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东海(今山东日照)人。他的先祖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又称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
姜尚生当乱世,一生坎坷,饱经磨难。少年时代曾拜名师学习治国之道、强国之术;青年时代博古通今,文武双全,被人誉为天下奇才。然而,他存在着天生的缺陷,不善操持家务,以致穷愁潦倒,经常没有饭吃。为了生计,他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世界。眨眼间到了六十岁,还是一事无成。他到了商朝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年轻时朋友宋异人的帮助下,编过笊篱,卖过粮食,贩过牛羊,开过酒肆,因时运不济,十年中未干成一件像样的事情。老妻马氏嫌丈夫没用,离他而去。后来,他在王宫里谋了个下大夫的小官,生活这才有所保障。这期间,特别留心国事,看到商纣王在位日久,只顾享乐,宠幸美女妲己,修建鹿台,营造巨桥,酒池肉林,荒淫残暴,天下离心。他还看到西方周国首领姬昌(时称西伯)修德爱民,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国力日益增强。商纣王曾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西北),姬昌长子伯邑考前去看望父亲,商纣王竟将伯邑考烹杀,做成肉羹,给姬昌食用。姬昌后被释放回归本国,满怀仇恨,励精图治,筹划灭商大计。姜尚通过比较,认识到正义和人心均在周国一边,商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打定主意,投奔姬昌,一展平生抱负。姜尚离开朝歌,一路西行,到了渭水支流的磻溪(今陕西宝鸡附近)之滨。他并未直接去找姬昌,而是在那里隐居下来,悬钩垂钓,等待着钓出一条“大鱼”。
周国国都时在岐山(今陕西岐山)。姬昌麾下已经有散宜生、闳夭、南宫适等一批文臣武将,儿子姬发、姬旦等也有韬略,人才济济。但他觉得还缺少一位统帅型的人物,只有这样一位人物,才能辅助自己,完成兴周灭商的伟业。这天,姬昌外出射猎,出发前命卜师占卜,占得的卜辞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而是霸王之辅。”姬昌大喜,率领众人出发射猎,偏巧不巧,也到了磻溪之滨。他发现一位老人,年近八旬,精神矍铄,手持钓竿,鱼钩却是直的,没串鱼饵,而且鱼钩提离水面三尺,口中煞有介事地念叨:“愿者上钩,愿者上钩!”
姬昌立刻被这一景象吸引了,向前恭敬地说:“先生这样能钓到鱼吗?”
老人说:“莫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商王无道,可西伯长子伯邑考,甘愿上钩;商王自认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糊里糊涂地放了西伯。”
姬昌听了这话,大吃一惊,断定老人不是凡人,忙问:“请问贤士尊姓大名?”
“老朽不是什么贤士,东海草民,姜尚是也。”
“先生刚才几句话,说透天下大势。实不相瞒,我就是西伯姬昌。”
这在姜尚的预料之中。他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痴人妄语,见笑了。”
姬昌诚恳地说:“今商王无道,天下纷扰。若先生不弃,助我匡扶社稷,救黎民于水火,可好?”
姜尚说:“老朽乃山野之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恐负盛望。”
姬昌说:“哪里哪里!我先君太公曾经预言:‘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先生就是圣人,我先君太公盼望先生久矣。”说着,亲手扶着姜尚登上自己的马车,返回国都。姜尚因此又有了太公望的美称。
姬昌视姜尚为天降的圣人,凡事都向姜尚请教。姜尚尽吐胸中经纶,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尤其是商朝的内部情况,他是问一答三,了如指掌。姬昌询问为国之大务。姜尚回答说:“爱民而已。”
“爱民奈何?”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姬昌请姜尚说得具体些。姜尚说:“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予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姜尚的回答,反映了民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姬昌再询问治国之道和强国之术。姜尚毫不犹豫地说:“重在三常。”
“何谓三常?”
“一是君以举贤为常,二是官以任贤为常,三是士以敬贤为常。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只要形成举贤、任贤、敬贤的良好风气,它就无敌于天下。”
“三常”的实质是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姜尚在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奴隶社会,大胆地提出这一观点,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姬昌急于灭商。姜尚胸有成竹,早就规划了灭商的方法步骤。他指出,商王虽然无道,但是国力尚未全尽,人才尚未全去,诸侯尚未尽叛。周国如果贸然伐商,前有崇国(今陕西西安西)之阻,后有犬戎之患,胜负很难预料。当务之急是要继续施行德政,爱惜臣民,修文重武,发展生产,进一步增强国力;而且要继续朝商,做出恭敬和虔诚的样子,消除商王的疑心;利用商王赐予的白旄、黄钺之威,先灭犬戎,再灭崇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派人联络东夷,鼓动东夷反叛,等到朝歌空虚之时,周军东进,一举可获成功。
姬昌听了姜尚的规划,心情激动,直恨相见太晚。他当即拜姜尚为太师,即军事统帅。姜尚八十岁左右时,方才时来运转,成为姬昌的辅弼重臣。
姬昌按照姜尚的计策,迅速行动起来。主要是整顿国内,发展经济,提倡礼义,操练兵马。同时假装尊商,暗中派人游说诸侯,散布流言,离间商纣王与诸侯和大臣的关系。商纣王追求淫乐,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忽然,东方传来警报,东夷反叛了。商纣王怒不可遏,急命太师闻仲率兵二十万,前去平叛。这样一来,国都朝歌便空虚了。
姜尚探得实情,建议姬昌抓住时机,采取军事行动。姬昌深以为然。于是,姜尚发兵,征服犬戎和密须(今陕西泾水上游),扫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接着,发兵进攻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从黎国翻过大别山,便是商都朝歌。姬昌有些担心,说:“这等于打到了朝歌的大门口,有把握吗?”
