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秋天,我走进一个教堂的院落。
我至今记得,那个教堂院落有一座石膏塑像——圣母马利亚。石膏像一身洁白,圣母的目光柔和哀怜,仿佛一束永不凋谢的慈光,照耀来到她脚下的人们——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那时即便不是个信徒,我也恭恭敬敬地行礼,并注视她的脸庞。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害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这是诗人昌耀所作《慈航》中的诗句。
三四年来无以复加的痛苦,如同得到抚慰,我的心从冷僵一点点接纳雨滴,开始早春的温软。无数夜间披覆的黑暗、冰雪,经不住这圣母目光的照耀,我知道最不好的时间要过去了,什么自杀、绝望,什么孤苦、伤心,这些生命的负面东西,会翻过去不堪回首的一页。夜里,我梦见自己站在童年流连的山岭上,那巨大的山体在我脚下幼虫般地蠕动起来,山体上满是初春微绿的萌芽,生机压制不住地成长,我被风吹着……吹醒。
那个教堂我逗留了两年多,并和其中的瑞廷修女结下友谊。所以,我经常来到圣母面前,那是自然的。尤其是一九九九年春天,我与瑞廷一再讨论自己遭遇的事情,听她娓娓谈宗教的道理,我们在教堂院子里散步,每每驻足于圣母像下,院墙下的丁香树开出了紫色花,也对我们颔首微笑……
写到这儿,我必须为我的朋友瑞廷修女再写上几句。因为,此刻瑞廷修女正奔走在西安、朝阳、大连、贵州等地的疗养院、麻风病医院等受苦的人中,护士一样去照顾那些老人、肢体残损的人,尽修女的本分,辛苦不辞。她这样的力量时常感染我,激励我。
圣母脚下,一向堆着信徒们奉献的玫瑰花束。多好看的玫瑰花啊,这在生活中象征爱情的人间花卉极品,在圣母这里却增添了新意。不仅仅是爱情啊,用诗人叶芝在写诗篇《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时曾说出对玫瑰的观点是:“我把它想象成与人类一同受难,而不是从远处追求和望见的某种东西。”玫瑰的花语,从而更体现出人间悲剧的另一层意思——我们远未理解那些繁复旋转状的花瓣啊,它们怎样从花蕾中穿越黑夜挣扎地绽开,又怎样只能以形而上的果实为时光的梦影;它们怎样依依不舍嫣红,却一瓣瓣罹难,落地为泥!
后来,我研读许多宗教画,看那些精美的圣母图。但说心里话,对我来说,这些圣母的图式过于美丽了,明显带有艺术的美饰,以及对圣母祈祷而附会上的愿望。
我宁愿内心保留自己对圣母的看法。我心里的圣母图,就是玫瑰受难——一个女子担负着某种类似命运的慈悲,爱的光明来自舍己的沉默。马利亚是人间磨难的化身,她的爱,由于必须神圣化,简直就形同一个女性仆倒昏厥、又必须站立起来的伤痛——
哀悼基督的时刻,谁来扶助圣母?
马利亚怀孕,被记载为一个奇妙的事。
这是我们不能破译的谜。
人类知识加速度地递增,从植物细胞组合探究,到人体、天体的有规律可循。雄雌的奥秘也大多大白于天下,既引人入胜,又不得不对这些昭然若揭的现象慨叹生命来之不易。然而,科学说,即使是雄雌同体,也要借助物质外力实现的必需的吸附,新生命才能够脱颖而出。
可马利亚怀孕却得之于圣灵,福音书说。
很多画家描绘了这一事件,“圣母领报”作为画面内容,古典画家加以表现的何止十百。马利亚怀孕的因由被画家展示出来。上帝的使者——天使加百列{1},被上帝差遣,来到还是处女的马利亚身边,告知她:她会怀上上帝的独生子,不久就会降生,应起名耶稣。
当马利亚讶异自己还没有结婚何从怀孕时,天使就告诉她:这是圣灵的作用,无需疑虑。我们的马利亚,于是顺从地理解了,随即表示领受,不再困惑,对天使的通报当场应答:“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这事就成了。
是的,即便我们登上火星或者更多的星球,即便我们把大海与地心的纽带寻找到,我们也无法洞晓这一奥秘的答案。
如果人类过于相信肉眼,过于相信可见物质并对其想象,那么,我可以断言,我们会越来越失之交臂那些不可见事物所包含的真理。
马利亚出生、长大在一个村庄里,这村子叫拿撒勒。
展开以色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拿撒勒在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山区。两千多年前,它是黎巴嫩山脉南面山地上一个偏僻的村落。当时,这个细小的犹太村落距离耶路撒冷一百一十多公里,隶属于罗马帝国加利利省。
