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公元1593~1665年)字亨九,福建南安(今福建晋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初年,陕北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崇祯帝认为洪承畴具有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后擢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军务。他督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屡打败仗,因而被削去很多兼职,改为专督关中军务。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周至(今陕西周至)误中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埋伏,被捕牺牲。李自成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号称“闯王”,转战渭河流域,并攻占了四川北部一些州县。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遭到洪承畴的伏击,伤亡惨重,仅以十八骑突围,隐入商洛山中休整。张献忠被“招抚”,农民起义军一时转入低潮。
当崇祯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皇太极已改女真族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垂涎中原,虎视眈眈。当时,锦州一带,还被明军扼守着,成为清军通往山海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此,皇太极从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起,就进行军事部署,采用骚扰战术,决心夺取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朝廷告急,崇祯帝意识到其地的重要,特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统领曹变蛟、王廷臣、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朴、唐通八位总兵,十三万军队,四万匹战马,开赴锦州,迎战清军。锦州周围,另有松山、杏山、塔山诸城,彼此形成拱卫之势。洪承畴到任,意高气满,自认为锦州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皇太极几次到锦州前线,考察地理形势和明军虚实。他针对洪承畴战线拉得很长,后勤供应相对困难的弱点,派出许多杰出将领,轮流攻掠锦州外围和宁远地区,搅得明军高度紧张,片刻不得安宁。他还在锦州北面修筑了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军屯田,作为进攻锦州的前哨阵地。随后,陆续调兵遣将,把锦州重重包围起来。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八月,皇太极再次亲临前线,命令切断明军的粮饷供应,逐渐收缩包围圈。明军将士大为恐慌,出击清军,一败再败,整个军心为之动摇。八位总兵纷纷请求突围,退守宁远。洪承畴这时方觉得自己成了困兽,如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下达了突围的命令。皇太极胸有成竹,说:“今夕明师其遁!”他也下达命令,从陆地到海上,把所有的通道封死,不准放过一人。结果,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封堵截杀,死者不可胜计。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等,率领残兵败将,退居松山。只有总兵吴三桂和王朴等,突围而出,逃至宁远。这次战役,明军死了五万多人,还有大批将士溃逃,洪承畴手下,只剩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一万多人,而且被围困在松山,动弹不得。祖大寿也遭围困,无法与洪承畴取得联系。
皇太极命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洪、祖还算硬气,表示要以身殉国。九月,皇太极返回盛京,留下其弟多铎、其子豪格等,继续包围松山和锦州。洪承畴仍然企图突围,均被清军击败。年底,洪承畴军中粮食耗尽,很多士兵投降了清军。次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坚持不住,开城降清。清军乘势发动攻击,遂克其城。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及三千多士兵,均成了俘虏。皇太极发来诏令,把邱、曹、王斩首,只把洪承畴押解至盛京。
皇太极感到洪承畴很有利用价值,特让汉族谋士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破口大骂,声称宁死不降。房上恰有灰尘落在他的衣服上,他珍惜衣服,轻轻拂去。范文程从这一细节中看清了洪承畴的为人,回报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皇太极再派美貌的宠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太后),以美色相勾引,据说还以身相许,使洪承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接着,皇太极亲自来到洪承畴住处,脱下自穿的貂裘长袍,披到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受宠若惊,慌忙跪地磕头,说:“真命世之主也!”这一跪,表明他已屈节降清了。洪承畴投降,影响了祖大寿。祖大寿亦降,献出了锦州。从此,明军主力丧失殆尽,山海关外的土地皆归清政权所有。
皇太极盛情礼待洪承畴,引起了文臣武将的不快。他们说:“陛下待洪承畴为何这样礼重?”皇太极说:“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众人回答说:“欲得中原耳。”皇太极大笑说:“很对!比如行道,吾等皆是瞎子,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原来,皇太极是把洪承畴当做一条导盲犬,他要用他引路,夺取中原天下!
