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皇帝:赵匡胤-建立宋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初登大宝,转变形象

    赵匡胤是个军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戎马生涯。黄袍加身之后,他平定叛乱,征伐群雄,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包括“杯酒释兵权”这样的调整军事机构的做法,也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如何巩固政权的。然而,从他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已经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变。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北宋统治集团这样来要求他的。

    最初,宋太祖同五代时期的许多军人一样,瞧不起文人儒生,崇尚的是武力。有一次,宋太祖与赵普路过朱雀门。宋太祖指着门上的牌匾问:“为什么不直接叫‘朱雀门’,中间加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之”是语助词。宋太祖轻蔑地笑了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由此可见,宋太祖从武将骤然当了皇帝,开始还保留着许多过去的习气。有一天,他在禁中后苑弹雀,正玩得起劲,有臣子称有事请求召见,他只好放下弹子去见,一问是一般政务。宋太祖很生气,就责问那人为什么谎称急事骗他,那人说:“这事也比陛下弹雀要急。”宋太祖大怒,随手拿起身边的斧子,用斧柄向那人打去,打落了那人的两颗门牙。那人慢慢弯下腰,拾起牙齿放在口袋里。宋太祖问:“你把打落的牙齿收起来,难道还想告我吗?”这话的确像个蛮不讲理的武夫所言。也许宋太祖此时在盛怒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但那人却从容回答说:“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这句话等于警戒赵匡胤,你做了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宋太祖的自我反省精神还是很强的,那人的这句话,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立刻堆下笑脸,赏赐了那人许多金帛。

    还有一次,宋太祖到太庙祭祖,看见里面摆设有许多礼器,武人出身的赵匡胤,不认识这是些什么东西,就问:“那是什么东西?”侍臣说是礼器。宋太祖说:“我祖宗哪认识这些东西!”就命令撤掉,换上日常用的碗碟和家常便饭。祭祀结束后,宋太祖醒悟到,这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祭祀了,于是又令侍臣把那些撤掉的礼器重新摆上。

    宋太祖赵匡胤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这使他加速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化过程,迅速适应了新的地位。有一天罢朝,宋太祖一直闷闷不乐,内侍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以为天子那么好当吗?”早朝的时候,我由着性子办了一件事。现在想起来做错了,所以难过。

    对宋太祖赵匡胤影响最大的,应当说还是辅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谋士赵普。赵普在赵匡胤登基之后的地位,虽然不像唐太宗手下的魏徵,但也是经常犯言直谏。有一次,他推荐某人可以为某官,宋太祖不同意。赵普第二天又提起那个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第三天赵普还推荐那个人,宋太祖大怒,抢过赵普的奏折,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跪下拾了起来,第二天把撕碎的奏折粘起来,继续推荐那个人。太祖拗不过赵普,终于同意了。还有一次,赵普提出了一个宋太祖很反感的人升官。宋太祖不同意,赵普仍坚持请求。宋太祖大怒,说道:“我就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着我?”赵普严肃地说:“刑赏,天下之刑赏,怎么能以陛下你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呢?”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逐渐明白了,天下由马上得之,却不能以马上守之。在太平的岁月中,统治集团中文人儒士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宋太祖不止一次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赵匡胤对臣子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

    (二)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于是,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969年,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三)统一全国

    宋太祖初步巩固了内部,但他并不能安枕,他对赵普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宋太祖懂得,对他这个新生政权的威胁,不仅来自内部,而且还来自外部。后梁被后唐几十年血战攻灭的近代史不断提醒宋太祖,而后周世宗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带来的大好形势也鼓舞着宋太祖。他决心扫灭群雄,改变分裂的局面,统一天下。在当时,中原最有条件,力能胜任统一全国的,只有宋王朝。其他各国基本上都是已经偏安多年,统治腐朽,内乱频仍。而宋王朝建立之前,周世宗内革弊政,外拓疆土,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盛,非他国可比。赵匡胤代周,也继承了这样一个大好的局面。因此,自然要把周世宗未完成的事业进行下去。

    然而,宋朝建国之初,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南汉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伏,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扣响了宰相赵普府邸的大门,赵普开门一看,宋太祖立于风雪之中。赵普慌忙把宋太祖迎了进来。不久,赵匡义也应宋太祖之约来了。这三个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坐在堂中,围着红红的炭火,吃着烤肉。赵普的妻子给他们斟酒,宋太祖也以大嫂相称,君臣亲密无间,仿佛又回到了赵匡胤未即位以前的岁月。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我睡不着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赵匡胤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况且北汉挡西北两面,太原如果被我们攻下,那么西北两面,就要我们独挡。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作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等削平了各国之后,则北汉弹丸之地,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太祖笑了笑说:“我也正是这样想的,不过想试探一下你的意思。”宋太祖的设想也曾与其弟赵匡义谈过:“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障。”王朴旧策的启示,赵普的见解,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1.征讨荆南

