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看明白世界经济-新形式的石油金融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期货市场的操纵之手正如前面所言,二战以后,美国逐渐由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变成了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急剧下降。但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大石油公司仍然控制了世界石油贸易以及炼油业。

    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油田的开采,也严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提供的技术,美国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有着一言九鼎的发言权。然而,前苏联的竞争使得美国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欧佩克组织的成立也大大加强了第三世界产油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发言权。特别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大幅提高原油价格,并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以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这使美国备感威胁。据最新的解密资料称,美军甚至制定了占领中东油田的作战计划,只是因后来形势缓和而作罢。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美国亟需新的手段来确保自己对世界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当然,美国也很快找到了答案:金融期货市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金融衍生品大发展的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的汇率波动促进了外汇期货市场的发展。石油危机之后,油价剧烈波动,美国把目光投向了期货市场。70年代末,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率先设立了取暖油期货,其后原油期货市场趁着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大潮迅速发展,交易的品种日益丰富,吸引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巨额资金注入,交易量不断攀升,纽约的原油期货市场在事实上获得了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决定性发言权。从此,这里也就成为了美英金融大鳄表演的舞台,他们所施加的影响通过这个市场迅速传遍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纽约曼哈顿的长岛,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偏远村落;从沙特阿拉伯的布盖格油田,到上海车流如织的繁华街道。

    金融大鳄们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追逐着资本的利润。然而,只有最幼稚的书呆子,才会相信金融大鳄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万金仅仅是为了赚钱,利润远非他们目标的全部。这些金融大鳄,其实也代表着他们国家的意志,实际上是在金融市场上执行其国家战略的马前卒。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演的激烈角逐实际上是一场场没有硝烟也没有流血的战争。其炽烈精彩丝毫不亚于人类用飞机大炮进行的任何现代战争,这里有着最为深谋远虑的战略,最为精明诡诈的阴谋,这里汇聚的金钱和智慧,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所能比拟的。原油期货市场,可以说是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发生如此激烈的争夺,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20世纪80年代,美英金融集团利用对原油期货市场的操纵,成功地帮助西方达到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目标,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成功打压了油价,既大大削弱了欧佩克组织在世界原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将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前苏联经济逼入了绝境。

    这使得西方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所面临的窘迫战略形势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二、击垮前苏联经济的石油金融战二战结束以后,前苏联的石油工业迅猛发展,在西伯利亚地区陆续发现和开采了一系列大油田,高加索地区的传统油田也产量大增。其石油年产量由战后初期的大约7000万吨一路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的石油产量已经超过6亿吨。通过石油出口,前苏联赚取了大量的硬通货,石油工业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同一时期,中东和南美也有大量的油田被发现和开采。此外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也刺激了石油需求,世界石油产量不断攀升,呈现出供应充裕、需求旺盛的局面。由于当时储量丰富,原油开采成本极低,原油的价格也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是到了1973年,形势骤然改变。

    第四次中东战争最重要的副产品莫过于石油危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遭受耻辱的失败之后,阿拉伯国家卧薪尝胆,花费巨资从前苏联买进大批先进军备,大幅提升军队训练水平,以图一雪前耻。但是即便经过了六年的精心准备,以及通过先发制人的突袭占据了先机,阿拉伯国家最终还是惨败。以色列军队之所以能够力挽狂澜,美国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所以战争一结束,阿拉伯国家把气都撒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头上。阿拉伯世界手上的王牌就是他们手中控制的石油资源。1973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中的阿拉伯国家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得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能源价格的飙涨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但是后来的结果表明,这一场石油危机对于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来说是两败俱伤,只有一个国家在这场危机中大大得益,那就是前苏联。当时的前苏联受到西方国家严密的封锁,其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不具竞争力,因此高度依赖石油出口获取维持其庞大军事机器运作的硬通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苏联高度依赖美元这样的“硬通货”)。石油价格暴涨使得正在陷入停滞的前苏联经济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前苏联体制的特点,这种体制有着极强的通过对未来的透支来放大当前的经济效益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前苏联对卫星国家的影响力。由于此时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就更凸显出了前苏联势力的增强。所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形成了所谓“苏攻美守”的局面。这一局面,引起了西方战略家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他们也意识到,通过操纵国际原油市场,同样也可以沉重打击前苏联的经济。从此之后,西方的政治势力开始深刻渗入世界原油市场,而为其充当马前卒的,正是以美国金融巨头为首的西方金融机构。

