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心机-多一手准备就多一条出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人交往,很多人认为做人就要正直到底,谁也不靠,现实中这种没有靠山的人多四处碰壁;还有人强调做人要感情专一,一心投靠某一方,并与靠山同甘共苦,结果是靠山倒了猢狲也散了,别人受辱你也身败名裂;但最高明者就是脚踩两只船的人,他能让两方都视为心腹,即使一方翻了船还有另外一船撑着,成为上下通吃的高手,不过话要说回来,脚踩两只船有很大的危险,关键在于如何去踩,怎么才能踩得稳,这就需要你做人时用点心机,否则两船不翻也撑不住你,掉入河里只能去喂鱼。

    1.小人焦芳吃了上家吃下家

    在赌术中有一种最高的赢法,叫做大小通吃。人生有时也是一场赌局,能做到大小通吃者真乃凤毛麟角,万中无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左右逢源,脚踩两只船,谈笑之间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脚踩两船,看似潇洒无比,风光一时,实则风险极大。为何?因为脚踏二船既要把握好二船的速度,还要控制好二船的方向,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好比玩杂技一样,稍有不慎便会栽跟头。

    在人生的赌场中,风险越高,收益便越大,有些人玩的就是这种心跳。

    明朝中后期的一代权臣焦芳,就是这样一位玩“大小通吃”的“赌术专家”。

    焦芳刚进入翰林院之初,精通心机的他,凭借敏锐的嗅觉,立即开始寻觅政治上的强力靠山。不言而喻,在那个时代,要论靠山,当然莫大于皇帝了。

    弘治十八年五月,明孝宗死,其独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武宗是明代最昏庸腐败的皇帝之一。他当太子时就骄横不羁,贪于玩乐。即位后,更是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宠信阉宦,挥霍无度。

    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位,焦芳以投其所好的手法,从皇帝那儿把吏部尚书捞到了自己的手里。

    武宗即位时,年仅15岁,对政事不熟,也没什么兴趣,只是喜欢骑射游猎,又十分宠爱他在当太子时陪他玩乐的太监刘瑾。而刘瑾呢?则竭力迎合武宗所好,经常会同手下的马永成、高凤、罗详、魏彬、丘聚、谷大用和张永等人,弄来鹰犬、歌伎、角抵之类,供武宗玩乐,并经常陪同皇帝到宫苑游玩。因此“帝大欢乐之,渐信用谨。”刘瑾等八宦官由此恩宠,横行自恣,人称“八虎”或“八党”。

    一向借权势为靠山的焦芳,早就准备“深结阉宦以自固”。这时眼见刘瑾日得恩宠,便“欲与瑾为好,中外附和,凡瑾所言,与芳同出一口,其所中伤,无不立应”。

    精通心机的焦芳,便巧妙地玩了一出“脚踩两只船”的把戏。按惯例,各部会奏,理当以吏部为首签署。但当时任吏部尚书的焦芳,在收到韩文等弹劾刘瑾的奏疏后,先是推说:“谏非吾事。”唯恐祸及自身,不肯首署。当韩文自愿承担责任,并声言自己负责后,焦芳才肯呈上奏疏。当他上完奏疏后便随即向刘瑾告密。

    正是由于焦芳的告密,使事态骤然大变。本应下狱甚至被杀头的刘瑾转危为安,并在一夜之间重权在握,操弄国柄,威福自恣;而正直的延臣却完全失败,刘健,谢迁,韩文等被逼致仕。不久,刘瑾又假传圣旨,把刘健、谢迁等53名朝臣诬为“奸党”,有的被罢免,有的坐牢,有的戍边,有的被杀头,被刘谨一伙陷害的人不可胜数。

    焦芳在关键时刻向刘瑾通风报信,立了“大功”,自然得到刘瑾等宦官的赏识。按明朝规制,吏部尚书是不得兼阁务的,这是高皇帝定下的成法之一。但是“自正德年间焦泌阳始”被破坏了。当然,不是刘瑾任用,焦芳自身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这足见刘瑾一伙当时的威势,同时也说明了焦芳受宠的程度。

    焦芳投靠刘瑾,得到了高官厚禄,这是他脚踩两只船,不择手段、一味向上爬的结果。当然,他也深知要想巩固既得的权势,还得进一步投靠刘瑾。明代之有阉党,就是从焦芳与刘瑾相互勾结,朋比为奸开始的。

    2.“冷庙烧热香”自有“贵人”帮

    有些人做人往往过于功利,平时对人不冷不热,甚至还冷嘲热讽,有事时却像是换了副脸孔似的,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特别热情,但这样的人做人往往很难成功。在聪明人的眼中,你只是把他当作了利用工具,如果你想比聪明人更聪明,就一定要用点“心机”,平时多多去“冷庙烧香”,急时便自有“神仙”相助。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样佛祖虽灵,也不会帮助你。因为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所以我们求神,自应在平时烧香。而平时烧香,也表明自己别无希求,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它,它念在平时你的烧香热忱,也不致拒绝。

