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隋唐卷-前言 中华五千年第一朝:东土大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能像隋唐一样,让无数华夏子孙为之倾倒向往,让时至今日的我们依然想梦回唐朝。隋唐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开疆拓土,在这方面,它比不上蒙元帝国;也不在于它的科技文化,在此领域,它稍逊于北南两宋。它吸引人的是一种多元的包容与自信,一种豪放的胸怀与坦荡,一种放任四海而万邦来朝的优越与尊贵。

    当历史的脚步缓慢进入公元6世纪晚期,此时的中国大地上,仍然是一片破落景象,长达数百年的内乱虽已经是强弩之末,却依然笼罩在各族人民的头上。这种持续的长期的战乱,似乎就像中国传统历史的间歇性疾病一般,总会在一段祥和安定的时段后出现,以其狰狞的面孔蹂躏着中华民族的肌体与血脉。在这一点上,罗贯中的话语无意间成为历史的禅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从有朝代记录开始,就一直演绎着这一普遍的真理,统一与分裂成为中国历史最常见的形态和带有周期性的循环。

    在这里,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去探讨一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的那些离离合合的悲喜剧,去探寻一下在这些悲喜剧背后所隐藏的成因和规律,由此加深对我们所关注的这段历史的认识与感悟。

    如果从远古算起,最早的离合时代应该是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的征战是为离,而黄帝与炎帝的依附是为合,从数字上看,在黄帝时传说有百里之国万区,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时,尚有执玉帛者万国,但至商朝便锐减至3000国,周朝更减到1800国,到春秋时代竟只有一百几十国了。而从有可靠文字可查的夏朝开始,这种离合趋势(分裂与统一)愈加明显。

    夏商西周时期,加起来约1357年,以上三代是中国第一种统一的国家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以后的封建王朝体系,如果给他加上一个名字,暂且可以称之为共主联邦制,因为这时候它名义下各诸侯国的军政主权比较独立,只是名分上的共主。开创这一时代的夏朝国君,就是著名的大禹的儿子启,这个朝代共有16王,历经大约500年。随后商汤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续了大约600年左右,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封神演义》里的武王伐纣了。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其中西周共13王,历经257年,而结束这大一统美好时代的,则是首倡“愚人节”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搞得诸侯们个个以为“狼来了”,其结果就是都城被狼的兄弟——犬戎攻破,西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延续了600年左右,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创立新型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段,从数量上讲,是多国变少国;从质量上说,是小国成大国。在春秋300余年中,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屡见于记载。如齐灭掉10国,鲁灭掉9国,宋灭掉7国;最厉害的是楚晋秦,其中,楚国灭43国,晋国灭34国,秦国灭23国;就连小国郑卫也各灭3国,由此出现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结束这一时期的是在公元前771年以为周王养马的身份被分封到西北边陲(现陕西省西南部)的“赢秦”(子爵侯国),这个被其他侯国普遍鄙视的蛮夷之国在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后,秦王嬴政用了短短的17年的时间,就结束了长期的四分五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秦汉两朝则是持续了约441年的统一帝国。其中有过短期的内乱与战争。秦朝二世而亡,仅仅生存了15年。楚汉相争用了5年时间,最后刘邦建立了西汉,延续了215年,到公元8年,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夺,也生存了15年;后又被汉光武帝刘秀夺回来,建立了东汉。经过了100多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各州郡长官起兵讨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入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约376年,典型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魏灭蜀,晋篡魏,晋灭吴,大约60年左右。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又进入短暂统一的局面,西晋名义上算是统一了52年,但其中后15年还是内乱阶段。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彻底进入全面分裂局面,经过东晋的偏安和十六国的纷扰以及南北朝的对立,这种大分裂一直延续了近300年。这个时代的终结者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民族融合的混血杨坚。公元581年,北周的隋王杨坚(周宣帝皇后杨氏之父),接受了自己的外孙周静帝宇文衍的“禅让”,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随后,又经过了数年的大规模征战,中华大地终于在589年再度实现了强大的统一。

    隋唐,约315年,统一时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转入李唐手中,包括史无前例的武周时期,共经历了约276年。公元907年3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唐哀帝李柷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统一了300多年的中国,再次走进了分裂时期。

    历史似乎陷入了循环的怪圈,在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中徘徊前行,总是让我们在往返式地兜了一圈后重新回到原点。然而,聪明如你肯定知道,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一次简单的复制循环,在事实上都没有出现过,即使是再如此相像的循环,实质上都是螺旋式的上升与前进。

