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洪武篇章-三路大军(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洪武三年的秋天,徐达终于班师回朝。朱元璋率在京文武出城郊劳军,并设宴为诸将接风。过了一个月,即洪武三年的十一月,大明王朝决定大封功臣。文武官员闻知,无不欢欣鼓舞。

    此时,朱元璋和刘基坐在一起。朱元璋道:“此番论功行赏,朕已多番斟酌。相比诸将而言,先生出来较晚,也未冒箭矢之苦,沙场之功不显。但朕私下以为,先生多番在危急之中,出奇谋,让大家转败为胜,算起来,先生之功当是最大的。朕欲请先生自摘万户。”

    刘基站了起来,向朱元璋再行一礼,道:“臣本青田平头百姓,于乱世中苟活,幸而追随皇上,献了些计策,能够成功,那也是皇上洪福,与臣并无太大关系。皇上以为这是臣之功,那是皇上宅心仁厚,恩泽无疆,但臣却实不敢当。”

    朱元璋又道:“朕反复思量,大明新建,诸事待兴,更需先生劳心劳力。是以,朕欲将丞相之印付与先生。先生当不拒朕之请吧?”

    刘基道:“臣向来直率,实是不宜成为相国。请皇上另请高明。”

    朱元璋道:“非先生不足以为相。”

    刘基道:“一国之相,总揽万机,协调万端,需心胸博大、兼容四海之士方能胜任。臣性格直率,喜恶分明,实在不宜为相。还请皇上明鉴。”

    朱元璋看到刘基辞相之意甚坚,知道这个丞相他是万万不愿当了,便叹了一口气,道:“当年子房也是如此。那封公之事,先生就不要推托了。诸位与朕起于危难之间,现今大功告成,名为君臣,实如兄弟。有福岂能不同享?”

    刘基道:“刘基些许微功,哪能有资格封万户之公?若能封个伯,臣余愿已足。公侯之位,还是让予其他人吧。他们南征北战,无数次死里逃生,方有今日。公侯之位,他们才当之无愧。”

    朱元璋一听,盯着刘基那张青瘦的面容,心想刘基真是个比自己更固执的人。以前,在重大决策时,即使是全体人员都一致赞成,就是他本人也同意的事,刘基也敢于反对,而且反对得非常坚决,甚至敢于拉扯他的衣服,一点不给他情面;现在他决意不为相,不为公侯,自己就算再怎么大费唇舌,也是说不动他了,于是也不再坚持。

    刘基告退之后,朱元璋退回内宫,马皇后道:“伯温先生不答应为相吧?”

    朱元璋点点头,道:“我看他有急流勇退的意思。”

    马皇后道:“古代贤士,都有功成身退的做法。伯温先生是不世奇才,文武皆能,可惜啊,他不为相,殊为相惜。”

    朱元璋道:“是啊。李善长之能,固然也胜任丞相之职,但李善长贪财好名,终究不如伯温先生。”

    马皇后道:“刘邦难用张良,皇上难用伯温,此非皇上之福啊!李世民当政,手下群臣都各尽其力啊!”她本来还想说,如果刘基是李世民的手下,他一定会当丞相,但她没有说。

    朱元璋当然听出她的言外之意。他突然觉得,这个皇帝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刘基回到府中,夫人接着。以前,朱元璋还当吴王时,常请刘基到王宫中商谈事务,以定决策。但朱元璋称帝之后,刘基就少到宫中了。此次刘基被请进宫,谈了这么久,而且回来时,脸色大是不愉,夫人不由也心头一紧,问:“皇上请先生过去,到底是为什么事?”

    刘基淡淡一笑,道:“是讨论行赏之事。”

    夫人道:“先生可封个公吧?”

    刘基脸一端,道:“皇上欲封我公,但我只要个伯。”

    夫人道:“为何?”

    刘基长叹一声,良久才道:“一个伯也够了。”

    夫人道:“据说,李思齐不愿为官,以致龙颜不悦,最后竟……”

    刘基道:“此话以后再也休提。李思齐是李思齐,我是我。”

    十一月,朱元璋下召,大封功臣。由于刘基的坚辞,故他只封了个诚意伯。其余功臣封赏如下: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常茂,即遇春子,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国胜为宋国公;汤和以下皆封侯,共二十八人。封完功臣,然后分封诸王。这些亲王,基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

    这些天来,朱元璋想得最多的不是还在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也不是还没有归顺的西南势力,而是他的下一代。这些将领,多年来四处征战,攻无不克,才能那是明摆在那里的。他在当吴王的时候,对他这些将领那是很相信的,可是一当上皇帝之后,天天望着他的几个儿子,突然想到:如果自己百年之后,这些将领还能听他的儿子摆布吗?其他儿子也还罢了,他那个太子虽然极有才具,当个太平天子,施仁政、利万民,可能做得比他好,可是却太过心慈手软。这些大将能把他放在眼里吗?他开始有点不放心了。

