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生活中充满错误的女人。一个没有答案,而被一再带入失败境地的女人。
《约翰福音》专辟三个小节讲述耶稣与她相逢谈道的情形,可见她在《圣经》中的位置,一定有其必要。
当我们阐述她,或许得到真理启发的,就不仅仅是她了。
撒玛利亚妇女——这井旁的女人。
她已陷入生活的荒诞。结了五次婚,现在她又跟第六个男性同居。多么可怕的命运啊,这哪里还是一位清纯女子?如果不是自甘堕落,那她一定已身心疲惫,被某种混乱的污泥浊水弄得晕头转向,生活失去最基本的甘美了。
她感情的失落可想而知。追求爱情,爱情仿佛是泡影;为了生存,生存的不幸却步步进逼。在那样的年代(在现今这个时代也一样)结婚不是小事情,反复结婚对一个女性,即使不是厄运缠身,也应被视作是不洁、耻辱的事情。这真是女性一种极大的悲哀和荒谬。谁之过?不可能都是他人的错。
不管怎么说,她正遭到生活无情的嘲讽。她怎么可能幸福呢?她感情的希望已被耗尽,生存的压力又使她疲顿不堪。
这不,即便与第六个男人结合,她也没有得到福分和快乐,恐怕仍是没人疼爱,大晌午还要亲自大老远地去井台打水。
这个女人不仅仅是迷惘吧,她对生活的倦意,足以使她进入麻木状态,她只好得过且过了——
这位被称“撒玛利亚妇女”、连名字都不被提及的女人,却与耶稣邂逅在井台!
于是,打水这一惯常的生活辛苦,突然产生了新的内容——
耶稣在井台歇脚
耶稣在井台歇脚。
从犹太地区的耶路撒冷,向北步行去加利利,他和他的门徒们裤脚都已沾满尘土。
耶稣走累了。他没有绕行约旦河,而是穿行那块犹太人、加利利人都避开的异族异教之地撒玛利亚。就在这异乡的一口水井旁边,他自己坐下来休息。他让门徒们先去城里买食物了。我却觉得,这是耶稣有意安排的独自时刻。与其说歇息,不如说他还要单独完成一件事。
因为这口井不是普通的水井,而叫“雅各井{1}”。也就是说,这口井与以色列先祖有关。这个耶稣暂且驻足的地方,是古代希伯来人称“示剑”而希腊文叫“叙加”的交通要地。由于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雅各、约瑟都与此地有关,在此地筑坛敬拜上帝,因此,这里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枢纽之地。耶稣当然知道这一圣地的意义。
然而,此时叙加为撒玛利亚人定居。他们不但世代生活在这儿,还敬拜附近基利心山上的异神——这已经是实际存在的情形了。
由于亚述人的侵入,以色列国分裂为南北,居中的撒玛利亚地区涌入许多外族人。当地人与外族人通婚,才逐渐形成了新的居民——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地区夹在犹太教的两个省之间,犹如孤岛。撒玛利亚人为整个以色列人所不齿,和撒玛利亚人一同吃喝都是被犹太教人禁止的。耶稣和门徒们从耶路撒冷返回加利利,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宁肯绕道别处,而是直接进入撒玛利亚地区,并且就在叙加的雅各井旁停下脚步——这难道不是耶稣另有意图?
我想,耶稣确实想做一件与他先祖有关的事儿。
时值正午。太阳充足地照耀着。这是人们应该歇息在房间里、也是该饮食的时刻。
但,耶稣在这个郊外的雅各井旁静静地陷入沉思……
而那位劳苦却愚钝的撒玛利亚妇女,正匆匆从远处赶来,想到这口井台上打水。
似乎是巧合,不,注定是某种必然的安排。
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由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素不来往,这妇人就惊诧耶稣对她提出的要求。
她当即表示了疑问,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女要水喝呢?”
