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朱德在险遭唐继尧毒手之后逃离了云南,正在清醒地总结经验教训。他决定寻找新的出路,决心去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时,他怀着深厚的感情第一次去会见孙中山先生。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唯一的一次会面。
那时的孙中山先生虽已56岁,在革命运动中劳碌奔波了37年,行动依然敏捷有力。他虽然屡遭挫败,但对未来仍然极为乐观,正在筹划如何夺取广州,重新建立共和政权。他想借助于在广西的滇军,要求朱德重回滇军(朱在滇军中当过旅长),进行整编。然而朱德没有同意。
孙中山先生仔细地听朱德讲他拒绝这种做法的原因。朱德谈到,他对孙中山和国民党人采取与这个军阀或那个军阀搞同盟的策略,已经失掉了信心。他说,实行这种策略的结果,总是革命派败北,军阀势力增强。朱德承认他自己在这种一再重复的错误中,已经耗去了宝贵的11年。他说,中国革命到现在是失败了,俄国革命却获得了成功。俄国人的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当中有掌握我们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和方法的共产主义者。他还告诉孙中山先生,他决定到外国留学,在重新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之前,要先会见共产党人,研究共产主义。近几年工人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向我们证明,共产党知道一些我们应该知道(而还未知道)的事情。
孙中山先生听后说,他对于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偏见。他又问朱德:“既然要留学,为什么不到美国去?美国没有封建背景,又有很多进步制度。”朱德回答说:“我没有在美国念书和在美国久住的款项。我愿意到欧洲,还因为听说社会主义运动的力量在欧洲最强大。欧洲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也许对我们更有好处。”
孙中山先生同意朱德的意见,还谈到自己正在制定国民党的新政策,不过那时朱德还不知道新的政策是什么。事实上是直到两年后的1924年,这项政策才明朗起来。在酝酿过程中,孙中山先生会见了李大钊和林伯渠,随后又进行多次会谈,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他们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以后,李大钊和林伯渠又介绍苏联特使越飞来访,商讨国民党应以俄为师,苏联帮助中国革命以及打倒军阀等问题。终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徐允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