我们暂且抛开宗教典籍对她神化的记载。
马利亚出身寒微,家族里没有什么传奇背景。那个小山村里,村民们依照古老的风俗,生活平静而平凡,或甚单调乏味。小姑娘长大,还不算太大,就被许配给了人家。未婚夫不过是一个木匠,叫约瑟。由于还没到成婚的年龄,马利亚和村里其他姑娘们一样,仍然天天正常地劳作在山脚田地,为父母分担家庭重负。或许,她还早早地就做起家务的各种杂活。我们再想象一下,她清晨出门去汲水,傍晚羊群回家,她忙活在羊圈里。她手脚粗糙,皮肤日晒而微黑,布衣布裙,发辫随意垂肩。也许她少言寡语,经常独自出入,惯于沉思;也许她性格开朗,下山时唱歌,欢声如银铃——这只能凭借揣测了。
但是,圣经外典瓦拉策的雅各《圣经金传》中,把马利亚记述为一开始就显露不凡。比如,父母年老未孕,因为虔诚,上帝恩赐他们,才生下这个女儿。还有,她三岁就被父母送到了圣殿献给上帝,自小就为圣殿服务,在圣殿里做一些针线活。当她十四岁时,大祭司召集大卫后人中适龄的求婚者,让他们每人带来手杖,手杖开花者即中选,已超婚龄的约瑟,他的手杖开花了,并有圣灵的鸽子落到手杖上——这样使得马利亚与约瑟缔结婚约。
显然,圣典对马利亚出身的撰文,赋予她匹配圣母身份的神圣性。
我更愿意相信,马利亚从出生长大,到天使加百列来她身边报喜,这期间不过一切都普普通通,她只是一个生活在拿撒勒村的善良小姑娘。
其实,借助某种隐秘力量怀胎不是基督教文化的独创。
中国远古故事里,因梦怀胎、因看一个脚印怀胎、因某颗星星怀胎等等,生下所谓龙子或者显赫人物,文献记载也不止一二。
大人物命运仿佛天意,受胎或者出世不凡,若不是人们的愿望,也是人们有意神化身份,为后来发生的位居人上情形自圆其说。
但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在世活着就飞黄腾达,很容易让卑微的平民称羡。即使东方宗教文化中,也有些生育富有离奇色彩的传说,使得宗教人物命运暗含玄机。
现在,一个山野村姑直接受孕于圣灵,且通过天使传报当面通知,未免让人难以置信吧。如果信,那是需要一定前提背景的。
这里,我们必须记得约旦河畔长久以来存在的宗教气息。那时,从黎巴嫩山脉南面山地,到死海沿岸以至埃及间的沙砾荒野,关于弥赛亚救世主要来临的预言,已渗透到犹太民族每一个角落。先知那“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的话,早已成为无形的盼望。
拿撒勒村民也不例外。只是,灰姑娘马利亚没有想到,是自己将承担这一神异的使命;而且她并不知晓事情该如何实现。所以当天使加百列化身为人,来告诉她圣子由她出生时,她十分惊讶,之后,又能很快领会,实则就因为她并不完全陌生这种事的必将发生。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被上帝的神奇事物笼罩。从亚伯拉罕、摩西到大卫,先驱者对本民族的福祉早已使他们相信,上帝格外惠顾他们,当他们处于衰落或者危难时,必会有拯救者出现。许多先知书,就如此这般记载传播了这种呼唤。
即时,马利亚自觉地吟咏《尊主颂》,“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这不是一个山野姑娘的诗歌才能,乃是本民族民谣一样传唱的字词,深入了人心。当表姐以利沙伯称颂她:“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尊主颂》的字词,情不自禁地从马利亚心头,油然升起到口唇……
福音书上说,这是上帝的计划。降生圣子救赎人类,《旧约》中的《以赛亚书》有所记载。古典作曲家亨德尔据此在他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表述道:一个孩子为我们诞生。
然而,对马利亚来说,确认这一计划的实施,即便有信仰的支持,对她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漫长的时间,极为普通的日子,一个孕妇、一个母亲,抚养自己的孩子出生、长大,辛苦与劳累已然。但最后,她却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人群凌辱,被钉上十字架。
马利亚心灵感受上帝的恩赐,岂不形同暗夜摸索?