耶稣回答她的是:“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就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
耶稣是求助于妇人一口水吗?不,他不过是用“喝水”打个比喻。口渴,是每个人会遇到的困境;有了水喝,便是困厄解除。但在这里,耶稣口渴是个小事实,即便妇人不能满足他,他也会有另外的方式喝到水。妇人“口渴”——心灵之渴,是个大事实,满足她的就不是一瓢水那么简单了。所以,耶稣真正的意思,不是跟她要水喝,而是与她有话要说。
耶稣想使她得到那永远不竭之活水。
接下来的情节,井台求水,很快地转入关于永生与上帝的主题。
妇人说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耶稣无法得到井里的“活水”;并且,妇人强调这口井是祖先雅各留给后人的,后代一直享用这口井里的水——她反问耶稣,他能否比雅各等先祖还“大”(位尊)?言外之意,耶稣想给她“活水”,未免说大话了。
这显然已不是口渴不口渴的问题,是争论谁对这口井有说话权了。实则这关系到拯救的资格问题,妇人潜意识里有究竟相信谁的问题,因此她下文才有信仰哪个地方神明的疑虑。这个时候,妇人对这个外乡人,除了惊讶他主动与她说话、跟她求水喝外,并没有看出这个外乡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尽管耶稣已经自报家门,说明自己的奇异力量——可赐“活水”给她。显然这个妇人已经被生活捉弄得呆滞、盲目、可怜,识别的能力变得迟钝。她恰恰是耶稣认为应该领悟上帝之道的那种人。
可耶稣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这妇人却有一种愚执。她不仅思路仍纠缠在打水、口渴这些具体事情上,而且极其实用主义地想求耶稣给她这种大有好处的水,免得口渴(纯生理性的)、免得走远路打水——这话仍停留在世俗物质需要的层面上。她丝毫没有考虑到耶稣话语的另有深意。她只不过关心自己眼前需求,很想马上改善打水路远这一困难。这种务实性的态度我们颇不陌生。往往越是生活贫乏的人,你若跟他谈什么精神,所要遭到的逆反心理就常常越是这么个情形,相当于一句俗语反驳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渴于解决当下的需要,你不马上给他个饼子,却还谈什么上帝之道,仿佛简直就是骂他。甚至他认为你可恶至极,是迂腐或者冷漠的表现。这位撒玛利亚妇人虽然没有这么指责耶稣,可是,她也绝没有明白耶稣想对她有所恩赐。
看到她这个难以启迪的样子,耶稣未免心急。他不得不换另一个方式开启她,从向她要水喝,变为要她把丈夫带到井台来——这明显不是耶稣口渴的需要了,是传道遇到障碍,要以新的办法继续下去。因为耶稣的上帝之子身份,是明知她的婚姻状况的,他故意提出让她丈夫来,无疑是难为她一下,好使她自知头脑的糊涂、心智的蒙昧。
是的,这女人结婚五次,还在与第六个男人同居,她情感生活的迷失,不可能都归罪于他人,应该从她自身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生活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现代生存境遇中该思考的问题!
如果这位撒玛利亚妇人,没有思考出某种至为重要的生活原则,婚姻、感情的成功就不能依凭次数和擅自选择而达到理想状态,即便她结婚二十次、与第二十一个男性同居,她也是同样得不到一份良好感情的安慰,而会一再陷入爱情失败的窘境。
电影《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就有这种情感的荒漠及失利。她总是匆忙结婚,又把每次婚姻弄得都令别人倒霉,自己的爱情也不知所终……
