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给我的21个人生哲理-百忍成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上一把刀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它当成一个机会抓住。一件事情的发生能不能形成机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其中的人屈伸的幅度有多大,心胸有多宽广。

    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而相同的环境中也有很多与我们条件、素质相似的人们,那么怎样让一件事件与我们相契合而成为机会呢?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有强大的韧性和足够的弹性:在遭受压迫时,能最大限度地屈身保护自己;等到机会来临、前景广阔的时候,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心上一把刀,会忍才是真。

    如今已是电子时代,但是社会的本质却未发生变化,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的,世上多乱箭,当道多奸人,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当有人对我们开枪时,我们挥舞着大刀长矛上前拼命,这显然是冒险的。倒不如学习西方的“壕堑战”,士兵们蹲伏在战壕里,也抽烟,也唱歌,也打牌,但有机会也向敌人开上几枪。据说这种战略有三个优点:一是有利于长期坚持,不会精神劳累;二是能够保护自己;三则能够“披头散发地战起来”,不用受一些斗争手段的约束与限制。

    这些看着跟现在的生活毫不贴边,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战术,让你忍住眼前的苦难,能够在苦难中学会自得其乐。

    忍辱负重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战国时期的孙膑,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与他一同学艺的还有一个名叫庞涓的人,庞涓先学成下山,到了魏国成为军师。

    不久之后,有人向魏王举荐孙膑,认为他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魏王于是命庞涓修书一封请孙膑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庞涓发现他的才学远胜过自己,怕因为孙膑而失去在魏国的地位,于是就设计陷害孙膑,孙膑因此被关进大狱,被处以膑刑(剜去膝盖骨)。庞涓这时却假装好人替孙膑求情,骗取孙膑的信任,他的目的是要孙膑默写孙家祖传的《孙子兵法》。孙膑感念庞涓的搭救之恩,于是每天为庞涓默写兵法。因为孙膑待人和善,伺候他的仆人都受过他的恩惠,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庞涓的阴谋告诉了孙膑。孙膑这才醒悟,连忙烧掉了写好的兵书,假装发疯,每天又笑又叫。庞涓怀疑他装疯,就命人把他扔进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又翻又滚,还乐呵呵地把猪粪往嘴里塞。庞涓这才真的相信孙膑疯了,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偷偷逃回了齐国,他指挥齐军在马陵、桂陵先后两次大败魏军,庞涓也被逼自杀。孙膑后来隐居山中,完成了自己的兵法《孙膑兵法》。

    如果没有忍辱负重地装疯,孙膑恐怕早就死在庞涓手里,也就不会有后来成功的军事指挥和流传后世的兵法了。由此可见,以屈求伸,确是为人处世、克敌致胜的必要手段。历史上有不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事例,都验证了能屈能伸的战略。这种以屈求伸的姿态在外人看来可能不够豪迈壮观,但毕竟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前进,并且最终很有可能取得成功,总比华丽地战死要好得多。

    忍耐并不是懦弱、无能为力,而是为了成功的一种积极的选择,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气。能够忍是因为自身还有一个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才使忍耐不再单纯是一种痛苦,并最终能够创造奇迹。

    不但人类如此,动物也是靠一个忍字来生存的。每当旱季来临的时候,洞庭湖的水就会大面积干涸,这时鱼虾会拼命寻找水以维持生命,可最后往往徒劳无功,它们不是被人们抓走,就是干涸而死。

    有一种泥鱼却能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到了湖水干涸的时候,它们会全身裹进湿泥,口衔泥水,一动也不动,就像死了一样。它们在捞鱼人眼里看来,和泥巴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逃过被捕的命运。湖水完全干了以后,泥鱼会一直藏在泥里一动也不动,用自身储存的水分和能量维持生命,它们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半年以上。

    等到旱季过去了,河水又重新汇聚到洞庭湖,这时泥鱼就从泥里钻出来,洗掉身上的泥巴,尽情地在水里畅游。因为别的鱼虾早已所剩无几,借助充足的空间与养料,泥鱼得以迅速地繁殖成长。

    人生的道理也不过如此。中国有一句古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生在世间,难免会遇到各种打击和压迫,俊杰之所以成为俊杰,是因为他们能够调整自身的处世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显然明白这一道理,所以才会有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精彩表演。

    骨头太软的人,永远站不起来,对于高处的机会总是可望而不可即;而骨头太硬的人,不懂得屈身,他们对处在低处的机会视而不见。

    所谓识时务,指的是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发现机会。“机会”其实是佛教禅宗的一个术语。机,是稍纵即逝的那一刻;会,则是聚合、合并起来的意思。而机会指的就是在稍纵即逝的那一刻把自己与环境契合起来。

    给忍耐一个目标,而不是逆来顺受地忍耐,生活终究会苦尽甘来。没有大智大勇,没有坚定的信念,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甘苦寸心知

