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鬼楼往事-第262章 双风水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金广场所处的位置是在滨海城的一片专门的居民生活区,这一片区域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居民楼,或高或矮或平房,都是居住用的。黄金广场是方圆几十里内唯一算是写字楼的建筑,而且是最高的一栋楼,楼层之高狂甩第二名十多层。

    作为商住两用的黄金广场,还有人出入的房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某些单位租来做办公室用的,这部分人都只是白天在这里上班,晚上根本不在这里过夜,这就意味着这里晚上的活人数量比我们之前猜测的还要少很多。

    楼体呈四方形,四面边长一样,站在外面楼下看窗户数量目测每一面有八户人家,加上之前的一些了解,这楼每层除了最外圈的每一边八户以外,每一层在内部还包裹着数量不等常年见不到阳光的若干户型。

    和美食街那栋快捷酒店一样,当然比例大很多。黄金广场也是底座面积比主楼大,第一层是个家具市场,第二层都是卖茶具茶叶的,第三层一整层被做成了一家ktv,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ktv都这样,这家名叫东方娱乐城的ktv所有的窗户都被铁板封死了,从外面啥也看不到。

    ktv上面就是黄金广场主体了,比底座细很大一圈,留出一圈平台,看平台的宽度,估计那些跳楼的人最后都是落在这个平台上。和黄金广场挨着的是这片区域最大的一个商场,五层楼高,除了军火毒品飞机坦克一类的,这里基本啥都卖。

    从学校坐车到这里要比去老金爷家或者之前去过的其他鬼楼方便很多,因为有辆经过我们学校门口总路线长到有点诡异的公交车可以直达黄金广场。当然这辆车就不是通票了,而是按里程数收费,是通票公交四倍的价格。

    等车,坐车,前后不到四个小时,下车后在黄金广场楼下看了十分钟老大就后悔了,这里附近真没啥能吃饭的地儿,现在又刚错过午饭时间,老大肚子里的咕噜声都快赶上学校那边炸山的动静了。其实不光老大,大伙都饿了,而且……目力所及好像并没有看到黄金广场的入口。索性大伙先步行往商场那边走,这么大个商场,没豆腐脑没卤煮下水,起码总有拉面吧?拉面?额……也许……算了,总会有饭的,先走走看吧。

    从黄金广场一路往旁边的商场走,这商场真够大的,沿着商场外面的路走了十多分钟才看到边。走到边总算有吃的了,一家开封菜映入眼帘……算了,经费不足,继续走。

    “我记得这商场后面还有吃饭的地儿,咱们绕过去看看吧。”国宝说到。有这小胖子在,周游滨海城各个角落都算有活雷达了。“国宝,刚才没问你,黄金广场的入口在哪儿啊?刚刚好像没看到。”我问国宝,国宝答道:“那个啊?也在后面,正好,咱们去商场后面吃完饭就可以走直线过去。”

    “不早说……”大伙一起说到。“啊?你们也没问我啊……”国宝仍旧和之前的许多次一样,无论什么事总是要我们问他足够详细他才说,大伙也都有点不得不习惯了。

    商场后面是条感觉挺僻静的街道,街道的一边有一排新旧程度不同款式各异的门头房,这些门头房中有几家麻辣烫什么的,我们随便挑了一家看起来就不贵的饭店进屋吃饭。吃完饭大伙一边感慨着这里食物的物美价廉一边出门让国宝带路准备先去认认黄金广场的大门在哪里。

    国宝带着大伙往黄金广场的方向走,刚走没两步小五忽然喊到:“等一下!”

    小五这一下让我有些意外,这位同学平时都挺淡定的啊,这是咋了?咋语气忽然像是在Cosplay小八似的?大白天的见鬼了?

    听到小五的声音大伙都停下了脚步,纷纷问他是踩着啥了还是怎么地?小五则一脸震惊加疑惑的表情盯着商场的后墙,一边盯着一边用手指着紧挨着后墙的两棵奇高的树说:“你们看,风水树。”

    小五指着的两棵树非常高,这两棵树的树干都是笔直的向上生长,对比着后墙上稀稀拉拉的窗户能看出这两颗棵少说也有七八层楼那么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茂盛的仿佛两棵树就抵的上一个小森林。

    “瞎说,老五你装啥城里人?俺们农村的都知道,毛线风水树,这叫银杏树懂不?”小八说到,小五回答小八,同时也像是在和大伙解释似的说:“我知道这是什么树,我说的‘风水树’不是指这两棵树的品种,而是说这两棵树种在这里的作用。”

    “种在这里?老五,你拍着你平坦的胸膛凭良心说,你们家种树能种这么大棵?银杏能长成这样,种下它那年估计满清还没入关呢,国宝,身为一个地道的老本地胖子,赶紧把你知道的关于这两棵树的事全说了。”

