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高僧-智者大师与天台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台山蜿蜒于东海之滨,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是济公活佛的故里和出家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天台山文化”成为华夏文明苑囿中的一棵奇葩。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高僧——智者大师。

    导读:

    名噪一时的高僧放弃荣光尊位,跋涉千里来到穷困闭塞的天台山。从此天台宗派在此扎根,天台文化开始孕育。

    这里是“酒肉穿肠过”的济公活佛的故里和出家地;这里培育出长在云雾里的香茶;这里的佛像历经两千年而不腐;这里曾是五百罗汉修炼成正果的地方,据说,罗汉留下的茶艺流传至今……

    智者大师与天台宗

    浙江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山。它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奇景,更因为附丽于奇景中的天台山文化。千余年来,天台山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不知吸引了多少仁人志士前来探寻芳踪。

    与其他佛教名山不同,天台山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而且还兼容了道教和儒学的文化特色。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此筑庵传法,自此宗教与大自然的结合,使天台山成为“山岳之神秀者”;至南朝,陈智 (yǐ)(智者大师)创中国佛教天台宗,其影响于唐宋达到高潮,甚至对日本和朝鲜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山上修建桐柏宫,传正一道派;五代德韶阐扬禅宗;直至北宋道士张伯端(紫阳真人)开创南宗(紫阳派),桐柏、赤城、灵墟、司马悔山等均成为洞天福地,终于确立了“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特色。1 700年来,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钟灵毓秀的佛教名山孕育着绚丽多姿的“天台文化”。人们对天台山敬仰而神往,有关天台文化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其中以智者大师、济公活佛、罗汉茶艺和千年佛像的故事最为著名。

    天台宗的由来

    相传汉明帝夜里梦见高大、金色的佛,于是,派蔡 等使臣到西方拜佛求经,使臣们从大月氏请来了天竺(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公元67年,两高僧在东汉使者的陪同下,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重礼厚待。第二年,汉明帝敕令修造了中国第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长途跋涉、驮经东来的功劳,这座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这就是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

    自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白马东来洛阳之后,印度佛教即传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大盛,并演变成各个宗派,其中著名的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等。在长达数百年的岁月中,诸宗异唱,名僧辈出,堪称佛法大化于天下之世。其中的天台宗,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真正中国化的宗派。

    在天台佛学的传承中,人们熟知慧文、慧思、智者、章安、湛然、知礼等大师,通过他们的行仪与风范,洞晓天台佛法的大义。智者大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秉承龙树法师(印度高僧)的思想精髓,使其不断完整深化,最终创立了中国汉传佛教中唯一一个拥有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宗派——天台宗。这一宗派因创始人智者大师久居天台山而得名。

    智者大师俗家名叫陈王道(一说光道),河南许昌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陈起祖是协助梁元帝击败侯景之乱的功臣,名重朝野,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王道自幼与其兄二人深得父母疼爱,原应一步步走上父亲所期望的道路,但谁知世事难料,元帝竟被篡位。陈起祖夫妇因此日夜忧心,先后患病辞世。眼见亲人生死无常的命运,17岁的王道决心入佛门求法,了解人生真谛,以解救世人于痛苦之中。陈氏兄弟就这样各奔东西,一个去求官,一个出家了。

    在陈父的朋友湘州刺史王琳的安排下,王道进入果愿寺出家为僧,接受住持法绪的教导。法绪为王道取名叫做智 。智 除完成寺院中日常事务外,其余时间都用来研习佛法。他不辞辛苦地孜孜以求,四处求道,最终在大苏山(位于今河南光山县)慧思禅师处领悟到龙树法师的思想精髓,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学理基础。

    大苏山的学习过程,随着慧思禅师打算离山前往南岳衡山继续修行而告中断。此时的智者大师已具独立讲学的能力,遂在慧思的建议下,带领27人前往当时南方陈朝国都金陵讲学。随着智者大师的名气愈大,追随求法者也愈来愈多,然而,这些人只是迷失于冠盖云集的高位虚名,并不能真心苦修禅法。大师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自己离开京师的时候到了。据说就在此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座山,正好是他向往的修炼场所。梦醒后,他想起孙策的《游天台山赋》里所描写的天台山和他梦中所见的这座灵山十分相似,这让智者大师觉得去创立一个宗派的时候到了,于是,30岁的智者大师放弃金陵的荣光启程了。

