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方二首
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诗》有“厥初生民”,《传》云“声子生隐公”。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著,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差难。今之学者,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肯瞻视。静静:宋本作“退”。而言之,可为大息者矣。《小品方》云:凡人年六岁已上为小,十六已上为少,《巢源》、《外台》作十八已上为少,三十已以为壮,《巢源》、《外台》作二十已上为壮。五十已上为老。其六岁已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者,亦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者,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天之祸也。
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合为此卷,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诸篇,可披而得之。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惊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哕,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目睛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纠,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熨法出下篇,灸粉絮熨者是。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假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哕,食痫,先寒后热者方: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末之,巴豆一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人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大显身手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黑散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半两大黄六铢杏仁半两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择乳母法
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瘘、气嗽、痛疥、痴癃、白秃、疬疡、沈唇、耳聋、齆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初生出腹第二
论二首十二事
论曰: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一作衔。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
儿生落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须臾当啼。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少气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人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亦可以葱白徐徐鞭之,即啼。儿亦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中寒,腹内雷鸣。乃先浴之,然后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若先断脐,然后浴者,则脐中水,脐中水则发腹痛。其脐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宜急剔拨去之,不尔,入儿腹成疾。断儿脐者,当令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不以时断,若妥汁不尽,则令暖气渐微,自生寒,令儿脐风。
生儿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为善。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发杂疮而黄。儿衣绵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则令肌肤脆软,便宜中伤。皆当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绵也。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
凡裹脐法,椎治白练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急则令儿吐哕。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裹脐时,闭户下帐,燃火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脐中水及中冷,则令儿腹绞痛,天纠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灸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捣当归末,和胡敷之,灸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粪青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儿洗浴、断脐竟,棚抱毕,未可与朱蜜,宜与甘草汤:以甘草如手中指一节许,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缠沾取,与儿吮之。连吮汁,计得一蚬,壳入腹止,儿当快吐,吐去心胸中恶汁也。如得吐,余药更不须与。若不得吐,可消息计,如饥渴,须臾更与之。若前所服及更与并不得吐者,但稍稍与之,令尽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恶汁,令儿心神智慧无病也。饮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乃可与朱蜜,以镇心神、安魂魄也。
儿新生三日中,与朱蜜者不宜多,多则令儿脾胃冷,腹胀,喜阴痫,气急,变噤痉而死。新生与朱蜜法:以飞炼朱砂如大豆许,以赤蜜一蚬壳和之,以绵缠箸头沾取,与儿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尽此一豆许,可三日与之,则用三豆许也。勿过此,则伤儿也。与朱蜜竟,可与牛黄如朱蜜多少也。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辟恶气,除小儿百病也。
新生三日后,就开肠胃,助谷神。可研米作厚饮,如乳酷厚薄,以豆大与儿咽之,频咽三豆许止,日三与之,满七日可与哺也。儿生十日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若乳汁少,不得从此法,当用意小增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儿无疾。儿哺早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尪弱难养。三十日后虽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哺乳不进者,腹中皆有痰癖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小儿微寒热,亦当尔利之,要当下之,然后乃瘥。
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儿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风中脐也。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母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能行。母有热以乳儿,令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喜惊、发气疝,又令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虚羸。母醉以乳儿,令身热腹满。
凡新生小儿,一月内常饮猪乳大佳。
凡乳母乳儿,当先极妥,散其热气,勿令汁奔出,令儿噎,辄夺其乳,令得息,息已,复乳之。如是十返五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佝也。
浴儿法凡浴小儿汤,极须令冷热调和。冷热失所,令儿惊,亦致五脏疾也。凡儿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数浴背冷,则发病。若不浴,又令儿毛落。新生浴儿者,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勿以杂水浴之。
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二两,枝亦得,口父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滓,浴儿良,去不祥,令儿终身无疮疥。
治小儿惊,辟恶气,以金虎汤浴:金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斗,煮为汤浴,但须浴即煮用之。
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外外一作中亦有之。此日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治之法:以发缠箸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也。如不脱,可煮栗获汁令浓,以绵缠箸头拭之。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喜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丸处如粟米许大,以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著齿龈上者,名重龈,皆刺去血汁也。
