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一处位于埃及阿斯旺西南290千米的远古文化遗址,坐落于纳赛尔湖西岸,由两个由岩石雕刻而成的巨型神庙组成。阿布辛拜勒和它下游至菲莱岛的许多遗迹一起作为努比亚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
阿布辛拜勒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整个建筑凿在山中,入口处有4座高达21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其中一个已经坍塌。旁边较小的是拉美西斯的妻子尼菲拉丽的神庙,外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两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还有许多雕成人形的作支撑用的石柱,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
阿布辛拜勒神庙不仅是埃及神庙中最美丽的一座神庙,而且也是20世纪60年代的“埃及古迹大搬迁”行动的纪念碑。现在的这两座神庙在1965—1969年被搬迁而来。当时埃及为解决尼罗河问题决定兴建阿斯旺大坝。大坝建成后,神庙将被淹没,为拯救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共同努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整体上移了60米。神庙原来每年在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这天,阳光能照到神庙深处这位不朽帝王的坐像上,迁移后这个日子推迟了一天。
为纪念这一拆迁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过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庙时,要求石块尽量地大,接缝尽可能地小。每块重量一般为20—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地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故意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
迁移后的神庙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大神庙是供奉太阳神的。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现已被转移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其他大的寺庙分别重建在四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现已耸立在高坝附近;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期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尼罗河对岸。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早在古埃及法老时期,法老们就在努比亚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还修筑了通往沙漠矿区的道路。这里与埃及古文明紧密相连,它的古代建筑,体现了埃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知识链接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出的。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