    公元575年的一天,一条小船将被南陈皇帝奉为国师的高僧智者带到了天台山。此时,正是北朝的周武帝灭佛焚经的年代,北方的无数僧人蒙难。智者大师——这位在秋天进入天台山的僧人,在为这里的风烟山水所陶醉的同时,也在为佛家弟子的命运而忧心忡忡。为了解救这些受难的僧人,智者大师开始在一间茅棚中,向前来避难的僧众讲经说法。虽然条件简陋,但众弟子佛心虔诚。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出家人处处皆修行”,在茅庵传法的过程中智者大师的思想有了更大的飞跃。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智者大师在那里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提出“止观双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创的法门,最终创立了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天台宗的佛学体系,在其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远地影响着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等诸多领域。

    宗派已创,然而面对乱世,竟无一处讲经说法的道场。在天台山住了30年的定光禅师对智者大师说:“我们一起发愿,建一座寺庙,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希望当寺庙建成之时,也就是国家太平之日。”

    公元596年的一天,已是59岁的智者大师对弟子们说:“我已经听到祖师冥冥中的奉告和召唤,自料不久人世。我去之后,你们要把我安葬在天台山麓金、银岭会合处,墓前建造白塔,使人见了,能发善心信佛。”而此时,建立一座天台道场仍旧只是一个心愿。

    智者大师自知来日不多,已无法看到天台宗未来的总道场,于是,他用中国传统地理学的“风水术”确定了道场的基址,并亲手绘制了未来寺院的蓝图,叮嘱弟子们“后若造寺,一依此法”。

    公元597年2月7日,60岁的智者大师在新昌石城寺的弥勒大佛前圆寂,弟子们把他的遗体抬回了天台山,建立了肉身塔。天台山成为天台宗信徒们朝拜的圣地。

    在智者大师死后的第二年,隋朝皇帝杨广根据智者大师留下的图纸建成了一所寺院,取 “寺成国清”的谶语之意,将寺院起名为国清寺。据说,为了纪念智者大师,国清寺的山门也是朝着智者大师肉身塔的方向。

    国清寺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是东亚天台宗的祖庭。在智者大师圆寂两百多年后,日本僧人最澄率弟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台山,揭开了天台宗东传日本的序幕。在国清寺,最澄跟随行满和尚学习天台宗教义。学成回国后,在比睿山创立日本天台宗,从此,以天台宗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一直是日本佛教的主流,国清寺成为日本僧众顶礼膜拜的祖庭。众多日本僧人不远万里,前来天台山朝拜。在最澄来到天台山之后,又过了两百多年,高丽国僧人义天为求法也跋涉而来。回国后,建立高丽国清寺。可见,天台宗对东亚诸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国清寺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刹之一,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历经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屡经兴废,但这一缕香火却被善男信女们一直保留到了今天。门前那株智者大师弟子亲手种植的梅树,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梅花怒放,仿佛在纪念这位被后人誉为穿着袈裟的政治思想家的天台祖师——智者大师。

    济公活佛天台出家

    天台山国清寺与另外一位高僧——济公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公元1129年的春天,天台县城北永宁村的李茂春和妻子王氏来到国清寺拜佛求子,当他们来到罗汉堂前跪拜时,突然一尊罗汉倒在地上。说也奇怪,求佛回家后,夫人果然怀孕生子,夫妇俩大喜过望,觉得这个孩子与佛有缘,于是给孩子取名为“李修缘”。这个李修缘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济公和尚。

    少年时的济公,天分极高,在赤城山的一轮明月下苦读了四年诗书。在赤城山的雾月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洞,我们看到了凸出来的一个像床一样的台子,据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世琪介绍,这里就是当年修缘苦读的地方。一千多年来,天台山的老百姓一直在这里供奉济公。四年的苦读对济公日后的影响非常大,他在禅宗方面能有很高的造诣,也与此有关。一个如此真实的人,被佛教界尊为罗汉,真是难得。

