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营销新思维-超级市场价格营销策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商品价格的构成与特征

    做生意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本求利,所以零售商所订的零售价格,应等于进货成本加营业费用再加适度的利润。从价格的结构来分析零售商所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毛利(营业费用+利润),所以要提高利润,首先要努力的就是控制自己的费用以增加利润,再接着,可以大量购买、付现或其他方法,以获得批发商的折扣优惠。另外如果能够越过批发阶段,就会发现缩短流通距离也能使产、销双方同时获利。

    价值≥价格

    所谓价值,意指“事物的重要程度”、“品质”、“效用”等均“良好”的性质。“不良”的性质则属反价值。广义的,价值包含价值与反价值。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其所具有的功能、品质、素材、设计、形象等价值。因此,所谓销售,即以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让顾客愿意购买。

    换句话说,必须作为买方的顾客承认该商品具有价值,而且认为所显示出的价格值得以自己所拥有的金钱与其交换,此项商品才能卖出去,也就是只有买方认为商品的价值比价格大,即“价值≥价格”公式成立时,该商品才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格,是卖方对价值的估价而以金额表示出来,至于能否被接受,则须视消费者对该物品价值的认知程度。如果商品具有的价值被认为超过其售价以上,则必畅销无疑,甚至商家还能提高售价出售。反之,商品价值被认为低于其定价,则必然卖不出去,即使降价也未必能挽回颓势。

    商品的评价、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表述:

    (1)畅销商品的商品价值大于或等于价格。

    (2)商品的评价与标价相等则商品售价等于商品价值。

    (3)滞销商品的商品价值小于或等于价格。

    (4)由此可以推出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商品的应有价值大于或等于价格,大于或等于成本。

    价值判断的立足点与商品的品质、机能、服务等因素相关。

    (1)价值=

    (2)卖不出去=80/100=0.8

    (3)卖得出去=120/100=1.2

    决定价格的两种角度

    目前,并没有一套固定的价格决定方法,多数企业均依习惯,或以简单的标准为基础去决定价格。而此基准大致为回收投入成本,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及和竞争对手一决胜负。

    决定价格的因素,包含两种:

    (1)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如何决定商品价格,消费者才会购买。

    (2)站在企业立场,考虑如何决定商品价格,才能收回成本并获得利益。

    简单说,前者是依市场价值来决定价格,后者是先决定价格才考虑市场价值。这两种立场有其本质上的差异,且就字面上而言也是相互矛盾,但若能使其趋于一致,就是最适价格。因此超级市场的商品计划人员,在决定价格时,一方面要站在公司的立场考虑,另一方面也要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

    定价应考虑容许成本

    超级市场所希望的销售价格,是以进货成本加单位利润为决定的根本,而消费者所希望的价格,则是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也就是市场价格减去企业利润的余额。由此可知买卖双方的逻辑正好相反。

    就现实问题而言,包含这两种逻辑的价格设定,虽因业种和条件而异,但大致上均必须是能“确保适当的利润、禁得起其他公司的竞争、重视消费者意向、消费者能够认可”,必须是能让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但什么是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呢?即将市场价格减去企业必须获取的利润,所得余额,又称其为“容许值”,此价值必须与成本一致。其关系如下:

    (1)成本+利润=价格,这是厂商的立场,这种情形必须在需要超过供给时才有可能。

    (2)价格-成本=利润,这是消费者的立场,即消费者能够接受而且厂商尚有利益的价格。

    (3)市场价格-期望利润=容许成本,即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卖方如能获得利润最好,如果不能获取利润,至少必须做到不亏本,也就是利润为零。换句话说,市场价格等于容许成本,而容许成本应含销售所应付出的一切成本。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固定的,而企业若想有利润,就一定要想办法去降低成本。

    所以,考虑到成本容许值的观念,超市经营者应从上述的价格结构分析中,找出降低进货价格的方法。

    超市定价的程序与方法

    超市定价一般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和方法。最近,怀特邀请了专门从事超市经营研究的咨询公司的专家,为大家讲解了超市定价的通用程序与方法。