拿撒勒这个偏僻的小村,就是给予耶稣血肉的圣地。
马利亚在这里,和别的普通孕妇一样,从怀胎到胎儿长大,她经历身体一天天变重的不便,有时胃口异常,有时睡眠受影响。怀上帝之子,一点儿不意味着荣华富贵。马利亚被告知“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做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天使的话尽管犹在耳畔,但这种应许描述的风光,马利亚并不分晓其苦难和救赎的意义。
什么叫母亲?生命的源头,那柔软的子宫,仿佛是供船只起航的汪洋……那从无到有,从一颗种子到一棵树,完整地可以出世,那温暖的体液包孕种子的能力,那使混沌日渐转化为人形的功勋,那浑然不知所以然的律动,那母性特有的节奏让生命出港,使母体的血液融入胎体,使其壮大的甜美——
是谁赋予母亲这样的幸福?是谁带给母亲如此这般的负重?
如果说女性怀孕带有某种器皿性,那这一庄重的器皿,验证了生命必须来临的某种奇迹,是谁让女性成为母亲!
所谓母亲,就是泉水涌出之处。
水边必然土地肥沃,草木生成,飞鸟鸣唱……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害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中国民间口语,说女人怀孕,就说“有了”。
《创世记》故事里的诸般诞生,都是用“有”证明万物横空出世,作为繁衍的端点——六天奇功,使一切生命开始于穹苍与大地之间。
“地是空虚混沌……要有光,就有了光”。
有虽生于虚无,但“有了”的意义,是世界的发生与发展……
“平安夜,平安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
《平安夜》的歌词歌曲,撼动多少心灵抚慰多少心灵,实在是不可胜数!
中国女作家冰心九十九岁高龄谢世前,让自己的女儿一遍遍哼唱《平安夜》,想在这曲圣乐中安然离世,可见,一个中国人对这西方文化的经典,也同样感染至深……
众所周知的马槽故事,把耶稣的诞生,讲述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平安夜产生的圣果!我们可以忘记伯利恒平庸的小客店,可以忘记小客店那些你争我抢住进客房的宿客,可以忘记客房夜晚传出的昏沉沉的鼾声,可以忘记客店老板淡漠的拒绝态度……
老实巴交的木匠约瑟,看着大腹便便就要临产的妻子马利亚,看着那头精疲力竭就要倒下的毛驴——木匠约瑟因为被拒绝,站在小客店的院子里一筹莫展!因为,客店早已人满为患,被希律王逼迫回故乡的人太多。约瑟与妻子马利亚无处住宿,而夜幕四合……
他必须为妻子找一个容身之处。从山区拿撒勒,长途跋涉,来到祖先生活的山地旧城,几天来他们没有歇脚地匆匆赶路,实在是人和毛驴都疲倦了。而希律王要求人们回祖籍地登记的法令不容耽搁。
一直生长在拿撒勒的穷木匠约瑟,并不熟悉故土,虽然抵达故土,仍然不能安居,一路上走得肿胀的腿脚无法休息下来。
妻子的情形更糟。驴背上的颠簸,对一个即将生产的妇女,简直就是最滑稽的折磨。她的不舒服已达极点。于是当人家手指一指:那边有个闲置的旧马厩,可以暂时歇息。约瑟和妻子不能犹豫了,马上趔趄着前去。一会儿,他们就在马厩里把疲乏的身体安放好了。夜晚已经深沉,子夜即将来到!
伯利恒,被称作“大卫的城”。因为它的光荣历史,早已传颂了数十代人。这里距离耶路撒冷只有八公里,城外是可以牧羊的山地草原。英勇的大卫,少年时曾经在这里放羊;著名的好女子路得,随同婆婆返乡,曾经在这里重新开始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这里,也是以色列祖先雅各妻子拉结埋葬的地方,被雅各(以色列)所纪念。这回,这个地方又要迎来万代最有影响的一个人物,使它的地位可荣登神圣。圣哉,伯利恒!