    不过李修缘最终未能金榜题名,因为他在应试前几天在国清寺出家了。李修缘认为能在天台宗祖庭修持礼佛,也不虚此生。然而,就在剃度前夕,国清寺的一位当家和尚借口修缘逃婚出家,六根不净,只有在一条矮凳下来回爬六次才能脱胎换骨,皈依佛门。修缘哪里肯钻,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住持出面,制止了这出恶作剧,让修缘剃度受了戒。后来,济公又辗转到祗园寺、观音寺,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轻快幽默的歌儿,二十多年前,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大江南北,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虽然济公邋里邋遢,但是观众丝毫不嫌弃,反而十分喜欢。戏里的济公一生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的种种美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实中的济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为了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现实中的济公的样子,我们找来了一幅济公画像。这幅画是清代四川凉山画家竹禅所画,其真品珍藏在杭州灵隐寺,不轻易示人,我们找到的只是它的仿制品。画中的济公容貌慈祥、风趣睿智,让人感觉十分亲切。除了这幅画像,赤城山上的一块叫做“书记岩”的石头也记录了济公的容貌。据说,在济公圆寂以后,他的师侄居简和尚来到了赤城山。居简一看到这块岩石就说:“这不是我师叔吗!”大家走近细看,这块岩石上的纹路确实很像济公。由于当时济公在净慈寺是书记生,所以这块岩石就被叫做“书记岩”了。

    现实中的济公不但容貌慈祥睿智,心地也十分善良。他好打抱不平,息人之争,救人之命。可是他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厮混在一起,做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于是他被人们称作“癫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

    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癫僧绕市廛。活脱脱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一位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的得道高僧。他用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治疗疑难杂症,多有根治。曾经风靡全国的香功,据说也是他传授的。人们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癫”,尊之为“济公活佛”。

    人们在那美好的内心世界与外形疯癫的对比中,对济公寄予深深的崇敬。人们怀恋他,神化他,以致有了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一说。在天台山,人们世世代代供奉祭祀着济公的神灵。在济公出生的永宁村,人们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济公故居。直到今天,“活佛”济公仍是天台人心中的神,天台群山中的佛。

    高僧禅语罗汉茶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老话:“佛即壶,壶即福,茶佛一体,茶禅一味。”茶与佛早有缘分。很早以前,达摩祖师面壁思过时,上下眼皮打架,昏昏欲睡,总是不能入定。他一生气,把眼皮割下,丢在地上。谁知眼皮入土后长出一棵小树,弟子们采树叶煎饮,竟然可以醒神止睡。这就是茶最早的来历。

    后来,茶就成为僧人无可替代的饮料,同时僧人也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那么,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食料,并将之升格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呢?

    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禅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能抑制欲望。饮茶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每提到茶,必与禅有关。

    茶圣陆羽就是个在佛家寺院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茶道启蒙于师父智积禅师,《茶经》一书也因此受佛教的影响而蕴含佛禅的精神。古代佛门寺院都有茶园,大寺院还有专门的茶僧,负责种茶制茶,现在的许多名茶就起于僧人之手。比如龙井,是宋代杭州辩才和尚开始种植的;武夷岩茶曾是武夷山寺的院茶,还有天台山的罗汉茶(云雾茶),更是随着佛教一起被日本僧人最澄和后来的日本高僧荣西先后多次带到了日本,播种在比睿山,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大名鼎鼎的罗汉茶出产于天台山的石梁方广寺。石梁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因瀑布作用而形成的天生桥。所谓天生桥,是一种两端与地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带。位于石梁边上的方广寺,曾被去西天取经的唐朝僧人玄奘称为五百罗汉出家之地。石梁方广寺的和尚,据说一直用一种天台自产的华顶云雾茶来供养五百罗汉,从而演变出一种大名鼎鼎的茶艺:石梁罗汉茶艺。

    据说千年以来有几百位诗人曾泛舟天台,李白、杜甫、王维、杜牧和苏轼都在其间。许多诗人千辛万苦,来天台山的目的一半是为了能一睹天台石梁的奇景、奇观,一半就是为了罗汉茶。

    在天台山上有一座小茅棚,现在已经变成度假村了。石梁罗汉茶艺就是起源于这里。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的时候,华顶山一带有两百多个茅棚,每个茅棚住一到两个和尚,他们住在这里修身养性。他们在茅棚周边种着一小块茶园,用来帮助他们修炼。每年五月份,开始采摘春茶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采下来的第一杯新茶去供佛。供茶于佛的习俗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罗汉茶艺。每年的清明前,僧人们将房前屋后的绿茶收好,准备着日后松林月夜间,与友人煎茶品茗,畅谈佛理,参透茶禅一味。

    华顶峰是天台山的最高峰,相传智者大师初到天台山时,就是在华顶峰参禅拜经。这里有天台山最高的一块茶园,也是天台山云雾茶的发源地。相传三国时,一位叫葛玄的道士开辟了这块茶园。经过现代科学考证,这块海拔1 098米的茶园距现在的确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由于这里海拔比较高,温度比较低,茶园常年笼罩在云雾下面,所以叫做云雾茶。云雾茶基本都生长在岩石上,是一种半烘半炒型绿茶,历史上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茶圣陆羽说过,生长在岩石上的茶叶是品质最好的茶。因此,天台山云雾茶堪称茶中之绝品。

