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最早的名字可能叫孙宾。后来,他遭好友庞涓残害,处以膑刑,这才改名孙膑。孙膑少年时代丧父丧母,生活孤苦,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所造成的灾难。因此,他决心学兵习武,在烽火连天的乱世,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孙膑成年后外出游学,到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拜师学习。鬼谷住着一位高人,精通多门学问,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尤善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真实姓名无从考究,只知他自号鬼谷子。鬼谷子的名气很大,拜他为师的学生很多,著名人物还有苏秦、张仪、庞涓、尉缭等。
孙膑拜鬼谷子为师,学习非常刻苦。鬼谷子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人,特地把珍藏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以及自己的注解,传授给孙膑。孙膑仅用三天时间,便将先祖的兵法熟记在心,背诵无误,而且又引申出许多新的独到见解。鬼谷子赞赏孙膑的天赋,高兴地说:“孙武事业后继有人矣!”
孙膑在鬼谷结识了同学庞涓,二人最为相好,结拜为兄弟,而且约定:日后不管谁先得志,定要互相提携,不可忘记对方。
数年后,庞涓急于建功立业,提前离开鬼谷,去到魏国,拜见魏惠王,吹嘘自己的能耐。魏惠王试用庞涓为将。庞涓练兵训武,进攻卫、宋等国,连连取得胜利。齐国进攻魏国,也被庞涓击退。其他小国受到惊吓,相约朝贡魏国。魏惠王神气起来,更加信任庞涓,拜为军师。庞涓自以为天下无敌,把持魏国军权,得意非凡。
庞涓是个极端自私而又虚伪奸诈、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发迹以后,早把好友孙膑忘得一干二净,更不会兑现他与孙膑的约定。大思想家墨翟(墨子)前往鬼谷拜访鬼谷子,发现孙膑学业已成,见识超群,劝其尽早建立功业。孙膑叙述了自己和庞涓的约定,说正等待着庞涓的提携。墨翟自告奋勇,前去魏国,看到庞涓见利忘义,根本就没有提携孙膑的意思。于是,他直接拜见魏惠王,郑重地推荐孙膑。魏惠王说:“孙膑比庞涓如何?”墨翟说:“犹似天壤。他们二人虽是同学,然孙膑独得先祖秘传,胸中韬略,鬼神莫测。庞涓哪能跟孙膑比?”
魏惠王召来庞涓,责备说:“听说你同学中有个孙膑,乃孙武后人,独得先祖秘传,其才天下莫比,你为何不给寡人引见?”庞涓无法隐瞒,辩解说:“臣知孙膑有才,但考虑他是齐国人,宗族皆在齐国,他来魏国,必先齐而后魏,所以没敢推荐。”魏惠王很不高兴,说:“照你这么说,外国人就不能在魏国做官了?”庞涓来个顺水推舟,说:“陛下既然想用孙膑,臣这就写信召他到魏国来就是。”
孙膑应召到了魏国,十分感谢庞涓的推荐。魏惠王接见孙膑,发觉孙膑果然有才,打算拜为副军师。庞涓心中有鬼,担心孙膑分享军权,假意说:“孙膑是我师兄,哪有兄为副、弟为正的道理?因此,臣建议师兄暂为客卿,待日后建功,由师兄任军师,臣甘为副职。”
魏惠王表示同意。这样,孙膑就当了地位崇高却没有实权的客卿,住在庞涓府中,心里对庞涓充满感激之情。
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学远在自己之上。他出于嫉妒,一心想要除去孙膑。为此,他精心设计一个阴谋,派一名家丁冒充孙膑的亲戚,从齐国来到魏国,骗取孙膑写了一封家信,大意是说,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回齐国祭祖。庞涓将信略加改动,加了这样几句话:“今身仕魏国,心悬故土,不日当图归计,若齐王不弃,自当为国效力。”庞涓将改动后的信呈给魏惠王,煞有介事地说:“臣原先就担心,孙膑是齐国人,不会忠于魏国。现在看,果不其然。此人若回齐国,必然成为魏国的祸患,因此应该趁早杀了他。”
魏惠王顾虑杀孙膑会引起诸侯耻笑。庞涓说:“那臣就去劝劝他。他若留在魏国,最好;他若执意要回齐国,陛下可将他交给臣发落。”
庞涓回府,装出关心孙膑的样子,让他请假回齐国祭祖,声称自己会向魏惠王说情,批准成行。孙膑信以为真,果真上了一道请假的奏书。魏惠王大怒,命将孙膑绑缚,交给庞涓发落。庞涓假惺惺地说:“这是怎么说的?我去恳求大王,保全师兄。”他出去转了一圈,回来说:“大王本想将你处死,经我恳求,答应免你一死。但是按照法律,要将你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和黥刑(脸上刺字、涂墨),师兄还得受点委屈。”
孙膑大喊冤枉。庞涓喝令行刑人,残忍地剔了孙膑的膝盖骨,又在其脸上刺字、涂墨。孙膑疼痛难忍,生不如死。从此,他成了一个残疾人。
庞涓为什么没有杀死孙膑呢?因为他知道,鬼谷子已将《孙子兵法》传授给孙膑,他要孙膑活着,以便得到兵书,那时再杀孙膑不迟。一天,他问孙膑说:“师兄祖传《孙子兵法》,可否借愚弟一阅?”
