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现有的记载大型真菌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了古代后期我国南方地区研究大型真菌的优势,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不同时期对我国认识和研究大型真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唐代官员张读写的志怪小说《宣室志》中记载了一个“地下肉芝”的传说。
兰陵有个姓萧的隐士,考进士没有考中,就把书全部焚烧掉了。后来他就隐居潭水边,跟一个道士学习修炼神仙之术。每天辟谷、吐纳,以期延长寿命。
10多年后,萧隐士头发都白了,面色也枯暗的,脊背也弯曲了,牙齿也脱落了。一天早上,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不禁大怒,气自己每天练功,却有如此衰象。
心灰意冷之下,他来到邺下当个角逐小利的商人去了。几年后,竟然成了有钱的大商家,买了大园子,在挖土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形状类似人手、微红色的,肥而且润的像肉块的植物。
萧隐士以为这是个灾祸,因为他曾经听人说“太岁头上不可动土,如果犯到太岁,地下会有一块肉给挖了出来,这是不祥的预兆”。如今真的挖到了这个像肉一样的东西,但如果吃掉它,或许可以免灾祸。
萧隐士将此物烹煮后吃掉,觉得味道甚美。从此萧隐士耳能听,视力也变得光亮起来了,还有使不完的力量,面容也变得年轻了。已经秃了的头,又长出了黑头发。脱落的牙齿竟然又生出来了。
萧隐士暗暗地觉得奇异,不敢告诉其他的人。
后来有位道士来到了邺下,途中遇见萧隐士,就为他切了个脉。他诊了很长时间,道士说:“先生你吃过灵芝。那灵芝样子像人的手,肥厚而且润滑,色微红。”
萧隐士想了想,就原原本本地如实相告。
道士恭贺他说:“先生寿命,将可与龟鹤等齐了。可是不宜居住在尘俗之间,应当退隐到山林里去,不管人间事,那就可以修成神仙了。”
从此,萧隐士隐居深山,清心寡欲,真正过起了隐居生活。
我国古代对于灵芝的认识起源于《山海经》中关于炎帝幼女“瑶姬”精魂化为“萄草”,即灵芝的神话故事。后经加工逐渐演变,更加富于神奇色彩。
比如在《礼记·内则》中记述灵芝“无华而生者日芝木而”,在《尔雅翼》记载“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说明我国古人把灵芝看作不同于有根、茎、叶的一般植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似的在地里栽培。
灵芝属于自然界分布的一类大型真菌生物。其实,我国古代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的出土物中就有菌类,表明我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采食蘑菇。
我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也记述了关于食用菌的栽培。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唐代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用烂构木及叶埋于地中,常浇以米泔水,经两三天即可长出构菌;或于畦中施烂粪,取六七尺的构木段,截断捶碎,均匀地撒于畦中,覆土。常浇水保持湿润。见有小菌长出,用耙背推碎。再长出小菌,再推碎。如此反复三次,即可长出大菌,可以采食了。
《四时纂要》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干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并说它只有帝王才能享用。
在记载大型真菌的许多古籍之中,比较重要的是:宋代《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1种;明代《广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9种;清代《吴蕈谱》描述了食用菌26种。
《菌谱》是南宋学者陈仁玉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书中论述了浙江省台州所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11种菇的产区、性味、形状、品级、生长及采摘时间。书后附有毒菌的解毒方法,即“以苦茗、白矾匀新水咽之”。
南宋时期,台州的菌号称上等美味。比如当时朝廷中右丞相谢深甫家族,皆喜爱台州这种鲜美的特产。由于当时朝廷上下对台菌的酷嗜,入山采摘的人络绎不绝。
陈仁玉认为对于这种珍贵的土特产,很有辨识的必要。因此,他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品尝,“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写成了《菌谱》一书。
可以说,《菌谱》就是陈仁玉对家乡所产食用菌的调查记述。
《菌谱》中还对菌的生长条件,作了详细的记载,认为“芝菌皆气茁也”。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气候、温度、湿度均适宜的生长环境。
陈仁玉的《菌谱》,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还开创了我国菌类植物学的先河。在陈仁玉《菌谱》问世之后,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菌类专谱还有明代潘之恒《广菌谱》,清代吴林的《吴蕈谱》等。
明代潘之恒在宋代陈玉仁著的《菌谱》的基础上编写了《广菌谱》,收录各种蘑菇40余种,将云南、安徽、广西、湖南、山东、江西等省出产的19种食用菌作了介绍。
《广菌谱》实际上是对《菌谱》的补充,它所记载的8个品种蘑菇均为《菌谱》所未载。此外,它所载的品种不限于某一地域,而且内容更为详尽。
清代吴林《吴蕈谱》1卷,为《赐砚堂丛书新编》《昭代丛书》和《农学丛书》所收录,是继南宋陈仁玉《菌谱》、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之后的又一部我国古代大型真菌专著。
吴林在《吴覃谱》中概述了吴中当时所产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根据菌类食用的优劣性,将26种食用真菌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非食用真菌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包括毒菌。书中除引用前人的部分资料外,作者亲自作了许多研究工作。
通过与《菌谱》和《广菌谱》比较发现,《吴蕈谱》记录的069大型真菌数量最多,描写也最为细致,是三谱之中成就最高的。
综观记载大型真菌的我国古籍文献,可以看出,人们对大型真菌的认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芝类”和“菌蕈”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木质或木栓质类菌和肉质类菌。
真菌不仅可以作为食物,有的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真菌被作为药物,也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我国,药用真菌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认识到部分患病的植物组织或病原菌本身具有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或日常生活中,如我国部分地区现在仍有饮竹黄酒的习惯。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的多种药用真菌长期使用不衰。
总之,上述这些菌谱,对研究我国古代食用菌的种类和历史有一定学术价值。
延伸阅读
从前有位年轻英俊的藏族青年,为了建设家园,顶着烈日开垦着一片又一片荒山。有一天,蘑菇仙子驾云经过这里,身不由己缓缓飘落下来,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忽然,一阵狂风无情地卷走了频频呼叫的仙女。然而在仙女起舞的地方出现了一朵朵千姿百态的蘑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