    核算准确成本

    核算准确成本,也就是找出商品真正的“原价”。是超市定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要找出商品真正的原价,首先必须对“可留率”有所了解。可留率大多用于生鲜食品,意指生鲜食品经处理后,可销售的部分与原有全部的比率。例如:100千克的白菜,剥去外叶后,所留下来可以贩卖的只有80千克,则80÷100=80%,其可留率就是80%。

    超市各部门的经营者,都必须对蔬菜、水果、鲜鱼、肉类有深入的了解,如此,在定价时才不会出错。可留率虽然可参考相关单位或同业的经验,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仍要不断的验证。例如:我们每天都要买鱼,只要我们了解进货时的数量,在去鱼鳞、鱼肚后,再加以过磅,假设处理前的重量为80千克,处理后剩65千克,则可留率=(65/80)×100%=8l.25%。

    经过一段时间之总计后,我们可算出其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算出原价的依据。如上述鱼的例子,80千克的进价花了2000元,进价每千克为2000元÷80=25元,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卖给消费者的只有66千克,所以我们真正的原价是2000元÷65千克=30.77元。

    如用可留率求出原价,则其公式为

    原价=进价÷可留率=25元÷0.8125=30.77元。通常我们在每日进货后,都一定要先将进价换算成原价,如此才不会在设定卖价时亏本。

    至于干货,很多厂商为促销其商品,会有很多折让办法,例如某碳酸饮料,每箱(24瓶)牌价是300元,在促销期间的优待如下:

    (1)10箱以上,每10箱送1箱;

    (2)30箱以上,每箱折让5元;

    (3)50箱以上,每箱折让10元;

    (4)100箱以上,每箱折让20元。

    某超市大量采购,进货100箱,则其原价应是:

    该碳酸饮料小量进货的成本每罐是300元÷24=12.5元,大量进货后,每罐的成本为254.5元÷24=10.6元。

    这个价格就是前面所说的成本容许值。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超市可以依据正常的加价率,如以前通常的二成来计算,则12.5元÷0.8=156元,可设定在15或16元。在碰到竞争时,最低的价格也不应再低于10.6元,如果该定价仍无法与同业竞争,只有另觅他途了。

    访问竞争价格

    “访价”是设定价格最好的依据。在步入竞争导向的时代里,几乎已没有什么才是“合理的价格”,有的只是“竞争的价格”。

    超市在做访价活动时,不仅要了解同行的售价,有时甚至要了解相近行业的售价,如超市必须了解量贩店、便利商店或百货大楼等的卖价。经营者时常到其他超市或零售店去比较,一方面了解价格,一方面也可发现一些自己尚未引进的商品,并观察出业态或商品的走势。

    访价不仅要对末端的零售价格进行了解,在生鲜食品方面,对于果菜、鱼肉等市场的进货状况,拍卖行情等都要设法去取得,以作为定价的依据。

    有了同行的价格后,如果不想引起价格战,则应参考多数同行的价格来定价,如果在品质或鲜度上较别家超市特殊,则因价值较高,售价也可稍为拉高。

    如果从访价或竞争的角度来看,就没有什么价格政策可言了,但超市经营者仍要以同业的售价与自己的进价做比较,如低于超市的定价目标,则显示可能是超市的进货价格太高或我们的费用率太高,这些都需要超市经营者进行修正。

    考虑定价的环境因素

    价格订定时,除了要了解自己本身的状况外,对自己的订价目标、产品的原价及随时在变化的四周环境,都要有很高的敏感性。在考虑定价环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行的价格动向

    也许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竞争者可能随时在准备下一波的攻击。同业在办促销活动时,除非我们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如同业用特卖,我们用抽奖,各自吸引不同阶层或不同需求的客层,否则在同业做特卖时,最好亦适度跟进,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2)季节变化的因素

    在季节更替时,商品也随着改变。如夏季来临,冷饮上场;冬季来时,火锅因应。商品计划人员应了解季节的变化,并借此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要注意的是,季节性商品的推出应把握好时机,如秋冬变化之际,第一波寒流来临时,适时推出火锅商品,必定会有不错的销售业绩,因为此时消费者的需求较高,如推出太晚,当消费者已被喂饱了,需求的频度已降低才来推出,销售的契机就已丧失。