    1979年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一是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二是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石油价格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再次迅速上涨。而在美国引发的却是深刻的政治生态变化,一直奉行和解政策的卡特总统被认为过度软弱,尽管他极力弥补,但还是在1980年的总统大选中被代表保守主义兴起的共和党人里根所击败。1981年,石油价格达到了创记录的35美元,前苏联势力看起来也如日中天,但令人玩味的是,里根总统上任后获得的中情局绝密情报简报里明确说明:

    前苏联经济已经疲态尽露。多年的高油价使得尝到甜头的前苏联大力扩充石油生产和运输能力,在石油设施建设上花费了巨资。当石油价格冲上历史新高时,前苏联却面临着石油设施严重老化的问题。由于得意忘形而扩张过度,大把的硬通货被浪费在军事开支和对外援助上,此时的前苏联已经拿不出用于更新其石油设施的资金,因此积极寻求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支持,尤其渴望在西方以石油天然气实物作为担保发行债券。此外,前苏联还希望从西方进口石油天然气设备和工程技术。但是里根不会让已经被诱入陷阱的“北极熊”逃脱,他要求动用一切可能手段阻止前苏联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并且阻止西方国家向前苏联的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美国政府的幕后推动下,西方金融机构全力围堵前苏联,使前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希望化为泡影。里根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把已经严重内伤的“北极熊”送上西天路。他不仅要促成前苏联的自行崩溃,而且这种崩溃必须是内向的爆炸,也就是说必须是前苏联内部来承受前苏联崩溃的后果,而非外部。

    除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彻底封锁前苏联之外,里根政府还系统地制定了打压高油价的计划,其中大幅提高美元利率的杀伤力最为巨大。在美国政府的背后推动下,西方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大肆做空油价,特别是通过在新近发展起来的纽约原油期货市场做空,有效地影响了市场价格,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油价疲软”的市场预期。原油价格在1981年短期冲上高峰以后,几乎在里根的整个任期内都萎靡不振。欧佩克这个卡特尔组织在“油价继续低迷”这个市场预期下,也搞得内讧不断,连其设定的18美元最低价格,都在1986年被无情突破。当然,受低油价伤害最深的还是前苏联。庞大臃肿的前苏联对石油出口收入的依赖,超出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关键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之后,前苏联陷入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技术停滞,经济陷入沉重的泥潭,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低油价对前苏联石油出口收入的破坏,无疑是对前苏联经济最为致命的一击。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石油金融战,扼杀了前苏联的最后一点经济活力,大大加速了冷战的终结,因而被广泛认为是里根政府的“杰作”之一。

    美元/桶3025201510501986-011986-041986-071986-101987-011987-041987-071987-101988-011988-041988-071988-101989-011986年1月至1989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三、历史的重演转眼时光来到了2008年的夏天。石油价格在达到147美元的历史高价之后稍有回落,但仍然停留在高位。炎炎夏日同样炙烤着世界石油市场,市场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这是一个被中国人看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天,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虽然战局毫无悬念,格鲁吉亚军队迅速被击败,但是国际油价在此之后却接连上演刺激的大跳水,到11月份,就跌落到了40美元以下,并数度向下击穿35美元这一关键价位。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原本表现靓丽的俄罗斯经济急转直下,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也急剧缩水。

