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兴趣加方法加勤奋等于成功。让兴趣成为梦想的翅膀,让兴趣成就终生的事业。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进步。

    日本的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在孩子的许多兴趣刚刚萌芽时便将它无情地扼杀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挖掘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任务。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父母不能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要求。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趣味,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少年时代的兴趣,对他创立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走上成才之路?婴儿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就像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那么怎样才能作出最新最美的画呢?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善待孩子的兴趣的问题。

    发明大王爱迪生上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问题都喜欢寻根究底,有时甚至唱“对台戏”,他的“无理”被老师斥责为“捣乱”。为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可是他母亲却非常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理,鼓励孩子多问,并到学校求老师不要常常斥责她的孩子,想不到老师对此大发脾气。出于无奈,母亲只好让孩子退学,自己教他,还指导他做多种不同的试验,从中发现与培养爱迪生的创造才能。后来,这个只上了几个月小学的孩子,正式登记的发明就有1300多种,成为发明大师。

    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导师。我们知道,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往往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一个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那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是分不开的。

    指挥孩子要用兴趣来指挥,调动孩子要用兴趣来调动。兴趣是一个法宝,兴趣是一个手段,兴趣是一个武器。兴趣可以攻破很多堡垒:科学的,艺术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甚至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小兴趣左右大发展

    父母千万不能小看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心理基础。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强烈而稳定的兴趣是从事活动、发展才能的重要保证。

    姚明的父母是很民主的。在姚明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做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想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也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他们希望小姚明与别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直到姚明9岁时,才逐渐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的时候,他已经十分喜欢这项运动了。于是,父母就把他送到了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儿每天都要打上几个小时的篮球。因离家比较远,姚明开始住校,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那时候,姚明最崇拜的球员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他的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队。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

    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最终,姚明登上了NBA的赛场,穿上休斯敦火箭队的队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影响。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教育。如果想让孩子的兴趣发挥作用,进而左右未来的发展,父母要在孩子广泛发展兴趣的基础上,按照孩子的特长及爱好,发展他们的中心兴趣。父母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劳动成果”,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中心兴趣与爱好。保护这种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然后加以培养与引导,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父母要为孩子的兴趣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比如,有的孩子爱好小制作,父母就该为他寻找或购买一些必备的工具及材料;有的孩子爱好音乐,有条件的父母就可以给他买些乐器。对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活动、参观活动等,父母也要大力支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逐步使他们独具的特殊才能得到体现及发展。

    二、要知道孩子的真正兴趣在哪里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是培养其各方面兴趣的关键。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前,首先要知道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例如,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就把注意力倾向于绘画,在言谈话语中也会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绪。

    爱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参与这种活动的动机,继而参与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他会感到很有趣,于是就产生了对这项活动的爱好。这一过程可以这样表示:兴趣一动机一行为及爱好。

    一般说来,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关注时间越长,喜爱得越深,越接近他的真正兴趣。

    罗宁喜爱看足球,和多数足球迷一样,他狂呼“地球因足球而转动,我们因足球而生存”,“生命诚可贵,球赛更重要”。一个不大的球,主宰了罗宁全部的生活。他的房间是足球明星会聚的“殿堂”——马拉多纳、巴乔、贝利、罗纳尔多、欧文、菲戈、贝克汉姆……这些闪光的名字和精彩的图片,在他那小房间里各显风采。还有精彩的射门镜头、疯狂的角逐场面、无奈的红牌罚下……他对这些简直如数家珍。意甲联赛、欧洲杯冠军赛、德甲联赛、世界杯……精彩的赛事他是场场不落,甚至废寝忘食。

    每天放学后,同学们总能在学校的绿茵场上看到他的身影,见识他那高人一筹的足球技术,很多人都会为之赞叹。但他对足球的爱好却令父母倍感担心。原因很简单,罗宁的学习成绩,随着他的足球技术的提高而频频下跌,大有为足球而不惜放弃学业的意向。

    一次家长会后,爸爸铁青着脸质问罗宁:“老师说,你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劲头不足。下课整个班级就数你的声音最大,一有时间就去踢球。那你说说,你计划考什么大学?考体校吗?”爸爸强压怒火问儿子。

    “考大学还远着呢,现在说有什么用?”罗宁接茬儿。

    爸爸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有用?这个有用,还是这个有用?”爸爸一边说,一边把写字台上面摆着的足球杂志和球星照片统统都扔到了地上。

    儿子大怒:“您干什么呀?您干吗扔我的东西?”