    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我们不难发现,从黄帝时期开始的离合反复,其内在主线恰恰是君权的扩张与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凝聚。黄帝时代,所谓的最高统治者,不过是各部落酋长共同拥戴的大酋长,就连他本身的专职工作也是部落酋长,他的实际控制范围不过是在自我部落之内,对于外部落所能行使的权力十分有限,类似于今天联合国的地位。夏朝正式建立了领导世袭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方慢慢巩固起来,权力也随而增加,但依然是名义上的领导,类似于今天的大英联合王国。到周朝时,由于采用了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制其它诸侯的政策,使得统治者通过血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权力日渐膨胀。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总领导形似傀儡,但诸侯国的国王却在自己的地盘中加强了专制的权力,他们努力的方向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帝国,而这时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统,更有完成君主政治的内涵在里面。

    秦汉的统一正是这种趋势的最终反映。秦亡汉兴,暂时的分裂只能破坏统一的局面,而不能破坏统一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历史沉淀的集合,分裂只能破坏其形,而无法动摇其核。我们看到,汉朝是嫁接在秦朝的政制之上的,所作的调整只是对施政方式的改进,而加强的则是君权的无上地位。其后的分裂则完全是与君权的纷争息息相关,这时候的参与者,不仅仅是不甘忍受压迫的平民,更有拥兵自重的地方长官和割据实力,因地方势力引起的分裂,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都有雄厚的势力,巩固的地位,彼此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的斗争必然是持久战,所以东汉末年群雄吞并的结果,只能造成三国鼎立,而不能立刻进入统一的局面。

    西晋统一仅仅是地缘上的合并,它本身固有的也是历史遗传下来的门阀世族,成为限制王权、影响统一的又一障碍,“八王之乱”中各王动辄起兵百万正是这一明证。这段时期更因内乱牵动了外患,一直悬而未决的民族问题在此时集中爆发,这更使得分裂的系数大大增加,分裂的时期越发漫长,但恰恰正是此时的战乱分裂消弱了门阀世族的力量,使得各种组织集团发生解构与重组。而作为主旋律的,无论是东晋的北伐,还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不管哪朝哪代的共同目标还是统一,这个巨大的向心力保证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和最终趋势,虽然历经近3个世纪的分裂,最终回归了统一的大势。

    对于这次大分裂,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以至于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颇为尴尬,这近300年的混乱时期,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形容字样和定位,作为后秦汉、前隋唐的时段,中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作为铺垫,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时期看待,又未免牵扯得过长。这一时期,是一个宦官干政的恐怖时代,是一个官场超强腐败的空前时代,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时代,是一个创造奇迹、诞生英雄、制造恶魔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超男”和“超女”。这也是一个充满杀戮与血腥的时代,王朝瞬间转换,皇帝朝不保夕,怎一个“乱”字了得。但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和封建王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众多繁杂的民族族群一步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熔炉,丰富了中华的肌体,补充了民族的血脉,更成就了后世民族同一的基石。围绕君权的厮杀,优胜劣汰,强者为王,数易其手更显现出君权地位的尊贵与排他,更迭的朝代、纷攘的帝王都在追寻同一个境界,那就是皇权专制的唯我独尊。

    隋唐正是在这片滋润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奇葩,是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赢得的硕果。它的诞生,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我们探讨隋唐王朝的崛起,必须关注他们的生前身后事,解读历代帝王的精彩亮相与表演,阐释在每一个历史的角落中不经意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与力量源泉,从中找出王朝崛起的潜规则与原动力,找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背后原生态的秩序与脉络。

    无论我们对隋朝有着怎样的褒贬不一,结束分裂,重获统一,这个不更的事实无疑是值得浓墨重抹地大书特书,况且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旧时代,他开辟的则是一个强大富足的新世界。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着重提出重新认识和评价隋文帝杨坚这个形象。虽然他的亮相令人腹议,名为禅让,用脚后跟想想也是诚实的谎言,实则是夺权于孤儿寡母,而且还是自己的外孙,让人感到不齿;但就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杨坚也无疑是个成功人士,14岁就登台拜将,随后一帆风顺,直至最后成功地黄袍加身。而他的作为也堪称前无古人,后乏来者。在他的手中,中原王朝的疆域又大致恢复到了汉代的范围,而37年的大隋王朝所建立的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却超过了以往。而他的一些带有创新性的政策工程,无疑是集前代之大成、发后世之初轫,成为历代帝王奉行的楷模,造福当代,泽被后世。

    如果把秦始皇比成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而杨坚则是补天修地的女娲,前者开一代之风,后者修万世之福。大家知道,创世容易守世难,平心而论,同样作为开国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的高度,是秦汉两朝以及后来的唐初李渊父子所无法企及的,史书称之为“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接下来出场的是杨广。和大多数亡国之君一样,这也是一个贬多褒少的暴君形象。很多人喜欢拿他与秦朝的胡亥相比,以其都是两代就亡国;也有人喜欢拿他与陈后主相提并论,因二者都好江南美女。但胡亥与陈叔宝都是不通世事的富贵王孙,杨广却不是,他亲自领兵打仗,开运河,立科举,办学校。他决不同于那些昏天昏地、无所作为的亡国之君,而是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只不过他的作为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用现在的话说,是主观上的善意成就客观上的恶果。我们一向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物,但不知道为何对待亡国君主总爱一锅烩,我们不能不看到他的败亡,但却不能因为失败而全盘否定他的作为。