我们若不排除撒玛利亚妇人结婚是某种功利心理,争强好胜如郝思嘉,用一顶帽子或者一个木材厂代替爱情,从而把她的再嫁看作是个人品质的可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之前,我们探讨的《圣经》中的女人大利拉、莎乐美之类,算不得是人性的迷路,而是人性的糟粕!可我觉得眼前这位撒玛利亚妇人并非与她们一路货色。她的问题是她自己也不得要领,反复犯错而没有纠错的能力。个人心智、心灵的匮乏,导致了她自己一路的尴尬与羞耻。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击中了许许多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他说出了一个感情的要害所在——你不能仅仅凭眼睛看到所爱,而应该凭心灵“看见”。还有,要为你的“玫瑰”负责任——这都是这篇童话告诉我们的真谛。
当初你看上这朵玫瑰,而不是别的玫瑰,已经意味着你心灵的趋向。然后,玫瑰在与你共同生活中开始出现不完美:无理取闹,不应该的撒娇、逞强,说话不经过大脑伤害你,有时疏忽你、忘记你的存在,甚或头脑忽然发昏对邻居搔首弄姿……这些不一而足的情况都引起了你的恼怒和伤心!但是,你不该就此离开她,而是要纠正她、帮助她,或者,暂时用一种方法化解与她的矛盾。配偶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这种爱的坚持。
如果你一狠心就放弃了她,要受苦遭罪的肯定不是她一人。从此,你也会永远失去感情的幸福。就像童话中那位孤独的小王子,离开与玫瑰共处的那个微小的星球家园,他到其他一个个星球上的浪迹旅行,都是更加背离家园的孤独。他遇见各种各样的人,遇见那么多看似相近的玫瑰,还碰上那能够领会他并且肯爱他的狐狸,他却仍然处于茫然与低迷的状态。
那只狐狸才点透他的问题所在:只有他为玫瑰付出的那些辛苦,才证明了他对玫瑰的爱情。他对狐狸只懵懵懂懂地付出了几天,一旦清醒,他就不愿意为她付出了。应该用自己的心灵体会玫瑰的本质。而不仅仅看玫瑰的一些令人生气的小表象。曾经爱她、选择她,那就是他心灵最大的根本。抛弃这一根本,如同抛弃基石。然后,就极容易导致人生的怀疑与虚无。那个头发像金色麦浪的小王子,柔弱的心星星一样渴望互爱的感情,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抵给毒蛇,换来对家园的“重返”——爱需要归宿——我相信他又见到他的玫瑰了。
婚姻、感情的要义,就在于爱的坚持和懂得为之倾心付出。付出就是爱。不轻易离弃,这是为人的品质,不在于对方怎样,而取决于你自己如何对自己的品质始终如一。因此,始于爱情的婚姻应该坚持到底,为对方负责,而不是一旦不舒服,就逃之夭夭。
撒玛利亚妇人的不幸,即使第六个男性出现也改变不了。因为不一定是那些男人的错,而可能是她自己的无知,导致她人生的错乱。这里我也十分怀疑她是否依附于男性,而没有“自我”的独立精神,才一再与男性发生悲剧。
一个没有能力自尊自立、依附性很强的女人,就意味着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只能被外力主宰,也必然是他人的包袱。她个人内心的空泛,足以使自己被带入不幸。
耶稣知道这个女人的摇摆、盲目、多疑
耶稣知道这个女人的摇摆、盲目、多疑。
说到底,这个女人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之舵。缺乏定力而造成被动多变,使她既没有个人性格稳定的魅力,又已经妇德失范,几番贻笑邻里。当耶稣指出她婚姻的尴尬,看出她眼下的劳苦与不幸后,她惊异这外乡人的眼力独特!以当时对先知的传说习惯,她似乎恍然大悟。她立即指认耶稣“是先知”。然而,她却紧接着跟上又一句话:“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这当然仍是疑虑耶稣的话。她用拜神之所的区别,来质疑耶稣作为先知的质量。
于是,耶稣斩钉截铁地说:“妇人,你当信我。”耶稣进一步说明拜神不该在她所说的基利心山上,也不该在耶路撒冷。耶稣解释得十分确切,指出撒玛利亚人崇拜盲目。上帝的救恩出自——弥赛亚{1}诞生了,拯救的时候即将来到。耶稣重复了“时候将到”这个时间概念。这妇人便说,知道弥赛亚要来这件事,还强调说弥赛亚若来临,肯定会告诉大家一切的事情。她没有想到,眼前的耶稣就是传说中的救世主!