子夜的空气变得清澈,城外草原吹来的微风,使马厩里寒凉阵阵……
马利亚的产前阵痛,一遍遍使她疲累的身子经历着陌生的撕裂。昏暗寂静的马厩,晃动着木匠约瑟不知所措的身影,晃动着毛驴凄然求助的身影。妻子的哎哼声,催促木匠约瑟想办法使必来的新生命降生落地……
这个离奇的夜晚啊,对马利亚来说,它平安吗?
一对从未生育一无经验的贫苦夫妻,一个只有牲口和草料气味、再无任何援助的破旧马厩,怎样生下崭新的孩子?婴儿可放置哪里?产妇如何得到产后的照顾?吃什么喝什么?嗷嗷待哺的婴儿,在十二月的深夜有什么样保暖的襁褓?
今天我们看马槽故事,仿佛是品味最美的诗篇。马槽和光明如此诗情画意地融为一体!
但在两千多年前伯利恒的马厩里——
冰凉的马槽权且当婴儿床榻,产妇的疼痛哭叫,震落马厩墙壁的尘沙;小毛驴也哀伤主人命运的悲戚;最亮的一颗星在伯利恒上空,看着这孩子在如此荒凉的情形下英勇地降生……既无诗情画意,也没有可美化的温暖。
是最美的诗篇吗?
是的。是苦涩之诗。
是大地与穹苍泪光晶莹的受难诗篇!
小耶稣也是在拿撒勒村庄长大的。
与母亲马利亚、养父约瑟一样。
我们无从知晓从幼儿到少年耶稣成长的个中详情。福音书里记载寥寥。但有一两件事证明耶稣自小就体现出了上帝之子的身份。
我是否有理由再一次加以想象,使读者权且可以看到马利亚作为女人,她的劳苦与她的幸福?
在伯利恒登记上册后,她抱着婴儿随同丈夫返归拿撒勒。他们仍是牵着或骑着毛驴,做了一次尘土扑面的长途旅行。
丈夫是木匠,成天要忙乎的体力活很多;马利亚安于家务,尽力使三口之家过得舒适些。
哺乳期后学步的小耶稣,自然愿意常常跟在爸爸约瑟身前身后,看着爸爸把木材变成各种各样的器物。他闻惯了木料的气味,墨线的气味。飞舞的刨花子在他眼里相当有趣。平整的木板子会成为他玩耍的安全地方。他还不懂得大树怎样从山上被采下来,但他看见一根根木头变成了箱子柜子,或者成为精巧的勺子和擀面杖。爸爸休息时,还给他制作几个木玩具,一个小木人,一只木鸟,一个能拉动盖子的木盒……
马利亚幸福地看着丈夫和儿子在一起。这时她是否依稀想起天使加百列那神秘的预告?
但是,耶稣需要抚养长大,马利亚每天的辛苦,与普天下其他母亲一样,是数不清的繁杂之事。年复一年,青春的容颜退却,代之以主妇与母亲的坚强腰身。
所不同的是,马利亚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莫名的期待难免不断地冲击她。儿子将为犹太王的那些预言,对母亲来说是福音,也许更是格外的压力。照料这个儿子成长起来,似乎需要她双重的耐心。
读者啊,我想问一问:若你们身为母亲,抚养孩子成长,有一天孩子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会是什么心情呢?
若是有一天你的孩子不认你为母亲,且口出冷淡的话,你是否伤心生气呢?
我曾见过多少母亲叱责孩子、抱怨孩子,言必“白养你了”这种气话。她们说时,自己已陷入愤怒和沮丧!
一个孩子不听话,不听从父母的意愿,尤其是自行其是,远离父母,多少都会让父母亲的感情受到伤害。
耶稣对马利亚情感的挫伤,也是那么难以理喻、不可思议。
一次是耶稣十二岁那年,母亲带他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1}。庆节结束后,人群纷纷回家,马利亚夫妇原以为儿子夹在乡亲中,不必理会他;但要寻他却不见踪影时,他们着慌了,立即按照原路返回城中。他们在圣殿里找到了耶稣,只见他正出神地听几个长者谈论道理,而且不断发问。为找他又急又累的马利亚,自然会责备他擅自留在这里,使父母亲焦虑!
可是,耶稣顶撞母亲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这话不仅令人费解,也会被认为是有意与父母相悖。“我父”并非指约瑟,而是上帝。
另一次不谐,发生在耶稣离家开始传道后。一天,马利亚独自去距离拿撒勒十四公里远的一个村子迦拿,参加亲戚的婚礼。她与儿子及其门徒不期而遇。当婚宴上的酒喝光了,马利亚自言自语“他们没有酒了”,是替人家焦急,随口说了一句话。我想她没有让儿子做什么的意思。
不料想,在一边的耶稣脱口而出,“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如果马利亚脆弱,这句话足以让她哭泣!