    美元/桶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2006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7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WTI-NYMEX布伦特 ICE布伦特 现货杜里油价大崩盘(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可能俄罗斯人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重振雄风”的俄罗斯原来是如此地脆弱。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同一时期爆发,可能部分掩盖了俄罗斯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因为同时有多个国家陷入类似的困境。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症状”与俄罗斯截然不同,换言之,油价跳水这个利刃,轻易削平了俄罗斯的财富之山。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北极熊”又一次落入了陷阱。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就不断上涨,特别是到了2004年以后,油价开始变得疯狂。高涨的油价大大压缩了中国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利润空间,抬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中国不得不在低成本低水平劳力上继续挖掘潜力,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却没有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出现了低教育水平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容易、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失业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在薪资水平方面,两者也迅速接近。在中国一直受到诟病的“收入公平”问题,在这里似乎得到了大大“改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局面损害了中国长远发展的潜力。但在美国那一边,形势正在悄悄改变。高油价让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西方大石油公司赚得盆满钵满,靠着高油价,美国也实际上从全世界的制造业中搜刮到了相当部分的收益。但是高油价对美国的伤害正在体现出来。中东产油国也从高油价中获利不菲,而且中东民间的石油资金大量流入正力图击败美国的恐怖主义力量手中,或者至少是被大量用于中东周边地区,特别是北非、东非以及巴尔干地区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这两者都为美国所深忌;俄罗斯也从高油价中大大获利,其经济迅速起飞,由此变得越来越桀骜不驯。相对中国而言,俄罗斯有着更高水平的军事工业,而且更具有攻击性,所以就近期而言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俄罗斯重新崛起更让美国寝食难安的了。美国国内也早有舆论称,美国正在用石油美元资助自己的敌人。南奥塞梯冲突可以说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美国的策略已转向,当然,不必美国政府亲自出面,华尔街再次充当了马前卒。金融大鳄们可以把油价炒上天来压缩中国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利润空间,自然也可以把油价打入地来教训开始不驯服的俄罗斯,顺带敲打中东产油国和南美的委内瑞拉这个刺头。陷阱早已布下,上半年的疯狂拉高,不过都是为做空积蓄动能,于是我们看到了原油价格上演的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不幸的是众多中国企业也搅了这趟浑水,在这场他人的战争中受伤惨重。由于原油价格高歌猛进一举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随着价格节节走高,原油空头看起来已经溃不成军,市场上到处传言原油价格将升破200美元,甚至300美元!于是国内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管有无套保需求,都准备在原油期货市场上捞上那么一桶金。后来声名大噪的深南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高盛签署了巨额对赌合约。

    深南电与高盛的对赌合约实际上是与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签订的期权合约,合约确认书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一份确认书的有效期为2008年3月3日至12月31日,双方规定当浮动价高于63.5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获30万美元的收益;当浮动价低于63.5美元/桶且高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得(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而当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则需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尽管风险敞口很大,但是在当时原油价格涨势汹汹,并已成功突破100美元的情况下看来,对赌合约的条件还是相当“优惠”的,因为原油价格在年内掉头向下并突破62美元的概率“极小极小”。至于第二份确认书深南电方面语焉不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份确认书涉及的条件远不如前一个“优惠”——约定的时期更长,约定价格更高,这一份据传在危机中被取消执行。合约签订以后,正如大多数刚开始走进赌场的人一样,深南电还是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甜头”。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风云突变,国际原油价格一头扎向40美元,并数度跌破35美元大关。于是中国企业陆续爆出原油期货“套保”

    巨亏的丑闻,其中就包括深南电。面对油价的惊人大跳水,深南电恐怕是目瞪口呆,“几乎不可能事件”竟然转眼间就发生了。高盛给的钱在手里还没有捂热,就全都还回去了。而且,根据合约,它还要掏大笔钱给高盛,这使得深南电几乎陷于破产的境地(后来深南电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份合约的,不得而知)。需要说明的是,深南电还不是这场游戏里赔得最多的中国企业。因为原油套保导致巨亏,中国的几大航空公司资产状况急剧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注资。

    现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油价大风暴似乎已经过去。当然实际上过去与否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相信的是,阴谋还没有过去。这个大局还没有做完,至于下一个目标是谁呢?我们有理由担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