小儿生辄死治之法
当候视儿口中悬痈前上腭有胞者,以指摘取头,决令溃法去血,勿令血入咽,入咽杀儿,急急慎之。
小儿初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喜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与龙胆汤也。方出下惊痫篇。
相儿命短长法
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
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啼声散,不成人。
啼声深,不成人。
脐中无血者,好。
脐小者,不寿。
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
鲜白长大者。寿。
自开目者,不成人。
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
汗血者,多厄不寿。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头四破,不成人。
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早坐、早行、早齿、早语,皆恶性,非佳人。
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发稀少者强,不听人。一作不聪。
额上有旋毛,早贵,妨父母。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
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
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身不收者,死。
鱼口者,死。
股间无生肉者,死。
颐下破者,死。
阴不起者,死。
阴囊下自者,死;赤者,死。
卵缝通达,黑者,寿。
论曰:儿三岁已上、十岁已下,视其性高下,即可知其天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天,大则项{乇、颜回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天,即杨修、孔融之徒是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成,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惊痫第三
论三首候痫法一首方十三首灸法二十三首
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岁而痫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痤、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驶诸证,各依脉形为治。《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龙胆汤也。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愈,紫丸佳。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本无赤丸方,诸医方并无。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赤丸瘥快,疾重者当用之。今次后癣结胀满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双丸者,用朱砂色当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当快,疑此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当用之。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方见此篇末。风痫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痫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方见此篇未。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一作足,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凡养小儿,皆微惊以长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炮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复与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汤、散见下篇伤寒条中。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大便皆醋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不醋臭乃止药也。
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常令多少有常剂,儿渐大,当稍稍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微服药,勿复哺之,但当与乳,甚者十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此即难治矣。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速愈矣。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若白而醋者,此挟宿寒不消也,当服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药,令小下,皆复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此伤也。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审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则难疗矣。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疗,若至指则病增也。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热,寒热则血脉动,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痫发速也。
候痫法
夫痫,小儿之恶病也,或有不及求医而致困者也。然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采其候也。
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
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
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小儿发逆上,啼笑啼笑:宋本、《外台》作“啼哭”。面暗,色不变,是痫候。
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
目闭青,时小惊,是痫候。
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
身热,吐哕而喘,是痫候。
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
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
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
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
咽乳不利,是痫候。
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痫候。
喜欠,目上视,是痫候。
身热,小便难是痫候。
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
吐痢不止,阙痛时起,是痫候。
弄舌摇头,是痫候。
已上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及足绝脉,亦依方与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悟,手足掣疭喜惊,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理当时灸。
论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得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后,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直依其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依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两剂未效,便谓不验,已后更问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已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龙胆汤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孟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哕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已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若日月长大者,以次依此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耳。
龙胆钓藤皮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一方作茯神甘草各六铢蜣螂二枚大黄一两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儿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复服也。
大黄汤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天矫,二十五痫方:
大黄人参细辛干姜当归甘皮各三铢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枣许,日三。
