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淡泊名利是最高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万物自闲,全是因为人们自己在争名夺利。北大人告诉我们,不入名利牢笼,才能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远离名利,自在生活

    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绝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王选(北京大学教授,科学家)

    淡泊与宁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历经尘世诸多磨难和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也是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

    淡泊名利并非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游刃有余,顺势取得名利,并及时从名利中抽身。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生才不会被名利牵绊,身在红尘里飘摇,心在诗意地栖居,拥有一个洒脱的人生。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写作,决心去森林中过两年隐士生活。梭罗以种豆和玉米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山林湖泊的景色与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这样,他便从中发现了许多道理,从而完成了这本名著。

    而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往往心浮气躁,难以找到那种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季羡林常以知了自比。最初,知了的幼虫深藏地下,等到夜幕降临,幼虫悄悄地爬上树干,等待天明,然后脱下旧壳,长出翅膀,长鸣高枝,成了诗人眼中那个“垂(造简体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淡泊之士,极富诗意。但是季老用来自比的知了并非如此,他说:“我现在就是一只长鸣高枝的蝉,名声四被,桂冠无数。”

    在过往的岁月中,因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人品,季老一直被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称号,一生之中获得无数荣誉,对于这些他却说:“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脸红。其实我自己深知,我并没有那么好。然而,我这样发自肺腑的话,别人是不会相信的。”

    他在《病榻杂记》中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表明了他对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3项桂冠的看法,并坚持将此3项“尊号”辞掉:

    一辞“国学大师”。季老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季老说:“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季老说:“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最后,季老总结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随后季老问:“露出了真面目,自己是不是就成了原来蒙着华贵绸罩的朽木架子而今却完全塌了架子呢?”世界上肯定有这样的人,虚名一除,便一无是处。但是季老却自信地回答说:“不是。”

    关于名利,季老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只是活得越久,越觉得名利对自己越无用处,用不着争来夺去,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自然就能全身心地做学问了。他认为一个真正热衷求学、治学的人就应该孑然一身,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为虚名牵绊,只会让我们骄傲自满,学问没有精进的时候。正所谓“嚼破虚名无滋味”,虚名不过一条华丽的锁链。既然这样,不如把追求虚名的力气,花在营造令人尊敬的学养上。

    淡泊就是对世间事报以淡定的态度,不争,不纠结,不骄躁,保持平常心去面对人和事,“淡中出真味,常中识英奇”,越是心性淡泊的人越能体会平淡中的长久。淡然而不虚妄,从容面对得与失,静心必能修性致,淡泊可少纷争,锦衣丰食不长久,安于本分、淡泊随性,才能快乐生活、安然度日。

    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个人做到淡泊、宁静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中积存的枯枝败叶。人只有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

    淡泊是不要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奴隶,明志是明确自己的志向,是要做出贡献,这样就可以在恬静的人生中感受更美的风景。只有做到淡泊,方能真正体会人生真义;只有心灵宁静,方能在生命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北大心理课笔记】

    人生如花草植物,枯荣不定,岁月无情,生命短暂,名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过眼云烟,根本不用为功名利禄而煞费苦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从功名利禄交织的尘世中超脱出来,认清生命的本质,从而掌握人生的禅机,游刃于变幻莫测的人生。

    以成就为重,而非以名利为先

    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

    ——邓稼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成就与名利的关系就好像是花茎和花朵的关系,花朵虽然很引人注目,却需要花茎为支撑;花茎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却能为花朵传输养分,没有花茎的良好生长,就不可能有美丽的花朵存在。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成就,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有失明智了。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难得的通才、大家,无论是古学还是新学,无论是中文还是外语,他都无所不通,但更让人慨叹的,还是先生不以名利为先的情怀。

    曾经有一次,法国巴黎的《世界报》撰长文力捧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最有资格享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非先生莫属。每天阅读外国报纸的钱先生,读到这一信息后迅速做出反应,马上在《光明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历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误评、错评与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其表面上是在批诺贝尔奖委员会,实际上却是在消除自己获奖的可能。

