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建筑知识全知道-“鸟巢”:运动的圣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由艾未未担任设计顾问。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30日因设计调整而暂时停工,同年12月27日恢复施工,2008年3月完工。工程总造价22.67亿元,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场内观众座席约为9.1万个,其中临时座席约1.1万个。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在这里举行。奥运会后这里已成为文化体育、健身购物、餐饮娱乐、旅游展览等综合性的大型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鸟巢”地势略微隆起,如同巨大的容器,高低起伏的波动的基座缓和了容器的体量,而且给了它戏剧化的弧形外观。“鸟巢”的外观就是纯粹的结构,立面与结构是同一的。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会聚成网格状——就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在满足奥运会体育场所有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同时,设计上并没有被那些类似的过于强调建筑技术化的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所主宰。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新颖激进,但又简洁古朴,从而为北京创造了独特的、史无前例的地标性建筑。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鸟巢”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期间的2万个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的问题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鸟巢”基座与体育场的几何体合二为一,如同树根与树。行人走在平缓的格网状石板步道上,步道延续了体育场的结构肌理。步道之间的空间为体育场来宾提供了服务设施:下沉的花园,石材铺装的广场,竹林、矿质般的山地景观以及通向基座内部的开口。从城市的地面上缓缓隆起,几乎在不易察觉中形成了体育场的基座。体育场的入口处地面略微升高,因此,可以浏览到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建筑群的全景。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种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万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是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的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知识链接

    “鸟巢”,这件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不仅见证着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