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独处,是另外一种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大人认为,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独处(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真正的世界。

    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文学家)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他必须起得比太阳早。为了享受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下午,他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罕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他相信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他之间。他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享受着生命带给人的思考。

    很多时候,人不是自己太孤独了,而是我们不太经常和内心的自己沟通了。你疏远了它,它也同样和你陌生起来。这个过程很像神话传说中的灵魂归壳,开始是我们从那个真实的自我中走出,迷失于这个花花世界。也许我们的周围开始多了些许喧嚣,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于是我们的心也开始变得难以平静。站在城市的街头,漫无目的地流浪和寻找着前进的方向,心里充满着浮躁与不安。自己努力地试着融入那种喧嚣,但很难,于是渴望有份宁静,在宁静中默默地享受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默默地用心体会,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魅力,才真正懂得了珍惜生命、享受生活。人们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远离时间尘嚣的世外桃源,其实,真正的世外桃源就在我们的心中,只需用心感悟便可获得,这是完全超越物质世界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陶醉于自我的快乐和享受。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静下心来,在独处中修炼自己,是把美丽的自然之灵魂种在心中。这样可以拭去很多的烦躁与不安,可以让疲惫、紧绷的心灵放松下来,默默地享受生活中隐藏的幸福。

    默默地享受生命,不要在尘俗中庸碌之后,甚至在生命消失殆尽时才渐渐感悟。其实,默默地感受生活只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冷静感受人生的深邃而智慧的境界。佛家讲,生活是一种修行。在这样一种修行中,我们需要有耐性,即使在无人问津的时候,也能自己默默地忍受孤独与寂寞,并且从中体悟到人生。

    盛大公司总裁陈天桥在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提前毕业,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就是10个月。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巨大的落差,品尝到寂寞的滋味。

    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潜心读了很多书,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管理风格的基础。10个月之后,正赶上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200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在挂职锻炼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教育背景使他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而寂寞的锤炼让他克服了一般年轻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缺陷。

    “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如何如何,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所以,学会享受寂寞,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多看书,多一些独立的思想,多体验一下寂寞,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就隐藏在极为平凡的事物中间。忍受寂寞,其实也就是在默默地享受着生命,这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

    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说的就是一种空灵恬静的精神状态。此处的“静”有自然界的宁静,更是诗人内心淡泊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放下所有的思绪,品上一杯浓浓的香茶,或喝上杯白开水,抑或抽支烟,释放一下自己的疲惫身心。在百忙或喧嚣中,留一点时间给自己,让自己慢慢享受。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长夜到来的时候,或闭上眼,或看看星星和月亮,也许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或许我们就能坦诚地面对现实,笑迎阳光;或许我们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平静;或许我们就不再埋怨自己,努力在现实的世界里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寂寞是一种清福

    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担当一个大宇宙,像自然一样默默。

    ——冯至(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诗人)

    对于无聊者,寂寞是一种难耐的苦境,而对于有心者,寂寞却是一种难得的清静。无聊的人,即便身处闹市也会索然寡味,寂寞难耐;有心之人,哪怕独对旷野亦觉生机盎然,天开地阔。

    苏轼身在庙堂陷身政务之时,佳作甚稀,而一旦置身民间得闲静思,好诗好词接踵而至;文天祥身陷囹圄,其身始闲,其诗方雄;杜少陵沉郁顿挫,惊人之笔,多成夜间;“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其言悲壮,其境雄壮,而写这首词的时候,辛稼轩已鬓发萧然,已非少壮……

    梁实秋也在《寂寞》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寂寞就是这样一种清福,提到寂寞,许多人都会把它与孤独、苦涩、迷失、惆怅、伤感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你静心体会寂寞其实是宁静,是洒脱,是悠远,是自我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学会享受寂寞,你就学会了享受人生。

    在越来越喧闹的尘世中,人们却越来越孤独,才情被泯灭,个性被消磨,爱情永不知足,友谊脚步蹒跚,希望感到疲倦。有的人把寂寞写在脸上,有的人把寂寞藏在心里;一种是精神贫乏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精神富有者的象征。前者是因为他们不能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许多思想和情感,后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不能被他人所理解。