    此外在季节更替时,初推出的商品,其售价应酌情降低,借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3)气候变化的因素

    例如香港属于临海的地区,气候的变化非常大。尤其在夏季时,应特别注意台风动向的变化。台风前该准备的商品,有如电池、蜡烛、矿泉水、速食面等;台风后,应准备如果菜鱼肉等商品供应。此时部分商品可以降价出售,以提高商店的形象,至于能够赚取利润的商品,则不需降价。

    (4)了解整体供需的状况

    当供过于求时,价格政策只能以一般的价格销售;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可适度的调高售价。尤其生鲜果菜,常因季节更替,或气候的变化而产生供需失调。至于其他的商品,因取代性高,较难回复到以往“卖方市场”。

    【经营秘决】

    价格订定时,除了要了解自己本身的状况外,对自己的订价目标、产品的原价及随时在变化的四周环境,也要有很高的敏感性。

    超市定价的策略

    所谓价格策略,即以价格决定与价格维持等手段操作价格,借以达到短期或中长期的销售目标,并同时谋求提高效益。其政策的决定要素大致如下:

    首先是消费者的价格意识与价值判断。如前所述,其主要的做法如下。

    (1)顾客阶层的细分化即在商圈调查时所做的“客层定位”。没有一家超市可以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能利用客层定位,选择最多的客层或族群作为服务对象。

    (2)商品层级的决定此即依据“客层定位”所做的“商品定位”,商品定位包含了商品组合,当然也涵盖了商品品质的层级。商品层级不同,价格策略自然不同。

    其次是价格与整个市场经营的关系。这可从4个方向思考。

    (1)与商品组合的关系。商品的定价,必须从整个商品群去考虑,而不要以个别商品做定价。例如:我们先设定果菜需达到20%毛利,虽然如此,我们并非将每样果菜商品都加20%的毛利出售,而须视消费者对个别产品的敏感度以及销售量而定。

    (2)与广告宣传的关系。新推出的商品,或可增加商店形象的商品,其定价当然不可以过高;此外厂商正在媒体中进行广告的商品,往往也是消费者最为敏感的商品,其售价也不可过高,以免破坏商店形象,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3)与流通管道的关系。通路越短,中间所经过的层次越少,其价格通常都比较有竞争力。如从产地农民直接进货的果菜产品、从国外直接进口的肉品或日用杂货等;再者,这些商品也较具特色,较易获取应得的利润。

    (4)与促销方法的关系。办促销活动总会花钱,而且有时要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牺牲利润。但办促销活动的目的不外是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以获取更多的无形利益(如形象、口碑)及实质的利益,所以办促销活动一定要以至少不亏钱为目标,至于减损的利润则可以数量来补足。

    然后是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1)行业的领导者或非领导者。如果你是业界的领导者,那么你所制订的价格也一定会成为领导价格,此时对价格的升降更需谨慎,以防紧随在后的业者迎头赶上;如果在业界非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在价格上则需紧追着前一名业者,不要无端引起战火,以免遭围剿或攻击。

    (2)与竞争对手的关系。除了了解自己的优点外,也要了解对方的优缺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能走出自己的路,与其他同业取长补短,则为上策;若无法走出自己的路,最好商品重叠的部分不要太多,而应以和平共处为原则,此为中策;如果碰到短兵相接,已无合理价格策略时,只有选择“竞争的价格策略”,此为下策。

    最后是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1)导入期。商品在导入的阶段,较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此时应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例如柑桔初上市,我们可以选出品质最好的,而以近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以换取消费者的好感;如果该项新商品属于“育成商品”,即有意将其培育成明日之星的产品,则更需长期抗战,在初期绝对不可以赚取过多的利润,以免一下子就吓跑消费者,等到该项商品已经育成到一个阶段,例如每天都已有相当固定的销售数量后,才可慢慢地提高售价。