    从前有一个女人,她的儿子才刚刚学会走路,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夺去了孩子的生命。这个年轻的母亲伤心极了,她抱着孩子的尸体,希望可以找到一种让孩子起死回生的办法。

    这个母亲走过许多的地方,很多人都为她的不幸感到难过,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帮她实现愿望。有一天,这个母亲找到了佛祖,她满怀敬意地对佛祖说:“佛祖,您有办法使我的孩子起死回生吗?”佛祖听了她的话非常同情,于是告诉她说:“我知道一种方法,只要找到一所从来没有死过人的房子,并从那房子里带回一粒芥菜子,你的儿子就可以复活了。”

    母亲听了这话感到很欣慰,心里好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告别了佛祖,她开始四处寻找没有死过人的房子。在第一所房子前,主人告诉她说,他十分乐意给她一粒芥菜子,可惜的是他的房子里死过许多人,就在前不久,他的母亲刚刚去世;母亲又找到了第二所房子,这家的主人告诉她,“我们的房子里不知死过多少人了”。母亲不停地四处寻找,不知走过了多少房子,有的人告诉她,“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儿子”,有的则对她说,“这个房子里活着的人没有几个,死了的倒有不少”。拜访完城里所有的人家,这个母亲终于意识到,佛祖让她找的房子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她也终于明白了佛祖的用意,她不再悲伤,而是在森林里找了一个地方把儿子的尸体安葬了。然后,她找到了佛祖,对他说:“我已经明白了您的用意,我因为太悲伤而迷失了双眼,我以为只有自己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现在我明白了,这种痛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母亲以为只有自己忍受着死亡所带来的痛苦,但是事实上,这样的痛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挫折和苦难都不可避免。生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幸福、苦难、快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这些内容,既然无法避免,那就试着微笑去接受吧。

    其实,对于挫折和苦难,每个人都会有畏惧和害怕之心,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克服它。

    在一次聚会上,有人问一位旅行家说:“如果登山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遇到暴风雨,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旅行家回答说:“应该接着往山顶走。”

    “我以为您会说往山下跑呢!我们都知道,山下的风雨小,越往上走风雨越大啊!”那人感觉到很奇怪,继续问道。

    “的确,越往上走风雨会越大,但是它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如果你调头向山下跑的话,看似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遭遇暴发的山洪,那可是致命的危险。”旅行家停了停继续说,“这是我几十年的旅行所得出的经验: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不要想着躲避,那只会带来更大的危险,很可能会被卷入洪流而消失;迎着风雨前进,却有可能化险为夷。”

    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难,就好像是登山时的风雨,要迎向风雨前进,而不应该被吓得往回跑,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态度。

    有一家小公司,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失利,所以员工情绪都很糟。这一天,老板把所有的员工叫到自己的家里,然后把他们带进了厨房,厨房里已经准备好了三口锅。老板向三口锅里分别倒了一些水,然后都放在煤气灶上加热。没过多久,锅里的水都烧开了,这时老板拿出一些胡萝卜、鸡蛋和碾成粉状的咖啡豆,分别放进三口锅里。

    员工们都很好奇,不知道老板要做什么,有人还以为他要展示自己的厨艺。又过了一会儿,老板把火关了,把胡萝卜、鸡蛋、咖啡都盛了出来,然后他转过身来问员工:“你们都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还有咖啡。”员工们纷纷回答说。

    老板拿起胡萝卜,用力晃了一下,结果胡萝卜一下子就断了。他又拿起鸡蛋,很细心地把壳剥掉,露出里面煮熟了的雪白的鸡蛋。最后,他又给在场的每位员工倒了一杯咖啡。

    喝了一口咖啡,老板这才开始说:“胡萝卜本来坚脆硬实,可是煮过之后,变得又稀又软;鸡蛋本来是很容易碎的,可经过开水一煮,内外凝结成一体;而咖啡粉,它进入水中以后,反而把水变成了香郁的饮料。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在场的员工都没有说话,但每个人都若有所悟。没过多长时间,这家公司就在员工们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之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其实,开水就好像是生活,而我们每个人就像是被放在里面煮的胡萝卜、鸡蛋和咖啡。有人是胡萝卜型的,看似坚强,但一遇到挫折就很快被夺去了力量;有的人则像是鸡蛋,性情不定,可经过一系列的挫折磨炼,终于有了自己的性格;还有一种人,像咖啡一样,他们顺应环境,并且最后能改变环境,挫折反而成了他们塑造成功人格的机遇。

    这其中的差别,关键在于内心的变化。

    身处于纷繁的社会当中,我们经常遭遇一些艰难的选择。比如生存与道德的冲突,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地讲求道德理想,可能连谋生的办法都没有了,连饭也吃不上;如果不顾一切地求功名,为了当官发财连命都不要,那么理想道德也就谈不上了。