孙膑实话实说:“我在鬼谷读过那部兵法,但已还给老师。不过,我能背诵,全记在心上了。”庞涓大喜,说:“那就请师兄把它写出来,供愚弟学习,可以吗?”孙膑一直把庞涓当做朋友,满口答应。此后,庞涓派家丁严密监视孙膑,并督促他默写兵法。当时所谓写字,实是用刀在竹片上刻字,孙膑因是残疾,所以写得很慢。负责监视孙膑的家丁,同情孙膑的遭遇,悄悄把庞涓的所作所为,统统告诉了孙膑,特别说:“先生把兵法写完之时,也就是死亡之日。”孙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万没想到自己的同窗好友,竟是人面兽心,阴险而又凶狠。
孙膑意识到处境险恶,随时都有可能断送性命。他毕竟懂得用兵之道,决定伪装疯癫,麻痹庞涓。他披头散发,大喊大叫,说饭菜是毒药,抛撒在地;说房中有鬼,把竹简投进火炉。庞涓听说其事,前来察看,但见孙膑蓬头垢面,趴在地上,忽儿大笑忽儿大哭,忽儿磕头,忽儿骂人,全无理智。庞涓心中疑惑,命将孙膑关进猪圈里。孙膑不嫌猪圈的肮脏,脚踩污秽,倒头便睡。醒来后抓了猪粪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庞涓确信,孙膑真的疯了,自己的对手再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但是,他还派人严密监视,禁止外人接近孙膑。
墨翟知道了孙膑的情况,大发感慨,说:“我推荐孙膑仕魏,反而害了他,真是罪过。”他云游至齐国,把事情原委告诉宗族大臣田忌。田忌转告齐威王。齐威王说:“孙膑是齐国人,却在魏国受辱。不行,寡人这就发兵攻魏,营救孙膑。”
田忌说:“营救孙膑,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于是,齐国君臣和墨翟一起,商定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齐国派遣使臣向魏国进献贡物,墨翟弟子禽滑釐扮作侍从随行;齐国使臣和魏惠王、庞涓周旋,禽滑釐私下会见孙膑,并将孙膑密藏于车厢中;齐国使臣回国,神不知鬼不觉地带走了孙膑。庞涓不见孙膑,并未介意,以溺水为由,报告魏惠王说,孙膑死了。
孙膑回到齐国,住在田忌府中,很受赏识,被尊为上宾。齐国有赛马的传统,国王和大臣经常赛马,赌注高达千金。田忌参加赛马,总是一输再输,输了的金钱无数。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说:“赛马均分三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恩公可将下等马扮成上等马,应对大王的上等马,而用一等马应对大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应对大王的下等马。这样,比赛的结果会是一负两胜,恩公必赢。”
田忌照办,果真连赢多次。齐威王询问原因。田忌如实相告,说这都是孙膑的计谋。齐威王由此看到了孙膑的过人之处,他善于用局部的损失来换取全局的胜利,而这,正是军事斗争中一条重要的原则。齐威王召见孙膑。孙膑畅谈兵法,充满谋略和智慧。齐威王大喜,立刻拜孙膑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庞涓统兵八万,大举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赶忙向齐国求援。一年后,齐威王决定任命孙膑为将军,率兵救赵。孙膑谦逊地说:“臣乃残废之人,若任将军,显得齐国无人,必为诸侯所笑。”齐威王尊重孙膑的意见,改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仍为军师,坐于战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不显其名。田忌主张进军邯郸。孙膑说:“不可。我军进军邯郸,必然和魏军发生正面冲突,难免会有伤亡。现在,魏军主力集中在赵国,国内肯定空虚。我们应当去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赵国的危险自会解除。”
田忌说:“围魏救赵,此计甚妙。”
孙膑说:“不仅如此。庞涓听说我军远袭大梁,必然回军救援,途中疲惫不堪,那时我们以逸待劳,打他个措手不及,必获全胜。”
田忌说:“一举两得,好!”
