看到女儿就惊讶地问南三复,我女儿已经吊死在后花园了,你这房间里的女人是谁?原来,是死去的窦氏。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开棺见尸”要判死刑。窦老头告南三复开棺盗窃窦氏尸体,官府再受贿,结果南三复蒙混过关。
在跟金钱的较量中,窦翁和窦氏的鬼魂败下阵来。但是,南三复从此也败落了,好几年没有人敢把女儿许给他。后来南三复从一百里之外聘了曹进士的女儿,窦氏又冒充曹家送亲的人进入南三复家,把姚举人女儿的尸体放到南三复的床上。有钱有势的姚家去告状,南三复被判杀头。
窦氏因为幼稚上了坏人的当,变成鬼魂后,逐步看透了南三复背后的强势社会。南三复两次因为开棺见尸成为被告,为什么第一次能蒙混过关,第二次就得杀头?因为两次涉案尸体家属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是贫女窦氏,第二次是姚举人的女儿。南三复最终被判罪,官府认为是他让姚举人女儿的尸体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窦氏这个被污辱被损害的刚强女鬼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5.嫦娥:异想天开的男人“双美”梦
因为蒲松龄的观念,也因为封建社会的实际存在,在《聊斋》的爱情故事里有个非常奇特的角落——光怪陆离的双美图。《莲香》《青凤》《巧娘》《青梅》这些故事或者写“二美一夫”,或者写男子家有妻外有室,“二美”和谐友好,以全心全意让男人享受到嫡庶和美、多子多福的人生。
《嫦娥》里的宗子美娶仙女嫦娥为妻,纳狐女颠当为妾。一妻一妾非但不互相嫉妒,反而整天跟宗子美嬉戏,似乎生活在化装舞会中。宗子美娶了一妻一妾,这一妻一妾又变尽法术让他“享受”历朝历代的美女,这是何等惬意的男人幻想!
《萧七》写徐继长邂逅一美人,美人相约跟他回家。徐继长回家告诉妻子,妻子“戏为除馆”迎新人。新娘(实际是新妾)进门后说,姐姐妹妹们想来看看,徐妻又“为职庖人之守”,热情招待一番。徐妻一点儿也不妒嫉,对丈夫和萧七持纵容态度;萧七也很“自觉”,主动抢家务活干,让嫡妻好好休息。
即使在非常出彩的《聊斋》爱情名篇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类“效英皇”的画蛇添足之笔:《连城》里的连城和乔生,为了真情可以共生共死,篇末两人双双复活时,偏偏莫名其妙跟上一个“泪睫惨黛”、“意态怜人”的宾娘,实在摸不透蒲松龄是如何想的。难道因为乔生忠于爱情,就多“赏”给他一个美人儿?
王桂庵忠于爱情,芸娘宁死不做妾,他们的儿子寄生倒同时娶了两个美女。作者的意图是想把儿子的恋情写得高于父亲,但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寄生》的故事虽然曲折生动,人物形象却较《王桂庵》逊色。
性爱是排他的,《聊斋》故事也反映出这种排他性。《莲香》写两个女人之间露骨的嫉妒,李女极力反对桑生同莲香亲近,莲香挖苦李女“醋娘子要食杨梅”。《张鸿渐》里的狐女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那么,如何使这本来互相排斥的“双美”心甘情愿地“共一夫”呢?
蒲松龄经常期望二女的友谊:侍女青梅和小姐阿喜本来是关系亲密的主仆,早就都钟情于贫穷的张生;陈云栖和白云眠本是同一道观的“女冠”,早就希望将来可以共侍一夫;莲香和李女经过重生而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显然,“娥皇女英”的历史先例是蒲松龄的重要思想支柱。但例外总是存在的,如《青梅》和《房文淑》里的狐女都坚决不接受侍妾地位,决绝地把孩子丢给丈夫,还声明绝不做仰大妇鼻息的老妈子。
《聊斋志异》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艺术魅力,就是因为蒲松龄是个写爱情故事的高手,而且是女性描写的铁笔圣手,他能写他人没有写过也写不出来的人物。
《聊斋志异》里这些爱情女主角,追求爱情,追求心灵自由,更追求真善美,追求独立人格,她们的人生是美丽的。她们给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能让现代人从她们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得到道德教益和启迪。
为了能更深入地体味《聊斋》的爱情魔力和女性魅力,我们来细读《细侯》《阿宝》和《云翠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