耶稣不得不对她说出这句话:“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井台上的相逢、要水喝,其目的都是为了指明这个事实——耶稣来撒玛利亚,是为了让撒玛利亚人了解上帝之道。他的话语是在阐明上帝的真理,他的身份决定了这一使命。
多么意味深长的相见啊。
这位生存坎坷的女人,一直缺乏指引,现在得到了启迪。
她的心灵仿佛被拂去灰尘,一下子明朗、振作起来!以至于她忘了来井台是为了给家人打水,而是当即扔下了水罐子,赶忙往城里走去。
她急于告诉众人刚才她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想让大家知道:她确实遇见了救世主基督。她对大家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这个疑问,是她希望大家也能够去井台那儿看望耶稣,证明她的确和基督会面了。信仰耶稣传道的撒玛利亚人骤增。这位撒玛利亚妇女起到见证作用。但那些信仰者对这位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可怜的“撒玛利亚妇人”,由于生活变故重重,她多么失信于大家。
但毕竟,撒玛利亚妇人来井台打水,相当于一个使者——她带给众人一个消息。而耶稣在雅各井旁边赢得撒玛利亚人的信仰,不仅是上帝之道的胜利,也是恢复先祖亚伯拉罕、雅各、约瑟等所在的圣地,对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的纽带联结作用。
说到底,撒玛利亚人并非犹太人的敌人。且莫说撒玛利亚人本来就是以色列人与异族人混血而成的民族,最关键的是,在耶稣精神的倡导中,世人都为上帝所爱,一切民族都不该产生敌对情绪。
犹太人一向绕道而行,在耶稣眼里,是不恰当的。所以他打破先例,首当其冲进入撒玛利亚,既是一反俗规的果敢,也是决意让撒玛利亚认识上帝这一真正的信仰,身体力行自己的使命。
他选择了撒玛利亚妇人作为第一个传道对象吗?
是矣。
因为,他一贯把目光先关注那些贫穷、匮乏的人,尤其是“病人”——除了那些身体疾患的人之外,还有那些灵魂残缺的人。
正如他所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需要治愈心灵的,正是撒玛利亚妇人这样的女性。需要拯救的,也正是没有上帝信仰的撒玛利亚人。还包括犹太人以外的许许多多外族人、外邦人。
他曾经受到撒玛利亚人的拒绝,他们不接待他。当门徒建议他用上帝的力量降天火毁灭撒玛利亚人,他义正词严地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他从未想抛弃那些迷途的羔羊。耶稣甚至可以先撇下九十九只羊,仅仅为救助那一只丢失的羊。
撒玛利亚妇人就是这幸运的迷途者。这失爱的女人,软弱的受辱的女人,这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到他人身上的女人,这被表象不断迷惑的女人,这心灰意冷的女人,这倦怠蒙昧的女人——
耶稣再也不愿意她的人生走在荆棘和荒漠上
耶稣再也不愿意她的人生走在荆棘和荒漠上!
他希望她的枯竭得到甘泉的滋润。他希望她心灵的饥渴得到永久供给的解除。
希望她不再求易变的东西损害自己的热情。
希望她不再让自己的一腔爱意终至遭到落空。
由于盲目而造成的反复无常、一再受苦,实在是人性的不足所致。他指引给她上帝之道,希望她自己的内心从此就有“活水的江河”,能精神自立。
希望她确定生存的原则,而让自己的新心稳如磐石,命运不再被他人左右。凡荒漠,必须有泉水,才产生绿洲,才可成为人类存活的家园。
当人认识上帝,聆听自己的心对上帝响应,他的灵魂就会丰富起来。盲目与茫然,就会改观。如同荒漠有甘泉生成。
还有多少人觉得没有归宿感,在茫茫浪迹中?还有多少心灵缺失真正的精神,无论怎么追索,都仍感到人生虚空?还有多少爱情仅仅寄托于一份易变的情感,只能感伤世事灰飞烟灭,而饱尝身心的饥渴?
并非我们的愿望丝毫没有理由,应该遭到失望与绝望的击打。并非我们的前行都是徒劳,就该停留不前,任凭命运的摆布。并非我们的挚爱必定换来落空,就只能一声长叹,把自己交付无常,遁离尘世。
许许多多的人,只是没有懂得自己灵魂真正的需要,才造成漫漫长路,只有无尽的渴念!人间之水,难以让内心的枯干得到滋润,难以让灵魂的孤独得到抚慰。
物质之爱难以让躁动的人性真正宁静下来。
碌碌匆匆,人与人无数次碰撞,以为得到,却又得而复失。如果自己没有独特的信念,那么我们应对这大千世界,会产生多少无奈的困扰与倦怠!
