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作家小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904年11月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其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大户人家,父亲李道河在清朝时做过广元县的知县。巴金的童年是在一群严格以“上等人”和“下等人”彼此区分的人中间度过的,他本身是“上等人”中的一员,像《红楼梦》里的公子哥儿一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的目光却总是聚集在那些听差、轿夫的身上,看到了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悲惨而又真实的人生故事。同时,作为年轻的一代,巴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又受着那些“伪善、自私的长辈”的威压和迫害,内心深深地感到痛苦。平民百姓眼中的豪门,却是巴金心中的监狱。他回忆道,在那个家里,他“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

    巴金从自己的遭遇中,也过早地看透了封建大家族的本质。1914年、1917年,巴金的父母相继离世,亲族们撕下温情的面纱,为了争夺利益倾轧不止。巴金遭遇到其他亲戚的排挤,心灵饱受创伤。虚伪的爱,严酷的恨,交织在他对自己出生的这个大家族的回忆之中。

    这样的家庭,终于逼迫他毅然决然地与之割裂、逃离。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15岁的巴金“觉醒”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播新文化思想的期刊杂志,在各种从西方涌入的思潮中挑选着符合自己对未来的梦想蓝图的思想观念。尽管少年的他,一度倾心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但他追求的目标并没有偏离爱国、平等、人本主义的精神,他一生都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

    1923年5月,巴金终于挣脱家庭的桎梏,先去了上海、南京,接着又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1927年2月,巴金赴法国留学。这正是新与旧、革命与保守、启蒙与愚昧之间的斗争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时代,无论中外,革命都在不断遭遇困境,巴金一方面看到了革命者对信仰的坚贞不屈,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近距离地感受着斗争的低潮带来的挫败和悲伤。1927年,美国政府处死了巴金视为导师的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人樊赛蒂。在极度的震惊和悲愤中,巴金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后来巴金表示,这部小说“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这正契合了当时许多青年的思想现状,于是这部小说在1929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之后,便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灭亡》之后,巴金又写了《死去的太阳》《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反映知识青年生活与思想现实的小说,以及描写底层矿工苦难的小说《砂丁》《萌芽》(又名《雪》)。

    1931年,巴金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家》。这是一部以巴金自己的家族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表现了一个长辈们尔虞我诈、晚辈们反抗挣扎,外表华丽内里腐朽的封建大家族。虽然并没有太多地涉及家族之外更广大的社会现实,但这个家族内部所发生的一切,已经足够令读者震撼、警醒。小说的主人公高觉新,其原型正是巴金最爱同时也最痛惜的长兄李尧枚。李尧枚是李家的长孙,他有自己的梦想,有自由选择的爱情,渴望进步,渴望新世界,却一再隐忍退让,逆来顺受。1934年,他遭逢经济危机,导致精神宿疾复发,撕毁了重要的财务票据,醒来后无法面对,遂吞服安眠药自杀。

    1930年巴金与李尧枚分离六年后再次见面,巴金随后便开始写作《家》。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用这部小说来鼓励大哥李尧枚。可是小说在上海《时报》开始连载的同一天,巴金就收到了李尧枚自杀的消息。

    1938年和1940年,巴金分别完成了《春》《秋》这两部同样以高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们与之前的《家》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在《秋》的结尾,高觉新没有死,而是经历了经济上的巨大灾变之后,回归家庭依靠遗产平静地生活着。巴金说,“我让觉新活下去,并非我过分地同情他,而是他本人想活”。用文学的方式,巴金终于让自己深爱的大哥得到了一个略显暖色的平和的结局。

    巴金一生创作了数以千万字计的作品,文学生涯将近80年。1998年,他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怀念曹禺》,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与戏剧大师曹禺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友谊。2005年10月17日,久病的巴金老人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巴金1991年给家乡孩子们写信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是从懵懂的青春走到淡然的暮年时的巴金,对自己人生和创作所做的最终总结。

    编者

    2013年7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