    有些人常常在热闹中寂寞,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累——无端地陪着他人说说笑笑,伪装着自己的真实内心。想不能想自己想的事;做不能做自己情愿做的事——只一味着迎合。有些人常常在寂寞中热闹,那是彻底表达的孤独,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交错着痛苦的人生境界。

    那寂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寂寞是清高的;“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孤傲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寂寞是洒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寂寞是豪放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寂寞是惆怅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寂寞是哀怨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壮观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寂寞是幽静的。

    【北大心理课笔记】

    明月是寂寞的,洒向大地的依然是清辉一片;流星是寂寞的,陨落的瞬间依然有灿烂相随;空谷中的幽兰是寂寞的,却不因此而减退芳华;峭壁上的青松是寂寞的,却并不因此而衰老苍翠。耐住寂寞是一种风度,而细细品味寂寞则是一种清福。

    孤独中接受生命的雕琢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歌德说过:“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乐于孤独的人将孤独看作是对人生的一种享受。他们不喜声张,不爱浮华,不求虚名,避开外界的干扰,快乐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人以为孤独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其实不然。孤独是一种追求、一种创造、一种境界,是产生大智慧的土壤。孤独并不可怕,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高贵的享受。

    享受孤独的人绝非空虚的人,而是心胸阔大的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享受到人生之乐。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是结果,不成功也是结果,重要的是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充实和幸福。

    在尼采35岁的时候,他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造访的山谷里。太阳一升起,尼采就来到一块靠近海边的幽静的岩石边,撑一把伞,躺在岩石上,像蜥蝎一样一动不动,眼前除大海和纯净的天空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他在那儿待了很长的时间,直到黄昏时分。《朝霞》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因此,一个人是否孤独,不是看他周围有没有人,而是看他的思维是否与周围的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永远是思想家和精神领域的创造者,因为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他们所在的时代,无法赢得同时代人们的认同。“智慧的源头”苏格拉底是孤独的,当时没有人懂他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孤独的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绚丽的日出,把它画下来,使人类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太阳”,而在当时却引来一片嘲讽,因为世俗的人们看不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无法分享这非凡的感受。

    孤独是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静默独处时,人们会变得敏感,会发现和感知平日所忽略的事物。上帝给予了人们喜好结伴的天性,却又悄悄地把期望孤独的灵魂填进了人们的心中。孤独,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之中痛苦的惩罚,而是生命的一笔亮色,生命因孤独而精彩。

    孤独沉淀了人们的思想,孤独创造了惊世的华章。然而有人说:“孤独是心灵的财富,情感的荒园。纵然孤独使人们留下了那么多佳作,屈原却也因为一腔苦闷而投江,毕加索也结束了他那伟大的生命。”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卢梭的晚年孤寂冷清,但他以细腻的心感知着一切:花、树、政治,以至于人类!他愉悦地回忆起了那位被他称作“妈妈”的夫人,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深刻地探索着人生的每一步。是的,当我们打开那饱含智慧与决心的《忏悔录》时,还会认为他的孤独是他的不幸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孤独的一面,当我们深夜坐在台灯下的时候,当我们曲终人散,独自走在清冷的路灯下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围着一炉火沉思的时候——孤独总是我们的影子。每一个人,当走在连着生与死的桥上,看着朋友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自己所走的路上只有独自一人时,会不会懊恼、哀叹、彷徨不定?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应怀着乐观豁达的心理来看待它。在孤独时,我们用朴质的心聆听大自然的真谛,探索着宇宙洪荒的奥秘,回忆着一幕幕红尘往事……我们的心灵被那么多的喜悦和愁绪所淹没,不复往日的波澜不惊,谁能说这是一种痛苦呢?