渴望喝水,是最难以克服的迫切,本来是生存本能,但是,我们竟然意识不到我们的心,对真爱的渴望,比身体的本能还欲罢不能。躁动不安一直潜伏在我们灵魂的经络之间。
在寻找到永爱之前,我们百般焦灼,导致灵魂不得甘美安宁,或者痛苦已把我们挤压到一种承受的麻木里——我们经受折磨,在劫难中心灵变得脆弱,奋勇的力量,濒临崩溃!
我们是否问清自己:我们的灵魂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身陷歧路?
《小王子》中那个孤儿般的小王子,千辛万苦走过多少星球!
当那位飞行员把他领到沙漠中的一口水井旁边时,小王子的心才安然苏醒,像过节一般甜蜜……
不仅仅是井里的水能救他口渴的急。他那含糊其辞、其实是无比深刻的隐喻,一句话就洞见灵魂的真理!
“水对心也是有用的……”
“我渴望的就是这个水,给我喝一口……”
他一路的怨气、孤独,到此终结。
因为在这口水井旁边,他领会了“看不见”的事物不但存在,而且是沙漠中最珍贵的那部分。一旦认识到水井的甘甜,就不但可以在黎明的沙漠里听到辘轳的歌唱,对他来说,水井还在整个浩瀚的夜空的每一个星球上发光。
懂得了这一点就懂得了爱。于是小王子才能蜕皮般地脱落旧生命,以新的生命“重返”玫瑰身边。
此时此刻,也正有一些内心怆痛的人,在迢迢路途上还没有找到水井,心中如同堆积着无边的沙漠……像撒玛利亚妇人被开启之前一样,被世道拖入反常的负重及其阴影下,找不到灵魂隧道的出口——
没有别的答案,只有一点:我们能否有一种信心。
这个信心不是瞬间鼓起的胸有成竹;也不是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以为可以征服他人甚至征服世界;更不是对有局限的人性信誓旦旦,侥幸自己也许超出一般,赢得所盼望的结局。
那位后来痛哭失声、痛心疾首的西门彼得,已经让我们看到个人的缺失,不容乐观。他那主观的坚定与发誓,在黎明前黑暗中发生动摇,被鸡叫彰显得一塌糊涂!是圣灵之火,沐浴出他一颗质朴的信心,重新坚振信仰,使他至终成为上帝的磐石。
所以,耶稣曾难过地用一颗芥菜籽作比喻,希望我们的信心大于这自然的微尘,能克服我们本有的弱点,更新生命的本质。
至今,他在宇宙的浩渺中,仍然安静地对人类怀有期待。
然而我们却恰恰经不起考验,最容易心生怀疑和抱怨。
不是我们的头脑不够聪明,反而是聪明得过分,自以为头脑可以给我们一份幸福的命运。但这错了,无论哪样,我们给不了自己什么。
这种信心,只需要我们懂得仰望!
撒玛利亚妇人扔下她打水的水罐,是因为惊喜自己听到了“活水”与“永远不渴”的上帝之道,使她懂得了物质的需要远不及灵魂的饥渴慕义。
她不能不喜悦异常,因为她的心顿开茅塞!
为什么长久以来追寻一份爱,只让她的脸上刻满伤痕?
为什么付出自己给他人,到头来仍然是暗夜里的孤苦伶仃,一腔悲情压入沙粒般的沉默?
是啊,是她自己把自己变得愚昧,漫不经心地忘却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是她自己让自己的肉体置于荒凉的沙漠,即使她辛苦地打水,也不能得到真正的饱足,身心依然是芜杂的虚无!
如同喉咙渴望井水,喝了还需要再喝,一个木桶或者一柄勺子,又如何能够满足人心呢?只有她自己心中储存了一眼灵魂的水泉,那上帝的爱,才使得自己的心也成为泉源,自己甘美,还可以付之他人,而且怎么付出都不会感到枯竭,永葆心灵的清冽。
来时,撒玛利亚妇人带的是一个空空的水罐;去时,她的内心盛满了流动的甘泉。
在古老的交通要道,在先祖留下的雅各井旁,正午时分——
是耶稣亲自教诲了她,给予了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