    如果要烧香,就找些平常没人去的冷庙,不要只挑香火繁盛的热庙。热庙因为烧香人太多,神仙的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也不过是众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神对你也不会有特别的好感。所以一旦有事求它,它对你只以众人相待,不会特别照顾。

    但冷庙的神仙就不是这样,平时冷庙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的去烧香,神对你当然特别在意。同样的烧一柱香,冷庙的神却认为这是天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它,它自然特别照应。如果有一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对你还是会特别看待,不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其实不只是庙有冷热之分,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是否能发达,要靠勤奋、天才和机遇。你的周围人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个人就是冷庙。你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时常去烧烧香,每逢佳节,适当送些礼物。如果对方境况不好为求实惠,有时甚至可以送些钱,让他自己买些实用的东西。又因为他是穷人,当然不会履行礼尚往来的习惯,一定是只有你往,他是不会来的。并非他不知道还礼,而是无力还礼。不过他虽不曾还礼,但心中却绝对不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未还的礼,这是他欠你的人情债,人情债越欠越多,他想还债的心情就越切。所以日后他若否极泰来,他第一要还的人情债当然是你。他有清偿的能力时,即使你不去请求,他也会自动还你。若能这样,你便又多了一班可靠的航船,在日后的岁月中自有发挥作用的时候。

    有的人能力虽然很平庸,然而因一时时运通达,也会成为不可一世的人物。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切就看得很平常,很容易,这是因为自负的缘故。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与他相差不多,交往当然无所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来多了,反而会有趋炎附势的错觉。即使是极力结纳,多方效劳,在对方看来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会有多少增进。只有在对方转入逆境,以前友好,现在则不相识,以前车水马龙,今则门可罗雀,以前一言九鼎,今则哀告不灵,以前无往不利,今则处处不顺,他的繁华梦醒了,对人的认识,也就比较清楚了。

    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英雄,就该乘时结纳,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告,指出其失败的原因,勉励其改过向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帮助,甚至施予物质上的救济。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要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很急着要,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急需。你如得知些情形,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觉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饭之恩,可以使他终生铭记。日后等他东山再起,他必奋身图报。即使你无所需,他若是蛟龙必终非池中物,一朝翻身,也绝不会忘了你这个知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要靠朋友的帮助。但平时礼尚往来,相见甚欢,乃至婚丧喜庆、应酬饮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是相同。而一朝势弱,门可罗雀,能不落井下石、乘机渔夺就不错了,还敢期望雪中送炭、仗义相助吗?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趁自己有能力时,多结纳些潦倒英雄,这样才是剑走偏锋的“找船之法”。一个人可以有多种投资,为事业,可以投资办企业;为投机则可以买股票;对人情,则应多结交日后会有出息的人。

    对别人的投资,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因为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说难听点就是一种贿赂。如果对方是有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并不以为然。日后就算回报,也是得半斤、还八两,没什么好处可言。

    平时不屑向冷庙上香,事到临头再来抱佛脚也来不及了。一般人总以为冷庙的菩萨不灵,所以才成为冷庙。其实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有机会,风云突变,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做人要有“心机”,多向“冷庙”烧香便是其一,若有值得上香的冷庙,千万别错过了。真正会做人的人,一定会注意多去冷庙烧香的。平时多烧香,用时才灵光。但不是所有的“冷庙”都要去烧香,都可去烧香,要挑有发展潜力的“冷庙”去烧香,这样才能为自己日后的腾飞打好基础。

    3.人情投资一本万利

    购买“原始股”对于生意人来说无论怎样都是一笔极佳的投资,有价值的“原始股”是奇货可居,可遇而不可求的。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了这样的“原始股”,那么你就好比踏上了一班“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在今朝,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原始股”的意义在于拥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只要少量的投资就可以获得极大的回报。据统计,微软的原始股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升值了好几百倍,成为不折不扣的“一股千金”。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心机”的人会把投资注入日后有大出息的人的身上,虽然说未必每押必中,但只要是中了一次,必会带来超过数倍的投资回报。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曾经把宝押在王有龄这个日后的“原始股”身上,这就直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世界的大门。

    而“一代枭雄”袁世凯,就是这样一支曾经的“原始股”。

    袁世凯年少时喜好多事,又好出风头,虽然他自己的文章并不好,却联合了一些读书人,组织了一个文社。这个文社所需要的一些房屋和费用,都由他一个人负责。由于这个缘故,大家也公推他为文社的负责人了。