    复杂的社会生活使人变得浮躁的成熟和世故起来。成熟和世故是一道墙,蛮横地隔断了我们与世界的天然联系,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当你感到生活枯燥,心绪不佳,精神不振时,享受孤独吧,它能像清泉一样滋润你心灵的田园,净化你的灵魂和周围充满污垢的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内蕴,你会发现朝看旭日东升,夜观满天星斗,夏日泛舟荷莲,冬月踏雪寻梅,天地人群之间,处处饱含着人生乐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纯洁的人、高尚的人,是甘心为别人而燃烧生命的人。他们就像灯塔守望者,面对着浩瀚的人生与自然的大海,用智慧之光给人们指引航向。

    人在孤独时总是特别理性,能听到自己思想深处发出的细微声音,接受生命的雕琢。这个时候对事物的思索比任何时候都要真切,都要透彻。一切伟大的创造和发明,不是来自灯红酒绿,而是来自孤独。

    【北大心理课笔记】

    只有在孤独的沉思中,才能远离尘世的喧嚣,心无旁骛地进入大自然和思想的王国。因此,当我们与孤独相遇时,与其一味哀叹,不如勇敢面对寂寞、体会淡泊,在孤独中接受生命的雕琢。

    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何其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诗人、散文家)

    挪威动物学家和政治家南森说:“人生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认识和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地忍受孤独、寂寞和经常的沉思。”有人说这个世界太吵闹了,有人说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有人说这个世界太喧哗了,有人说这个世界总是真真假假,错综复杂。太多的说法了。就如同小马过河一样,松鼠会说水太深,都淹死过同伴;河马会说水太浅,都不能舒心地洗澡;当小马亲自试一下后才知道,原来那水没有它们说得那么深,也没有它们说得那么浅,刚刚漫过自己的腿。此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安静地看看这个世界。

    失意时,不要盲目悲观,静下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得意时,不要过分忘形,静下来,我们会发现这点成功实在微不足道;痛苦时,不要借酒浇愁,静下来,我们会发现看淡一点,快乐其实离你并不遥远;绝望时,不要意气用事,静下来,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面正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有一个探险家到南美丛林中探险,想要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用了当地的土著作为向导及挑夫。因为适应了丛林里的生活,所以土著人的脚力过人,尽管他们背负笨重行李,仍是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行进的过程中,总是探险家先喊着需要休息,让所有土著人停下来等候他。

    到了第四天,探险家一早起来,立即催促着打点行李,准备上路。他虽然体力跟不上,但希望能够早一点到达目的地,能够真正好好地来研究古印加帝国文明的奥秘。不料土著人却拒绝行动,探险家对他们的行为恼怒不已,觉得难以接受他们的做法。

    经过详细的沟通,探险家终于了解,这群土著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项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3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探险家感到十分好奇,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在你们的部族中,会留下这样的休息方式?”那名土著向导认真地说:“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3天路的疲惫身体。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探险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许久,终于展颜微笑:“我想这是我这次旅行中最大的收获。”

    “停下来,等一等灵魂”,多么深刻的话语。不妨静下心,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没有想过思想、灵魂这样的话题;有多久,没有关照过我们那颗被现实和理想敲打得支离破碎的心;有多久没有静下来,看清自己的状态,给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关心。

    其实,内心平静下来,好的想法就会浮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清鱼自现”的道理。身处在高压力下,我们心灵所达到的实际领域很容易被限制。抽出一点时间,让我们适时地把压力放下,内心得到平静,可以有效地向这一领域做更深广的延伸,看到更远的方向。

    王维有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静之极致也。“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是自然之静,恐怕更是一种心灵之静吧!静看苍松旭日,白云悠悠,清风徐徐,何等心神愉悦、怡然自得。这个世界其实很美丽,只是我们太过于匆忙,忙着生活,在匆忙中忘记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当人静下心来看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云淡风轻。就像有位作家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生活中,当我们受困于某个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时,聪明的办法是让心境平和下来,就像慢慢地让混浊的水得到沉淀。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人生的历练中,从容淡定,是一种气度与志向。在潮涨潮落的人生戏台上,洒脱娴静,是一种能力与素养。无论经过多少刻骨铭心,经历多少生离死别,只要还能静下来,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时间久了,悲伤和痛苦便会褪色成一朵轻盈的云。

    【北大心理课笔记】

    来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停住脚步静下来是件幸运的事。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校订好方向,再从容起程,或许能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听花开的声音,观叶绽的曼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