    马皇后早就看出他的这个心态,多次出言相劝,他当然知道。可他仍然放不下心。他觉得,他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来对付这些能征惯战的将领。

    宋赵时期,强干弱枝,禁军统一于皇帝手中,好像很安全。可是一旦皇帝不会用兵,那么军权仍然落入权臣之手。所以,宋代的皇帝并不是怎么强悍,反而因为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最后为北方诸胡所乘,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直至灭亡,殊为可悲。这是万不可效仿的。

    还是把兵权稳拿在自己的手中好。最后,他想了一个他觉得很好的办法;把兵权都分解到自己几个儿子的手中,令几个儿子分守四方,若京都有难,则四方来援,还怕了谁?朱元璋想通这一节,心里很兴奋,那一晚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天,他即宣布了几个皇子的爵位:第二皇子朱为秦王,封西安;第三皇子朱为晋王,封太原;第四皇子朱棣为燕王,封北平;第五皇子朱橚为吴王,后改周王,封开封;第六皇子朱桢为楚王,封武昌;第七皇子朱为齐王,封青州;第八皇子朱梓为潭王,封长沙;第九子早殇;第十皇子朱檀为鲁王,封兖州;从孙守谦太祖兄子,文正子,为靖江王,封桂林。

    他同时宣布,这些皇子长大后,一定出京就藩,没有皇帝的诏书,不能回京。他这时的疑心越来越重。不但怕将领们搞事,还怕这些藩王政变。他觉得,他这么一来,他的儿子们就永保无虞了。

    朱元璋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把这桩心事搞清楚之后,又把那双凶狠的眼睛投向外敌,下令汤和率同傅友德西征,把西蜀拿下来。

    汤和进展很顺利,蜀地的军阀实在经不住打。汤和进入四川之后,连续几仗,就把成都外围打扫干净,连蜀主明也成了俘虏。但他手下的两个大将吴友仁、丁世珍却死守成都和保宁,拒不投降。

    傅友德对成都发起进攻。成都的防守还是不错的,傅友德亲自带队进攻,最后居然也身负箭伤。但他裹创复起,又上马冲出,带着士兵猛冲,杀退反击的蜀兵。

    过几天,成都城门大开,一群大象冲出。傅友德一看,这就是传说中的象阵。大象体形高大,皮又厚,力大无穷,给它们一冲击,人莫能挡。傅友德早就知道成都城中有这个象阵,所是以早就做好准备。

    眼见大象们排山倒海而来,明军无不骇然而逃。傅友德却不慌不忙,下令从后军推出一列炮石。炮手们把炮石推到指定位置之后,便向象群开火。霎时之间,炮声隆隆,数枚炮石轰然落入象群之中。有几头大象被击中,都轰然倒地。其他大象一看,也都怕了起来,转过头去,反身跑向城门。城内的蜀兵万料不到此招,一时不及关门,反给大象践踏无数。

    傅友德一看,机会来了,下令大军尾随大象冲进城中。城中蜀兵已乱成一团,哪里还抵挡得住?吴友仁和丁世珍逃到保宁。傅友德也马不停蹄地追到保宁。

    两人想不到明军会来得这么快,还没有做好什么准备,人家就已冲到城门前。而且不光傅友德部,连那个周德兴也带部队赶来夹攻。保宁城墙十分脆弱,被明军两员猛将一顿猛攻,立刻就破了。吴友仁和丁世珍急忙逃走。可是吴友仁在城中乱了方向,正好与迎面而来的傅友德军相遇,最后,毫无悬念地被生擒过去。

    丁世珍逃了出去,又召集残部,跑到文州那里发动了一次偷袭。明军守将朱显忠猝不及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脑袋也丢了。傅友德大怒,带兵前来。丁世珍自知不是傅友德的对手,又逃了出去。

    傅友德再追。丁世珍再逃,逃到梓潼庙时,终于逃不了了,被他的部下杀掉。蜀地悉平。但北方边境又出了问题。蒙古被猛打一番之后,终于不再出来。但他们并不想老老实实地长住漠北,而是仍然把那双眼睛盯着南方。经过两年的休整,他们终于又伸出手来,乘明军后撤时,抢占了不少地方。

    朱元璋很气愤,道:“元狗不灭,大明永无宁日。朕决定再次出兵漠北,铲除边患。”

    徐达道:“对于元狗,咱们应当迅速出击,一战而胜,然后除恶务尽。否则后患无穷。”