    隋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却是中国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阶段,没有隋朝的孕育发芽就没有唐朝的全盛时期。正是有了隋朝的这块跳板,唐朝才能一跃成为世界的中心,人间的天堂。可以说,唐朝享受了隋朝的巨大遗产, 而隋朝承担了全部的成本,可谓是伟大的牺牲。因此,《剑桥中国隋唐史》高度评价隋朝:“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无论你生在何处,长在何方,只要你的血液中流畅着中华民族的DNA,一个伟大的朝代就是你无法割舍的童年记忆——那就是唐朝。这个朝代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却又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生命力最顽强的标志,国外的唐人街,国内的唐装热(虽然那并不是真正的“唐装”)。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王朝,而是中华民族自强繁盛的一种符号,一种凝聚,一份热血。

    与其他朝代一样,唐朝的建立也是在兵马厮杀中尘埃落定的,所不同的是他的开创者是拥兵自重的豪门世家,这一点颇有南北朝的遗风,也使得在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少了些拖泥带水的羁绊,多了些畅快淋漓的洒脱;少了些市井野草的传说,多了些武林豪杰的佳话。我们发现,这时的演绎主角已经换成开国功臣武将,皇帝的神圣光环已然褪色。这里也没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诠释,而是成也英雄败也好汉的气概,一种大气赫然涌现,一种胸怀表露无遗。没有小人的勾心斗角,没有政客的朝秦暮楚,有的是英雄惜英雄的快意,有的是好汉重好汉的磊落,这就是大唐盛世的底蕴,这就是大唐威严的内涵。

    唐朝是幸运的,他几乎继承了隋朝的整个家底,不要说李唐,就连各地的起义军都沾了隋朝的光。隋朝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国富民贫。据《隋书·食货》记载,在隋朝灭亡之前:“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也就是说,隋朝仓库的银子哗哗的,全国百姓饿得哇哇的。于是,包括李唐在内的起义军,都毫不客气地奉行拿来主义。由此,唐朝建国初期就已经是腰缠万贯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大唐的诞生直接赢在了起跑线上。

    唐朝是勃勃向上、开拓进取的朝代,自开国之初就南征北战:破突厥,李世民被推戴为“天可汗”;占西域,与波斯及印度接触;克平壤,置安东都督府。极盛时期的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到达咸海,最北到达西伯利亚,最东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除了武功,大唐最值得称道的是文治。唐朝继续完善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制度、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等,社会迅速发展。大唐出现了历史上极有名的两个好时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李世民的政绩总结《贞观政要》,还成为当时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后世君主模仿学习的对象。此时的唐朝,国势登峰造极,四海咸归,八方来朝,因为各国朝贡使节众多,各种服装离奇,中书侍郎颜师古即于贞观三年(629)请以画师作“王会图”纪念盛况。邓之诚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述,列表分析和唐朝接触的“诸族”,共有48“国”,其中有名的如日本的“遣唐使”,更是规模宏大,每次来访的人数多达两千人,还有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中国一住就是几十年。

    与此行对应的,唐朝也是一个标新立异、爆料不断的朝代: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毒死皇帝的皇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子纳父妃,父抢子妇,公主干政,醉打金枝,可谓绯闻不断,丑剧频出。以至于乐极生悲,盛极一时的大唐,终于栽倒于女人的怀中。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让盛唐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随后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让苟延残喘的唐朝慢慢走向死亡。

    但唐朝的晚节不保并没有使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折扣,因为唐朝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精神财富与制度文明。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唐朝国力鼎盛之时,连横跨欧亚非大陆的罗马帝国也无法望其项背。而唐帝国超越罗马帝国的远不止此。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再也没有罗马;而唐帝国灭亡后,中国还在,之后还有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续,唐朝的血脉还在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后世王朝不过是他的翻版和复制,只不过名称各异罢了。

    唐朝更是科技和文化的丰收季节,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千金方》是集医学大成的医药著作,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则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且不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作者李白,自陈子昂、王勃等“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的诗人就层出不穷,盛唐时期与李白同名的杜甫、岑参、高适、王维、孟浩然,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自我的丰富想象,又有现实的细致描绘,更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秀丽清新的田园诗和沉郁厚重的“诗史”。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乃至中国文学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加上隋朝)绝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中国历史因为有了隋唐元素而愈显华丽与高贵,隋唐是创造奇迹、制造神话、成就伟业的时代,在那里有我们遗失的梦想,有我们渴望的复归,回味隋唐,就是追随我们精神的家园,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呐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