或者,如果马利亚不另有思考,这句不恭的话,足以令母亲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次,发生在耶稣讲道的会堂里。当时耶稣正在讲道,马利亚前去探望他,要见他。
有人告诉耶稣:“看哪,你母亲和你兄弟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这不是快乐的相会吗?按照推断,耶稣会马上停下讲道,高兴地迎出去,见见母亲和自己的兄弟。或者,耶稣应告诉旁边人,让母亲安心等等自己,正做的事情做完后,他就出去看他们。
可是,事情根本没有这样进行。
平常人是多么难以度量耶稣的言行啊!
耶稣的反应是:他停下讲道,转而对告诉他消息的人说话——说的却是:“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这句话显然不是疑问句。因为这不属于打听询问的范畴。
所以,跟下来的情形是,他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耶稣三次这样莫名其妙地对待母亲,岂不是让马利亚心里发凉了?
这样“否认”与父母的关系,还在耶稣钉到十字架上的时候。当时耶稣奄奄一息,突然他低头对十字架下的马利亚和门徒约翰说话,叮嘱他们将来要互相照顾。而他的话竟是:“妇人,看你的儿子!”
耶稣没有称呼马利亚为“母亲”,而代之以“妇人”。
当然,福音书里阐明这些事件时别有深意。耶稣的拒绝、反问及强调与血缘亲人的距离,都是出于他人子身份的另有隐情。亦即:他是上帝的独生子。
而作为耶稣的母亲,必须把这些事件理解性地消化掉,从而支持儿子去体现他特殊的使命,必要母亲也有一颗大心。
是的,平凡家庭的母亲,也能够做到尽可能地理解和支持儿女的选择。但是,这种支持在母亲一方义无反顾,而在儿女一方则是心怀报答和报恩之念的。
耶稣的言行,却十分容易引起亲情的隔膜。似乎是两者无关,或者有关,也未必紧要。
马利亚消化儿子耶稣的话,确实需要另外的理解力和更为特殊的爱。
做耶稣的母亲,势必受到考验。
儿子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母亲想见到他并不容易。儿子的所思所想,儿子身体力行的事情,也并不和母亲沟通和商量。母亲常常因为儿子杳无音信,只能自己闷葫芦一样依靠揣测,担忧,或是牵挂,都无济于事。
当初听说儿子在旷野深处独自徘徊,什么人都不见,四十天独处沙漠,在狂风与寂寞中一个人沉思,马利亚是多么心疼儿子、挂记儿子啊。
——有没有野兽袭击他?沙荒之地的强烈干旱会不会使他倒下?他带的食品能吃多久?四十天来,他靠什么维持健康?儿子日夜冥思苦想处于绝对的孤寂,他的神经会不会受到损害陷入疯狂?
马利亚在这四十天里,寝食难安,虽然晨昏都身体在家——心,却已经去寻找儿子了。她想要知晓儿子究竟怎样,恨不得把儿子唤回自己的身边!
然而,她晓得儿子决定的事情无法改变。自己只应该默默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她不能干预。
富有传奇的消息不断传来——
儿子使瞎子复明能够看见,使麻风病人身体光洁恢复健康,使已经病死的青年死而复生。甚至,儿子能从一个人体内驱逐魔鬼,等等。
他这些本事在家时没有显露啊,现在做母亲的听到后,也不能不感到惊奇。
但她也目睹了儿子的尴尬:
耶稣回到家乡拿撒勒传道,遭到乡亲们极大的不信任。他们几乎对他动粗,推推搡搡,把他赶出了村子。
马利亚却分明看到了儿子的变化。她觉得儿子出息了,他很有讲道的能力,他也很善待乡亲,即便他们对他不好。儿子没有反抗和回击乡亲的无礼,他谦和端方,不舍又无奈地离开故乡。
在母亲眼里,儿子并没做错什么。他宣讲上帝之道时,表情是那么美,那目光和神态令母亲多么喜欢!她多么为儿子骄傲!