白羊鲜汤治小儿风痫,胸中有疾方:
白羊鲜三铢蚱蝉二枚大黄四铢甘草钓藤皮细辛各二铢牛黄如大豆四枚蛇蜕皮一寸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尽而痫不断者,可更加大黄、钓藤各一铢,以水渍药半日,然后煮之。
增损续命汤治小儿卒中风恶毒及久风,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軃僻,不能行步方:
麻黄甘草桂心各一两芎劳葛根升麻当归独活各十八铢人参黄芩石膏各半两杏仁二十枚
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麻黄,去上沫,乃纳诸药,煮取一升二合。三岁儿分为四服,一日令尽。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汤治小儿中风恶痱,不能语,口眼了戾,四肢不随方:
石膏一合麻黄八铼甘草射干桂心芍药当归各四铢细辛二铢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余药,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牡蛎龙骨栝楼根甘草桂心各十二铢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服,日二。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治少小中风,手足拘急,二物石膏汤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碎真朱一两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纳真朱,煮取一升,稍稍分服之。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方:
桂心一两甘草一两芍药一两大枣四枚生姜一两
上五味,口父咀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此方与伤寒篇中方相重。
治少小新生中风,二物驴毛散方:
驴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儿不能饮,以乳汁和之,苇筒贮,泻著咽中,然后饮乳,令人腹。
茵芋丸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铅丹秦艽钓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
镇心丸治小儿惊痫百病,镇心气方:
银屑十二铢水银二十铢牛黄六铢大黄六分茯苓三分茯神远志防己白蔹雄黄人参芍药各二分防葵铁精紫石英真朱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别治诸药,和丸,三岁儿如麻子二丸,随儿大小增之。一方无牛黄一味。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丹参赤膏方:
丹参雷丸芒硝戎盐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纳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防风各一两白术二十铢雷丸二两半桔梗二十铢
上口父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之,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灸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灸法
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天横也。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可针灸爪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爪之。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承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对病所在,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
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管三壮,侠胃管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
肾痫之为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壮。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
肠痫之为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上五脏痫证候。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牛瘸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二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
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上六畜痫证候。
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灸两旁各一寸五壮。
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
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上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者具灸之,轻者惟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脐中。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次灸胃管。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管,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
若手足掣疚,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间,次灸少阳。
上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
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动,手足掣疭者,尽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节后。
客忤第四
论二首方三十二首灸法一首咒法二首
论曰: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执作喘息,乳气未定者,皆为客忤。其乳母遇醉及房劳、喘后乳儿最剧,能杀儿也,不可不慎。凡诸乘马行,得马汗气臭,未盥洗易衣装,而便向儿边,令儿中马客忤。儿卒见马来,及闻马鸣惊,及马上衣物马气,皆令小儿中马客忤,慎护之,特重一岁儿也。凡小儿衣,布帛绵中不得有头发,履中亦尔。白衣青带,青衣白带,皆令中忤。凡非常人及诸物从外来,亦惊小儿致病。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若不避者,烧牛屎,令常有烟气置户前则善。
小儿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儿皆病者,岂是一切小儿悉中客邪。夫小儿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儿阳气在外,血脉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时有暴冷,小儿嫩弱,其外则易伤,暴冷折其阳,阳结则壮热,胃冷则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儿多壮热而下痢也,未必悉是中客及魃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气温凉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则多患壮热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杀毒,后下之耳。《玄中记》云:天下有女鸟,名日姑获,《肘后》、《子母秘录》作乌获。一名天帝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又名钓星鬼,喜以阴雨夜过飞鸣,徘徊人村里,唤得来者是也。鸟淳雌无雄,不产,阴气毒化生,喜落毛羽于人中庭,置儿衣中,便令儿作痫,病必死,即化为其儿也,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被不可露,七八月尤忌。
凡中客忤之为病,类皆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夭纠,面色变易,其候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急数者是也。宜与龙胆汤下之,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称分等多少也。
小儿中客,急视其口中悬痈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针速刺溃去之,亦可爪摘决之,并以绵缠钗头拭去血也。
少小中客之为病,吐下青黄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喘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变五色,其脉弦急。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矣。欲疗之方:
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囟上、手足心各五六遍毕,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痛即止。
治少小中客忤,强项欲死方:
取衣中白鱼十枚,为末,以敷母乳头上,令儿饮之,入咽立愈。一方二枚,著儿母手,掩儿脐中,儿吐下愈。亦以摩儿项及脊强处。
治少小客忤,二物黄土涂头方:
灶中黄土、蚯蚓屎等分,捣,合水和如鸡子黄大,涂儿头上及五心良。一方云鸡子清和如泥。
又方:
吞麝香如大豆许,立愈。
治少小犯客忤,发作有时者方:
以母月衣覆儿上,大良。
治小儿卒中忤方:
剪取驴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弹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药成,著乳头饮之,下喉即愈。