崇祯帝得知锦州失陷,以为洪承畴肯定以身殉国了,发下诏令,命在十三坛设置灵位并建祠,准备亲自祭奠为国捐躯的“功臣”。不想接着就得到报告,说洪承畴已经叛国降清。崇祯帝又气又恼,却也无可奈何。
洪承畴投降,隶属于镶黄旗汉军。皇太极虽然礼重他,却一直没有封他官职。皇太极病死,其子福临继位,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皇叔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败而复兴的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五月,多尔衮统领清军南下。这时,洪承畴的导盲犬作用发挥出来了,给清军指点进军路线,而且参与招降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山海关一战,李自成被清、明联军打败,匆匆撤离北京。洪承畴和吴三桂引领清军,轻而易举地开进了北京。多尔衮需要利用洪承畴,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另加右副都御史衔,同内院官一起佐理机务。洪承畴恰也卖力,建议起用亡明大学士冯诠,仿效明内阁旧制,组建起一个临时内阁,负责拟旨等事项。秋天,顺治帝到了北京,并以北京为国都,宣布对全国进行统治。洪承畴、冯诠等奏定郊庙乐章及礼仪制度,使清朝的朝会、祭祀程序走上了正轨。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命其弟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镇压各地的抗清义军。洪承畴被委以重任,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而且拥有“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赐敕便宜行事。他原是明朝高官,对于亡明遗老遗少上层人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招抚进行得卓有成效。招抚不成,就出动兵力镇压,手段之残酷,比起满洲将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江南还有个朱姓南明政权。南明鲁王对洪承畴抱有幻想,写信封为国公,希望他能反水。这件事让清朝廷知道了,许多人主张逮捕、审讯洪承畴。顺治帝和多尔衮考虑,写信封公乃鲁王所为,洪承畴并未答应,故不予追究,反而赐诏慰问。这使洪承畴感激涕零,效忠于清朝,矢志不渝。
洪承畴坐镇南京,发生了一件趣事。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少年夏完淳,能诗能文,号称“神童”。他具有民族气节,与老师陈子龙等,聚集义士抗清,胆气过人。一次,他们秘密聚会,共图大举,不幸事泄被捕,押解南京。途中,陈子龙投江而死,夏完淳镇定自若,慷慨赴难。到了南京,夏完淳发现,审问他的大员正是民族败类洪承畴,不由怒火中烧,昂然挺立。洪承畴企图诱降神童,收拢人心,虚情假意地说:“你个娃娃家懂得什么?显然是受了叛逆之徒的蒙骗,误为人用,方才作乱。从今,你若归顺大清,老夫保你前途无量。”
夏完淳唾了一口,说:“呸,你才是叛逆之徒!我夏完淳乃大明子民,保家卫国,何乱之有?”他故装不认识洪承畴,高声说:“我年龄虽小,却常听人说,国朝有位亨九先生,出镇蓟辽,愤战鞑虏,兵败不降,宁死不屈,一代人杰,名扬天下。我虽晚生,常慕先生之忠烈,仰先生之节义,愿随其后,犹恐不及哩!”
洪承畴听了这番话,羞得面红耳赤,瞋目结舌,无所措手足。旁边有人解围,告诉夏完淳说:“堂上坐的,正是洪承畴洪大人。”夏完淳故意正色说:“一派胡言!亨九先生早已战死疆场,为国捐躯。天子亲为设坛祭奠,朝臣为之哀悼,举国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说着,他又手指洪承畴,斥责说:“你这叛逆之徒,自己无耻无节倒也罢了,怎敢冒亨九先生英名,玷污先烈忠魂?”