姜尚说:“我们进攻黎国,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商王若救援,我们即收兵,此谓攻朝歌为虚;商王若坐视不理,我们即灭黎国,顺道灭邗国(今河南沁阳西北)和崇国,此谓掠地为实。”
战事完全如姜尚所料。周军攻灭了黎国,商纣王毫无反应,只是叹息说:“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周军南渡黄河,轻而易举地又攻灭了邗国,回师途中包围了崇国。
崇国是周国的东邻,首领崇侯虎是商纣王的亲信。正是崇侯虎,当初告发姬昌有不臣之心,致使姬昌遭到囚禁。还是崇侯虎,建议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因此,姬昌仇视崇侯虎,发誓要将此人碎尸万段。姜尚指挥周军,包围崇都崇城,战斗进行得至为激烈,数日攻城不下。姜尚命令,周军连营扎寨,擂鼓呐喊,并不真的攻城。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直把崇侯虎的军队折腾得筋疲力尽。姜尚再命士兵向城内喊话,说:“罪在崇侯虎一人,不管是谁,只要将此人献出,必有重赏!”崇侯虎平时为人刻薄,不懂得体恤士兵。因此在关键时刻,谁也不愿替他卖命。他们毅然打开城门,投降周军。周军蜂拥入城,捉住崇侯虎。姬昌命将仇人杀了,将其首级高悬于城头。
攻灭崇国,对于周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姬昌很快在崇城的基础上,新建宗庙和王宫,改称丰邑(一称丰京),将国都迁至这里。这意味着,周国的政治中心大大东移,即将与商朝展开决战。其时,各国诸侯倾向周国,三分天下,其二已经归于周。
姬昌踌躇满志,准备依靠姜尚,给商朝以致命的一击。怎奈姬昌已经九十七岁,积劳成疾,于迁都丰邑的次年驾崩了。
姬昌死后,其子姬发继位,继续以姜尚为太师,尊为尚父,决心继承父亲的事业,推翻商朝,夺取天下。姬发加强国都建设,新建镐京,丰邑和镐京隔沣水相望,合称丰镐。他非常敬重尚父,事事向姜尚讨教。一天,他问姜尚说:“我欲轻罚而重威,行赏而劝善,简其令而教化民众,何道可行?”
姜尚回答说:“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
姬发心领神会,注重赏罚和教化,周国内部更加团结,国力更加增强。姬发经常询问军事方面的问题。姜尚说:“凡举兵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他还说:“将有五才十过。五才,即勇、智、仁、信、忠。勇则不可犯,智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十过,即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姜尚把军事理论用于实践中,因而,周军将士训练有素,英勇能战,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姬发即位后的第九年,曾对商朝进行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周军浩浩荡荡,东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姜尚向将士发布命令说:“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顿时,千舟竞发,浪花飞溅,黄河两岸,杀声震天。各地八百多位诸侯俱来参战,说:“商可伐矣!”姬发听从姜尚的意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说:“汝等未知天命,未可也。”然后回师丰镐。——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通过观兵,姬发和姜尚摸清了商朝的虚实,也看出了各地诸侯的态度。
而此时的商纣王,昏庸、荒淫、暴虐,达于顶点。他成天被美女妲己和佞臣费仲、尤浑、恶来等人包围着,全然不知宫廷外面的情况。他用“炮烙”、醢刑、脯刑等酷刑,随意杀人,甚至剖孕妇之腹,残杀胎儿。他的叔父比干、箕子和弟弟微子启,因为进谏,或被杀害,或被下狱。众多大臣包括太师、少师等,眼见得国家将亡,为了自保,纷纷投奔了周国。
商纣王倒行逆施,众叛亲离,无疑是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姬发征询姜尚的意见,说:“商朝大臣或死或逃,此时伐商,可否?”
姜尚早有考虑,说:“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行)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此时伐商,应天顺时也。”
姬发即位后的第十一年冬天,决定伐商。大军未动,太史占卜,很想占个吉兆,鼓舞将士的士气;不料占得的,却是个凶兆。姬发和许多大臣面面相觑,惶恐失色。姜尚昂然而起,拂去占卜用的龟甲、蓍草等,说:“枯骨死草,知何凶吉?战事在即,应当尽快出兵,切莫误了大事!”
由于姜尚的果决,姬发统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从丰镐出发。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周军抵达邢丘(今河南温县东),连下大雨,一阵狂风,将中军旗杆吹断成三截。姬发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忐忑地说:“这可能是上天的警示,不让我们伐商吧?”