    袁世凯先后筹办了两个文社,一名丽泽山房,一名勿欺山房。由于袁世凯出资捐款,在当地也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有一天,袁世凯正在仰山堂读书,一个秀才前来拜访。袁世凯延纳入室,两厢坐定,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遂结拜换帖为兄弟。此人就是后来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徐世昌比袁世凯大4岁,当时正为陈州授馆课童,由于家道败落,当时已是穷困潦倒。袁世凯知道徐世昌一文不名,无北上应试的盘缠,便慷慨解囊。结果,徐世昌这次赴京赶考,果然榜上有名。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徐世昌1882年中举,188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以后,袁世凯宦海生涯30年,徐世昌是袁最知心的谋臣。袁世凯的第一笔投资便在日后有了丰厚的回报。

    1879年秋,袁世凯第二次参加乡试,但再次落第。这对于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袁世凯盛怒之下,烧毁了所作的所有诗文。

    因科举无望,袁世凯不得不为筹措金钱而费尽周折。开始,袁世凯曾向内弟——于氏夫人的弟弟借钱。没想到这位小舅子不但不给,反而挖苦说:“你还是在家呆着好些,就你那德性,莫说上北京,就是上天京,也是老和尚上供——白扔面。”一句话把袁世凯弄得难堪极了。

    但是,这却从反面给袁世凯一个教训,不蒸馒头蒸口气,他一定要出人头地不可。

    于是袁世凯打定主意南下广东潮洲,因为袁世凯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办潮关。周馥,曾任李鸿章文牍,很为李鸿章所器重。袁世凯在周馥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周馥帮助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同时,并且给李鸿章写信,把袁世凯推荐给他。终于,袁世凯发迹了。

    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时,他的那位小舅子从乡下跑到天津,找到袁世凯,希望能借姻亲而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倒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回话说:“外面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呆着好些。”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小舅子又从乡下追到北京,袁世凯只见了他一面,支了一些路费,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一个人没落失势时,陷入遭到众人漠视的状态,原来交往密切的人都离他而去,如果你此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铭记一辈子,这就好比买了“原始股”一样,日后必有超出想象的回报。你的朋友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暂时很不得势的人,如果有的话,不要疏远和冷落他,应该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和关心。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时运亨通,他第一个记起来的就是你,他第一个要还人情的当然是你,到那时你找他办事情他肯定也会伸出热情之手的。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也是成功的一种手段。

    世事沧桑,复杂多变,起起伏伏,实难预料。昨天的权贵,今天可能成为平民;巨富大款,一夜之间也可能一贫如洗。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待落魄、失势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交际品质的考验,而且也建立良好人脉的契机。

    如果你认定某个不得势的人将来必定是个成功人物,只是暂时的不得势,将来会大有作为,那你就该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言,指出其失败的原因,勉强他改过向上。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甚至施予物质上的救济。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要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很急着要,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急需。你如果得知此情形,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到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饭之恩,可以使它终生铭记。日后如有所需,他必全力回报。

    购买有价值的“原始股”,好比在为自己的事业增加成功系数和保险系数,每获得一次机会,便如同为自己增添了一艘渡过劫波的大船,当许许多多的大船联在一起时,你就再也不用担心大风大浪对你的冲击了,即使翻了一些,你也有足够的机会到达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彼岸,那种驾着一叶轻舟在激流中勇进之人,虽然也值得钦佩,但一个大浪打来便有可能船毁人亡,这种潇洒和勇气其实是不值得效法的,“智中取胜”,方为多彩人生的根本保障。

    4.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在职场中,老板都希望员工“忠臣不事二主,好员工不思跳槽”。但对于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老板不见得能容忍“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殊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但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不见硝烟的商场。所以你得多点“心机”,脚踏两只船随时准备不测,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否则也忒惨了点。

    自古职场如战场,虽不见血肉横飞也会暗“箭”频出,对于共创江山的人来说,艰难困苦会让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但等到生意越做越大时,就不见得共创天下的人还是一条心了。

    廖先生今年40岁,刚离开他待了15年的公司。

    15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而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廖先生以为他混得差不多了,开始把担子放了下来,有空时常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廖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分析如下: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作为“功臣”来说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难易享,有福难当”,坚难困苦能够增进彼此的团结,生意兴隆时反而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如果你还不是老板,还只是老板手下的一员“重臣”,而你又想留在公司继续发展,那你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条:

    1.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风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2.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3.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想在职场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不甘于人下,那你就应早点做好准备多留二手,脚踏两只船又何妨,时刻准备激流勇退自谋高位,或者干脆来个“自立山头”独挡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想有所行动就必须早做准备,别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有所行动,否则也就太晚了。