夏完淳一顿巧骂,气贯长虹,痛快淋漓。洪承畴坐在审判席上反倒受了审判,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他恼羞成怒,立刻露出刽子手的嘴脸,命将夏完淳处死。夏完淳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洪承畴加官少傅兼太子太傅,两年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替朝廷办事,尽管不遗余力,但仍遭到满洲贵族的猜忌。南明桂王朱由榔,盘踞在西南地区,利用农民起义军余部的力量,坚持抗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顺治帝再以洪承畴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继授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赐“经略大学士”印及蟒朝衣、冠带、弓矢等物,命他经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洪承畴到任,仍像以前一样卖力,进攻南明政权,步步进逼。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洪承畴加官为太傅,后又改授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进兵贵州、云南,朱由榔节节败退,逃往缅甸。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洪承畴以“山川险阻,瘴毒为害”为由,建议停止进兵。朝廷虽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认为这是消极怠战,放纵穷寇。恰好,洪承畴患了眼病,请求卸任,顺治帝顺水推舟,予以批准,解除了他的兵权,召回京师调理。清圣祖康熙帝即位后,洪承畴致仕,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病死,结束了很不光彩的一生。
吴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长白,祖籍高邮(今江苏高邮),迁徙辽阳(今辽宁辽阳)。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襄,明崇祯初年官锦州总兵。吴三桂长大,以武举承袭父荫,任都督指挥,再任宁远总兵。松锦战役中,吴三桂突围逃回宁远,官降三级。明军主力丧失殆尽,吴三桂手下尚有一些兵马,号称五十万,成为明朝抵御清军的唯一资本。顺治帝继位,多尔衮辅政。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师向北京,势如破竹。崇祯帝顾南顾不了北,特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退守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明朝灭亡。多尔衮闻讯,立刻驱兵南下,进军山海关。吴三桂顿时处于两难境地,同时也成了个关键人物。
吴三桂父亲吴襄归附李自成,特意写信给吴三桂,声称自己已做闯王臣民,令其也倒戈投诚。吴三桂为自全之计,决意遵从父命。李自成则派人劳军,送来白银四万两,另遣大将率兵二万,代替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正在这节骨眼上,吴三桂忽然接到家人报告,说他钟情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强占了。吴三桂顿时火冒三丈,怒发冲冠,说:“大丈夫连一女子都保不住,还有何面目做人!”他立刻修书给清政权,“泣血乞师”。恰好,多尔衮受洪承畴的指点,致信吴三桂,信中说:“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于明,欲其熟筹通好。今则不复出此,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闻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将军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过去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将军若率师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于是,吴三桂叛明降清。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诗中写道:“冲冠一怒为红颜”,讽喻的就是这件事。其实,吴三桂降清,又何止是为红颜呢?“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这一诱惑才是根本的原因。
吴三桂既降于清,却又舍不得丢掉那四万两白银。他伪装归顺李自成,接收了银两,却袭杀了送银的使者及其随从五千人。然后给吴襄复信,责备父亲认贼作主,不忠不义。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失败,亲率二十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决战。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关西的石河一带对阵,激战正酣,多尔衮指挥的清军猝然而至。李自成的军队大败,退回北京。多尔衮遂在军前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吴三桂从明朝的总兵一跃而为清朝的平西王,成了个典型的暴发户。多尔衮拨付马步军各一万人,命他为先锋,乘胜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杀了吴襄及其家人,四月底在北京匆匆称帝匆匆撤离。五月初,清军在吴三桂、洪承畴的引领下,轻而易举地进了北京。秋天,顺治帝以北京为国都,举行开国大典,清由一个地方政权而成为对全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