    在生存和理想发生冲突时,贪生怕死的人被人们唾弃,舍生取义则被认为是一种十分高尚的行为。不知道人们是否想过,如果苟活下来等待机会,或许将来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那么这种偷生并没有什么可耻,因为它比死更有价值。

    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挺拔中要带有柔韧,这样才能在受到重压的时候做到曲而不折。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同流合污,他们只是先保全自身,其实心中还一直坚持着理想。所以,虽然这些人看上去好像不会说话,畏畏缩缩的,其实他们只是大直若屈,他们的隐忍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忍者无敌

    很多年前,一直待在台湾的何应钦,以一级上将的身份到荷兰去旅游,荷兰国防部负责接待了他,他们带领何应钦参观了荷兰的国防设施。参观完之后,荷兰人又向何应钦介绍了一个国防简报,其中展示了一旦爆发战争,他们将如何应对。这些计划非常详细、全面,何应钦看了之后吃惊不已。更让何应钦意外的是,其中有一份《投降计划》,比其他的计划更加详细,而且被放在其中最显眼的位置,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何应钦对此很不理解,他说,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投降是最可耻的,投降的人会被所有人看不起。还没打仗就先计划投降,这在中国人看来肯定会使军心涣散,是战争的大忌,与中国人所崇尚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违背。

    荷兰人听了之后笑着回答说:“投降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在充分分析敌我力量和战争现状的情况下,如果胜利的代价太大,或是根本没有可能取胜时,投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顽抗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我们需要保存实力,我们需要保持国家的完整。只要我们的土地、建筑、河流山川都没有被破坏,到了子孙一代,等某一天我们真的强大了,再去夺取胜利也不迟。”

    投降计划并不是屈服,而是着意于未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功登陆诺曼底之后,盟军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发表了一番演讲:“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并且打破了德军,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你们表示感谢和祝贺。”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登陆之前,艾森豪威尔将军其实准备了两份讲话稿,一份是胜利的讲稿,而另一份则是失败的演讲稿。第二份演讲稿是这样写的:“我不得不痛心地宣布,我们这次的登陆失败了,这完全都是因为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误,我愿意为此承担所有的责任,我要向你们所有人道歉。”两份讲稿,一种情操,都体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广阔胸怀。

    世上太多的悲剧都源于把成功当作唯一的目标,其实关于失败的计划里同样饱含着求胜的意愿、成功的契机,而且还多了一种超然的心态。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季布曾是项羽的手下。有一次他奉项羽之命追杀刘邦,差一点就把刘邦给杀了。后来刘邦取得了天下,他心里最恨的就是季布,于是发布命令全国通缉季布,同时,如果谁敢窝藏季布就要诛灭九族。

    季布被逼得无处藏身,只能东躲西藏,最后还卖身为奴,才勉强保全了性命。

    有人可能会说,像季布这样的人,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勇士,穷途末路,大不了一死,何必窝窝囊囊地苟活于世,这又是何苦呢?

    其实,季布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虽然旧主子项羽失败了,他自己也受尽了屈辱,但他并不以此为耻,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重新崛起。后来,刘邦在别人的劝说下放过了季布,季布最终成了汉代的名将。

    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志气和抱负。一个有见识、有气魄的英雄,不会像愚夫愚妇一样,为了一点小事就寻死觅活。自杀是躲避,并非是有勇气的表现。真正胸怀大志的人,并不畏死,但也绝不轻易去死,要看死的是不是有价值。只要还有希望,那么即便败得再惨,也绝不应该自杀,他们宁愿被俘虏、坐大狱、受刑戮,也要找到机会东山再起。

    这些智能超常的人,通常认为机会永远是有的,所以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只要留得青山在,有朝一日机会来了,他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来他个天翻地覆。为了建功立业,什么委屈他们都在所不惜。

    这种思想让我想到了一种常见的玩具——“不倒翁”,它很有意思,无论怎么试着把它推倒,但只要一松手,它马上就会站起来。在日本,“不倒翁”被形象地称为“永远向上的小法师”。

    每当日本选举的时候,那些政客们都会用不倒翁来装饰他们的竞选总部,有一种习俗是把不倒翁的一只眼睛抹黑;如果竞选取得了胜利,他们会把不倒翁的下半身都涂黑,用以表示庆祝。

    其实,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心在下面。失败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味苦药,药虽苦,但对人生却极有用处。如果把“吃苦”当作“吃补”,失败反而会成为人生进步的垫脚石和阶梯。一个人从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把失败教给我们的东西都沉淀起来,我们的重心就会越来越低,渐渐成为倒了之后能马上爬起来的“不倒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已经被说滥了,但真正能从内心认可这句话的人其实并不多。这一点值得人们反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