齐军一路张扬,直扑魏都,摆出一副夺取大梁的架势。魏惠王惊慌失措,急命庞涓回军。庞涓已克邯郸,正欲消灭赵国。怎奈王命难违,只能服从,抛弃辎重,日夜兼程,回救大梁。
孙膑接到报告,分析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他请田忌在桂陵山地埋伏重兵,张下罗网,单等庞涓到来。庞涓只想着齐军进攻大梁,根本没想到齐军会在中途设伏。他命魏军放心前进,完全进入了齐军的伏击圈。田忌一声令下,战鼓咚咚,杀声震天,齐军奋起,冲向魏军。魏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气低落。他们人困马乏,仓皇应战,甚至不知道敌人是谁。齐军打的是有准备之仗,避实击虚,攻其不意。结果,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跑得飞快,这才保住了性命。事后,他知道孙膑还活着,而且到了齐国,围魏救赵,正是孙膑的计谋。他忌恨得要死,发誓还要与孙膑比个高低。
当时,魏国力量很强,多次发动兼并战争。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反叛的韩国。韩国招架不住,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会议商讨对策。宰相邹忌反对救韩,主张隔岸观火。田忌主张救韩,因为韩国灭亡,战火就会延及齐国。双方争执不下。齐威王征询孙膑的意见。孙膑说:“依臣之见,应当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这话把所有人都弄糊涂了,谁也不明白其中意义。孙膑说:“现在,魏韩之战刚刚开始,我们若救韩,就会把魏军的矛头吸引过来,这对我们不利。因此,我们可以答应救援韩国,但不能立即出兵,等待时机。等到韩国实在难以坚持、魏国也有很大消耗的时候,我们出兵,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叫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众人点头,称赞这是最好的计策。因此,齐威王一面答应韩国的要求,同意救援;一面却按兵不动,坐等良机。
韩国得到齐国救援的承诺,军心大振,拼死抗击魏军。魏军毕竟强大,逐渐占了上风,但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孙膑审时度势,说:“我们该出兵了。”齐威王乃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孙膑仍用围魏救赵的战法,并不直接进军韩国,而是扬言围攻大梁。魏惠王再次紧张起来,忙命庞涓和太子魏申舍弃韩国,统领十万大军,迎战齐军。两军对峙,虎视眈眈。庞涓自恃其能,骄傲轻敌。孙膑针对庞涓的弱点,建议田忌说:“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蹶(挫)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伤其军。庞涓历来狂傲,轻视齐军,急于求战,以获其利。这一弱点,正好可以利用。我们不妨佯装撤军,用减灶的方法,引他上钩。”
田忌依计而行。数日后,庞涓忽然接到报告,说齐军撤退了。庞涓以为齐军是怯战而退,不假思索地说:“追击!”追击途中,他特别留心齐军宿营地的灶数。灶就是军队行军时做饭的简易炉灶,根据炉灶的多少,可以判断出军队的数量。第一天,他清点齐军炉灶为十万,意味着齐军至少有十万人;第二天,他清点齐军炉灶为五万,意味着齐军已减少一半。第三天,他清点齐军炉灶为三万,意味着齐军只剩下三万人了。庞涓欣喜若狂,命令舍弃辎重,加快追击的速度。魏申担心魏军的做法。庞涓自作聪明地说:“庞某熟知齐人,畏敌怯战。孙膑、田忌撤退,正是他们逃亡的机会。灶数最能说明问题,从十万减至五万,再减至三万,三天里逃亡的士兵过半,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什么仗?所以,我们不能给齐军喘息的时间,放心追击,这次非生擒孙膑、田忌不可!”
孙膑、田忌见庞涓穷追不舍,恰恰中计。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孙膑利用有利地形,作出部署:万余名弓箭手,埋伏于山谷两旁和树林背后;砍倒一些树木,削去一株高树的树皮,在上面刻下大字,涂以白色:“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他吩咐弓箭手说:“晚上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田忌等按照孙膑的安排,也分别进入阵地,等待厮杀。
晚上,庞涓带领大军到达马陵,发现许多树木横在路中,并看到高树上刻有字迹。他命人点亮火炬,照看字迹,这一看,三魂吓掉两魂,惊呼说:“上当了!上当了!”他忙下令退兵。说时迟那时快,齐军弓箭手记着孙膑的吩咐,万箭齐发,射向魏军。魏军大乱,死于乱箭者不计其数。田忌、田婴、田盼突出掩杀,活捉魏申。庞涓智穷兵败,走投无路,叹息说:“我终不如孙膑,遂成竖子之名!”当场自刎而死。魏军失去主帅,成了一群没头的苍蝇,或死或伤或降,基本上是全军覆没。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把不可一世的庞涓置于死地,也使魏国每况愈下。孙膑名显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佩服。齐威王准备给他加官晋爵。然而,孙膑拒不接受,反而请求辞去军事职务,就像先祖孙武那样,激流勇退,潜心研究兵法。他在前人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指挥战争的新鲜经验,著成《孙膑兵法》一书。《孙膑兵法》已经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该书的残简,从中可以看出孙膑的某些军事思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