顺治帝定鼎北京,大封功臣,赐予吴三桂平西王册印、白银万两、御马三匹,加封蓟国公,命他率兵杀向陕西,追击李自成。明朝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也受封王号,率兵杀向江南。满洲旗兵督师于后,开始了一场残酷的民族战争。吴三桂穷追李自成不舍,破潼关,入陕西。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进入湖北。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在九宫山(今湖北通山境)遭到地主团练的袭击,不幸遇难,时年三十九岁。次年,张献忠兵败牺牲,标志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失败。清朝廷嘉奖吴三桂的“功劳”,封为亲王,给予丰厚赏赐,命其出镇锦州。亲王是清朝封给皇家成员的尊号,吴三桂当时还不敢接受,辞之。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朝廷需要利用吴三桂,又命他镇守汉中。朱姓后裔建立的南明政权第四任皇帝朱由榔,盘踞南宁,依靠张献忠余部的力量,坚持抗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吴三桂奉命杀向四川,进攻成都和重庆,屡战不利。四川巡抚郝沐,疏劾吴三桂“拥兵观望”。吴三桂亦上书自辩,反劾郝沐“冒功”。顺治帝正倚重吴三桂,以汉人杀汉人,有意将郝沐贬官,给吴三桂增俸,并把妹妹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吴应熊因此封和硕额驸,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后进位至太子太傅。吴三桂感激涕零,效忠于朝廷更加卖力。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朝廷以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进兵贵州和云南,与洪承畴等合力进攻南明政权。两年后,吴三桂攻克昆明。朱由榔日暮途穷,败退缅甸。顺治帝这时犯了个绝大的错误,认为吴三桂“功高盖世”,特命其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云南将吏,皆由其任免。吴三桂从此成了一方诸侯,逐渐萌生出异志。
顺治帝病死,八岁的儿子玄烨继位,是为清圣祖康熙帝。吴三桂以强兵压境,迫使缅甸把朱由榔交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因“功”再次被封为亲王,兼辖贵州。四月,吴三桂把朱由榔及其儿子等,绞杀于昆明。康熙帝年少登基,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鳌拜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渐渐独自掌握大权,架空康熙帝,专横跋扈。康熙帝主要精力用于对付鳌拜上,无暇顾及边防大事。吴三桂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取得了世镇云南,节制总督、巡抚的特权,扩充军队,重用心腹,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他在贵阳建造藩府,豪华崇丽,“假竣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并与西藏互市,以致“货财充溢,贷诸富贾”。他在朝廷各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死党,通过所谓的“西选”,推荐亲信担任了各省大员。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利用尊贵的身份,积极活动,笼络朝臣,搜集情报,随时向父亲通报消息。吴三桂为迷惑朝廷,大建园林,广求美女,装出一副贪图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其时,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精忠封靖南王,镇守福建。吴、尚、耿三人,合称“三藩”。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帝智除鳌拜,开始亲政。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首先着手解决三藩问题。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因年老,欲回辽东故里,奏请准其子尚之信袭任王位,留镇广东。康熙帝诏准尚可喜告老还乡,却不准尚之信承袭王位。这一下子,触动了吴、耿二藩。吴三桂老奸巨猾,假装上书,奏请撤藩,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帝和朝臣合议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康熙帝拍板说:“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特别是吴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遂决定下令撤藩。接着,耿精忠也假装提出撤藩的请求,康熙帝照准。这,无疑给了三藩当头一棒。
吴三桂弄巧成拙,暴跳如雷。他原以为自己把中原河山都奉献给清朝,主子对奴才总该有所回报,没料想却是这样无情!于是,他这个暴发户,脱去清朝王爵的衣冠,又穿起明朝将军的盔甲,跑到被他绞杀的朱由榔坟前,痛哭流涕,说他忠于大明故主,现在要反清为先帝报仇了。十一月,他纠集部将吴应麒、吴国贵、高大节和女婿夏国相、胡国柱等,打出“复明讨虏”的旗帜,在云南发动了反清叛乱。
吴三桂胁迫云南巡抚朱国治参加叛乱。朱国治不从,被杀害。尔后,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号召各地亲信反清。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响应,四川提督郑蛟麟、陕甘提督王辅臣等也加入叛乱行列。一时间声势浩大,战火燃遍半个中国,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帝眼见三藩势炽,却是胸有成竹,坐镇京师,从容调度。他果断地杀了吴应熊,然后调集清军主力,集中讨伐吴三桂,而以剿抚兼施的策略,分化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耿、尚、王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复又归顺朝廷。这使吴三桂陷于孤立,战事连连失利。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三月,他彻底抛弃了“复明讨虏”的遮羞布,公然在衡阳演出了一幕称帝的闹剧,定国号为“周”,改衡阳为定天府作为“国都”,置百官,封功臣,祭天地,造新历。他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殿”,搭起一些房屋称“朝房”。为了显示尊贵,临时把“殿”上的瓦用漆涂成黄色。可是登基的这一天,偏偏风雨大作,冲掉了黄漆,毁掉了旗帜,污泥浊水,狼藉一片,大煞风景。
吴三桂称帝时已六十七岁,称帝后便病倒了。八月,又患了痢疾,上吐下泻,噤不能语,竟至一命呜呼。他的孙子吴世藩继位,勉强支撑三年,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下,日暮途穷,服毒自杀。
吴三桂是个历史丑角。他是明朝的将帅,却引领清军入关,实为汉族败类;清朝已经初步统一,他又叛乱反清,实为国家仇敌。叛乱和分裂,违背历史潮流和国家利益,不得人心,吴三桂灭亡,纯属必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