儿子脚步匆匆,只留一个背影,离开家乡越来越远……
耶稣传道时光,是否马利亚在身边照顾他,我们不得而知。那些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围绕在耶稣身边,男人和妇女都自动跟从他。耶稣到处行走,随时讲道,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处。有时,他睡在山上,有时,他睡在船上。他像一只飞鸟把种子带到贫瘠或者肥沃的土地上,风餐露宿。他和他的一行人,不求自己安逸,一心传播上帝的道,救助贫病的人。
福音书上那些耶稣一路上散发的言论,多么精辟发光!听者,仿佛渴饮沙漠之泉……
儿子身上发生的奇迹,是那为王道路的铺垫吗?
事情的发展,远远不是人们预期的那样。
只有耶稣一人,洞晓自己何种必然的牺牲。其余的,都是局外人。似乎人们的一腔盼望都落空了。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广受欢迎的那个场景,如此激动人心!
谁能怀疑新王的登基呢?那些高喊“和散那”{1}的人群,举着棕榈叶,衣衫脱下为耶稣的坐骑铺路,庆祝这光荣的王者进城,连路边的石头几乎也要快乐地叫喊。门徒与普通百姓包括那些妇女们,以树枝为旗,拥戴耶稣去耶路撒冷,难道不是对古代先知预言圣者来临、诺言终于兑现的振臂欢呼?
接下来人群的情绪,本来沉浸在追随犹太王的喜悦中。所以,他们对耶稣忽然变得严肃感到猝不及防。
那就是逾越节晚餐上,耶稣宣告这是最后的聚会,并当即自己掰饼、分葡萄汁给门徒们,说明这是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给大家,让大家从此记住这庄严的新约——牺牲是为了拯救。
门徒们仍然懵懂。这最后晚餐的具体含义,他们甚感困惑与不安。或者说,他们根本不信这追随的结局会是离散!耶稣的命运难道不是锦袍加身?
门徒们更无从洞悉,老师即将来到的命运,是被兵丁抓阄分掉最后一件旧衣裳,然后遭受赤身鞭笞,随即又被钉在十字架上。
所以,当耶稣最后需要门徒们理解领会的时候,那个黎明前的夜黑时分,昏睡、背叛、逃跑、疑心,就发生在门徒们身上。
让我们重睹客西马尼园{1}那个深深的后半夜吧!
在耶路撒冷郊外的橄榄山麓,夜晚的倦意使门徒们东倒西歪在树荫下面;耶稣一再提醒他们,这不是该沉沉入睡的时候,而必须警醒黑暗的覆盖!门徒们却无法保持头脑与眼睛清醒,无奈,耶稣独自悲哀地走开,自己在另一边岩石旁悲苦地祈祷,祈祷……深刻的请求,使血珠从他额头滴落!清冷的山麓,无声地谕示悲剧就要在眼前发生……
我在想,彼时彼刻,马利亚在哪里呢?
马利亚的心能否感应到儿子天鹅绝唱般的悲伤?
对马利亚最残酷的考验到来了——
耶稣背上十字架{2}迈上苦难之路时,马利亚就在跟随的人群中。
她看到血迹斑斑的儿子趔趄前行。
从罗马总督彼拉多巡抚房到髑髅地,这基督教历史上的“苦路”,是上帝之子给世人留下的最后的殉道见证。
“苦路”的跋涉,也是使母亲之心受到的最撕裂的苦刑。
通夜未眠的耶稣,被捕后连夜受审,受士兵戏弄,又被当众鞭打,遍体鳞伤,然后,被迫肩头压上比他身体还沉重的十字架……游街示众般地让大家目睹“犹太王”不过是苦刑犯。他孤苦伶仃地前去受死。
血肉之躯的耶稣,因为无力承受十字架重压,曾经三次跌倒在地,饥渴难忍,接受一位妇女送到他嘴边的水罐……
耶路撒冷的青草目睹悲惨而情愿枯萎!天空阴沉关闭太阳的眼睛!对人类的顽梗无知,整个大地顿生悲怒——
在满是阴魂游荡的髑髅地,这古代犹太人的刑场,十字架原本为无数犯罪奴隶准备的,而刑具这次并非惩罚罪犯,乃是把一个无辜儿子钉在上面!
每一锤钉入骨肉的惨叫声,仿佛来自天心深处……
如果说这种酷刑会使刑场的人群魂飞魄散,那么,对于母亲,又哪里只是畏惧和胆寒?
想象中本为王者,瞬间激变为一场苦役,儿子成了被人群抛弃的苦儿!