    (2)成长期、成熟期。成长期的产品,可以维持一个稳定且适当利润的价格,偶尔也可以运用促销手段,以再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成熟期的商品其定价策略与成长期相同,但须随时注意观察,并准备新的替代品,待准备好替代品,在成熟期末端出清存货,如此回转的速度才会快,消费者也才会有新鲜活泼的感觉。

    (3)衰退期。已步入衰退期的商品应在举办促销活动时,尽快出清存货,如能收回成本,尽速出清就算是赚钱了。消费者对衰退期的商品,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此时回转率自会变慢,而且可能会产生“滞销品”或“残货”,所以我们宁愿出清存货而不要让商品变成滞销品,因为滞销品不但会占据宝贵的货架,而且在办理退货时超市还须付出更多的代价。

    超市调价的技巧

    当超市拥有多种调价手段以获得灵活的价格政策,本节主要讲述变价与赠品这两种常用技巧。

    变价

    “变价”,是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某些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的发生,而导致调整原售价的作业。

    “变价”形态有“调高”、“调低”,若再加入时间因素,还包括有“固定的起讫时间”,“仅有起点,未定结束时间”,总计4种组合。

    变价发生的原因,不论是由供货厂商主导或由超市业者主导,其负责单位均应为采购人员,而非现场营业人员,如此,才能运用价格策略控制毛利水准。但有时为求掌握时效先机,采购单位也可授权现场营业人员,在某一权限范围内弹性对应。

    采购单位将变价讯息传达至商店后,店内应采取的措施为:请美工书写POP,告知消费者,并布置卖场气氛;销售人员应准备商品、更改旧标签,并视需要调整陈列位置;电脑人员(若已使用POS)应更改异动档之价格和时效期间;收银人员应确认变价的商品项目及期间,以应对顾客的询问。

    “变价”应注意事项如下:

    (1)变价幅度多少为宜:业者应考虑进货成本、厂商的供应量、竞争者的反应、对顾客的吸引力、公司的价格政策、商品敏感性等条件,以做出最佳决定。

    (2)期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期间长短如何决定等。

    (3)品项选择:如何搭配组合才能展现吸引力。

    (4)货源供应:补给是否正常无虑,异常的处理对策如何。

    赠品处理

    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厂商或超市业者常会采用送赠品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厂商的赠品对象包括超市业者及最后消费者,针对超市业者的礼品,大都系在进货某项产品达一定数量之后,再赠送某一数量,如买10箱送1箱等。至于厂商针对消费者的赠品,又有两种做法。一种系送产品,如买A送A或买A送B,A与A重量、规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另一种则送非售卖的产品。超市业者也有可能自行送赠品给消费者。不过一般大都是超市内部所售卖的产品。以下介绍几种赠品处理的方法。

    1.厂商对超市的赠品处理

    厂商对超市的赠品,均为一次订购某项商品到达一定数量,则赠送该品项一定比例之量。而进货的处理是将赠品数量计为进货的增加,其进价为“0”,即可相对降低进货成本。

    2.厂商对消费者的赠品处理

    厂商对消费者的赠品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赠送超市内出售的商品,一种是赠送超市内没有出售的商品。

    首先分析一下赠送超市内所出售的商品。此种情况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买A送A,如买酱油送酱油,送的酱油可能为同样重量,也可能重量较少的规格;另一种是买A送B,如买酱油送味精,不论是何种方式,赠送品均得作为进货的项,而进价为“0”,销货时,赠送品亦以售价为“0”的方式送出。

    另一种情况是赠送超市不出售的商品。此种情况是赠送日常使用的物品,上面可能会有厂商的标识,可使消费者印象维持较久,如买咖啡送咖啡杯或汤匙,而进货时,应将赠送品赋予临时商品编号,进价、售价为“0”。

    3.超市对消费者的赠品处理

    有时候,超级市场即使没厂商赞助,也会提供赠品给消费者,其目的可能在促销业绩,也可能为出清存货。被当做“赠品”的商品其售价为“0”。

    顾客要求一直是商业企业经营的方向主导。把握顾客需求,确定经营策略,才能取得更大的经营成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