姜尚不以为然,说:“不!天降大雨,这是洗涤我军的兵器;旗杆吹断成三截,这是昭示我军应该兵分三路。”
周军在孟津渡过黄河,次年正月挺进至朝歌西南的牧野(今河南汲县)。甲子日,武王在牧野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全军将士慷慨激昂,求战心切。商纣王慌了手脚,急召费仲等商量对策。当时,朝歌要兵没兵,要将没将,无奈之下,只得将七十余万奴隶和囚徒召集起来,发给兵器,命他们前往牧野迎战。
次日黎明,周军和商军遭遇。姜尚手持白旄、黄钺,护卫着姬发,命令将士排好阵势。商军前来,一场大战即将开始。突然,商军阵内发生骚动。原来,那些奴隶和囚徒切齿痛恨商纣王,见了周军,如见救星,发一声喊,一齐倒戈,掉转头,攻杀押解他们的商军。有人充当了周军的向导,带领周军杀向朝歌。姜尚指挥周军,奋勇向前,长驱直入。商军一败涂地,人人争着逃命。商纣王登上鹿台,但见周军像潮水般涌来,眨眼间就进了朝歌城。他自知大势已去,遂和妲己等美人一起,穿戴整齐,饰金佩玉,命侍卫放火,自焚而死。
姬发在姜尚等重臣的护拥下,进入朝歌。他朝商纣王烧焦了的尸体射了三箭,继命用铜斧砍下商纣王的头颅,高悬白旗杆上示众。商朝至此灭亡。四月,姬发凯旋丰镐,正式建立了周王朝(西周),他成为天子,史称周武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武王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实行“封藩建国”的方针,即将功臣宿将和宗室成员分封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家,以拱卫中央政府。论功劳,姜尚最大,因此首得封赏,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其国称齐国。
姜尚受封后,深感责任之重大,率领一支兵马前往营丘。途中,他打探到海边的东莱人,企图抢先占领营丘,建立割据政权。姜尚遂加快行军速度,日夜兼程,赶在东莱人前面到了营丘,并将东莱人打败,随后便建立了齐国。
史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就是说,姜尚治理齐国,并不拘泥于固有的成规,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用的政治措施和经济政策。一是“因其俗”,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二是“简其礼”,简化朝廷的繁缛礼法;三是“通”和“便”,大力发展以渔盐为主的农、工、商业。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当,齐国的各项事业很快走上正轨,出现了“人民多归齐”的良好局面。
五个月后,姜尚回丰镐述职,向周武王和周公姬旦汇报施政情况。周公受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为了辅政,留在丰镐,只派儿子伯禽去建立鲁国。周公听了姜尚的汇报,异常惊讶,说:“太公治理齐国,为何这样快就取得成效了呢?”
姜尚如实讲了自己“因其俗,简其礼”和“通”、“便”的做法。周公赞赏说:“太公真可谓圣人也!”而伯禽三年后才回丰镐述职,鲁国的治理略有头绪。周公不由感叹说:“唉,鲁国的后代怕是要臣事于齐国了!”
姜尚回丰镐后,也留在国都,和周公等一起辅佐天子。周武王在位三年驾崩,十三岁的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公摄政,当国决事。不想此举引起一些人的忌恨,他们恶意攻击周公,诬蔑他有篡位的企图。周成王年少无知,强令周公离开朝廷。这样,姜尚就成了实际上的首辅大臣。然而,姜尚无心专权,反复劝说周成王,使之消除了疑心,并以礼召回周公。周公得以继续摄政。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公的弟弟勾结商纣王的儿子,发动了叛乱。
原来,周武王在“封藩建国”时,也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住朝歌,以继商嗣。为了监视武庚,周武王派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率兵驻于朝歌周围,号称“三监”。正是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蓄有野心,忌恨周公,散布了攻击周公的流言飞语。周公重新摄政,他们更加忌恨,于是和武庚勾结起来,联合东方的徐戎、淮夷,举兵反叛。这使新兴的周王朝面临一场巨大的危机。周公和姜尚经过商量,征得周成王的同意,决定东征平叛。按照计划,周公和姜尚兵分两路,周公直接进攻朝歌,姜尚绕道至东方,切断徐戎、淮夷和武庚的联系,断其后援。这场战争整整进行了三年。周公斩杀了武庚和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和霍叔处,然后和姜尚会合,平定了东方所有的叛乱小国,从而大大扩展了周朝的政治版图。
平叛战争取得辉煌的胜利,姜尚又建立了盖世功勋。周公继续“封藩建国”,特别规定齐国的疆域“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安徽淮南),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同时授予姜尚享有征伐“五侯九伯”的权力,无须朝廷批准。
姜尚归国,继续治理齐国。齐国更加富庶,成为周朝东方的强大屏障。姜尚活了一百多岁病死。战国时期,有人将他的治政和用兵之道,辑录成一部兵书,叫《六韬》。《六韬》现存六篇,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其中内容很能体现姜尚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思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