嘲弄与侮辱唾向儿子。死亡的阴影垂向儿子。
马利亚的心,岂不如同蚌肉里被揉进了带刺的沙子?那种硬生生的折磨,那种窒息也不能够平息的绞痛……可她,不能倒下,不能走开……任何躲避这一幕的念头,她都没有……她必须站在儿子的身边……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每一个微小的举动。因为人群都在遗弃、怀疑耶稣。耶稣仿佛是孤儿。
而她,是母亲!
十一
当耶稣还是个婴儿,在马利亚怀抱里时,她与丈夫抱着耶稣到耶路撒冷的圣殿里。
他们碰上一位年老的虔诚者,这位老者据说得到过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之前,必会看见基督降临。
耄耋老者面对马利亚怀抱里的婴儿,顿时欣喜异常,立即要求抱一抱孩子。他被允许抱起婴儿后,马上说出一番祈祷的话,大意是自己可以被上帝召回了,死而无憾。然后,他又郑重地对马利亚说了一句:“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我想,很久以来,马利亚不会弄懂这位老人家的话,到底指什么。
而此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竖起来了。
儿子的手脚都被钉得血肉模糊,血线黏稠地凝结在身上。
儿子的脸苍白哀伤,整个身体因为悬垂良久,疲乏不堪。
马利亚凝视着十字架上的儿子。她恍然大悟自己的痛苦早已注定!
上帝啊,他果然是你独特的儿子,才会遭受如此无辜的大难。他没有做过对人们不利的事情;他尽心竭力传扬你的道理;他亲自救助那么多陌生的穷苦人;他自己没有享受过生活的富裕与舒适……三十三岁了,他一直全心全意体现你的旨意,实现自己生而为他人献身的使命。如今,他孤孤单单地在这个十字架上,他用那么凄凉的目光,看着下面的人群,只有你会知道,这到底会意味着什么。上帝啊,帮帮他吧。
马利亚无法制止悲剧,解除儿子的疼痛。
灰蒙蒙的行刑地,只有自己和他通感母子连心的疼痛……
正午已经过去。
围观的人群不少已经失去耐心,离开了行刑地。
十字架上是安静的,耶稣似乎无话可说,任凭时间云影一样,虚浮飘过……
可是,马利亚渴盼这时间凝住!哪怕像个巨大的琥珀,把儿子留住在固体的时空里,可让她想看见就能够看见。
她怕极了流动的时间一下子把儿子带走,带到她不能去往的地方——从此她的生命只能在思念中枯萎。
她的心在对时间恳求!
她改变不了兵丁们尖尖栅栏一样的敌意。
她改变不了儿子必然赴难的命运。
这时,她听到十字架上儿子一声呼叫:“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随即,儿子的头颅软软地垂落到胸前。
儿子去世了!
十二
马利亚的心脏被刺透了。
这是只有她自己才清楚的伤痛,痛感不能流露出来。
尤其是,当儿子被从十字架接下来的这个时刻,别人都在号啕,被悲剧撼动悲情,而都不能抑制地发泄……
羸弱的儿子的躯体,毫无力气地落在众人手上。
他那么像随时可飘走的飘带啊,她必须来紧紧抱住儿子,决不出声,而让自己屏住气息!或,她要把自己的气息静悄悄地传导给儿子,来暖热儿子变凉的身体……给儿子,给儿子……
母亲有什么能不给予儿子?
母亲有什么能舍不得给自己的儿子?
没有什么庄严和牺牲,如同对他幼儿时期的哺乳,她那么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得到饱足!
现在,儿子再一次躺倒在自己的双膝上。母亲的体温,完全可以无保留地交给儿子——这是亲情的本能,爱欲不可遏止。
哭声不足以疼爱儿子。
大恸无声……髑髅地变暗的风沙,足以吸干了她的眼泪。
哪怕全世界都在轰鸣,昆虫也高声喧哗,马利亚的心此时处于风暴眼里,她感受着真空般的寂静,儿子的魂魄已经远行,她心脏的温暖必须追赶儿子——她对身外的一切,都听不见了……
现在我的悲伤达到了顶峰
充满我的整个生命,无法倾诉
我凝视,木然如石
僵硬直穿我的内心
虽然我已变成岩石,却还记得
你怎样成长
长成高高健壮的少年
你的影子在分开时遮盖了我
这悲痛太深沉
我的心无法理解,承担
现在你躺在我的膝上
现在我再也不能
用生命带给你生命
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圣母哀悼基督》。
同主题的作品,可数以万计。
以诗歌,以绘画,以音乐,以雕塑……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题材,会如此广泛诉诸艺术,刻画这一时刻母与子的生死别离。
又是——永不离别。
马利亚被尊为圣母。
那是耶稣受难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百年还是千年?