    老大发布了最高指示,国宝嘿嘿一笑说到:“是!大哥!五哥,你可以啊,都能看出风水树了?大哥,你也很棒噢,这树确实有些年头了,这还要从六百年前说起……”

    原来我们此刻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有个独立的名字:小寨子。这名字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公元1400年左右,那会儿是明朝,当政的正是在历史上争议很大的那个很不厚道的抢了自己侄子江山,但在位期间又确实办过不少正经事儿的明成祖朱棣。

    当然小寨子和朱棣无关,只和那个年代有关。

    那年一帮云南人因为种种原因从老家一路迁移到滨海城郊区的一个地方,是比我们学校还郊区的位置。他们到了那里就扎根住下了,过了一段时间,这帮人不知道起了什么冲突,其中有一伙人选择了脱离大部队,一起走到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建立了一个独立小社会。

    那会儿男耕女织,物质虽然匮乏,但是老百姓对物质的追求更匮乏,能吃饱就能活下去,所以他们小日子过的也还算不错。

    渐渐的这帮人就固定了下来,固定下来以后大伙就准备给自己这个小社会起个名字。因为这帮人的总人数太少,大家首先打消了立国的念头,这帮人本来在老家各个村寨的都有,一开始大伙都希望这里以自己的村寨命名,以解思乡之情嘛。但是这么多人,那么多寨子,总不能光你一个人思乡不让别人思吧?凭什么八月十五抬头看月亮时只准你想家我们就只能想葱油饼?

    于是在征集了所有人意见后,这帮人给自己这个小社会起了一个五十四个字的名字:几十个姓氏外加‘家寨’两个字。

    然后这帮人都同意以后发现大伙谁都背不下来这些字,于是在经过几轮残酷的大逃杀竞赛后决定干脆就叫“小寨子”,谁的姓都不带。(听到这里我深刻怀疑这帮人是因为智商问题被他们的大部队赶出来的,同时庆幸他们当年没留下来祸害大部队。)

    小寨子成型以后,随着生活渐渐步入正规,寨子里的一些新建筑也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朱棣时期盛行的关帝庙。

    朱棣时期盛行关帝庙据说是因为朱棣有次在沙漠打仗迷了路,快不行的时候碰见关公显灵把他给救了,所以他特崇拜关公,就命令全国各地都要建关帝庙,庙的分布密度绝不可以低于几百年后的沙县小吃。

    小寨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寨子口盖起了关帝庙,同时在庙的两旁还种下了两棵幼小的银杏树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一转眼,当年盖庙种树的人都只剩下一捧黄土,而这两棵树银杏树,却一直这么坚挺的活了下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拆除封建遗迹关帝庙,这两棵树仍旧极好运的活了下来。

    然后就有个别有心人发现,这两棵树好像运气太好了一点。

    干旱,它俩没事,洪水,它俩没事,台风,它俩没事,打仗,它俩还没事。

    总之不管天灾人祸,这两棵树都永远保持着这样茂盛的姿态。这里所谓的“永远”是真正意义上的永远,也就是说这两棵树无论哪个季节都是这样,即使是寒冬,它俩也不会像其他银杏树一样掉叶子,甚至只有在特别恶劣的天气时才会有几片叶子稍微显出点枯黄,平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我们眼前这样郁郁葱葱到让人震撼的样子。

    然后,就是这座商厦的出现。

    按说这座商厦面积这么大,工程肯定做的很用心,在建设之初附近又没有其他什么能阻碍它的建筑或者地理障碍,那它大可以盖在离这两棵银杏树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但是,这商厦不光盖的位置没有绕开两棵银杏树,反而特意把后墙建的和这两棵树极其近,近到挨着银杏树的那一段墙需要特意凹进去很深一部分才可以,生生把商厦后墙建成了个凹面墙。

    这样一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如果那段墙没有凹进去而是直着过去,银杏树就成了位于商厦内部的树。

    在这座商厦以这样别扭的姿态结束剪裁以后,从第二天开始,这里的生意就红火的吓死人,一火就火到今天,每天生意都好的不得了。方圆十里内也开过几个商场,可是无论再怎么努力,也都是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就会因为生意不好而倒闭。

    “所以……小五你说的风水树是什么意思?”老大问道。

    小五说:“还不明白吗老大?这商厦借了这两棵树的风水。”“这玩意儿还能借?借了用还不?”老大提出一个挺奇怪的问题。小五反问道:“借肯定是借了,怎么还?拿什么还?”

    老大说到:“借了东西就应该还啊,还两桶化肥也好啊,反正我觉得这种事……总归是要还的吧?”

    老大说这话,是在指他爹的事吗?他是觉得他爹该还他,还是觉得他爹有可能已经在偿还自己欠下的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