    战略方针确定后,宋太祖准备征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高继冲盘踞的荆南。荆南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但战略位置却很重要。这里南通长沙,东距建康,西接巴蜀,是宋太祖西征南下的要冲。宋太祖派人出使荆南时,就对使者说:“江陵人情取就,山川向背,我尽欲知之。”使者回来说,荆南兵力不强,民困暴敛,很容易攻取。尽管如此,宋太祖还是想出师有名。恰巧,机会来了。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11岁的儿子周保权袭位,大将张文表不服而反叛。周保权一面派兵抵抗,一面向宋王朝求援。于是,宋太祖就决定借道荆南,名义上是援助湖南周保权,实则一箭双雕,乘机灭掉这两个政权。宋太祖派遣的慕容延钊率领的大军几乎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就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

    2.平定后蜀

    接着,宋太祖又以西蜀勾结北汉伐宋为名,于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发兵5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兵三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兵两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罅,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后蜀亡。

    3.攻取南汉

    当年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六十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趁机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

    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大败南汉军十余万军队于莲花峰下。至次年二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三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4.征服江南

    开宝四年(971年)二月,宋灭南汉之后,从北、西、南三面对南唐形成战略包围。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经过三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五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水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堑,大败南唐水陆兵十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5.北征失败

    宋朝南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平定了。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即杨业,杨老令公)出城进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于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屯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此志未酬,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的金帛运回汴京,建立了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向契丹国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兵戎相见。终太祖之世,除北汉外,基本上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实现了“天下一家”。扫平群雄,也应了宋太祖早年吟诵的“逐退群星与残月”的雄心壮志。宋朝统一事业的胜利,除了宋太祖个人的杰出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统一是“分久必合”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四)完善内政

    1.强干弱枝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下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余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方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权威。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日后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种子。

    2.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在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宋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回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的,也得礼让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上朝时,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为各朝所沿用。

    3.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与经验,也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总的说就是内外相制,上下相维,最终集权于中央,集权于君主一人。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的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宰相之副,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务,号称计相。沿五代制,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长官称知州,以朝官充任,并规定不得兼任一州以上职务,还经常调整。以文臣知州事,是为了防止武将掌握政权的局面出现,把政权从武人手里收归中央,并在知州之外又设通判,互相牵制。在州县之上,又将全国分为十五路,相当于监察区。每路设官也分权,设有帅司(安抚使)、漕司(转运使)、宪司(提点刑狱),仓司(提举常平)。

    宋太祖以和平方式禅代后周,后周的官员基本上全部留任了。这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稳定政局,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宋太祖在保留原有官名的基础上,“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这实际上就逐渐剥夺了原来留任官员的实际权力。把原来的官名作为官员品位禄秩的标志,差遣才是实职。如中书令,侍中等是官名,而只有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差遣,才是实际上的宰相、副宰相。用差遣任官,给人以一种临时性质的感觉,也同样有防止官员专权的意义。

    在财政上,宋太祖削夺了地方的财政权。五代以来,地方财权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宋太祖在乾德三年开始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要求诸州度支经费外,财政收入一律运送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又断绝了地方上藩镇兴起的经济基础。

    为了保证新建立的各项制度的实行,赵匡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监察制度。御史谏官必须由皇帝亲自选拔,宰相大臣不得干预。台谏的职责,本来包括向皇帝进谏。但从宋代开始,却成了天子的法官,督察各级官员的工具。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不但恢复了科举制度,还把殿试制度固定化。他亲自招试士子,禁止及第人对知举官称“恩门”,自己称为“门生”,而使他们都成为“天子门生”。除了以科举选拔人才外,宋太祖平时也留意人才,司马光曾说,宋太祖“知人善任,择用英俊,不问紫级,察内外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密记籍记之。每一官缺,则披籍选用焉”。

    宋太祖赵匡胤从个人品质上看,基本上是一个气度豁达的忠厚长者。他当了皇帝之后,赵普多次劝他报复那些过去对他不好的人。宋太祖说:“不能那样做,那时候人们哪知道谁是天子宰相!”赵匡胤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宋太祖早年浪迹天涯的时候,在董宗本那里曾受过其子董遵诲的欺辱。宋太祖即位后,董遵诲十分惶恐,董遵诲的部下也乘机上诉其不法之事。宋太祖召见他,他以为必死无疑,这时宋太祖却说:“不要害怕,我怎么能念旧恶呢?”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并且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重金赎了回来。

    4.发展生产

    曾经流浪的痛苦经历,使赵匡胤对老百姓的苦难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在五代之乱后,连年的战乱使田地荒芜严重,土地是立国之本,因此赵匡胤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赵匡胤刚当皇帝仅仅两年,就下令在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其后多次就黄河的治理下达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下诏说:“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黄河堤坝的例修期,年年都会加固维修,加固了堤坝还绿化了环境,两全其美。

    (五)简朴生活

    史载,宋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常常穿着旧衣服,乘坐的车子及穿的衣服多是素色,宫中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有一次,他发现他的三个女儿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衣服,就说:“今后你们不要再穿这种衣服了。”公主们不以为然地说:“这一件衣服才用多少翠羽。”宋太祖说:“不是因为这一件衣服,因为你穿一件,宫内宫外就会争相效仿,翠羽的价格昂贵,有的人就会乘机倒卖害民。你生活于富贵之中,要知道惜福。”公主们看到宋太祖的车子很普通,就问:“你做了天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车子吗?”宋太祖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就是把宫殿全用金银装饰起来也办得到。但我是为天下守财,哪能妄用!古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侍奉一个人。”宋太祖对自己的地位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除此之外,宋太祖的饮食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