她又活了多长时间?她和那些耶稣的追随者,为上帝之道又做出过哪些工作?
她思念儿子,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解悲情?
这些答案无需一一给出了。
但丁在他的《神曲》中,也给予圣母最高的赞美与荣耀。
在《天堂》篇里,圣母的目光引领一切升天的灵魂走向上帝。
二○○六年六月,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没有更多地用神化的文字,来颂唱圣母的地位。而是愿意还原她母亲的身份,说这位生下耶稣、又亲自安葬耶稣的女性,是拿撒勒的马利亚。
因为,在我看来,即便她的怀孕得之于圣灵,但一个儿子生死一路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了母亲的心为之剧痛。
母亲的心亦变为对上帝的祭品。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的死含有必然,体现神性。母亲的磨难却是人的磨难。
有献身民众的伟大的儿子,必有肯于奉献深爱的母亲!
“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是处女马利亚的个人选择。
与始祖夏娃的违犯正好相反。伊甸园里的胆大妄为,揭示出人类对上帝叮咛的反叛,夏娃不能避免诱惑,则因为她缺乏顺从上帝旨意的完全忠诚。
耶稣在旷野里四十天接受试炼,战胜人性的软弱和贪欲,并在生命的最后以自己殉难,战胜罪恶与死亡,使上帝救赎的恩典得以实现。
母亲马利亚,服从上帝的旨意,从头至尾,让儿子实践上帝赋予的命运,也加入儿子舍命殉道的伟大壮举。
自从那句庄重的应答之后,马利亚在任何一个场合,甚至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下,无论她受到什么样的痛苦,她都没有以自己的愿望代替上帝的意志,为自己得失一争。
儿子耶稣从小到大,发生的所有奇迹,遭到的所有困厄,直至孤零零地被钉在十字架上,面对所有她不能完全理解的个人轨迹,她都不质问、反问,不申辩,不讨价还价,不哭诉委屈……只有静默地顺从与忍耐——
——爱就是恒久忍耐啊!
这种忍耐,不是无力反抗的软弱,而是,对信仰富有韧性的坚贞。
一个未婚处女答应天使,同意生下上帝的独生子——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害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画上的圣母,脚踩月亮,头戴星环,身穿华服,平静安详如富家淑女。
万福,马利亚!
我们说。
果然如但丁描述,玫瑰园是天上的居所,我愿意登天的马利亚是这画面上的样子。
当圣子耶稣和母亲马利亚同属于天堂,他们那在天的圣容,肯定使得星月也会逊色!
然而,拿撒勒的清贫女儿啊——
无论如何她不是个人求得这份荣耀,心想事成。
她生来的所有成长时刻,都对这个命运一无所知。
是上帝拣选她做了这特殊的母亲。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帝的拣选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女子天性里有瑕疵,既无良善,又匮乏品质,她必承担不起养育上帝之子的职责。尤其是,这辛苦带大的儿子,不报答自己、不给自己带来受用的好处,却把肉身的每一份力量都给予世人。
拿撒勒的这女子,至少要有一颗不自私的心。
凭心灵无限的想象,诗人但丁完成了对这未知花园的描绘:
马利亚集美丽与慈爱于一身,成为女性最优秀的典范,也是人间花朵极致之美的象征。
歌唱玫瑰吧。她无与伦比的神秘之美,仿佛来自深渊,却在触碰光明的刹那,绽开的花朵光华四射……每一个花瓣都是精心的感恩与奉献。而且,她含蓄自重,并不为自己的瑰丽而骄傲。玫瑰永远是谦逊的,悄然的,她的美不是为了争宠求得富贵,而是对爱无声的注解。
默默在儿子身边的圣母,就是这含蓄谦逊之美。她陪同儿子受难,安慰了许许多多心灵受创的女性。
也是这位被玫瑰簇拥的马利亚,召唤了无数的女性,勇于为爱,自己像玫瑰一样开放或者凋谢。
——无论怎样,痛苦与欣悦都是真美善的化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