又方:
烧母衣带三寸并发,合乳汁服之。
又方:
取牛鼻津服之。
又方:
取牛口沫敷乳头,饮之。
治小儿寒热及赤气中人,一物猪蹄散方:
猪后脚悬蹄,烧末捣筛,以饮乳汁一撮,立效。
治少小卒中客忤,不知人者方:
取热马屎一丸,绞取汁饮儿,下便愈。亦治中客忤而呕嚯(yan燕):即啼。啼、面青、腹强者。
治少小见人来,卒不佳,腹中作声者,二物烧发散方:
用向来者人囟上发十茎、断儿衣带少许,合烧灰,细末,和乳饮儿,即愈。
治小儿卒客忤方:
铜镜鼻烧令红,著少许酒中,大儿饮之。小儿不能饮者,含与之,即愈。
治少小中忤,一物马通浴汤方:
马通三升,烧令烟绝,以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浴儿即愈。
治小儿中人忤,嚯啼面青,腹强者,一物猪通浴方:
貑猪通二升,以热汤灌之,适寒温浴儿。
小儿中马客忤而吐不止者,灸手心主、间使、大都、隐自、三阴交各三壮。可用粉丸如豉法,并用唾,唾而咒之。咒法如下:
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又法取一刀横著灶上,解儿衣,发其心腹讫,取刀持向儿咒之唾,辄以刀拟向心腹,啡啡日音非,出唾貌:煌煌日,出东方,背阴向阳。葛公葛公,不知何公,子来不视,去不顾,过与生人忤。梁上尘,天之神;户下土,鬼所经。大刀镶犀对灶君,二七唾客愈。儿惊,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拟之,咒当三遍乃毕,用豉丸如上法,五六遍讫,取此丸破视,其中有毛,弃丸道中,客忤即愈矣。
小儿魃方
论曰:凡小儿所以有魃病者,是妇人怀娠,有恶神导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儿令病也。魃者,小鬼也音奇。妊娠妇人不必悉招魃魅,人时有此耳。魃之为疾,喜微微下痢,寒热或有去来,毫毛鬓发鬈孝不悦,是其证也。宜服龙胆汤。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儿饮此乳,亦作魃也,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
治魃方:
灸伏翼,熟嚼哺之。
又方:
烧伏翼末,饮服之。
又方:
以水二升,煮匾蓄、冬瓜各四两,取浴之。
治少小客魃挟实,白藓皮汤方:
白藓皮大黄甘草各一两芍药茯苓细辛桂心各十八铢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小儿夜啼方
龙角丸主小儿五惊夜啼方:
龙角三铢牡蛎九铢一作牡丹黄芩半两蚱蝉二枚牛黄如小豆五枚川大黄九铢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蓐裹儿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增减之。《崔氏》名五惊丸。
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芎劳散方:
芎劳白术防己各半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小。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药者,以意斟酌之。
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
前胡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又方:
以妊娠日寸食饮偏有所思者物,以此哺儿则愈。
又方:
交道中土伏龙肝各一把
上二味,治下筛,水和少许饮之。
又方:
取马骨烧灰,敷乳上饮儿,啼即止。
治小儿夜啼不已,医所不治者方:
取狼屎中骨,烧作灰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治小儿惊啼方:
取鸡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方:
酒服乱发灰。
又方:
腊月缚猪绳,烧灰服之。
又方:
烧猬皮三寸灰,著乳头饮之。
又方:
车辖脂如小豆许,纳口中及脐中。
千金汤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疾,众医不治方:
蜀椒左顾牡蛎各六铢,碎
上二味,以酢浆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伤寒第五
论一首方三十五首灸法一首
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小异,药小冷耳。
治小儿末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十八铢石膏寒水石甘草各半两桂心八铢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方:
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半两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岁以上分三服。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
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石膏芍药各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治小儿伤寒方:
葛根汁淡竹沥各六合
上二味相合。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儿时气方:
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烧水调服之。
治小儿伤寒,病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昧子汤方:
五味子十铢甘草当归各十二铢大黄六铼芒消五铢麦门冬黄芩前胡各六铢石膏一两黄连六铢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计大小增减之。
治少小伤寒,莽草汤浴方:
莽草半斤牡蛎四两雷丸三十枚蛇床子一升大黄一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治小儿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莽草汤浴方:
莽草丹参桂心各三两菖蒲半斤蛇床子一两雷丸一升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适寒温以浴儿,避目及阴。
治小儿忽寒热,雷丸汤浴方:
雷丸二十枚大黄四两苦参三两黄芩一两丹参二两石膏二两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儿,避目及阴,浴讫,以粉粉之,勿厚衣,一宿复浴。
治少小身热,李叶汤浴方:
李叶无多少,咀,以水煮,去滓,将浴儿良。
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
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服之。
青木香汤浴小儿壮热羸瘠方:
青木香四两麻子仁一升虎骨五两白芷三两竹叶一升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
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李根汤方:
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铢甘草麦门冬各一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治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
寒水石芒硝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大黄甘草黄芩防风芎劳麻黄根
上各等分,合治下筛,以粉一升、药屑三合相和,复以筛筛之,以粉儿身,日三。
升麻汤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白薇麻黄萎蕤柴胡甘草各半两黄芩一两朴硝大黄钓藤各六铢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
治小儿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大黄汤方:
大黄甘草芒硝各半两桂心八铢石膏一两大枣五枚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治小儿潮热,蜀漆汤方:
蜀漆甘草知母龙骨牡蛎各半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岁儿少少温服半合,日再。
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不化方:
大黄黄芩甘草芒硝麦门冬各半两石膏一两桂心八铢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岁以下儿作五服。
治小儿夏月患腹中伏热,温壮来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黄,三焦不利,竹叶汤方:竹叶切,五合小麦三合柴胡半两黄芩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人参麦门冬甘草各半两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竹叶、小麦,取三升,去竹叶、麦,下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儿夏月忽壮热烧人手,洞下黄溏,气力惙然,脉极洪数,用此方加大黄二两,再服,得下即瘥。
竹叶汤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小麦半升甘草黄芩栝楼根泽泻茯苓知母白术大黄各二两桂心二铢生姜一两半人参麦门冬半夏各一两当归十八铢
上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小麦、竹叶,取四升,去滓,纳药,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悸方:
大黄一雕黄芩栝楼根甘草各十八铢桂心半两滑石二两牡蛎人参龙骨凝水石白石脂硝石各半两
上十二味,口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尽,虽吐亦与之。一本加紫石英半两。
调中汤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欲赤白滞起数去,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黄芩茯苓桔硬芍药白术藁本大黄甘草各六铢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儿,一如前篇龙胆汤加之。