    “你的东西?就这些破烂你还留着干吗?没有它们,你能整天心不在焉吗?没有这些东西勾着你,我就不信你会考得这么差!”爸爸一边说,一边动手撕墙上贴着的海报。

    这下可激怒了罗宁,他抓起书包,冲出了家门,很多天都没有回家。罗宁在一个同学家借宿,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恨他不尊重自己的选择,摧毁了自己的梦。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此举是为了编织自己的梦,那么父亲粗暴的斥责或反对,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甚至会导致父子反目。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孩子在学习和梦想之间达成平衡,使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

    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孩子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

    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可塑性。经常听父母抱怨说,我们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孩子的兴趣还具有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滥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

    三、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有关资料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首先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的教育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是重成绩不重过程。在开始时就错失了良机,而待孩子的兴趣枯死之后,他们才开始紧张杂乱地对孩子乱管一通。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很容易因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厌学。

    有一位老师经常说他学校里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好,总是考年级第一名,他的家长要求把孩子转入重点中学读书,这个学校的老师与校长不同意,都说以他现在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没有问题。可家长并没有听从老师们的意见,还是一意孤行地把他的孩子转入了重点中学。在重点中学,他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倒退了许多,因为压力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好学校固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枯燥、郁闷、自卑等,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有很多成功人士,当初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迫退学,但他们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了让我们羡慕的“成绩”。

    父母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孩子已有的兴趣,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父母可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学习,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给孩子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等。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对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表现出兴趣,就可以给孩子讲有关的神话传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孩子理解,让孩子闻其未闻、见其未见,激发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注意观察其他自然现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其兴趣扩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

    想要孩子始终对学习有兴趣,父母应该平和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相对的自由选择空间。须知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性格、志向等,将自己未达到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往往会发生思想冲突,导致立场对立,最终得不偿失。

    同时,要遵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切勿操之过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客观情况,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欢乐,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对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引导

    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父母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让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热爱新生事物的良好习惯,以便使孩子的潜在能力、特长能够得以正常发挥。

    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父母粗暴地强制孩子放弃某些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去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这类父母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有害的或者不良的,我们就要加以鼓励与保护,并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有利条件。

    人和人的兴趣不一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都认可的事实;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兴趣,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即使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但是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

    父母要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感兴趣。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而不要让其因被“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最持久的发挥。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因此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来指导。可左思对此却不感兴趣,学无所成。接着,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好长时间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他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喜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诗赋。从此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地投入,最容易见成绩;反之,则难以有所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与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与爱好。

    然而,生活中总有很多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父母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

    孩子们需要用一种方式去释放他们的激情。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首先应该选择尊重、接受,然后选择参与、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能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更能从中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做父母的要承认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喜爱与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与兴趣。在当今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与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自由。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当父母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今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假如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得过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中,往往在孩子的兴趣之火刚刚烧起来时,就兜头一盆凉水,将它浇灭,很可能因此而扼杀了一个天才。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总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爱学习。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吗?我们先看这样一个事例。

    雪尼从两周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上识字班,学美术。上小学以后,雪尼的妈妈又给他报了奥数班、少儿剑桥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每个节假日都填得满满的,雪尼几乎没时间玩。她想去公园,可星期天全被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占了;她想滑旱冰,可妈妈说那是浪费时间;她看见妈妈在浇花,就一边开心地帮忙,一边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可妈妈却说,别吵吵,赶快去练琴!现在,雪尼就要考中学了,可她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妈妈愁得唉声叹气,总说雪尼不争气。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雪尼妈妈当年很优秀,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大的作为,如今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其实雪尼妈妈错就错在逼孩子学习,而不是去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喜欢学习。

    在当今的大中城市里,甚至大部分县城中,像雪尼妈妈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一项家庭调查不完全统计表明:有80%以上的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而在这80%的孩子中,又有80%以上的孩子对此有逆反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在孩子身上倾注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呢,他们的苦心却总是适得其反。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应该知道: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极其重要,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并强迫孩子去顺从和适应,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否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兴趣的幼芽可能会一再遭到践踏。这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兴趣和热情将容易泯灭,从而导致他们难以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小。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出生了,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法布尔。那里山清水秀、宁静和谐,给小时候的法布尔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法布尔的祖母养了好多鸡,而且常常抓些昆虫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懂事的法布尔为了让祖母休息,每天抓小虫子喂鸡。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渐渐地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昆虫特别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蝴蝶标本,夹在标本夹里。在毕业的讲演会上,他讲演了如何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

    毕业后,他在一所中学任教,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仍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就在这一时期,他提出的“人工养殖益虫”、“利用益虫去治害虫”等方法,对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后,他又完成了《昆虫记》等多部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

    法布尔正是由于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去进行研究,最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为昆虫学界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某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鱼或者是一群蜜蜂,都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15分钟去背诵一首小诗或一段名篇,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与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很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父母“理智”地、毫不怀疑地认为,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的时间去和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引导,引导他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

    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老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老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假如说开始他只是感觉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计划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事实上,在这份计划里,已融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是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老斯宾塞是名教师;而小斯宾塞全名赫伯特·斯宾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后人誉为“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地引导,不知不觉地就能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无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不会过时。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中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引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往往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把那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志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就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下面有几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引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方式。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由父母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