    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怀一颗名利之心去从事某个领域的钻研,那么,一方面我们会很难有所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会忽略所做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要知道,名利之心会让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难以心无旁骛,总是关心自己的努力究竟有没有换来应得的名利。我们总会衡量:如果有好处,我们可能会继续下去;如果没有的话,难免会有些沮丧,进而失去动力。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将军,跟随他长年征战。

    有一次,这位将军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说,“因为我已经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指着拴在周围的驴子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在战场上没有功绩,就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就如同参加了20次战役的驴子一样,它们最终还是驴子。其实,很多人都和这位将军想法一样,总是以名利为先,而非以成就为重。当工作任务没有成功地完成的时候,就产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想法,其实这样的人反而更难有大的成就。

    其实,很多时候,一味追逐名利的心态会导致我们急功近利,难以下苦功、用心做事,总是计较暂时的得与失,这样就会大大地增加我们失败的可能性。名利之心让我们总是把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进行对比,追求付出与回报的对等,甚至是期望回报大于付出。一旦我们怀着名利之心去做某一件事情,必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然也就很难取得成就了。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我们成就一项事业应有的心态。任何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都必须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有可能最终有所成就。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不计代价地去做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我们决定要从事一项行业或研究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因为看到了这项行业和研究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名利,而是完全出于对这一行业或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或者是某种崇高的理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取得成就。

    其实,成就和名利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取得很高的成就时,名利自然也就随之而来。如果一定要将这两者分开的话,那么成就就是针对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或者研究本身而言的,而名利则是外人强加给我们的。而且,虽然成就和名利一定情况下是相伴而生的,但是我们应该把取得成就看成最重要的,而不是以求取名利为第一要义。这样,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北大心理课笔记】

    名利之所以对很多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根源还在于人的欲望太过强烈,欲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追逐和占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名利与欲望总是遥相呼应的,名利所能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快感,正是欲望所需求的。真正想要正确对待成就与名利,我们必须认清二者的区别,把根源于欲望的名利心抛弃,从而真正投身于事业,追求个人的成就。

    能登上山顶,也能站在山脚

    能登上山顶,也能站在山脚,才能看尽世间的风光。

    ——徐志摩(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诗人、散文家)

    有位哲人说:“人这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有得意必有失意,有快乐必有痛苦,有欢笑必有眼泪。”其实,人生之路就像天气一样。天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也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时候。不可能晴朗的天气你就享受,恶劣的天气你就回避。不管人生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要学会坦然面对,要学会淡然承受。因而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心态的平和能使一个人做出正确的决断,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清自己的不足。懂得用一生践行淡然之道的人,必是一个拥有生活智慧的人。“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

    淡然并非平庸,而是随性;坦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低调处理人生之事,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以怡性怡情的胸襟去享受生活。花开任其绽,云散任其飘,得意时不忘我,失意时泰然恬淡,以豁达的心来体会人生的真谛。

    “中国旧小说里,经常有一句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回想起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冯友兰先生如是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北大动乱的时候,一切都变得超乎想象的混乱,正当此时,冯老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手术。然而,原本两个步骤的手术,在进行了第一个步骤之后,冯老突然被赶出了医院。他不得不拖着插在身体里的管子,继续接受无数狂热者的折磨。

    冯友兰先生这样的经历,单单只是听闻便足以震撼了,更何况是亲身体会。但他挺过来了,他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盼来了晚年的恬淡时光。他之所以能坚持着走过来,除了凭借坚毅的信仰与对哲学的热爱之外,还因为他相信“福兮祸所至,祸兮福所倚”的道理。

    他曾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有些事情,单独看起来,似乎是恶,是负的分子。比如说,有大战的时候,有一种战略的退却,本是负的分子,但是就一个战争的全局看,战略的退却,是战胜的一个条件,退却为的是前进。照这样看起来,负的分子,也就有正的意义。”

    世间之事确是如此,很多时候都是和硬币一样,集正反面于一身的。牵牛花攀附在篱笆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是软骨头,没有人格,可悲;也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斩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茁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在这个祸福并行的世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你如何从不利的一面当中看到有利的一面。

    成功需要淡然以对,失败更要淡然以对。经历过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的却是失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是,即使再痛苦,也要学着用淡然的态度来看待它。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佛语道:“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有的时候我们要用佛家的思想来劝慰自己。人心本无杂念,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情感的纠缠等日积月累,才让人心无宁日。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看淡一时的得失,不受外物的纷扰,人生苦乐安然面对,收放自如,才能体会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与自在。