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桂心各二两
上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一方七味,有芍药、寒水石、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
治小儿伤寒发黄方:
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
捣青麦汁服之。
又方:
捣韭根汁,澄清,以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又方:
小豆三七枚瓜蒂十四枚糯米四十粒
上三味,为末,吹鼻中。
治少小有热不汗,二物通汗散方:
雷丸四两粉半斤
上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治少小头汗,二物茯苓粉散方:
茯苓牡蛎各四两
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治少小盗汗,三物黄连粉方:
黄连牡蛎贝母各十八铢
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以粉身良。
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
犀角十八铢茯神一两麦门冬一两半甘草半两白术六铢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恒山汤治小儿温疟方:
恒山一两,切小麦三合淡竹叶切,一升
上三昧,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儿,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儿,六合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又方:
鹿角末,先发时便服一钱匕。
又方:
烧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又方:
烧鸡肶胵中黄皮,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
咳嗽第六
方十四首
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身夭身兆身夭身兆(yǎotiǎo夭挑):《集韵》:“身长貌”。,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竹沥汤方:
竹沥五合黄芩三十铢木防己羚羊角各六铢大黄二两茵芋三铢麻黄白薇桑寄生萆薢甘草各半两白术六铢,一方作白藓
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纳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一方无草薢。
紫菀汤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或上气,喉咽鸣,气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杏仁各半两麻黄桂心橘皮青木香各六铢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大黄一两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五味子汤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方:
五味子当归各半两麻黄干姜桂心人参紫菀甘草各六铢细辛款冬花各三铢大黄一两半
上十一味,口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儿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自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黄别浸一宿下。一方无款冬、大黄,有大枣三枚。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脓方: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麦门冬五味子蜜各半升大黄硝石各一两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一两半夏五枚桂心五寸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一两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四两紫菀二两款冬花二合蜜一合桂心生姜细辛阿胶甘草各二两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五岁儿服一升,二岁服六合,量大小多少加减之。
杏仁丸主大人、小儿咳逆上气方:
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痢。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白矾一斤,末之丁香甘草草豆蔻川升麻缩砂各四两,粗捣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汤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疑非孙思邈方。
治少小嗽,八昧生姜煎方
生姜七两干姜四两桂心二两甘草三两杏仁一升款冬花紫菀各三两蜜一升
上合诸药,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饴储。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治小儿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四物款冬丸方:
款冬花紫菀各一两半桂心半两伏龙肝六铢
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敷乳头,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菖蒲丸方:
菖蒲乌头杏仁矾石细辛皂荚各六铢款冬花干姜桂心紫菀各十八铢蜀椒五合吴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儿小以意减之,儿大以意加之,暴嗽数服便瘥。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桂枝汤方:
桂枝半两甘草二两半紫菀十八铢麦门冬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著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此恶风入肺,麻黄汤方:
麻黄四两甘草一两桂心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癖结胀满第七
方三十五首灸法一首
紫双丸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十八铢麦门冬十铢甘草五铢甘遂二铢朱砂二铢蜡十铢蕤核仁十八铢牡蛎八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纳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治小儿胎中宿热,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乳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萎黄瘦瘠,四肢痿蹙缭戾,服之令充悦方:
芍药二两半大黄一两甘草半两柴胡二两鳖甲茯苓各一两半干姜半两,如热,以枳实代人参一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曰:二。
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
牛黄三铢附子二枚真朱一两巴豆一两杏仁一两
上五味,捣附子、真朱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纳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哺乳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完出为度。
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饮食,消瘦,芒硝紫丸方:
芒硝大黄各四两半夏二两代赭一两甘遂二两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纳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纳少蜜。百日儿服如胡豆一丸,过百日至一岁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节度,当候儿大便中药出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岁以上儿,热结痰实,不能食,自下方:
芍药栀子各二两柴胡一两六铢升麻黄连黄芩各二两半竹叶切,一升半桔梗一两半细辛十五铢知母大黄各二两
上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岁儿为三服。一本有枳实、杏仁各一两半,而无桔梗、黄连。
治十五以下儿,热结多痰,食饮减,自下方:
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一两十八铢升麻芍药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
上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者,分三服。
治小儿结实,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黄双丸方:
牛黄太山甘遂各半两真朱六铼杏仁芍药黄芩各一两巴豆十八铢
上七味,末之,蜜丸。一岁儿饮服如麻子二丸,但随儿大小加减之。
牛黄鳖甲丸治少小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方:
牛黄半两鳖甲麦曲柴胡大黄枳实芎劳各一两厚朴茯苓桂心芍药干姜各半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治小儿心下痞,痰痰:原作“淡”,路宋本、《外台改》。癖结聚,腹大胀满,身体壮热,不欲哺乳,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大黄雄黄各二两半黄芩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捣一千杵。三岁儿至一岁以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纳儿喉中,令母与乳。若长服消病者,当以意消息与服之,与乳哺相避。
