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小说刊于1934年5月《学文》一卷第1期。
[3]本小说刊于1935年6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56期;题名为“模影零篇(一)钟绿”。
[4]本小说刊于1935年8月1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4期;题名为“模影零篇(二)吉公”。
[5]本小说刊于1936年6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2期,星期特刊;题名为“文珍 模影零篇之三”。
[6]本小说刊于1937年4月1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25期;题名为“绣绣 模影零篇之四”。
[7]本文刊于1931年12月7日《北平晨报》第九版“北晨学园 哀悼志摩专号”。
[8]指美籍小提琴家FritzKreisler,“真光”指真光电影院,现儿童剧院。
[9]指徐志摩1926年2月所作《伤双栝老人》一文。
[10]本文刊于1933年9月2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期,署名为徽因。曹汛先生在编校时发现本文。
[11]刊于1934年8月2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6期(第12版)。本文是曹汛先生在编校中发现。
[12]本文刊于1935年12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56期星期特刊。
[13]指民国纪年。后文中多有出现均同此。
[14]本文刊于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9期。
[15]本文刊于1936年2月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86期星期特刊。
[16]本文刊于1936年3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02期星期特刊。
[17]本文刊于1936年8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06期诗歌特刊。
[18]本文刊于1939年2月5日《今日评论》一卷第6期。
[19]本文刊于1946年11月2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20]本诗刊于1931年4月《诗刊》第2期;署名:尺棰。
[21]本诗发于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2]本诗刊于1931年9月《新月诗选》。
[23]本诗刊于1931年9月《新月诗选》。
[24]本诗刊于1931年9月《新月诗选》。
[25]本诗刊于1931年9月《北斗》创刊号。
[26]本诗刊于1931年9月《新月诗选》。
[27]本诗刊于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
[28]本诗刊于1933年3月《新月》四卷第6期。
[29]本诗刊于1933年3月《新月》四卷第6期。
[30]本诗刊于1933年6月《新月》四卷第7期。
[31]本节手稿:虫鸣织成那一片静,寂寞像垂下的帐幔;仲夏山林在内中睡着,幽香四下里浮散。黑影枕着黑影,默默的无声,夜的静,却有夜的耳在听!
[32]本诗刊于1933年11月1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33]本诗刊于1934年2月2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34]本诗刊于1934年5月《学文》一卷第1期。
[35]作者后将“是希望”改作“是诗的一篇”。
[36]本诗刊于1934年6月《学文》一卷第2期。
[37]本诗刊于1935年6月《文学月刊》七卷第6期。
[38]本诗刊于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9期。
[39]本诗刊于1936年1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0]本诗刊于1936年2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1]本诗刊于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2]本诗刊于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3]本诗刊于1936年3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4]本诗刊于1936年4月1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5]本诗刊于1936年5月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6]本诗刊于1936年5月1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7]本诗刊于1936年7月1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8]本诗刊于1936年8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49]本诗刊于1936年9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50]本诗刊于1936年11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作者曾将此诗题名易为:《黄昏过杨柳》,以“林徽因诗”为题,排在“空虚的薄暮”中为第二节,刊于1948年2月22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第85期,其中还有“年轻的歌”、“你来了”。见本书“空想(外四章)”。
[51]本诗刊于1936年12月1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52]作者后将此句改为:“此刻胸前同沙漠一样平。”
[53]本诗刊于1936年12月《诗刊》第3期。
[54]本诗后二句依作者手稿排,后作是:鸟唱着,树梢头织起细细交柯——白云却是我们,翻过好几重天空。——编者注
[55]本诗刊于1937年1月《新诗》第4期。
[56]本诗刊于1937年1月2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57]本诗刊于1937年1月3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58]本诗刊于1937年3月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59]本诗刊于1937年3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60]本诗刊于1937年4月《新诗》二卷。
[61]本诗刊于1937年5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62]本诗刊于1937年7月《文学杂志》一卷第3期。
[63]本诗刊于1939年6月28日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署名为灰因。
[64]本诗刊于1947年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65]本诗刊于1948年2月22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第58期,一级题名:林徽因诗;“空虚的薄暮”为三个二级题之一,本节原为:“一 六点钟在下午;二 黄昏过杨柳”,本篇见“过杨柳”一篇。
[66]在初稿中此句原为:“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昆明旧式民居典型制式为底楼高八尺,二层高七尺。
[67]本诗发表时含在这一节中的“一你来了”见“空想(外四首)”。
[68]本九首诗创作时间及地点不一,但集中刊于1948年5月《文学杂志》二卷第12期。分别写于1944(于李庄)、1946(于昆明)、1947(于北京)。
[69]本诗刊于1948年5月《文学杂志》二卷第12期。三十年为1941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