    5.适当的时候有适当的机会

    并不是什么船都能带你脱离“惊涛骇浪”的冲击,如果你不幸找了艘又小又破的旧船,可能两个浪头打来你就船翻人覆去海底喂鱼了。所以找“船”一定要练就一双慧眼,一是要“快”——“台风”未到时,找条船先逃之夭夭;二是要“准”——找条坚固结实,能够劈波斩浪的巨舰。有了这两手,什么大浪都对你无可奈何了。

    人有高下之分,“船”也有大小之别,航空母舰可以劈波斩浪,所向无敌,而巡逻艇就只能在浅海游弋了。所以你找船时得找条大船,即使够不上航空母舰的级别,驱逐舰的水平还是要的,等你有事相求时,才能带你脱离险境。

    明朝的小人物严辛,便找了艘不错的“船”,将自己带离了险境。

    明代奸臣宰相严嵩,弄权行奸,罕有敌手。他当政20多年,把嘉靖帝玩于股掌之中,群臣只能听任他的摆布。

    严嵩老谋深算,他曾对自己的儿子严世蕃说:

    “帝以刚,我以柔;帝以骄,我以谨;帝以英察,我以朴诚;帝以独断,我以孤立;我恃此甚得帝之欢心,若不如此,我自不能高居人上了。”

    严嵩以言语恭谨、大智若愚讨得嘉靖帝信任,他平日也极力伪装,把自己打扮成谦谦君子之状,欺骗世人。一时间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人们无不趋奉他们。

    有一年,严嵩过生日时,宜春县令刘巨塘进京拜见皇帝后,随众多官吏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严嵩十分傲慢,他随意招呼过众人,便命人把大门关上,自己回房休息,禁止任何人出入。

    刘巨塘来不及出府,被关在严府中,时近中午也无人安排酒食。他饥渴交加,只得在府中乱转。

    这时,严家的仆人严辛出现了,他把刘巨塘领到自己的住处,用丰盛的酒食招待他。严辛还对刘巨塘说:

    “我家主人怠慢大人了,小人若能让大人不责怪我家主人,小人就稍感安心。”

    刘巨塘十分惶恐,忙道:

    “我官小职微,无足轻重,蒙你家主人接待,已万感荣幸了,哪敢责怪呢?你切不可这样说,否则我承受不起啊。”

    严辛见刘巨塘脸色全变,于是一笑,他出口道:

    “大人远道而来,诚心祝寿,却无端被困,酒食无着,大人真的没有怨言吗?”

    刘巨塘生怕严嵩有意让严辛试探自己,马上重申说:

    “你家主人日理万机,他的身体全系国家安危,纵是你家主人不善加保养,我等也会极力劝奉。我真心为你家主人祈福,哪有怨言可发?你太多心了。”

    严辛摇头说:

    “此地就你我二人,大人不必讳言了。我虽为严家仆人,但也知世故人情,故而和大人倾心交谈。”

    刘巨塘听来,不明其意,只好道:

    “你有何意,请直接讲来,我决不外传就是了。”

    严辛起身,向刘巨塘拱手说:

    “与大人相识,是我的造化,还望大人日后关照于我,不忘今日之情。”

    刘巨塘茫然不解,苦笑说:

    “你家主人如日中天,你虽为其仆人,却也令人敬畏。我只是个小小县令,我能为你做什么事呢?”

    严辛为刘巨塘敬酒后,道:

    “我家主人对上恭顺,对下骄慢,以君子自居,却行小人之事,这不是外人可以一眼便见的。我追随他多年,深知他表里不一,内心奸诈,虽说皇上为他蒙骗,但他终有败露之时。有一天他大祸上身,我等也势必受到牵连,若不现在趁早寻个依靠,找个退路,到时就晚了。我见大人心地良善,当为可托付之人,故而赤诚相告。”

    刘巨塘惊骇不已,随口道:

    “你就这么肯定你家主人要遭祸吗?我实难相信呐。”

    严辛郑重说:

    “大人遭他轻视,只此一节,便可察知他的为人真相了,大人还有何怀疑吗?所谓察微知著,一叶知秋,今日之事乃大人所亲历,自无需我多言了。”

    刘巨塘心中佩服严辛的见识,嘴里却百般不予承认。

    几年之后,严嵩破败,严世蕃被杀,仆人严辛也受牵连而下狱。此时刘巨塘正好在袁州当政,他主理严辛的案子,感念旧情,便将严辛发配边疆,免其一死。

    严辛的一双慧眼和果断的出手为自己日后的身家性命的保全赢得了机会。他作为一个仆人来说,自是无法结交“上流社会”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买了一张日后登上刘巨塘这艘“大船”的“船票”。他未雨绸缪,提前几年就已作好准备,这就显示了他出手之快;他看人并未走眼,知道刘巨塘日后必有发迹,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罩”得住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看人之准。

    出手快,看人准,能同时做到这两点之人,避开祸患已是不成问题,适当的时候有适当的机会,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未必不可能。做人多点“心机”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会是坏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