    幽深的茅棚里到底走出过多少名僧,没有人作过统计,但品茶之风的确随着禅理的传播,在天台山弥漫开来。天地赋予了茶佛理与禅机,并将它赐予芸芸众生。每一次饮茶,都是一次涤心净气的个人修行,一次空灵幽寂的精神洗礼。

    千年古佛话沧桑

    天台山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天台宗,还有举世闻名的千年佛像。

    在天台山国清寺旁,坐落着一座中华万佛城,这里制作的佛像已成为世界宗教造像之精华。他们的佛像均以佛教经典为设计依据,采用传统的“干漆夹苎”和“漆金朱金”制作技艺,选用香樟木等天然材料,经过48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经验证可以保存1 500年至2 000年。他们的佛像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香港等49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欢迎。

    四十多年前,12岁的汤春甫走进了天台山华顶寺,跟随这里的木雕师傅学习雕塑佛像的手艺。6年之后,精通了佛教造像艺术的汤春甫走出了华顶寺的山门。12年前,宗教信仰政策全面恢复,宗教寺院重新建立,汤春甫开始为寺院制作佛像。

    汤春甫制作佛像采用的是天台山传统的“干漆夹苎”佛像制作工艺,就是在木雕佛像外面使用麻布、瓦粉、火山灰等13种天然材料,进行加工。一尊佛像制作成功需要耗时一年多。这一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他的弟子思托和尚,就用天台山的“干漆夹苎”工艺为鉴真制作了一尊坐像,揭开了天台山佛像艺术输出的序幕。这尊坐像成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如今,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干漆夹苎”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的技艺,它见证了历史,推进了天台山佛教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汤春甫曾在1999年使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完成了一尊千手观音像,该佛像现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是故宫博物院一百年来首次收藏当代木雕作品。如今,在天台山脚下的万佛城,汤春甫正在制作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

    这尊大佛总共造价一千三百多万,光一只耳朵就有三米多长。在木雕佛像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佛。为了雕塑这尊庄严的佛像,所有雕塑师几乎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希望自己造的佛像能够流芳百世。这尊佛像将要被运去美国,它将在大洋彼岸展示东方佛像艺术的精髓,体现天台山造像技艺的精湛。

    在万佛城里,经常有国清寺的僧人为即将请走的佛像开光。近二十年来,从这里被“请”走的木雕佛像已接近三万尊,被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寺院收藏和供奉。

    绵延不绝的香火飘荡在天台山脉。天台的山,天台的水,天台的云,似乎还弥漫着智者大师的气息,散发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味道。智者大师为天台山带来了千年佛缘,天台山留下了众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天台山能够将这传奇续写下去。

    行走视点

    爱好读书和旅游的朋友对“游圣”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一定很熟悉。徐霞客的游记以天台山开篇,文中以畅快淋漓的文字尽述天台美景。

    天台美景众多,不胜枚举。游圣走的是一条十分经典的路线,这条路线囊括了天台景致中的全部精华。

    当年,游圣是徒步来到天台山的,如今的“驴友”(旅游爱好者)恐怕难有游圣那样的雅兴——徒步行走于名山大川。那么也好,我们可以乘坐方便的高速巴士。在杭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等城市每天都有巴士开往天台山。到了天台城关之后,再乘车前往石梁镇天封村,下车后前往华顶讲寺,徒步登山活动由此开始。之后从华顶出发经石梁、万年寺、桐柏,到桃源,再游寒明岩、赤城山、国清寺。这是一条适合徒步跋涉、细品其中意趣的旅程。其中,山人一体,情景交融的妙处只有亲自走一遭才能感受得到。

    诸多美景尽在天台山,一一详述不尽,但华顶茶园不可不提。一道华顶云雾仙茶将“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地无声胜有声,当年五百罗汉饮此仙茶成就真身的故事似乎已不是传说。今天,茶园仍旧向游人开放,三五朋友,可在茶园品品茶,聊聊天,欣赏五百罗汉留下的罗汉茶艺,体会超然物外的境界。此茶唯有天台有,别处哪得几回闻,带些仙茶回家,也就带回了天台的神韵。

    自身宝藏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体!”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千万不要自甘堕落,因为天堂与地狱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