治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不能饮食,真朱丸方:真朱半两麦门冬一两蕤仁二百枚巴豆四十枚
上四味,末之,蜜丸。期岁儿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儿服如麻子二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病赤黄自黑葵汁,下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已试验。
鳖甲丸治少小腹中结坚,胁下有疹,手足烦热方:
鳖甲芍药大黄各三十铢茯苓柴胡干姜各二十四铢桂心六铢廑虫蛴螬各二十枚
上九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渐渐加之,以知为度。
治小儿痞气,胁下、腹中有积聚,坚痛,鳖头丸方:
鳖头一枚虻虫廑虫桃仁各十八铢甘皮半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黄十八铢,以知为度。
治小儿羸瘦慑慑,宜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两,末之,蜜丸。一岁儿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尽即更合。
治小儿五六日不食,气逆,桂心橘皮汤方:
桂心半两橘皮三两成择薤五两黍米五合人参半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治少小胃气不调,不嗜食,生肌肉,地黄丸方:
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马通粟丸方:
马通中粟十八铼杏仁紫菀细辛各半两石膏秦艽半夏茯苓五味子各六铢
上九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小儿不痢,腹大且坚方:
以故衣带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腹上摩衣中自鱼,亦治阴肿。
治少小腹胀满方: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
又方:
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
又方:
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又方:
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
治小儿胎寒匽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当归丸,一名黑丸,方:
当归九铢吴茱萸一作杏仁蜀椒各半两细辛干姜附子各十八铢狼毒九铢豉七合巴豆十枚
上九味,捣七种下筛,称药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纳末,捣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丸治小儿胎寒匽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
马齿矾一斤,烧半日,以枣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儿以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实实去,神妙。
治小儿忽患腹痛,天矫汗出,名日胎寒方: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治上儿暴腹满欲死,半夏丸方:
半夏随多少,微火炮之,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儿霍乱吐痢方:
人参一两厚朴甘草各半两白术十八铢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儿服一合,百日儿分三服,期岁分二服,中间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腻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藿香汤方:
藿香一两生姜三两青竹茹甘草各半两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热加升麻半两。
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方:
人参芦箨各半两扁豆藤二两仓米一撮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服。
又方:
人参一两木瓜一枚仓米一撮
上三味,口父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儿霍乱方:
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方:
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痢方:
乱发半两,烧鹿角六铢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
热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
烧特猪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痈疽瘰疬第八
论一首方七十二首灸法一首
漏芦汤治小儿热痈疽,赤白诸丹毒,疮疖方:
漏芦连翘《肘后》用自薇白蔹芒消《肘后》用芍药甘草各六铢大黄一两升麻枳实麻黄黄芩各九铼
上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肘后》治大人,各用二两,大黄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丹毒须针馋去血。《经心录》无连翘,有知母、芍药、犀角各等分。
五香连翘汤治小儿风热毒肿,肿色白,或有恶核瘰疬,附骨痈疽,节解不举,白丹走竟身中,白疹瘙不已方:
青木香熏陆香鸡舌香沉香麻黄黄芩各六铢大黄二两麝香三铼连翘海藻射干升麻枳实各半两竹沥三合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药减半,纳竹沥,煮取一升二合。儿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岁,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黄。
连翘丸治小儿无辜寒热,强健如故,而身体颈项结核瘰疬,及心胁腹背里有坚核不痛,名为结风气肿,方:
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防风黄柏桂心香豉独活秦艽各一两海藻半两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小豆。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五岁以上者,以意加之。
治丹毒,大赤肿,身壮热,百治不折方:
寒水石十六铢石膏十三铢蓝青十二铢,冬用干者犀角柴胡杏仁各八铢知母十铢甘草五铼羚羊角六铢芍药七铢栀子十一铢黄芩七铢竹沥一升生葛汁四合,澄清蜜二升
上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并竹沥煮取三升三合,去滓,纳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取二升。一二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治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麻黄汤方:
麻黄一两半独活射干甘草桂心青木香石膏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麻黄汤方:
麻黄升麻葛根各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治小儿数十种丹,拓汤方:
大黄甘草当归芎劳白芷独活黄芩芍药升麻沉香青木香木兰皮各一两芒消三两
上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去滓,纳芒消,以绵媪汤中,适寒温拓之,干则易之,取瘥止。
治小儿溺灶丹,初从两股及脐间起,走入阴头,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治小儿丹毒方:
捣慎火草,绞取汁涂之良。其丹毒方具在第二十二卷中。
治小儿赤游肿,若遍身,人心腹即杀人方:
捣伏龙肝为末,以鸡子白和敷,干易之。
又方:
白豆末,水和敷之,勿令干。
治小儿半身皆红赤,渐渐长引者方:
牛膝甘草
上二味,口父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龙肝末敷之。
治小儿身赤肿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敷之。
又方:
伏龙肝乱发灰
上二味,末之,以膏和敷之。
治小儿卒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须臾便死。
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
五香枳实汤治小儿著风热,痦瘟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方:
青木香九铢麝香六铢鸡舌香熏陆香沉香各半两升麻黄芩白蔹麻黄各一两防风秦艽各半两枳实一两半大黄一两十八铢漏芦半两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儿五六岁者,一服四五合;七八岁者,一服六合;十岁至十四五者,加大黄半两,足水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小儿火灼疮,一身尽有,如麻豆,或有脓汁,乍痛乍痒者方:
甘草芍药白蔹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各半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和,敷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汤洗之。
治小儿疮初起,熛浆似火疮,名日疮,亦名烂疮方:
桃仁熟捣,以面脂和,敷之。亦治遍身赤肿起。
又方:
马骨烧灰敷之。
治小儿热疮,水银膏方:
水银胡粉松脂各三两
上三味,以猪脂四升煎松脂,水气尽,下二物搅令匀,不见水银,以敷之。
治小儿上下遍身生疮方:
芍药黄连黄芩各三两苦参八两大黄二两蛇床子一升黄柏五两拔葜一斤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儿。
苦参汤浴小儿身上下百疮不瘥方:
苦参八两地榆黄连王不留行独活艾叶各三两竹叶二升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儿疮上,浴讫,敷黄连散。
治三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方: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铢甘草当归各十二铢大黄黄芩各十八铢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儿大小用之。
治小儿身体、头面悉生疮方:
榆白皮随多少,曝令燥,下筛,醋和涂绵以敷疮上,虫自出。亦可以猪脂和涂之。
枳实丸治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痦癳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肥,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则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薄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风疾方:
枳实一两半菊花蛇床子防风白薇浮萍蒺藜子各一两天雄麻黄漏芦各半两
上十味,末之,蜜九如大豆许。五岁儿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岁以上等,随意加之,儿大者可为散服。
治小儿风瘙瘾疹方:
蒴藋防风羊桃石楠秦椒升麻苦参茵芋芫花一云茺蔚蒺藜蛇床子枳实矾石各一两
上十三昧,口父咀,以浆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纳矾,令小沸,浴之。
又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疮多年不瘥,捣末敷之。亦主骨疽、癫疾、瘰疬。绝妙。
泽兰汤主丹及瘾疹入腹杀人方:
泽兰芎劳附子茵芋藁本莽草细辛各十二铢
上七味,政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先服此汤,然后作余治。
治小儿手足及身肿方:
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方: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经绵纳汤中,拭病上,随手消。并治瘾疹。
论曰:小儿头生小疮,浸淫疽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瘥者,亦名妒头疮。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内服漏芦汤,外宜敷飞乌膏散,及黄连胡粉、水银膏散方在第二十三卷。
治小儿一切头疮,久即疽痒不生痂,藜芦膏方:
藜芦黄连雄黄黄芩松脂各三两猪脂半斤矾石五两
上七味,末之,煎令调和,先以赤龙皮天麻汤洗讫,敷之。赤龙皮,槲木皮是也。
治小儿头疮经年不瘥方:
松脂苦参黄连各一两半大黄胡粉各一两黄芩水银各一两六铢矾石半两蛇床子十八枚
上九味,末之,以腊月猪脂和,研水银不见,敷之。
又方:
取屋尘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荚汤洗,敷之。
又方:
取大虫脂敷之。亦治白秃。
又方:
发中生疮顶白者,皆以熊白敷之。
治小儿头疮方:
胡粉一两黄连二两
上二味,末之,洗疮去痂,拭干,敷之即瘥。更发,如前敷之。
又方:
胡粉连翘各一两水银半两
上三味,以水煎连翘,纳胡粉、水银和调,敷之。
又方:
胡粉白松脂各二两水银一两猪脂四两
上四味合煎,去滓,纳水银粉,调敷之。大人患同。
治小儿头疮,苦参洗汤方:
苦参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大黄芎劳各一两蒺藜子三合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渍布拓疮上,日数过。
治小儿头上恶毒肿痤疖诸疮方:
男子屎尖烧灰,和腊月猪脂,先以酢泔清净洗,拭干,敷之。
治小儿秃头疮方:
取雄鸡屎,陈酱汁、苦酒和,以洗疮了,敷之。
又方:
芫花,腊月猪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
治小儿头秃疮方:
葶苈子细末,先洗,敷之。
又方:
不中水芜菁叶烧作灰,和猪脂敷之。
治小儿头秃疮,无发苦痒方:
野葛末猪脂羊脂各一两
上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敷之,不过三上。
治少小头不生发,一物楸叶方:
楸叶捣取汁,敷头上,立生。
治小儿头不生发方:
烧鲫鱼灰末,以酱汁和,敷之。
治小儿瘘疮方:
家中石灰敷之,厚著之良。
又方:
烧桑根灰敷之,并烧乌羊角作灰,相和敷之。
治小儿疽瘘方:
丹砂三十铢雄黄二十四铢矾石十八铢,马齿者雌黄二十四铢大黄三十铢黄连三十六铢莽草十八铢闾茹二十四铢,漆头者
上八味,口父咀,以猪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诸石末搅凝,敷之。
治小儿恶疮方:
熬豉令黄,末之,敷疮上,不过三敷愈。
治小儿疽极,月初即生,常黄水出方:
酢和油煎令如粥,及热敷之,二日一易。欲重敷,则以皂荚汤洗疮,乃敷之。
治小儿月蚀疮,随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敷之,五日瘥。
治月蚀,九窍皆有疮者方:
烧蚯蚓屎末,和猪膏敷之。
又方:
水和粉敷之。
治小儿浸淫疮方:
灶中黄土发灰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猪脂和敷之。
治小儿黄烂疮方:
四交道中土灶下土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敷。亦治夜啼。
又方:
烧艾灰敷之。
又方:
烧牛屎敷之。亦灭瘢。
治小儿疥方:
烧竹叶为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亦治疯疮。
又方:
烧乱发灰,和腊月猪脂,敷之。
又方:
以臭酥和胡粉敷之。
治小儿头面疮疥方:
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若有白犬胆敷之,大佳。
治小儿湿癣方:
枸杞根捣作末,和腊月猪膏,敷之。
又方:
桃青皮捣末,和醋敷之,日二。
又方:
揩破,以牛鼻上津敷之。
又方:
煎马尿洗之。
又方:
烧狗屎灰,和猪脂涂之。
治小儿身上生赤疵方:
取马尿洗之,日四五度。
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
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
又方:
取狗热屎敷之,皮自卷落。
治小儿疣目方:
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敷之,莫近水三日,即脓溃根动自脱落。
小儿杂病第九
方一百二十一首灸法十三首
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桑汁敷乳上,使儿饮之。
又方:
饮羖羊乳及血。
治小儿风脐,遂作恶疮,历年不瘥方:
取东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烧苍耳子粉之。
又方:
干蛴螬虫末粉之,不过三四度瘥。
治小儿脐不合方:
大车辖脂烧灰,日一敷之。
又方:
烧蜂房灰末,敷之。
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烧甑带灰,和膏敷之。
治小儿脐赤肿方:
杏仁半两猪颊车髓十八铢
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
治小儿脐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石脂散方:
以白石脂细研,熬令微暖,以粉脐疮,日三四度
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方:
鹅屎汁沥儿口中。
又方:
黍米汁涂之。
又方:
取小儿父母乱发,净洗,缠桃枝沾取井花水,东向向日以发拭口中,得口中自乳以置水中,七过沥洗,三朝作之。
治小儿心热,口为生疮,重舌鹅口方:
柘根锉五升,无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良。
治口疮白漫漫方:
取桑汁,先以父发拭口,以桑汁涂之。
治重舌舌强不能放唾方:
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儿不能乳。
又方:
取蛇蜕烧末,以鸡毛蘸醇醋展药,掠舌下愈。
治小儿重舌方:
田中蜂房烧灰,酒和,涂喉下愈。
又方:
衣鱼涂舌上。
又方:灶月下黄土末,苦酒和涂舌上。
又方:
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儿立能啼。
又方:
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又方:
烧簸箕灰敷舌上。
又方:
黄柏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良。
重舌,灸行间随年壮,穴在足大指岐中。
又,灸两足外踝上三壮。
治小儿舌上疮方:
蜂房烧灰、屋间尘各等分,和匀敷之。
又方:
桑白汁涂乳,与儿饮之。
又方:
羊蹄骨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治舌肿强满方:
满口含糖醋良。
又方:
饮羖羊乳即瘥。
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方:
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
上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腊月猪脂一斤蜜二升甘草如指大三寸
上三味,合煎相得,含如枣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方:
矾石如鸡子大,置醋中,涂儿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儿燕口,两吻生疮方:
烧发灰和猪脂敷之。
治小儿口下黄肌疮方:
取羖羊髭烧作灰,和腊月猪脂敷之。角亦可用。
治口旁恶疮方:
乱发灰故絮灰黄连干姜
上四昧,等分,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遍。
治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鸡屎白枣大,绵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治小儿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
上二味,等分,和乳涂乳上,饮儿。
又方:
驴乳猪乳各一升
上二味,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许,三四服瘥。
雀屎丸主小儿卒中风,口噤,不下一物方:
雀屎如麻子,丸之,饮下即愈,大良。鸡屎白亦佳。
治小儿口中涎出方:
以白羊屎纳口中。
又方:
以东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颐上。
又方:
桑白汁涂之瘥。
治小儿卒毒肿著喉颈,壮热妨乳方:
升麻射干大黄各一两
上三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岁儿分五服,以滓薄肿上,冷更暖以薄,大儿以意加之。
升麻汤治小儿喉痛,若毒气盛,便咽塞,并主大人咽喉不利方:
升麻生姜射干各二两橘皮一两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治小儿喉痹肿方:
鱼胆二七枚,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
治小儿喉痹方:
桂心杏仁各半两
上二味,末之,以绵裹如枣大,含咽汁。
治小儿解颅方:
熬蛇蜕皮,末之,和猪颊车中髓,敷顶上,日三四度。
又方:
猪牙颊车髓敷囟上瘥。
治小儿脑长,解颅不合,羸瘦色黄,至四五岁不能行,半夏熨方:
半夏生姜芎劳各一升细辛三两桂心一尺乌头十枚
上六味,口2咀,以淳苦酒五升,渍之晬时,煮三沸,绞去滓。以绵一片浸药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愈。
治小儿解颅,生蟹足敷方:
生蟹足白蔹各半两
上二味,捣末,以乳汁和,敷颅上,立愈。
治小儿解颅,三物细辛敷方:
细辛桂心各半两干姜十八铢
上末之,以乳汁和,敷颅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
治小儿囟开不合方:
防风一两半柏子仁白及各一两
上三味,末之,以乳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又方:
取猪牙车骨煎取髓,敷囟上愈。
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
治小儿狐疝,伤损生疒颓方:
桂心十八铢地肤子二两半白术一两十八铢
上三味,末之,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又方:
芍药茯苓各各:原脱,据宋本补。十八铢防葵一作防风大黄各半两半夏桂心蜀椒各六铢
上七味,末之,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五等丸治小儿阴偏大,又卵核坚癞方:
黄柏香豉牡丹防风桂心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饮服五丸,加至十丸,儿小以意酌量著乳头上服之。
治小儿卵肿方:
取鸡翅六茎,烧作灰服之,随卵左右取翮。《古今录验》云治阴大如斗。
治小儿癫方:
蜥蜴一枚,烧末,酒服之。
治小儿气癫方:
土瓜根芍药当归
上三味,各一两,口父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方:
三月上除日,取白头翁根捣之,随偏处敷之,一宿作疮,二十日愈。
气癫,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壮。
治小儿阴疮方:
以人屎灰教之,又狗屎灰敷之,又狗骨灰敷之,又马骨末敷之。
治小儿歧股间连阴囊生疮,汁出,先痒后痛,十日五日自瘥,一月或半月复发,连年不瘥者方:
灸疮,搔去痂,帛拭令干,以蜜敷,更溲面作烧饼,熟即以饧涂饼熨之,冷即止,再度瘥。
治小儿阴肿方:
狐茎灸,捣末,酒服之。
又方:
捣芜菁薄上。
又方:
猪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肿上。
又方:
捣垣衣敷之。又以衣中白鱼敷之。
又方:
斫桑木白汁涂之。
治小儿阴疮方:
取狼牙浓煮汁洗之。
又方:
黄连、胡粉等分,以香脂油和,敷之。
治小儿核肿,壮热有实方:
甘遂青木香石膏各十八铢麝香三铢大黄前胡各一两黄芩半两甘草十八铢
上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儿阴肿,灸大敦七壮。
鳖头丸治小儿积冷久下,瘥后余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鳖头二枚,灸令焦小猬皮一枚,灸令焦磁石四两桂心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
又,灸尾翠骨三壮。
又,灸脐中随年壮。
治小儿疳湿疮方:
铁衣著下部中即瘥。
治小儿久痢脓湿慝方:
艾叶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
治小儿疳疮方:
以猪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又方:
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又方:
羊胆二枚,和酱汁于下部灌之,猪脂亦佳。
治湿疮方:
浓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除热结肠丸断小儿热,下黄赤汁沫,及鱼脑杂血,肛中疮烂,坐慝生虫方:
黄连柏皮苦参鬼臼独活橘皮芍药阿胶各半两
上八味,末之,以蓝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三丸至十丸。冬无蓝汁,可用蓝子一合,春蜜和丸。
小儿疳湿疮,灸第十五椎挟脊两旁七壮,未瘥,加七壮。
治小儿蛔虫方:
楝木削上苍皮,以水煮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为此有小毒。
治小儿羸瘦有蛔虫方:
藿芦二两,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与服之。
又方:
蔚蓄三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捣汁服亦佳。
又方:
东引吴茱萸根白皮四两桃白皮三两
上二味,口父咀,以酒一升二合,渍之一宿,渐与服,取瘥。
又方:
取猪膏服之。一云治蛲虫。
又方:
捣槐子纳下部中,瘥为度。一云治蛲虫。
又方:
楝实一枚纳孔中。一云治蛲虫。
治寸白虫方:
东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叶捣绞取汁服之。
治小儿三虫方:
雷丸芎劳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服一钱匕,日二
治大便竟出血方:
鳖头一枚,灸令黄黑,末之。以饮下五分匕,多少量儿大小,日三服。
又方:
烧车釭一枚令赤,纳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烧甑带末敷乳头上,令儿饮之。
治小儿尿血方:
烧鹊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
治小儿遗尿方:
瞿麦龙胆皂荚桂心各半两鸡肠草一两车前子一两六铢石韦半两人参一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每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叶捣汁服。
又方:
烧鸡肠末之,浆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
遗尿,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
又,灸大敦三壮。亦治尿血。
地肤子汤治小儿热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则涩痛不出,出少如血,须臾复出方。
地肤子瞿麦知母黄芩枳实升麻葵子猪苓各六铼海藻橘皮通草各三铼大黄十八铢
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儿,服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儿以此为准;五十日以上、七岁以下,以意加药益水。
治小儿淋方:
车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乱发烧灰,以水服一钱匕,日再。
治小儿小便不通方:
车前草切,一升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人滑石末六铢。
治小儿吐血方:
烧蛇蜕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儿鼻塞生息肉方:
通草细辛各一两
上二味,捣末,取药如豆,著绵缠头,纳鼻中,日二。
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方:
杏仁半两蜀椒附子细辛各六铢
上四味,口父咀,以醋五合,渍药一宿,明旦以猪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黄,膏成,去滓,待冷以涂絮导鼻孔中,日再,兼摩顶上。
治小儿聤耳方:
末石硫黄,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治小儿耳疮方:
烧马骨灰敷之。
又方:
烧鸡屎白,筒中吹之。
治小儿齿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开豆头以注齿根处,数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三七枚,以一屎拭一齿根处,尽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头尖。
治小儿四五岁不语方:
末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又,灸足两踝各三壮。
治小儿数岁不行方:
取葬家未开户,盗食来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儿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末之,著乳头饮儿,儿大十枚。
治小儿落床堕地,如有瘀血腹中,阴阴寒热,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唤,蒲黄汤方:
蒲黄大黄黄芩各十铢甘草八铢麦门冬十铢芒硝七铼黄连十二铢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消息视儿,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儿食不知饥饱方:
鼠屎二七枚,烧为末服之。
治小儿食土方:
取肉一斤,绳系曳地行数里,勿洗,火炙与吃之。
治小儿哕方:
生姜汁牛乳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儿疰方:
灶中灰、盐等分,相和,熬熨之。
治小儿误吞针方:
取磁石如枣核大,吞之及含之,其针立出。
治小儿误吞铁等物方:
艾蒿一把,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儿螋咬,绕腹匝即死方:
捣蒺藜叶敷之。无叶,子亦可。
又方:
取燕窠中土,猪脂和敷之,干即易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