    人若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很容易被困难击倒。而一个能够坦然面对困难的人,能够放下心中的负担,反倒可以无往不胜,无坚不摧。其实,沮丧的面容、苦闷的表情、恐惧的思想和焦虑的态度,是我们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你不能控制环境的表现。它们是你的敌人,你要把它们抛到九霄云外。面对得意和失意,都能从容面对,这样才算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我们如何去寻找出路。正视不如意之事,不在失意面前退缩,自然不会无路可走。得意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很少;在失意的时候,我们学到的东西才最多。所以,不要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感到苦恼,能享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我们不妨学着坦然一点,坦然面对一切得到和失去,坦然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我心美丽,于是人生跟着美丽。坦然,是一份快乐,是一种潇洒;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是沮丧时自我的一种调整;是一种看淡一切功名利禄的成熟,也是平淡中的一份自信。

    在人的一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很多时候,得未必是好事,失也未必是坏事。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无愧于心,便会得之淡然,失之亦坦然。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一个人的苦乐成败,不在于外物的左右,面对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做事心态很重要,要时时保持内心平和,得意时不要过分骄傲。适度的骄傲能增强自信心,但是过分的骄傲则像前进路上的大石,将使你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充实内心,名利皆浮云

    对于名利,有就有,没有也不必奢求。

    ——季羡林(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道出了世上一切人的心里话,所以,孔子没有标榜自己不喜欢名利,他也喜爱富贵,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说什么样的富贵名利我都要,那是小人的行径。这是一个圣人的自白,也是一个正人君子所应秉持的做人做事态度。

    无论到了何时,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之中许多事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即使它曾经使你风光无比,到了该丢弃之时即可大胆丢弃,无名一身轻,懂得了这些,生活就会少了许多烦恼。

    1936年夏天,因《飘》的出版而声名鹊起的玛格丽特·米切尔,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要么将自己的包裹起来反抗名利,要么忙于对付名利布下的天罗地网。她如此坚决不让名声改变她的生活是为什么呢?因为名利很容易成为桎梏,使作为作家的她失去创作的灵性,而失去艺术生命。

    对于名利,庄子用一则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他独到的理解: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大臣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将要使你劳累了。”即楚王想要请庄子去做楚国国相。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一个人要修养到家,首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摆脱了虚荣的惑乱,外物于我不是不重要,而是我已经不再被它所牵制,凡俗世界的一切要看我是否愿意要它。如此修养实在了不起,“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所能承载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实自己的内心,任由自己对名利的欲望无限制膨胀,最终会超越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我们失去的将是真正的人生。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收敛自己的欲望。

    李叔同的一生正是追求内心充实的写照。他出身于富商之家,在未出家前可谓锦衣玉食,但钱财在他的眼里却是很淡。在他15岁的时候就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感慨。

    李叔同一生学习不辍,这正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近代著名的学者都是他的仰慕者,这样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他并没有用这些成就去换取应有的功名富贵,而是依然沉浸在孜孜不倦的钻研中。

    当他再次感觉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空虚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尘世中的生活,选择了出家为僧。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李叔同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他能够从佛学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满足。出家之后,他苦心修行,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意图普度众生。终于成为一代高僧,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满足,功名富贵对于他来说,真的就是浮云,他不仅没有想着去取得功名富贵,而且主动放弃了原有的功名富贵。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才如此丰富多彩,才如此包含智慧。

    内心充实,将名利视为浮云,不是玩世不恭,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学会享受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诗意的人生,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能够安然地栖息在一片宁静的生存空间。

    朱熹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名利看起来虽然非常华丽,但是这华丽能否长久也是未知数,当我们对名利的渴望太过强大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承受最终失去名利的痛苦,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将会随着名利的失去而陷入沉沦之中。

    【北大心理课笔记】

    落尽繁华,洗尽铅华,生在尘世中的人如若过早地钻营于名利场,不仅会迷失心智,一无所成,甚至连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都会泯灭。在你能够声震人间之前,请你先学会缄默,与名利场保持应有的距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