    朱元璋的眼睛向两班文武扫了一扫。几个将领齐声说:“大将军所言极是。”

    朱元璋又看了看刘基。每到决策的关键处,他都会在最后关头把目光向刘基看过去。以前刘基还没有过来时,他从不看谁。对于这些决策,他基本都很干脆地直接决断。可自从刘基来了之后,他对自己的决断能力也不那么自信了,越来越依赖刘基。

    如果是在别的皇帝那里,这是刘基之福,可刘基深知,朱元璋的依赖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朱元璋越来越多疑。一个多疑而又能力超常的君主,对于才能超常的臣工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你对他有用时,他自会言听计从;但当他觉得你的水平太厉害了,他就会心里发恨。他一嫉恨,你的后果就不堪设想。

    很多人把刘基比成诸葛亮,说他是聪明绝顶的人,其实,他的聪明程度,比诸葛亮更高;他的谋略才具,比诸葛亮更胜。诸葛亮除了内政很成功外,军事上是不能算成功的。但刘基却不同,内外皆能,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眼光独到,所出之谋,深不可测,言出必中,多次挽狂澜于既倒。

    但他有一个弱点,是性格上的弱点,就是不怎么会和稀泥,一旦心有所想,都会和盘而出。再加他虬须满脸,激动起来,音量大张,决不妥协,是以常得罪人。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些弱点,如果稍加收敛,那么在大明王朝的初期,他会更加成功。

    此时,他虽然知道朱元璋对待诸功臣的心情已经非常复杂,他大可超然物外,看着朱元璋的脸色,随大流说话,让朱元璋的疑心一点一点地减小,可他做不到。他仍然大声说:“北元无足惧,但王保保未可轻,所以必须谋定而动。欲毕其功于一役者,必不能成功。依臣看来,我当以守为主,再乘隙进击。”

    徐达道:“王保保确实是将才。不过,前几次打仗,他都败得没有道理。相信这一次,他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其他人也都附和徐达的声音。

    朱元璋本来觉得刘基的话应该是对的,但对在哪里,他一时也想不起。他想到自己此前,处处太把王保保看高,可是两仗证明,王保保实在是不堪一击。如此看来,大可不必担心这个王保保。他又看了刘基一眼,想:“看来这回你看不准了。”他很希望这次刘基不准。他真的需要刘基不准一次。他把目光收回来,道:“大将军与王保保多次交手,知彼知己,还是按大将军之意去办。”

    刘基道:“经两年的蛰伏,王保保再度现身,此日的王保保必不是以前的王保保。请皇上及大将军思之。”

    徐达笑道:“多谢先生的提醒,其实王保保只是徒具虚名而已。此战定把他一击而败,永保大明北疆安宁。”

    朱元璋一听,大声道:“就依大将军之言,发兵向北。”

    朱元璋马上制订了作战计划,召集十五万大军,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国胜为右副将军,各领五万兵,分三路出击。其中重要任务当然由徐达承担。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向和林;李文忠为右路,从居庸关出,目标仍然是和林;西路是冯国胜,向甘肃出击。西路军没有既定作战目标,只是作为一支疑兵出现,意在牵制敌军,顺便策应其他两路兵马。

    三路大军出征时,朱元璋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三人钦定先锋,而是让三人自己挑选。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将,谁能成为徐达手下的先锋官,那是莫大的荣耀。大家都知道,这次作战将是大明与元朝的最后一战,因此都希望成为徐达的先锋。可是徐达却用了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人当了他的先锋。

    这个人叫蓝玉,他是常遇春的内弟,一向不怎么出名。大家一看,心里极是不服,以为徐达这一次私心太重,把这个战功让给蓝玉,算是报答老搭档常遇春。但不服也没有办法,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蓝玉兴高采烈而去。

    那个冯国胜选了傅友德作为先锋。傅友德是个猛将,在明军阵营是很有名的。他这时也有点不舒服。因为按现在的部署来看,这一路基本不会有什么大仗可打。他当这个先锋还有屁用?可是,朱元璋说过,由冯国胜挑选,冯选了谁,谁就得跟过去,有意见回来再提。

    徐达此时已不把王保保放在眼里,不再像过去那样,出奇制胜,而是决定与元兵在野外作战,硬生生把他们打败。所以,他一出雁门关,即高调宣称,要把元主彻底赶出。他下令在军中高举大旗,旗上大书:驱尽胡虏,赶绝扩廓!但见一路上,明军气势如虹,旗帜高扬,一副志在必胜的模样。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的大军进入山西境内。先锋官蓝玉带着骑兵一马当先,非止一日,来到野马川。此地已是蒙古境内。二月早春,北方依然朔风呼啸,冷意直砭肌肤,草原上败草如海,大是萧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