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附录 走近昆仑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来惭愧,2005年之前,昆仑关对我而言竟是一个未知的地方。直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才从抗战时期纸张发黄的报刊与近年来的历史著述中,知道了1939年底在桂南会战中有一场时称“昆仑关大捷”的战役。

    随着关注的加深,昆仑关的历史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昆仑本是中国西部山脉名,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是黄河发源地之一。高原雪域成为远古神话的载体,在古人的神话想象中,昆仑为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有增城九重、奇木玉树,高耸接天。南宁昆仑关最早为秦大将屠睢征服岭南后所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亦加筑关隘,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垒石为关,初名“南雄关”;宋朝文盛武虚,边患纷扰,为振奋精神,弘扬国威,遂从昆仑神话借其名取其义,改称“昆仑关”。昆仑关地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最有名的是宋朝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狄青将军平定侬智高之乱,留下了“上元三鼓夺昆仑”的佳话。现代最著名的则是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这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山地攻坚战。国民政府为了确保国际交通线畅通,由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为总指挥,组织以昆仑关战役为主战场的桂南会战。我军调集第十六集团军三十一军、四十六军、第二十六集团军六十四军、第三十七集团军六十六军、第三十八集团军二军、五军、六军、九十九军共26个师与空军第二路部队等参战,以我国第一支全机械化部队第五军担任昆仑关正面的攻击。昆仑关攻坚战12月17日打响,我军陆、空配合,步、炮、战车协同,将士拼死搏杀,几番争夺,终于在1939年12月31日将胜利的旗帜插上昆仑关。此役毙敌近5000人,其中包括二十一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等,生俘日军102人,缴获甚丰。我空军与苏联志愿航空队协同作战,击落敌机11架,炸毁敌机15架。我军民伤亡万余人,其中第五军牺牲3400余名官兵。

    阅读硝烟弥漫的历史,我不禁对昆仑关神往起来,何日才能亲临昔日战场,凭吊抗战先烈?2009年12月17日,民革中央、民革广西区委与南宁市政府举办纪念昆仑关大捷7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应邀出席。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先生与南宁市委车荣福书记的致辞,与会代表的发言与论文,还有广西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昆仑关文化丛书”,使我对昆仑关战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还见到了当年几位昆仑关战役参战将军的后人: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之女杜致廉、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一师师长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第五军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戴将军之女戴藩篱、第五军荣誉一师三团长郑庭笈将军之子郑心穗、桂林行营白崇禧主任的高级作战参谋周竞将军之子周榕林、周克让等,印象最深的当属第六军预备二师参谋长吕旃蒙将军之女吕玲。吕玲老师在题为《我是昆仑关的女儿》的讲演中,饱含深情地缅怀父亲当年在昆仑关负伤不下火线、率部与敌人血战的英雄事迹,她还情意绵绵地讲述了自己与昆仑关之间从梦魂萦绕到寻访献画的种种因缘。

    12月18日,与会代表前往昆仑关参加纪念昆仑关大捷70周年公祭抗战民族忠烈大典。当年,我军断路设伏,重重阻击,使得日军从南宁出发的增援部队迟滞寸行。而今,我们的车队从南宁一路疾驰,说话间就到了几十公里外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来到墓园南牌坊下,队伍立刻安静下来,心里默读着牌坊上的对联与门楣上的题词。外柱联为杜聿明将军题写:“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70年前,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登上昆仑关制高点,眼见将士忠骸丛瘗关侧山崖,许愿一定要为烈士建园立碑。1940年春,即开始动工,后因远征缅甸、防守昆明,至1944年5月,“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始告落成,这副对联表达了将军的肺腑之情,也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毅魄长雄”“雄关铭勋”“气横关河”“民族正气”……军令部长徐永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等高级将领的题词,英烈当之无愧。循着象征12月31日胜利夺关的331级花岗岩台阶攀登,不远处是陆军第五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亭。杜将军亲书碑文,战役及塔园修建过程,简明扼要,血泪浸透。继续前行,登上山顶,一座高耸的纪念塔赫然出现在眼前。杜聿明题写塔名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犹如一把宝剑直指苍穹,塔身正面刻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题词:“碧血千秋”,侧面分别刻有参谋总长何应钦题词“气塞苍冥”与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昆仑关战役总指挥白崇禧分别撰写的纪战碑文与纪战碑铭。

    公祭仪式庄严地进行,武警战士、海峡两岸领导、烈士子女、抗战老兵先后敬献花篮,周铁农副委员长诵读祭文,焚献祭品,全体公祭者向忠烈鞠躬致敬,礼毕,鞭炮响起,上千羽鸽子腾空而起,飞向蓝天。我把目光收回到墓园,参加公祭的有稚气未消的中小学生,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深沉的教师、学者、机关干部,脸上镌刻着历史沧桑的老兵,风尘仆仆的远方游客,数千人从海内外来到昆仑关,向英勇捐躯的抗战忠烈表达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公祭的人群中也有当地质朴无华的农民,“文革”中,正是由于农民挺身保护,用水泥灰浆封存碑铭题字,墓园才得以度过劫波,让今人能够借此追思那一段血火交迸的历史。山区多雾气,远天有几分苍茫,但视野内却是景色鲜明。气球悬挂的蓝底白字标语,像战旗一般在山风中猎猎抖动。路边,柏树绿意盎然,马缨花红艳骄人,这是昆仑热土、是感恩的后人在向先烈致敬。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展出的战场实物,在向人们无言地述说着那场惨烈的战役、悲壮的牺牲。公祭归来,昆仑关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2009年12月29日中午,我突然接到一个号码陌生的电话,电话里爽朗的声音自我介绍说“我是昆仑关的女儿”,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几天前在南宁会上深情讲演的吕玲老师,在昆仑关战役纪念亭前,我们还曾合影留念。“你不是正在研究抗战文学吗,我手里有些资料,说不定对你有用。”下午2时,我们如约在动物园门前见面。在不远处找到一家茶室,吕玲老师拿出她编著的《我的父亲吕旃蒙》《我的老师张悲鹭》,还有她自己或与人合写的文章复印件。从这些著述与吕玲老师的讲述中,我始知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吕旃蒙将军1944年11月在桂林保卫战中牺牲的经过,也了解了这位烈士的女儿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经历了怎样的坎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不愿多谈那历史的曲折与个人的磨难,而是缅怀父辈的英雄事迹,感念陈明仁、韩练成、程思远、杨树贵等先生的热心帮助,感谢民政部门终于在1984年追认吕旃蒙将军为革命烈士。昆仑关是吕玲老师的精神故乡,她那幅精品画作《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创作灵感即来自昆仑关,作品又被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收藏,她还把个人画展义卖的款项捐给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她在讲演中说:“昆仑关是我们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是爱国者忠魂栖息之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们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的见证地。我是昆仑关的女儿,我与它血脉相连,昆仑关赐予我灵感,更是我与它的缘分,我应该为昆仑关做更多的事,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华英烈,像他们一样肩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当年,抗战英雄以保卫国家的使命感浴血奋战,而今,吕玲老师年逾古稀而激情不减,一手执笔写作,复原抗战历史真相,一手丹青妙笔,表现英烈精神。昆仑关是烈士后人的感情寄托,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不朽丰碑。悲壮的历史终究不会被湮没,雄伟的昆仑关永存后人心中。听说吕玲老师最近要去台湾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她必然会带去昆仑关对同胞的关爱与希冀,也一定能带回台湾同胞对昆仑关的思念与祝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